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子媽國慶節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上了六天課,今天就其中一門課《感覺統合---理論與實踐》和大家分享下感受!感統失調是個什么鬼?每個娃都有嗎?是病嗎?如何訓練?別急,聽松子媽叨叨。首先,得知道什么是感統,感覺統合是指大腦和身體相互協調的學習過程。指機體在環境內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覺通路 (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等)從環境中獲得信息輸入大腦,大腦再對其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包括:解釋、比較、增強、抑制、聯系、統一),并作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簡稱“感統”。由于兒童大腦功能發育不協調所引起的感統失調,不是一種病癥,藥物干預無效,只有通過特殊訓練才能加以矯正。大腦在2歲以前發展約為5—60%,六歲以前發展約為8—90%,因此,有研究者指出,學齡前階段(6歲前)是孩子感統發展的黃金時期,根據臨床經驗,即使年齡較大的人(甚至成年人、老年人)在感統訓練的過程中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在美國3—13歲的兒童中,有10%—30%的兒童出現感統失調的問題,并估計約有5%—10%的“普通兒童”也會經歷感統問題;在我國研究者估計在10%-—30%,男孩發生率顯著高于女孩!看到這兒是不是開始懷疑自家娃也有感統失調問題?感統失調主要有三大方面,前庭功能失調(前庭覺是大腦功能的門檻)、觸覺功能失調(觸覺是神經系統的營養源)、本體功能失調(本體覺是自信心和創造力的根)。如何判斷孩子感統失調?感統失調的孩子表面看幾乎是正常的,并且他們的問題通常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的,所以,即使他們身上存在挑食偏食、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學習困難或行為情緒反常的問題,也可能不會想到為什么會存在這樣的問題。感統失調是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不僅只針對孩子,還應該了解與孩子的成長密切相關的家庭以及居住環境,如果情況嚴重,就需要做專業化的評估,需要經過家人主訴(訪談)、臨床和非臨床觀察、標準化工具施策,得出前期診斷,指定干預方案,進行針對性康復訓練。還有很多檢核表可以進行判斷,在此不一一贅述,可自行百度。對于娃來說最關鍵的就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訓練他們的感統,松子媽總結:旋轉木馬、坐椅子上旋轉、原地旋轉、蕩秋千、滑滑梯、攀巖、騎車、跳繩、拍籃球等都是很有效的訓練方式,尤其是拍球,“憨爸在美國”這個公號《多帶娃去拍球,他們的身體和大腦同時會起神奇的變化》里有介紹;能順產的千萬別剖(松子是剖腹出宮的,松子媽后悔也沒毛用了),剖宮產的娃兒沒有經過產道擠壓,失去了第一次觸覺機會,多少還是有些影響的;生活中不要過度保護,娃自己能干的事兒盡量讓娃自己做,多進行戶外運動,爬高上低啥的只要能確保安全,就讓娃去玩兒吧,一定記住孩子在做這些事兒的時候其實是在刺激大腦發育,他們可不是在調皮搗蛋!因此,才會有調皮的娃兒都聰明這一說,這可是真的有理論根據的!家長也可以利用教具在家訓練娃兒,某寶搜“感統教具”會出來很多選項,其中小滑板(六七十元即可買到)是被公認為感統游戲中最有效果的教具,主要功能就是調節前庭覺、觸覺和本體覺,引發豐富的平衡反應;運動中大量的視覺信息,脊椎及四肢的本體感使整體感覺統合運動得到積極發展。每周2-3次,每次20—30分鐘;活動形式:靜態飛機式、烏龜仰躺、烏龜爬行、青蛙蹬、俯臥旋轉、單人或雙人牽引滑行、滑板過河、過隧道、火車廂接龍、滑板上投球 /水平投球 /拋球。好吧,其實理論看上去挺復雜,松子媽消化后也就這些東西了,練練練,祝娃兒們健康成長!(如想深入了解,那就留言吧!) 下期主題預告:北京八中少兒班程念祖老師超前超常教育分享會心得體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