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
名摯,又名阿衡,商湯之賢相。他具備運籌策劃的才能,在滅夏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他是商朝初年的元老,自湯至太甲時一直是商王的輔佐大臣,在政治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妒酚洠蟊炯o》載:「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宮」。這就是著名的伊尹放太甲的故事。甲骨文中有祀伊尹的卜辭,可知他在商代的地位是很高的。
九世之亂
商朝中期王室動亂。自仲丁后,王朝中衰,連續發生王位紛爭,又屢次遷都,諸侯離叛。這一動亂歷經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九王,故名。
盤庚遷都
般商朝中期以來,王室內部連續發生王位紛爭,前后經歷了五代九王,史稱“九世之亂”。在此期間商朝多次遷都。盤庚繼位以后,政局混亂,階級矛盾尖銳,他為了挽救政治危機,決定再次遷都于殷。但貴族平民都反對遷都,盤庚一面勸說貴族,一面恫嚇人民,強行把都城遷到殷地。遷殷后,“行湯之政”,政局才穩定下來,社會經濟和文化也隨之迅速發展,從此,直到商亡的二百七十三年間再未遷都。
武丁
盤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盤庚之侄。年少時,其父小乙讓他到民間生活,比較了解民間的疾苦。他繼位后,得到甘盤和傅說兩位賢臣的輔佐。甘盤早逝。武丁得傅說后,據《史記.殷本史》載:「舉以為相,殷國大治」。又記載:「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歡,殷道復興」。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兢兢業業,勵精圖治。他還不斷向外擴充領土,四出征伐,如伐羌方、土方、方和人方等等外方邦,使國力得到進一步增強。他文治武功均盛,出現了商代歷史上最繁盛的局面。武丁死后,被稱為高宗。
傅說
武丁賢相。他原為刑徒,被武丁發現后,加以重用?!妒酚洠蟊炯o》記載:「帝武丁即位,思復興殷,而未得其佐」。后來「武丁夜夢得圣人,名曰說。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說于傅險中。是時說為胥靡,筑于傅險。見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與之語,果圣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故遂以傅險姓之,號曰傅說」。傅說居相位,全力輔佐武丁,使商王朝的國力大為增強,出現了穩定發展的繁榮局面。
殷墟
商代晚期都邑遺址。位于今河南安陽西北小屯村一帶。地跨洹河兩岸,在三十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普遍發現商代遺存。經過七十年考古發掘,已經搞清小屯東北地是殷商時期的宮殿與宗廟區,其西南兩邊挖有巨大的壕溝,南北長1100米,東西長650米。壕溝與東、北兩面的洹水組成防御性設施。小屯村西北的武官村北,是王陵區和祭祀場。王陵區占地面積超過11萬平方米。在王陵區和祭祀場,已發掘大墓13座,祭祀坑及小墓1400余座。在小屯村南一公里的苗圃北地和小屯西北2.5公里的孝民屯西地,各發現鑄銅遺址一處。北辛莊和大司空村發現有制骨作坊遺址。在殷墟西區、后崗和大司空村發現了墓葬區。散布在上述地點周圍的地域,有平民居址。依考古分期而進行的碳14測年,證實這些遺存經歷了二百余年時間。小屯村發現的甲骨卜辭也證明這里是殷商時期的遺存。東起后崗,西至北辛莊,南至鐵路苗圃,北至三家莊,總面積約24平方公里,即古本《竹書紀年》所云“自盤庚遷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殷。北宋以來時有商文物出土,清末又出土甲骨文。自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曾進行十五次大規模發掘,建國后歷年又進行鉆探、發掘。其布局是:宮殿和宗廟區在小屯村東北洹河以南的中心地區,發現建筑基址五十多座,建在凹形、方形、長方形的夯土臺基上,并發現圓形銅柱基,其下有天然大卵石。還發現建筑物奠基、置礎、安門、落成典禮時殺害的人骨。這里還出土大量遺物和十萬余片甲骨。也還發現一些中、小墓葬,婦好墓亦在此處。宮殿區以西,發現寬7—12米,深5—10米的大灰溝,當是人工挖成的防衛設施。洹河北岸至侯家莊西北岡、前小營村之間是殷王陵區和祭祀場,發現大墓十三座和上千小墓。出土大批銅器、玉器、骨器、陶器和用于祭祀和殉葬的人、狗、馬、象、鷹等骨骸。殷墟中心區以外,大司空村、高樓莊、四盤磨等地發現小型房基、墓葬,當為平民居住區。殷墟西區發現近千座小墓,可分八區,當為族葬墓地。從大司空村和殷墟西區墓葬群及其出土文物看,平民已在分化。小屯村東南1公里處的苗圃北地為鑄銅遺址,面積約一萬平方米,發現房子和大量煉銅坩堝、陶范等。小屯西的北辛莊是制骨遺址,發現有房基、骨料、半成品和制骨工具,制品以笄和錐為多。此外,后崗發現幾座族葬墓和殺殉坑,共埋人54具。殷墟發掘為商代考古奠定了基礎,也為商代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豐富資料。
甲骨文
商周時契刻于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目前發現商代甲骨文以河南安陽殷墟最多,屬于商代后期遺物,其中絕大多數書占卜記錄,稱甲骨卜辭。因出于殷墟,又稱殷墟文字、殷墟書契、殷墟甲骨文等。鄭州商城也有發現,年代比殷墟甲骨文還要早,但數量很少,都是在肋骨、肱骨上刻字,尚未見到在卜甲或卜骨上刻辭。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開始發現,次年得到學者鑒定,迄今出土約有十萬片。二十九年,劉鶚編輯出版第一部著錄《鐵云藏龜》,其后研究日益發展,形成一門學科即甲骨學。甲骨文內容涉及天文、歷法、氣象、動植物、農事、方國、地名、征伐、祭祀、人物活動、商王世系和占兇夢幻等。目前已發現單字有五千余個,考釋過的約兩千個,文字結構已由獨體趨向合體,晚期形聲字增多。是中國早已有系統的古文字。西周時期的甲骨文,在山西洪趙坊堆、陜西長安豐鎬、岐山鳳雛、扶風齊家和強家、河北邢臺南小汪、北京昌平白浮、房山琉璃河和鎮江營九個地點都有發現,上述九個地點共發現312片,1033個字。其中以鳳雛出土最多,計292片,915個字。
金文
是鑄刻在青銅器的鐘或鼎上的一種文字。金文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字。因鑄刻于鐘鼎之上,有時也稱為鐘鼎文。據統計,金文約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較甲骨文略多。中國古代青銅器上的銘文。據現有知識,青銅器上有銘文始于商代的二里岡期,殷墟期數量增多,至西周而大盛。一般說金文多限于先秦,也有把秦漢包括在內的。魏晉以后的青銅器物,有的仍有文字,但不在金文范疇之內。對金文的研究已有悠久歷史。西漢張敞曾考釋美陽所出周代尸臣鼎,其釋文今天看來大體正確。宋代金文之學盛興,出現了著錄和研究青銅器的專著,最早的有《皇■三館古器圖》、劉敞《先秦古器記》、李公麟《考古圖》等。現傳最早的是呂大臨《考古圖》,體例已相當完善,圖象、銘文、釋文等項都已具備。專著錄銘文的,如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內容頗為豐富。宋元時期還有人編集金文文字,匯為字書,現存有呂大臨《考古圖釋文》、楊■《增廣鐘鼎篆韻》元明時期,由于理學居統治地位,金石之學被譏為玩物喪志,金文研究一時衰微。清代漢學風行,崇尚考據,金文研究隨之復興,著錄和考釋銘文的書籍數量遠過前代,名家輩出。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吳式芬《捃古錄金文》、方浚益《綴遺齋彝器款識》、吳大■《■齋集古錄》、孫詒讓《古籀拾遺》、《古籀余論》等等,均有較大成績。吳大■的《說文古籀補》,是一部比較好的金文字典。清末以來,研究金文的學者更多。羅振玉、王國維注意銘文與器物本身相結合的研究。羅氏1937年印行的《三代吉金文存》,迄今仍是一種最重要的金文匯集。郭沫若用科學方法整理研究金文,所著《金文叢考》、《兩周金文辭大系》等書,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利用金文探討古代社會開拓了道路。其他海內外學者著作不能縷舉,如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容庚《商周彝器通考》、《金文編》,于省吾《雙劍■吉金文選》,柯昌濟《金文分域編》,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征》,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日本白川靜《金文通釋》等等,各有貢獻。近年編著的工具書,如周法高《金文詁林》,孫稚雛《金文著錄簡目》、《青銅器論文索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出金文分域簡目》等,皆便于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匯集了已發現的金文材料,正在陸續出版。金文之所以引起學術界廣泛注意,是由于其內容豐富重要,能補充文獻之不足。金文的整個發展過程長達一千幾百年,無論是字體、文例還是內容特點都有很大變化,所以研究金文必須從分期入手。商代二里岡期的青銅器,發現有銘文的只有少數幾件,文字均系鑄成,個別為凸起的陽文,一般為陰文。字數限于兩三字,有的是器主的族氏或名字,有的是所祭祀先人稱號,還有的似與器的用途有關。這幾件有銘文青銅器都不是發掘品,其銘文真偽還值得商榷。商代晚期即殷墟期的金文,數量比二里岡期明顯增加,而且時代越晚,字數越多。但總的說來,銘文大多仍很簡短,內容和二里岡期相似,或為器主族氏、名字,或為所祭祀先人的稱號,復雜一點的則兼記上述兩者。這種銘文中表示族氏的字,學者常稱為“族徽”,其特點是寫得象形,如人形有首和手足,動物形有特征性部分。過去有學者以為是最原始的文字,甚至說是“文字畫”。經過甲骨文等材料對比,證明它們其實是文字,不過為了突出而加以美術化而已。族氏有時可與當時地名和出土地點相聯系,對研究社會結構也頗重要。商代金文最長的不超過五十字。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四祀■其卣,有三處銘文,蓋內和器內底均有“亞■,父丁”四字,“亞■”為族氏,“父丁”為所祀先人;此外在卣外底圈足內又有銘八行四十二字,記商王祭祀帝乙及器主受賞事跡。這件卣作于帝辛(紂)四年。商末金文特長的還有 ■卣,蓋器銘共四十七字(一說四十八字),記某子(商大臣或諸侯)受命望伺人方,器主有功膺賞之事。這一時期金文字體多與甲骨文相近,用詞也多類似,如以周祭記作器時間等。成組青銅器有時有同樣銘文,如小屯五號墓出土大量器物上有“婦好”二字,可供綜合研究。西周早期金文是商代金文的繼續和發展。商代流行的那種記族氏等的簡短銘文仍然存在,同時出現了許多長篇銘文,記載重大史事。如周康王時的小盂鼎,字數已多達四百字左右。這樣的重要金文,前人多說其價值足抵《尚書》一篇。這一時期的歷史大事多見于金文。如周武王伐紂見于利簋,所載日期干支與文獻密合。周公東征見于方鼎,記伐豐伯薄姑凱旋的情形。分封諸侯的例子有簋的封康侯于衛和宜侯■簋的遷虞(吳)侯于宜。康王時小盂鼎所載伐鬼方,尤為重要。昭王的南征,穆王的游行和用兵,也都有金文詳細記述。西周早期金文字體多雄肆,中期則轉趨規整,格式也逐漸固定化。多見于中晚期的冊命金文,敘述周王對臣下命賜之禮,與當時職官制度極有關系,從所賜輿服還可考見其時等級的區分。這時又有一些金文涉及法律、經濟等方面,如■鼎記載與器主■有關的兩次訴訟,均與奴隸制有關;幾件裘衛器物的銘文,分別敘述了裘衛與矩伯間的三次交易,或以土地交換土地,或以土地交換毛裘皮革,說明土地已可轉讓,且有以貨幣計算的價格,是非常珍貴的史料。與土地轉讓有關的,還有師永盂等器銘。西周晚期金文,長篇更多,其中毛公鼎達四百九十七字,是迄今發現的最長金文。這時金文多反映戰爭及社會動亂,如虢季子白盤、多友鼎等記伐■狁,兮甲盤、駒父■等記征淮夷,都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隨著周王朝的衰落,有些金文也趨于茍簡,例如梁其諸器,就出現一些脫漏錯訛,這在早中期金文中是罕見的。西周金文多數為周王朝官吏所作,諸侯國的金文相對來說較少。到周室東遷后的春秋時期,王朝衰微,金文陡然減少,而諸侯國的金文卻大量出現。這個時期,不但一些強大的諸侯國,就連若干小諸侯國也有金文,其地方性顯著加強。晉、鄭、齊、魯、楚等國金文,在春秋金文中最為重要。如晉國的晉美鼎,記晉文侯輔立周平王的功績;齊國的庚壺,記齊靈公伐萊等戰役;楚國的令尹子庚鼎,也可與《左傳》相印證。秦國金文,如寶雞出土的秦公鐘、■,天水出土的秦公簋和宋代著錄的秦公■,其字體與東方列國不同,已開后世秦篆之先。春秋中期,開始出現個別刻成的銘文,在銘文中錯金也有發現。中期后半起,北方晉國逐漸流行一種筆畫頭尖腹肥的字體,可能即漢晉人所謂“科斗文”;而南方各國則流行以鳥形作為裝飾的美術字體,即所謂“鳥書”。這兩種特殊字體都流傳到戰國早期,有的在漢代還有孑遺。南方各國金文多刻意求工,用韻精整。戰國早期金文基本繼承春秋時的統緒。由于諸侯分立已久,文字的地方性更為突出,形成《說文》序所說“文字異形”的局面。大體上說,西土的秦和東土六國分為兩系,而東土又可分為三晉、兩周、燕、齊、楚等亞系。各系不僅文字結構詭變不同,金文的用詞和格式也有許多差異。戰國中晚期,金文以刻成的為主,內容轉為“物勒工名”的形式,即記載器物的制造者、使用者、置用地點、容積重量等,有的還用干支、數字作為編號。此類金文有助于研究當時職官、地理、度量衡制等,也有很大價值。與此同時,還有少數傳統形式的銘文存在,并且有長篇的。例如戰國中朝末的中山王方壺銘四百四十八字,中山王鼎銘四百六十九字,內容記中山乘燕國內亂、齊國進軍占領燕都之機,舉兵伐燕,取得大片土地。這是文獻所缺書的重大史實。秦代金文一般均為“物勒工名”之類。具有特色的是有秦始皇統一度量衡詔書的詔版、詔量、詔權,有的還加有秦二世胡亥詔書,稱為兩詔。漢代金文沿襲秦代傳統,而格式更為規整統一。已經發現的漢代金文數量很多,三十年代容庚有《秦漢金文錄》及與之配合的字編《金文續編》,其中漢代金文均占主要部分。此后新出的又不止數倍??脊虐l掘還發現有成批成組的有銘青銅器,對研究漢代各種制度殊有意義。特別是金文中的職官如與漢印結合研究,將會起較重要的作用。漢代仍有少數特殊銘文,如滿城陵山出土的錯金銀鳥蟲書壺,兩件均有延壽卻病等語銘文,與常見金文不同。新莽時期的青銅器,制作格外規整,由于仿古,也有詔版等等,需要專門研究。
人殉
人殉是為奉侍已死的社會或家族中某些特權者而死的人,其中有陪臣、妻妾、侍衛和親信,也有用作仆役的奴隸。它是古代社會中一度盛行的習俗。在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湖北等地都發現了商代人殉的遺跡。商王、貴族及奴隸主的墓葬中一般都有殉葬人。侯家莊1001號墓是個有四條墓道的商王墓,墓內殉人超過164個,分置于墓底、槨室附近及墓道內。該墓墓室外的陪葬坑有31個,其中22個埋有人。每坑埋1-7人不等,共埋有68人。最大的陪葬坑中棺槨具備,還有青銅禮器,在二層臺上有2個殉葬人,即殉葬人的坑中還有殉人。
人牲
人牲是祭祀時把人像牛羊狗豬等牲畜那樣供奉給天地、祖先、山川、神靈的犧牲的簡稱。這是古代社會中一度盛行的社會習俗,早在史前時期即已出現。在河南、山東、河北、江蘇、湖北等地的商代遺址中都已發現了人牲的遺跡,尤以商代后期的都城所在地殷墟最為常見。商王和貴族奴隸主在祭祀祖先、祈禱神靈、建筑宮室和求年問雨時,都要使用人牲。甲骨卜辭中也常見有殺人祭祀的記載,最多的一次殺了三百人用于祭祀。據卜辭統計,商王用于祭祀的人牲,總數超過1.4萬人。尤以武丁一代用人牲最多,有9千多人。在殷墟王陵區發現的祭祀場,僅1976年一次發掘出191個祭祀坑,共用人牲一千余。估計在這一地點先后用祭的人牲有數千人之多。
占卜
用龜甲或獸骨(主要是牛、羊的肩胛骨)加工成卜具,然后進行占問兇吉的方法??脊刨Y料說明,占卜的習俗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的墓葬隨葬品中就有龜殼。龜殼內裝有許多小石子,龜甲上還有契刻的符號,有人認為是原始文字。因而,有人提出這些龜甲與龜靈占卜有關。若此說成立,則占卜的出現可上溯到七、八千年前。在稍后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有不少占卜過的獸骨,主要是有灼痕的牛、羊、鹿的肩胛骨。地域涉及陜、豫、皖、魯、冀、遼、晉、蒙等省。二里頭文化時期的占卜,仍然是在獸骨上燒灼,卜問兇吉,故出土的卜骨上只有灼痕,未見鉆鑿。到了商代前期,則出現了鉆、灼并用的方法,一般是先鉆孔,后在孔中灼。到了商代后期,占卜習俗進入一個新階段。殷墟出土的甲骨,在卜問前都整治得很好,鑿、鉆、灼兼施。占卜后將卜問內容、結果契刻在甲骨的正面,這就是卜辭。這種習俗,到西周時期仍在繼續。
自然崇拜
是對自然神的崇拜。它包括天體、自然力和自然物三個方面。如日月星辰、山川石木、鳥獸魚蟲、風雨雷電等等。這是原始社會中,人們將自然現象的變化,尤其是那些直接影響人類生存的變化,看成了人性的、有主意的實體,從而激起人們對它們的崇拜。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大自然一方面給予人類生存提供了物質資料與條件,另一方面又常常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因此,在人們既不認識,更不能改造自然力的時候,就把它們擬人化,認為它們具有靈性,把它們當作有生命力的神靈加以頂禮膜拜。他們甚至賦予自然力以形體,出現了雨師、風伯、雷公、云君等自然神。他們面對龐大而復雜的世界,對于一切不可理解的自然現象,都把它們作為自己崇拜的對象。其中對自然力的崇拜,直接表現為對自然物體本身的崇拜。在原始人看來,神靈是無處不在的。這在中國古代的祭祀制度上也有反映。如《禮記.祭法》云:「燔柴于泰壇,祭天也。瘞埋于泰折,祭地也。埋少牢于泰昭,祭時也。相近于坎壇,祭寒暑也。王宮,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壇,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
牧野之戰
周滅商之戰役。周文王死后,武王做滅商準備,曾率師東觀兵于孟津,諸侯不約而至孟津相會助周王八百。武王以實際尚未成熟,率師還周。過二年,紂王殘暴更甚,正當商紂王派大軍遠征東夷之時,周武王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聯合庸、蜀、羌、茅、微、盧、彭、濮等國,經孟津渡過黃河直抵商郊牧野。商紂王對來自西方的進攻并無準備。他倉促調遣軍隊,甲子日晨,在牧野應戰,商軍倒戈。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拒武王。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大卒馳帝紂師。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紂走,反入登于鹿臺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商紂王的軍隊人數雖多,但兵無斗志,前徒倒戈。牧野一戰,商朝全軍覆沒,致使紂王自焚,商王朝滅亡。
利簋
利簋guǐ,又名武王征商簋,為周武王時的「有司」利所作。1976年出土于陜西臨潼縣,現藏于臨潼縣博物館。此簋是現在所知最早的一件西周銅器。其為深腹,圈足下附有方座,雙獸頭耳垂珥,以云雷紋為地,飾以獸面紋、夔紋、蟬紋。腹內有銘文4行,共32字,大意為:武王伐商,甲子日凌晨歲星正當其位,宜于征伐;戰勝商朝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地的軍隊駐地賞「有司」利以銅,利用銅來鑄造寶器。利簋記載的史實證實了《尚書·牧誓》、《逸周書·世俘》等文獻的記載。
三監
周武王滅商之后,以商舊都封紂王子武庚,并以殷都以東為衛,由武王弟管叔監之,殷都以西為庸,由武王弟蔡叔監之,殷都以北為邶,由武王弟霍叔監之,管叔、蔡叔、霍叔總稱三監。一說武王以邶封武庚,以庸封管叔,以衛封蔡叔,以監殷民,稱為三監。
周公東征
武王在克商后二年/四年(?)病逝。當時「天下聞武王崩而叛」,周公為了應付危難,一方面立武王的幼子誦為周成王;另一方面,自己又親自攝政,結果引起了內部的爭權斗爭。管叔、蔡叔也乘機散布流言,引起了成王對周公的懷疑。最后成王開啟金滕之箱,看見策文,周公才獲得信任。于是管、蔡勾結武庚起兵反周。是時武庚利用戰機,聯絡庸、奄、薄姑、徐戎、淮夷、熊(祝融)、盈(贏)諸族共圖復國,聲勢遠比新起而內部分裂的周強大。周公和召公「內弭父兄,外撫諸侯」,經過三年東征,平定了三監叛亂?!兑葜軙ぷ黯谩菲f,武庚北奔,管叔自殺,蔡叔被囚;周公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國,俘淮夷之族九邑?!睹献印る墓菲獎t說,其滅國五十。地居河汾之東的唐也起事策應武庚的叛亂,后為周公誅滅。這次戰事是繼武王滅殷之后,周公為徹底征服殷族及其同盟作出的最大功績,周王朝的統治由此奠定下來。
分封諸侯
周武王滅商和周公東征后,面對殷朝留下的土地、財產、人口、官吏、軍隊及其故屬國,周采取了封建諸侯的政策,以達到屏藩周室的政治目的。周初的分封對象有同姓宗室子弟,又有異姓功臣宿將,還褒封神農、堯、舜、禹及商湯的后代。史傳周初分封,「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每一個封君受封的不僅有土地,而且還有人口,即所謂「授民授疆土」。封君要對周王室盡納貢、守邊等義務。
成康之治
中國西周時成王、康王相繼在位的40余年間所形成的安定強盛的政治局面。自武王滅商、周公東征后,為懾服商頑民而建的東都成周城落成后,輔政大臣周公還政于成王,周朝進入鞏固的時期。成王及其子康王繼承文王和武王的功業,務從節儉,克制多欲,以緩和階級矛盾。又令周公制禮作樂,即王朝各種典章制度的創立和推行,大規模進行自武王時開始的分封制。西周分封,是以宗法血緣關系為紐帶,建立起周天子統轄下的地方行政系統,從而在一定時期內起到了加強周王朝統治的作用。分封制還為維護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一等級序列的禮制的產生,提供了重要前提。成康時代的諸侯,均由中央直接控制??低踔溃苓€曾命諸侯征討淮夷、東夷,加強對異邦的控制。成王、康王兩世四十余年,政局穩定,社會安寧,相傳“刑錯四十余年而不用”,為西周最繁榮昌盛之時期,后世史家稱“成康之治”。
成周八師
西六師、殷八師西周在宗周鎬京有六師,主要戍守西土,兵員來自周人,故稱「西六師」。后來周公在平叛過程中,認為有必要擴建國家直屬武裝力量,于是,對三監的武裝力量進行收編,又建立了一支八師的軍事編制,兵員由周人、殷人組成,八師的戍守區在殷地,故稱「殷八師」。后又因其長期駐守成周,故又稱「成周八師」。
周公制禮
作樂相傳周公營建洛邑后,依據周原有制度,參酌夏殷禮樂,建立各項典章制度。周禮是等級社會的政治準則、道德規范和各項制度的總稱。其內容是五禮,即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行禮儀要用樂配,不同的禮儀演奏不同的樂章。禮用以辨異,分別貴賤;樂用以求同,緩和上下。包括種種規則、典禮儀式和表示身分的輿服旌旗、宮室器用的規定等等。所謂周禮,是區分貴賤尊卑的等級教條。
五禮
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統稱五禮。吉禮是對先祖與各種神只進行祈求福祥的禮節。兇禮是指哀邦國之憂的喪葬禮節,還包括對天災人禍的哀吊。賓禮是諸侯對王的朝見、諸侯間的聘問和會盟等之禮節。軍禮是戰爭、田獵、筑城等動員大量人力的活動的禮節,即大師之禮、大田之禮等。嘉禮是為了親善萬民的禮節,包括婚禮、冠禮、饗燕禮、慶賀禮、賓謝禮等。所有禮制,是法律的補充,強調貴賤等級的區分和貴族社會的正常運作。
五刑
根據《尚書·呂刑》所記,周代的刑罰有五種,即墨(臉上刺字涂青,罰為奴隸的標記);劓(割鼻子);(斷足,即刖刑);宮(男子割勢,即閹割生殖器和女子幽閉);大辟(斬首)。這五種刑罰的律條,墨刑和劓刑各一千條,刖刑五百條,宮刑二百條,大辟二百條,共有三千條。其法網嚴密,遠遠超過了前代。
西周分封制
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又稱為“封建”、“分土封侯”制,即封邦建國。周滅商后,為了有效的統治被其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的分封諸侯,派遣王室子弟或其他貴族到各地去建設諸侯國,代表周天子行使對地方的統治權,以拱衛王室。相傳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初分封的諸侯有三類:一是王室子弟。這類諸侯國不僅數量多,所在位置也多為要沖之地,與王室關系密切,是西周諸侯國的主體部分。二是異姓諸侯。這些人雖不是王室子弟,但世代與周人有同盟關系,于是分封他們去建立諸侯國,以諸侯的身份繼續為周王室效力,齊國和宋國就屬于這種類型。三是古代帝王的后代。這類封國一般比較小,有的只是象征性的,在西周政治中作用不大。西周的封國,有的是原來就建立的,周重新明確了跟它們的關系,有的是經過一番開辟草萊的活動,建筑了城郭宗廟才開始建立起來的。諸侯對天子有隸屬關系,有鎮守疆土、捍衛王室、交納賦稅、朝覲述職的義務。諸侯在封國內是君主,初封時就是半獨立狀態,在封國內亦實行分封。國內土地的一部分歸諸侯直轄,一部分土地作為采邑分封給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樣的情況分土地給士,士直接統治、剝削庶民。分封制也是與宗法制相結合的,就是嫡長子世襲制。從西向東,重要的封國在黃河北岸的是晉、衛、燕,在黃河南岸的許、蔡、陳、宋、曹、魯、齊。東南最遠的吳和建立較晚的秦和鄭,后來也發展成為重要的國。王室分封宗親功臣的既定制度,輔以明確天子權力和諸侯義務的周禮約束,決定了王室和諸侯之間的內在關系,使中央王國對地方諸侯的縱向聯系加強。同時,西周的諸侯國之間多有同宗共祖的宗親關系或互通婚姻的姻親關系,橫向關系也較以前密切。從強化中央控制能力和促進地方之間聯系兩方面看,西周分封制在歷史上具有積極意義。
宗法制
宗法制是古代貴族憑借血緣對族人進行統轄管理的制度,也成為統治者維護社會和政治秩序的一種重要手段。它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宗法制在商朝后期已經存在,到周朝變得更為典型和系統。狹義而言只施行與大夫、士階層,其家族始祖一般為國君嫡長子之弟即別子,別子分出自立家族,成為該家族嫡長子繼承系統的始祖,其嫡長子后裔則稱為“大宗”,世襲下去,故百世不遷。始祖(別子)之庶子的子孫只繼承其父,稱為“小宗”,超過五世就不再有喪服的 ,故五世則遷。廣義而言,天子對諸侯為大宗。以此定權位,分親疏。宗法關系的基本內容,實質上就是大宗和小宗依據自己的特殊身份,對不同范圍內,包括直系和旁系親屬族人的管轄統治。宗法制與分封制相結合,親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相結合,有效地起到了維系社會、政治秩序的作用,這就是周朝有別于后世的一個重要特征。春秋時期,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復雜化,嚴格意義上的宗法制度難以維持,至戰國最終瓦解。盡管宗法制已經崩潰,但宗法觀念仍影響后世。
西大宗小宗
西周宗法制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保持嚴格的等級關系,它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大宗小宗是為了處理嫡長子和他的庶弟之間的關系而立長子為嫡子,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因此,周天子既是天下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享有主祭的權利。被分封的庶子,對嫡子的大宗來說,是為小宗,但在其封國內又為大宗,其權位也由嫡長子繼承。其他的庶子被分封為卿、大夫、士,士的長子為士,庶子為平民。
嫡長子繼承制
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度最核心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長子繼承,而其他的庶子為別子,庶子分別被分封為諸侯、卿、大夫、士,到全國各重要的戰略要地。由嫡長子繼承的王位可以確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對嫡子的大宗來說,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內又為大宗,其繼承者也必須是嫡長子。西周的嫡長子繼承制把西周社會的統治者既區別又聯系地組合起來,形成嚴密的宗法制度,目的在于解決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與分配,穩定社會的統治秩序。
卿事寮官署名,西周置。為王室處理國政的權力機關,在內任職者稱卿事。《作冊令尊銘》:“王命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p>
太史寮西周王朝史官的官署名。與卿事寮同見于《番生簋》、《毛公鼎》。掌管冊命、制祿、圖籍、記錄歷史、祭祀、占卜、禮制、時令、天文、歷法等,其長官為太史,亦稱尹氏,位僅次與太師。
宣王中興
宣王即位、國家的情況殘破不堪,周邊的民族一再侵襲,社會仍動蕩不安。宣王在周公和召公的輔助下,首先整頓內政,安定社會秩序。進而對周邊的民族展開斗爭。關于此事,史稱“宣王中興”。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在政治和軍事上確是取得了一些成就。他在對嚴允、西戎、徐戎、荊楚進行的一系列戰爭中,取得不少勝利;但也有失敗之時。宣王一再征兵徭,遭到大臣們的反對,農奴也大量的逃跑,有些農村成為鹿場,有些田園鞠為茂草。所謂“宣王中興”,已掩蓋不住西周的敗落景象。
國野
周代王都城郭以內稱“國中”,距城百里之內稱“郊”,“郊”以外稱“野”。一般說,“國”包括都城中及四郊之地,其居民稱“國人”。“野”的居民稱“野人”,或成“氓”、“野民”。各諸侯國與此類似。
國人暴動
厲王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實行專利政策,又命令衛巫監謗,禁止國人談論國事,違者殺戮。國人在高壓政策下,「道路以目」。召公虎規諫厲王,但監謗更甚,國人忍無可忍,于公元前841 年,舉行暴動,攻入王宮,厲王倉皇逃奔彘,公元前828 年,厲王死于彘。宗周無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執掌,史稱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
共和行政
西周厲王專制暴虐,利令智昏,派衛巫監謗,禁止國人談論國事,違者殺戮。國人忍無可忍,起而暴動,被國人驅逐,流亡于彘(今山西霍州東北),宗周無主,朝政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主持政事,稱為共和行政。一說由共國國君共伯和執政。史稱「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前841)為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之始。十四年(前828),厲王死,太子靜被擁立,是為周宣王,共和行政結束。
平王東遷
西周末年,周幽王立寵妾褒姒為后,以其子伯服為嗣,廢申后行業太子宜臼。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宜臼逃至申國母舅家,申侯遂聯合繒國和犬戎伐周,殺幽王、伯服于驪山下,西周覆滅。申侯、魯侯、許文公擁立宜臼為王,是為平王。次年,因鎬京及王畿遭戰爭破壞,平王得晉、鄭、秦和其他諸侯之助,東遷與雒邑(今洛陽),重建周王朝,為東周之始。
北杏之會春秋時齊國主持的一次諸侯之會。齊桓公四年(前682),宋國內亂,大夫南宮萬殺宋閔公。次年,齊桓公邀宋、陳、蔡、邾等國于齊北杏(今山東東阿)相會,商討平定宋亂。為諸侯主持天下會盟之始。會后,宋背齊,齊即聯合陳、曹,又請王師參見,討伐宋國,迫宋屈服。
召陵之盟
春秋初年,楚國發展起來,向中原挺進,與齊抗衡。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齊、宋、陳、衛等八國軍隊攻潰楚的盟國蔡國,陳兵楚境,以楚不向王室朝貢相質詢。楚為避齊鋒,派大夫屈完與齊講和,齊也看到楚國強大,無隙可乘,即與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訂立盟約,史稱「召陵之盟」。這是齊桓公「尊王」的又一次勝利,其霸主地位更加鞏固。
葵丘之盟
春秋時齊桓公主持的一次諸侯盟會。桓公在阻止戎狄、荊楚對中原侵犯和安定王室之后,于齊桓公三十五年(前651)邀集魯、宋、衛/鄭(?)、許、曹諸國君于宋之葵丘(今河南民權/蘭考?)會盟。相約「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歸于好」。盟約規定:凡同盟諸侯都要和好,不要亂筑堤壩壅塞水流,不要阻礙糧食流通,不要廢黜太子,不要以妾為妻,不要讓婦人參與政事,不要擅殺大臣,等等。周襄王命卿士宰孔蒞會,賜齊桓公王室祭祀祖先時的祭肉。這標志著齊桓公已成為周王承認的合法霸主,齊國的霸業達到了頂峰。
盂之會
春秋時,宋襄公為圖霸而舉行的諸侯之會。齊桓公死后,宋襄公執意爭霸,宋襄公十二年(前639)與齊、楚盟于宋地鹿上(今安徽阜陽),要求承認他為霸王,得楚允諾。是年秋,宋襄公邀陳、蔡、許、曹、楚等國君于盂(或作霍,今河南),欲在會上成為霸主。會上楚廢約執襄公,并以襄公為人質伐宋,因宋大夫堅守不降,加之諸侯請求,楚乃釋襄公。
泓之戰
春秋時宋國、楚國之間的戰役。宋襄公十三年(前638),鄭文公朝楚,宋襄公率衛、許、滕等國伐鄭,楚救鄭伐宋。十一月,宋、楚會戰于泓(水名,今河南),宋軍已列陣,楚軍還在渡河,宋司馬子魚以楚兵多而宋兵少,建議乘楚軍半渡而擊,襄公以君子不攻處于陷地之敵不從。楚軍渡后尚未布陣,子魚又建議攻擊,襄公又不從。楚軍布陣后,襄公才下令進攻,宋軍大敗,襄公受重傷,于次年死去,宋國爭霸從而結束。
城濮之戰
春秋時晉國、楚國之間的戰役。魯僖公二十七年(前633),楚成王率兵攻宋,宋向晉求救。次年,晉文公伐楚盟國曹、衛,晉、楚兩軍對峙。由于晉取得了齊、秦的支持,楚成王命楚將子玉撤兵,子玉不聽執意與晉決戰,遂北御晉兵。晉文公退避三舍(九十里)。四月,晉軍及宋、秦、齊軍與楚、陳、蔡軍戰于城濮(今山東)。晉下軍先擊潰陳、蔡,楚右軍隨之而潰。晉欒枝率部佯退,誘楚中軍追擊。晉中軍與上軍擊楚左軍,左軍亦潰,楚全軍大敗,晉文公遂成霸主。不久,文公會諸侯于踐土,周襄王正式冊封文公為侯伯。
賤土之盟
春秋時晉文公稱霸之盟。晉文公五年(前632)四月,文公在城濮大敗楚師,五月,邀諸侯于鄭的賤土(今河南原陽)相會,并召周襄王在賤土朝見,行獻楚俘之禮,襄王命文公為諸侯之伯。其后,晉文公率齊、魯、宋、蔡、鄭、衛諸侯結盟。盟約規定結盟各國協力輔助王室,不得相互侵犯。這次會盟,確立了晉文公的霸主地位。
殽之戰
春秋時秦國、晉國之間的戰役。魯僖公三十二年(前628)冬,晉文公死后,戍守鄭國的秦將杞子密告秦君,謂受鄭命掌管鄭都北門,若潛師而來,可得其國。秦穆公命孟明視率軍襲鄭。次年春,秦軍因密謀泄露,滅滑后還師。晉布兵于殽(今河南三門峽)以待秦軍。四月,秦軍至,遭伏擊,全軍覆沒,主帥孟明視等三人被俘。旋為晉襄公所釋。
弦高
春秋時期,鄭國商人。前627年,秦偷襲鄭國,企圖東進中原,行軍途中,遇弦高。弦高假借鄭國國君名義,以牛犒勞秦軍,同時秘密派人回鄭報信,秦軍以為鄭國有備,遂轉而滅滑國而還。
邲之戰
春秋時晉、楚之間戰役。晉、楚長期爭霸,晉景公三年(前597)春,鄭國附晉。楚莊王攻鄭bì,圍城三月,攻入鄭都。鄭襄公肉袒牽羊,向楚告罪,楚乃退兵,與鄭和好。當時晉荀林父、先觳等率兵救鄭,渡黃河后,聞鄭已附楚,遂駐兵于敖山與鄗山之間(今河南滎陽西北)。荀林父主退兵還晉,先觳主對楚作戰。楚見晉將意見不一,在邲突然向晉進攻,晉軍因為戰備而敗退,中軍、下軍爭船渡河,自相殘殺,損失慘重。惟上軍因帥士會有備,得全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