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70歲的劉老漢生有四子一女,老伴多年前病逝。隨著年齡的增長,劉老漢已不能單獨居住,需有家人同住照料。為此,幾個子女于2013年2月達成劉老漢的養老協議:由二兒子劉某某負責劉老漢的全部養老事宜,劉老漢名下8萬元征地款歸二兒子所有;另外,其他三子再額外一次性支付二兒子劉某某6.5萬元(實際收到4.5萬元)作為劉某某贍養劉老漢的補助費。此后,劉某某將劉老漢接到自己家中生活,其余子女經常去看望老人,日子倒也過得舒心。
2015年6月,劉老漢身體不時出現病癥,但劉某某卻不給劉老漢看病,其他子女遂將劉老漢送往醫院治療。出院后,劉老漢再次回到二兒子家中,卻吃了“閉門羹”,老漢只得輪流居住在其他子女家中。后劉老漢的另外幾個子女找劉某某協商劉老漢的贍養問題,劉某某只是躲避。為解決自己的贍養事宜,劉老漢經人介紹,來到法律援助中心申請法律援助。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員幫老人向法院提起了訴訟。
法院經審理認定,我國《婚姻法》第二十一條第一款規定:“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根據這項法律規定,劉老漢在年老、困難、缺乏自理能力時,其子女應負有贍養義務,且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是法定義務,不允許義務人通過約定的方式進行放棄。故劉老漢與四個兒子所約定的一次性出資后再不承擔經濟給付贍養義務的約定是違反法律規定的,系無效協議。法院還判定劉某某返還劉老漢贍養費9.5萬元(包括另外三子贈與的贍養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