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弓蛇影”這則成語產生于漢代的汲縣(今衛輝市),意思是把酒杯里的弓影誤認為蛇,因疑神疑鬼而心生恐懼。
東漢學者應劭在《風俗通義》怪神篇《世間多有見怪驚怖以自傷者》一文中,記載了發生在他祖父應郴身上的一件事。
應郴是汝南南頓(今項城市)人,任汲縣(今衛輝市)縣令期間,有一次請主簿杜宣飲酒。席間,墻上懸掛著的一張紅色的弓反射到了酒杯中。杜宣以為是一條蛇在酒杯中蠕動,頓時嚇得冷汗涔涔。但礙于縣令的面子,還是硬著頭皮喝了一會兒才借故告辭。回到家里,杜宣越想越疑心,總感到肚中有條蛇,胸腹部疼痛難忍,連吃飯、喝水都困難。家里人請大夫診治,但服了許多藥,病情都不見好轉。
過了幾天,應郴有事到杜宣家中,問杜宣怎么得的病,杜宣便講了那天飲酒的事。應郴回到家,坐在廳堂百思不得其解。突然,北墻上的那張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來一杯酒,也放在原來的位置上。結果發現,酒杯中有弓的影子,確實像一條蛇。應郴馬上把杜宣接來,讓他坐在原位置,觀看酒杯里的影子,并指給他墻上的那張弓。杜宣弄清原委后疑慮頓消,隨即痊愈。
杜宣是河內汲縣人,順帝時任會稽郡太守。成語杯弓蛇影也作杯中蛇影、弓影浮杯、 弓影杯蛇,后用于諷刺那些疑神疑鬼、自相驚擾的人。如,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況杯弓蛇影,恍惚無憑,而點綴鋪張,宛如目睹。” 清·黃遵憲《感事》:“金玦厖涼含隱痛,杯弓蛇影負奇冤。”
這則成語告誡人們,生活中無論遇到什么問題,決不能疑神疑鬼,甚至心生恐懼,而要通過調查研究去求得事情的真相,找到正確解決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