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普洱茶拼配是一項再正常不過的工藝了。所謂的純料茶,是采用同一個山頭、同一個村寨或茶園的茶葉作為原料。然而事實上,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純料茶,即便同一棵樹的茶葉也有枝干不同之分,純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1799年問世的《滇海虞衡志》就提到“改造茶”,即現在的鋪面拼配。
為了保證普洱茶滋味與品質的相對穩定,制茶工人采用不同茶區、不同茶菁級數、不同樹齡、不同季節、不同年份的茶葉,如喬木茶與臺地茶、班章茶與曼撒茶、春茶與夏茶,通過一定的拼配技術拼合而成。拼配工藝,可謂是普洱茶制作過程中的靈魂一環,經此,普洱茶色、香、味、形達到一定標準。
如今廣受茶友喜愛的多款經典普洱茶,如7542、7572、7581等,均是經過拼配工藝制作而成。
拼配,是一個簡單的物理過程,但是要想做好,則需要歷經無數次的試錯。拼配的組合方式多種多樣,這也是各家品牌產品滋味口感不一的主要因素之一。普洱茶的原料相差無幾,那為何有的品牌能夠廣受消費者喜愛,接連出產多個明星產品,靠的主要就是高超的拼配技術。
一個優秀的普洱茶拼配師,需要有高超的感官經驗和拼配技術,是業內難得的人才。
普洱茶拼配技術的要領主要在于12個字:“揚長避短、顯優隱次、高低平衡”,按照這個搭配準則與科學的實踐組合,能夠讓茶葉原料實現“1+1>2”的效果。
受生長環境的影響,生長在不同山頭、不同村寨的茶樹,其生長出的茶葉也有各自不同的的滋味、口感、外形,有些是優勢,有些是劣勢。通過12字要領的拼配技術后,普洱茶原料優勢互補,其香氣、滋味、口感都會更加協調、豐富與明顯許多。 比如某個山頭的茶香氣顯著但滋味淡薄,另一個山頭香氣低迷但滋味醇厚,經過合理拼配后,茶香與滋味都能存在于一個茶餅之中。
很多人不看好拼配茶,主要是因為市場上一些粗制濫造的“拼配茶”在毀名聲,這些低質拼配茶有的不是合理利用“12字要領”,而是不講技術的隨意混搭;有的則是廠家的拼配技術不專業,有心無力,花了再多時間苦心拼配,也是得到一批“垃圾茶”。
優質純料茶有純料茶的優勢,其整體表現更加穩定可控,這也是純料茶被追捧的原因之一,也因為純料茶數量稀少,價格也不低;與此同時,純料茶的缺點也顯露無遺,其口感可能較為單一,口感層次變化不豐富等。
拼配茶可揚長避短,發揮不同茶葉的優點,茶湯滋味更有層次感、豐富感。但拼配茶也有缺點,即需要拼配師有極豐富的拼配經驗,沒有長時間的接觸,很難拼配出一款受眾面廣的茶。
大致估算下,云南普洱茶產區有特點的山頭茶約有200多種,拼配師需要對這幾百種茶葉都有充分了解。即便是拼配其中4-6種茶葉,沒有長年累月的工作經驗積累,難以拼配出合適的效果來。
如今普洱茶市場上的經典之作,如7542、7572、7581等茶品,凝結了一代拼配師的心血,其拼配成功的普洱茶,到今天依舊是普洱茶品質的風向標,也是許多茶友入門普洱茶的必喝產品。
凡事需要辯證來看,不能單純說純料茶好,也不能單純排擠拼配茶,這兩類茶皆有品質優劣、等級高下之別。如果相信空穴來風的洗腦包,恐怕吃虧的會是自己了。
//若要轉載本文,請到后臺聯系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