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希彥
來源/ 希言館
導讀:中醫,往大里說是天人之學,往小里說是整體的治病觀。所謂的整體不光是五臟六腑的整體,而且還是一個人身與心的整體。本文劉希彥老師講述真正的中醫精神,如何利用兩把鑰匙打開一切疾病的鎖。
現在的醫生治病時,一般開個方子給病人就可以了。這種方式對嗎?符合真正的中醫精神嗎?本期就請劉希彥老師談談這個問題。
-1-
病例吃出來的病
我曾經治過一個渾身皮膚瘙癢的病人,特別是到了冬天,她的病情更加嚴重。經過辨證,她是陽明里熱,腸胃里頭不干凈,是典型的陽明證。
這個病辨證不難,只是治療后,病情反反復復,不能徹底痊愈。后來在我跟病人的一次聊天中,發現她平時吃得很多。在老一輩的觀念里,能吃就是身體好,所以她在吃的方面不加節制。
我跟她說,中醫治病是一個整體觀念,她的病是腸道里面不干凈,身體的氣血就會調動到腸道去攻里面的淤堵,體表的氣血自然就不夠了,皮膚得不到足夠的滋養,就會出現瘙癢之類的癥狀。飲食減少后,瘙癢自然就會痊愈。
病人聽后,減少了飲食,病很快好了。
-2-
中醫治病不光是一個人體的整體
還是一個身與心的整體
病人貪吃是一種貪欲,只有幫助病人消除心中的貪欲,病才會治愈。治病就是要幫助病人找到他整個身與心的病根,疾病才能徹底根治。
如果時間允許,我會和病人聊一聊,從生活習慣到心態心情,幫他們把心病、與導致心病的原因疏解開。只有對病人身與心的綜合問診,才是對他真正的負責。
比如時下脾胃不好的病人越來越多,當我給他們看病的時候,我會先問他們平時是否運動。因為脾主肌肉,不運動會導致肌肉消耗能量過少,脾胃功能就受到抑制。
人體是一個智能模式,適量的運動,有節制地按時飲食,不需要吃藥,脾胃功能自然就好。換言之,一個人的脾胃不好,吃藥后得到改善,但是不良的生活習慣并沒有改變,過不久,脾胃功能又失常了。這樣的醫療有什么意義呢?
除了生活習慣之外,"心"的問題跟疾病也有很大的關系。有的女性閉經長達幾年,這種情況治起來不容易,因為它是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造成的。
案例一
曾經有一個病人,深入交談后,她說她一方面在工作上面臨很大的選擇和困難,另一方面又覺得對家庭的照顧與付出太少,還想給丈夫生個孩子。她來回糾結,再加上工作辛苦,月經竟然不來了。一直努力要孩子卻沒有得償所愿,忽然月經沒有了,想要生個孩子的希望更加渺茫了。
我跟她談了家庭和事業的關系,說這兩者要有取舍。并且告訴她,她的病就是長年的心情糾結和郁結導致的。通過這次溝通后,她決定不再糾結,為了身體必須做個選擇,決定好好調養身體,要個孩子。
我給她開了藥,沒想到吃了兩劑月經就來了。這么快的效果,也令我頗為吃驚,因為以往這樣的病都要幾次開方用藥才能夠解決。她說我開的方子厲害,其實我知道,之所以好得快,因為她的病是從身體到內心,身與心一起來解決的。
案例二
再說一個我曾經治過的肝硬化病人。病人是一個中年婦女,她平時覺得自己的身體很好,卻在一次體檢中查出了肝硬化,并且腹水11毫升。肝硬化在西醫領域是個醫療難題,很難治愈,這對病人、病人家屬包括整個家庭來說如同晴天霹靂。
他們請我過去,我辨證病人有氣機郁結,就用了打通氣機的藥。她疑惑不解的是,平時身體很好,為什么忽然就得了這個病呢?我跟她聊了聊,原來這么多年她有一個心結,有一口氣憋在心里始終沒能發泄出來。當年她想把工作調回省城,由于她父親的緣故,沒有成功。這對一個家庭和生活來說影響巨大,從那以后,十幾年來她都怨恨著自己的父親。后來她就出現了打嗝,胸口飽悶等氣機不暢的癥狀。
聽她這么說,我告訴她,她的病就是十幾年的氣機不暢導致的。她也說,其實已經過了十幾年了,沒有什么可怨恨的了,這樣不僅和父親的關系沒有處好,自己的身體還弄壞了,真是兩敗俱傷。現在大病臨頭,她也就想開了。
吃了七劑藥后,想看看效果如何,病人就去醫院檢查了。加上吃藥的時間,距離她上次檢查才十天,竟然發現11毫升的腹水沒有了,連檢查的醫生都開玩笑地說,別是我上次看錯了,怎么這么快就沒有了。
-3-
治病是對人體的整體進行治療
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所以,想真正當好一個醫生是不容易的。從治病來說,是對人體的整體進行治療,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但是只有身體的整體還不夠,還要有身與心的整體。這個“心”不光包括你的生活習慣和態度,還包括你與身邊人的關系、與整個社會的的關系、與周圍大的能量場的關系。你的心里是不是充滿了平安、充滿了喜悅,也決定了你的身體的情況。如果你的心里懷著怨恨有著很多心結,它就會在你的身體里留下結,種下病根。
作為醫生,當我們真正從身和心的兩方面都為病人找到病因和癥結,以我的臨床經驗,即使看起來很麻煩很棘手的病都能夠很快地順利解決。
所以,兩把鑰匙,一把是關于身體的鑰匙,一把是關于心的鑰匙。做一個真正為病人負責的好醫生,只要從這兩方面入手,同時打開病人身體和內心的鎖,很多難治的疾病都是可以治愈的。
========== END ==========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