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很容易被各種蠅頭小利所誘惑。經常可以看到成人不排隊加塞、搶禮品、摘別人種的花、吃自助餐撐到走不動、去個廁所包里塞滿紙巾、停車絲毫不考慮他人、拿單位的東西回家等。
試想一下,如果你有個這樣的朋友,人很好,各方面都很優秀,但一次在外就餐,你卻發現這人在飯店的免費飲料區狂喝到撐不下,臨走時還將飯店的免費紙巾、免費吸管將自己的手提包塞得滿滿的……你會是什么感覺?
百揚鞏夾過鞏列地場而,就是這種孩子!' inline='0'>
先來看看這個真實的事例:
前幾天下午無聊就帶女兒去商場逛逛,路過床鋪區的時候,發現基本每張床上都躺著人,更有甚者躺在床上呼呼大睡,同時還看到了這么一幕:
一個漂亮的小姑娘拉著媽媽問:“媽媽,我們去游樂場玩吧,在這里太無聊了。”聽到這兒媽媽一臉不快:“在這兒多好啊,既能免費吹空調又能躺在床上休息,快點把飲料喝完,我再去接點。”
原來對面就是肯德基店,商家搞活動,只需買個杯子就可以無限續杯,在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里這位媽媽就用同一個杯子接了三杯飲料,兩人你一口我一口喝的十分開心。
只花一人的錢,卻換來兩人的免費飲料,看起來小賺一筆,但這樣做卻在給孩子樹立了壞的模范。這位小姑娘可能在未來,也會模擬她的媽媽,到哪里都貪小便宜,蹭空調蹭床褥,而這類人也常常被人看不起……
孩子正處于建立是非觀念的時期,貪小便宜容易讓孩子混淆了什么東西自己該拿,什么東西不該拿,所謂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常說,貪小便宜吃大虧。的確,一個凡事為自己利益著想的人,在人際交往中是極不受歡迎的。因為他們在賺便宜的同時,不但損害了別人的利益,也喪失了自己的人格。
所以,當孩子做了這種貪別人便宜的事情時,我們要好好地與孩子溝通,明確的告訴他們,哪些行為可行,哪些行為不被允許。在孩子的概念中,也許還沒有“偷”和“占便宜”的概念,但家長貪小便宜的行為卻在他們的潛意識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并不自覺的影響著自己日后的行為。
我家寶寶從小就一直教育不能貪小便宜,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買東西要付錢,就算去超市有免費的東西吃,我也不帶他吃。我的原則是:沒有打算買就堅決不品嘗。如果孩子試吃試喝了,就一定要停下來真正地“品嘗”,如果孩子覺得不錯就購買,確實不喜歡的話,也不勉強。
有時在超市,導購員會招呼說:“小朋友,要不要試一下這個東西,很好吃的哦!”我會告訴寶寶說:“跟阿姨說謝謝!可是我們不需要吃對不對。”寶寶會說:“謝謝阿姨,吃東西要付錢才行哦!”本身我們不吃的東西,我不會因為免費的就去吃它,因為那樣會讓寶寶覺得,媽媽說那東西不能吃都是騙人的,她只是不想花錢買或買不起才說那些是垃圾食品,吃了對身體不好,她會以為那些東西只要是免費的就可以吃。所以,我會永遠堅持自己的原則,我也想讓寶寶知道,要為自己的身體負責,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是所有免費的東西,就是好東西,也不是所有免費的東西,我們就必須要去拿。
許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特別是道德教育上,在做法上可以說是基本符合社會規范要求的,比如不允許孩子偷東西、搶別人東西等。但是,父母自己卻經常把單位的紙張、文具帶回家給孩子使用,這就是家長按照雙重標準來行事,對人和對己不是一個標準,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所以,哪天孩子把幼兒園或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帶回家,父母不是訓斥就是打罵,那孩子怎么可能平衡?他們又怎么能知道這樣的事情是非常錯誤的?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作為家長,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給孩子做出好榜樣,用自己的行為告訴她哪些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生活中的例子告訴我們,愛占小便宜往往是犯大錯誤的開始,這真值得我們每一位父母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