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不能吃
下班后等坐公交車,一個跳動的畫面躍入眼簾,約摸三、四歲的小姑娘在旁邊跳皮筋,隨著一起一落的跳躍,小姑娘嘴里念念有詞,獨角辮根處粉黃相間的蝴蝶結因小主人的跳躍而顫著雙翅,煞是好看。坐在跟前臺階的爺爺,用支撐雙膝的雙手托腮,瞇眼看著自己的小孫女,看得出他一臉的自豪。孫女跳完一輪,爺爺趕緊喚孫女過來吃餅干,孫女奔過來,從爺爺手里接過餅干,隨手拿出一塊:“爺爺,你也吃一塊!”爺爺?shù)哪橊R上拉下來,“哪有大人吃餅干的?我不吃,你快吃,吃完喝水。”小姑娘紅潤的臉頰滲一層細汗,在陽光下閃閃發(fā)亮,許是奇怪這餅干為什么大人不能吃,但沒有發(fā)問,忽閃著雙眸看一眼爺爺,到一邊吃去了。
聽著爺孫的對話,我不由得一個愣震。腦際又一次浮現(xiàn)那個經久流傳的故事,故事中講到,一個清貧家庭的媽媽,過節(jié)總要給孩子燉上一條雞,孩子圍坐吃雞時也總不忘給媽媽夾一塊肉,每一次,媽媽也總是說自己只愛吃雞頭,然后把夾到自己碗里的肉分給孩子們,懂事的孩子也每次都會把唯一的雞頭留給媽媽。時隔多少年后,孩子們都長大成人,而且都很有出息,每一次回家探親都不忘買回母親“最愛吃”的雞頭,看著孩子們一份份孝心,母親滿懷喜悅地接受。多少年后的一天,母親到了彌留之際,孩子們將自己燉好的雞頭端在母親床前,這次母親沒有笑,而是很費力地說自己的愛吃雞頭是因為當時家里窮。聽著母親蒼老的聲音,孩子們相互對視著手足無措,母親安靜地去了,走前也沒能吃上一口自己真正喜歡吃的雞肉。
眼前這位爺爺類似那位母親,溺愛孩子也太沒譜了,竟把自己舍不得吃的東西說成是大人不能吃。生活中,家家戶戶的長輩們對自己的孩子真可謂關懷備致,飲食生活中,只要是孩子鐘愛的,大人統(tǒng)統(tǒng)“不愛吃”或“不能吃”。這些家長們是否想過?孩子會因自己的許多“不愛吃”而養(yǎng)成吃獨食,于是,自私自利、唯我獨尊、目空一切、驕橫傲慢等思想在孩子幼小的心靈慢慢滋生,孩子總要長大,更要走出家庭投入社會,在自己家習慣獨享的孩子們,那那個時候,能否真正面對與適從?還有,能否接替祖輩的家庭承傳——贍養(yǎng)長輩?
可以理解,收入不厚實的家庭里,生活開銷得在精打細算中維持收支平衡,只能抽出有限的錢為孩子買些較稀罕的零食,但我認為,零食再少,也應該分出一小部分與孩子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懂得什么叫“分享”,什么又叫“生活”,還有更多的親戚間的情感。經常聽好多家長責怪現(xiàn)在孩子不懂事,不懂得謙讓,更不懂得體諒。如今的孩子果真不懂事嗎?請轉身回望教育孩子的足跡,“冰凍三尺,非一日期之寒”,造成現(xiàn)在的情形非一朝一夕,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更為孩子能成長為真正意義的大寫“人”,請溺愛孩子的家長換一種教育方式,請不要再隨便說“大人不能吃”!
2009.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