中醫認為,不孕癥是因腎虛、肝郁、痰濕、血瘀,使沖任、胞宮功能失調所致,以育齡期婦女婚后或末次妊娠后,夫婦同居兩年以上,男方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不受孕為主要表現的婦科疾病。
西醫認為,女性無避孕性生活至少12個月而未孕稱為不孕癥。
中醫方面,對不孕癥的研討源遠流長,歷代醫家均重視對不孕癥的研究,在古籍中有“全不產”、“斷緒”等病癥描述,歸納為以下病因病機
(1)腎虛: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不愈,或房事不節等耗傷腎氣,沖任不調,不能攝精成孕,包括腎陽虛和腎陰虛兩種。
①腎陽虛:素體腎陽虛或寒濕傷及腎陽,陽虛氣弱,不能溫化腎精以生天癸,胞宮失于溫養,導致不孕。
②腎陰虛:素體腎陰虧虛,或久病失血,耗損真陰,等均可致腎陰不足,沖任血虛,致天癸不足,沖脈精血虧虛,胞宮胞脈失于滋養,不能成孕。
(2)肝氣郁結:情志抑郁或憤怒傷肝,肝氣不達,以致疏泄失司,氣血不和,導致月經不調,沖任失于濡養,則卵子發育不良或無排卵,導致胎孕不受。
(3)痰濕內阻:脾陽不足,不能健運氣血津液,水濕內停,凝而為痰,壅滯沖任,而致不孕;或素體肥胖,痰濕內盛,胞脈受阻,致令不孕。
西醫方面,導致不孕癥的因素眾多,主要包括以下三種:
(1)子宮及附件的病變導致不孕占35%
①外陰陰道因素:外陰陰道發育異常、陰道炎癥均可影響精子活性,縮短精子生存實踐,甚至吞噬精子而影響受精。
②宮頸因素:常見的宮頸息肉、宮頸炎癥、宮頸肌瘤、宮頸管形態異常均會導致宮頸液粘液量和性質發生改變,影響精子進入宮腔。③子宮因素:子宮發育異常、子宮腫瘤往往影響受孕,子宮內膜炎、內膜粘連則會影響受精卵著床。
④輸卵管因素:各種婦科炎癥或致病菌如盆腔炎、陰道炎、宮頸炎、鏈球菌、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由宮腔蔓延到輸卵管、盆腔,或者不潔性生活均可引起輸卵管結構或功能異常,導致不孕。
(2)排卵障礙導致不孕占30%
排卵障礙指卵細胞不能發育成熟或無法正常排出,如多囊卵巢綜合征、高催乳素血癥、卵泡黃素化不破裂綜合征等均可引起卵巢功能紊亂而導致不排卵。
(3)不明原因占35%
不明原因不孕指夫婦有正常性生活,女方有排卵,經婦科檢查及全面檢查未發現異常,男方精液及其他檢查亦均正常,但兩年以上未懷孕者。不明原因出現的不孕往往與遺傳因素、免疫因素、隱性流產有關。
中醫治療不孕癥經驗豐富,常規多以辨證論治為主,此外,針灸療法、針藥結合、中西醫結合也是不孕癥常見的治療方法。
(1)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診斷和治療不孕癥的主要手段之一,古代醫家根據不孕癥不同病因病機,創立了很多有效的方劑。
如《傅青主女科種子》描述一類不孕婦人“瘦法身軀,久不孕育,一交男子,即臥病終朝。人以為氣虛之故,誰知是血虛之故乎!”方用養精種玉湯大補腎水而平肝木,水旺則血旺,血旺則火消,便成水在火上之。
又指出“婦人有下身冰冷,非火不暖。交感之際,陰中絕無溫熱之氣。人以為天分之薄也,誰知是胞胎寒之極乎!”方用溫胞飲,補心腎二火。
現代教授認為不孕癥致病之本為腎、肝、脾三臟之虛,寒凝、濕滯、氣滯和血瘀為其關鍵病機,病性多虛實夾雜。
治療上強調辨清病性之虛實,以調經為先,注重溫養肝腎,祛濕與健運脾胃同施,行瘀與養血并行,并重視調理氣機。
教授認為輸卵管阻塞性不孕以“瘀”為核心病因,臨床上用桂枝茯苓丸祛瘀消癥,佐以理氣活血、清熱利濕、溫經散寒、補腎填精,辨證施治隨證加減,療效顯著。
教授認為排卵障礙性不孕多以腎虛為主,治療腎虛痰濕型,常用補腎之品加蒼附導痰丸或二陳湯加減以補腎健脾、溫化痰濕;
治療腎虛肝郁型,常用柴胡、郁金、香附、白芍等藥物以補腎疏肝化疲,治療肝腎陰虛型,常用柏子仁、卷柏、澤蘭等藥物滋補肝腎;治療心腎不交型,常用黃連、黃芩、肉桂、蓮子心等藥物交通心腎。
(2)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治療不孕癥效果迅速顯著,基本無副作用。早在晉代,醫家己經認識到通過針灸可以治療不孕,如《針灸甲乙經婦人雜病第十》指出“女子絕子,陰挺出不禁白瀝,上茆主之。”又曰“婦人無子,涌泉主之。”
現代醫家采用針灸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選取關元、中極、子宮、卵巢為主穴,同時根據證型的不同,加取不同穴位如腎虛者配腎俞、命門;肝郁者配內關、太沖,結果顯示針刺可有效調節患者性激素水平,改善患者的排卵功能。
(3)針藥結合
針藥結合是傳統中醫的治療模式,“藥家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實者瀉之,虛者補之,陷下者升之。針家熱則疾之,寒則留之,實則迎之,虛則隨之,陷下則灸之。針藥異途,治則同也。”由此可見,內服中藥以調理臟腑氣血,外施針灸以疏通經絡止痛,內外兼施,治療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現代醫家將無排卵性不孕癥67例患者隨機分組,發現在使用補腎調經促排卵湯的基礎上輔以溫針灸治療,可明顯提高患者的妊娠率,療效顯著。
將100例輸卵管近端阻塞性不孕癥患者隨機分組,發現與輸卵管通液術相比,針刺穴位聯合中藥口服,可明顯改善患者血液血流變指標,提升輸卵管通暢率。
將120例多囊卵巢綜合征不孕癥患者隨機分組,發現調任通督針刺法聯合定坤丹治療,可縮短月經周期,增加子宮內膜厚度和成熟卵泡數目,調節性激素水平,提高排卵率和妊娠率。
(4)中西醫結合
相較于西醫的不良反應,中藥辨證治療聯合西藥促排卵能夠互補短長,減少副作用,提高妊娠率。
在克羅米芬促排周期中加以中藥周期治療,可以促進子宮內膜生長,改善CC周期子宮內膜薄情況,對臨床癥狀改善較好且副作用小,臨床患者依從性較好。
發現復方玄駒膠囊和克羅米芬聯合治療可有效改善女性血清性激素水平,促進卵泡發育及排卵。在克羅米芬的基礎上加服補腎調經湯及針灸治療,發現可顯著提升患者的總有效率、黃體期性激素指標、主卵泡直徑及妊娠率。
中醫藥在長期的發展和實踐中形成了大量的術語,然而由于我國幅員遼闊,中醫流派眾多往往造成用詞習慣各異,一詞多義、病名生僻難懂、術語概念關系模糊不清,嚴重制約了中醫藥的發展和邁向國際化進程。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陸續開展了多種中醫行業術語規范化標準相關的研究工作,頒布了一系列的中醫標準。
疾病和證候方面,目前我國現有的相關標準有《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疾病部分》《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中醫病證分類與代碼》。《中醫臨床診療術語》是自1997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推薦性國家標準。
其中疾病部分規定了中醫臨床內、外、婦、兒等科930種常見病名及定義,證候部分規定了中醫臨床八綱、病因及氣血津液、臟腑等800種常見證及其定義。
《中醫病證分類與代碼》是在1995年版本修訂基礎之上于2021年10月11日開始實施最新版本,規定了中醫病名及證候的分類原則和編碼方法,包含17個中醫疾病大類及10個中醫證候大類。
中醫治療強調從整體性出發,辨證論治,毒副作用小,具有多途徑、多靶點協同治療疾病的特點。
21世紀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并制定了一系列支持中醫中藥的方針和政策,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及國際化。
2019年,“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創新方法與技術”被評為中國科學20項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之一,同年世界衛生組織最高權力機構-世界衛生大會首次將中醫納入第11版全球綱要,并于2022年在世衛組織成員國開始實施。
新冠疫情肆虐以來,具有中醫藥顯著療效的“三藥三方”更是在全球抗擊疫情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盡管中醫藥以獨特的診療效果在全球得到廣泛認可。
然而,作為世界上的主流醫學模式的以“循證醫學”為核心的決策模式,與中醫分析方法和思維方式的“客觀性”和“可檢測性”差異比較大,中醫藥的傳承和發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難。
不孕癥是以排卵障礙,輸卵管不通,子宮內膜容受性異常為主要因素的一種常見婦科疾病,不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可導致出生人口降低,世界人口老齡化加重。
通過閱讀文獻資料發現,中醫藥在治療女性不孕癥方面具有顯著優勢,然而在臨床試驗的研究過程中,各類療效知識的不規范表達,使得中醫臨床試驗知識的提取和利用也變得極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