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農(nóng)民起義軍闖王李自成率軍攻克了大明朝的首都北京城,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朱由檢在景山自縊。
之后不久李自成因為勸降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失敗,與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在山海關外一片石展開大戰(zhàn),吳三桂為求自保投降清軍,引清朝攝政王多爾袞率軍入關,在清軍和吳三桂軍隊夾擊下,李自成在山海關慘敗,隨即清朝趁勢入主北京。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立刻對李自成等農(nóng)民起義軍進行追剿,同時為了拉攏明朝舊臣和士族人心,清朝對外號稱替崇禎報仇,并且對明朝在北京的皇陵進行了保護。從此明朝皇陵得到了清朝保護,但是清朝卻唯獨挖開了崇禎的哥哥明熹宗天啟帝朱由校的德陵,既然都號稱保護明朝皇陵了,為何清朝要挖開天啟的德陵呢?
其實清朝之所以挖開了天啟的德陵,主要還是因為一個女人,這個女人就是被后世稱為中國古代五大艷后之一的懿安皇后張嫣。
懿安皇后張嫣是天啟的結(jié)發(fā)妻子原配皇后,張嫣也是史書中明確記載相貌絕美,堪稱明朝最美皇后的女人,據(jù)清代大才子紀曉嵐通過整理前人記述編撰的《明懿安皇后外傳》中記載,張嫣“厥體頎秀豐整,面如觀音,眼似秋波,色若朝霞映雪,又如芙蓉出水;發(fā)如春云,眼同秋水,口如朱櫻,鼻如懸膽,皓牙細潔……”
按照紀曉嵐的記載來看,這位張皇后體態(tài)豐滿,膚色白皙,眼睛也非常漂亮,最關鍵還是慈眉善目,可以說是非常完美的女人。
而歷史上也確實如此,天啟對張皇后是一見鐘情。當初天啟繼位,就要大婚,舉行了全國海選皇后活動,經(jīng)過初選、復選、終選等選拔,最終由河南開封張氏也就是張嫣、北京大興王氏和南京的段氏三位美女進入終選。
張嫣的父親張國紀為官正直,是東林黨人士,而天啟繼位后寵信乳母客氏和大太監(jiān)魏忠賢,客氏和魏忠賢十分忌憚東林黨人士,因此客氏曾經(jīng)極力反對選張嫣為皇后。而天啟老爹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的妃子趙選侍贊成選張嫣為皇后,所以就僵了起來,最終讓朱由校親自看一看張、王、段三女,由他自己來選擇皇后。
張嫣、王氏、段氏三人來到天啟眼前,天啟一眼就相中了長相絕美還慈眉善目的美女張嫣,當即朱由校下旨冊封張嫣為皇后,王氏和段氏為妃。就這樣張嫣就成為了朱由校的原配皇后。
天啟帝朱由校不是一個好皇帝,他是個被皇帝耽誤了的木匠。天啟如果不當皇帝絕對不會被餓死,因為他有手藝,他的手藝就是那制作精美絕倫的木匠手藝。
說天啟智力低下絕對是污蔑他,天啟在木匠上所取得的成就遠比他當皇帝取得的成就高多了,如果一個智力低下的人能做出精美絕倫的木工藝品嗎?天啟智商絕對夠用,只是他沒把心思用在治理國家上,他整天沉迷于做木匠活,所以任由朝政為魏忠賢和客氏把持,陷害忠良,禍國殃民。
天啟執(zhí)政時期,國庫空虛,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與東林黨爭斗不斷,對外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后金虎視眈眈,對內(nèi)又有各地不斷爆發(fā)的農(nóng)民起義,山東有白蓮教起義,陜西有王二之起義,西南有奢崇明起義。
可以說天啟執(zhí)政時期基本是明朝內(nèi)憂外患時期,但即便在此內(nèi)憂外患時期,天啟依然毫無作為,他只沉迷于木工和享樂之中。
但他的皇后張嫣卻是一位很賢能正直且勇敢的女人,張嫣不畏魏忠賢和客氏,她敢于與他們斗爭,她經(jīng)常勸諫天啟親賢臣遠小人,甚至她在天啟去找她時,在桌上擺一本《趙高傳》用來隱喻魏忠賢禍國專權(quán)。
雖然張嫣敢于匡正天啟的言行,但奈何天啟卻依然故我,張嫣也因此成為魏忠賢和客氏的眼中釘肉中刺,張嫣曾懷有身孕是一皇子,但被魏忠賢和客氏暗使手段導致生下就成了死胎,這也讓張嫣此后再難懷孕。而魏忠賢和客氏依然還屢次陷害張嫣,企圖想讓天啟把她的皇后之位廢除。
不過別看天啟荒唐,但他卻對張嫣感情極為深厚,魏忠賢屢次陷害張嫣,都被天啟不置可否,在這一點上也足以說明天啟對張嫣是出于真愛。
天啟不光是對妻子張嫣愛護有加,他對弟弟當時還是信王的崇禎朱由檢也愛護有加,魏忠賢也曾經(jīng)屢次企圖陷害朱由檢,也沒能成功,從這也能看出天啟雖然荒唐但并不是糊涂,他對妻子和弟弟還能愛護。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天啟病重將死,當時魏忠賢和客氏為了在天啟死后還能繼續(xù)操控皇帝,于是找了兩個懷有身孕的宮人,冒充懷的是天啟的孩子,想讓兩人如果生下男孩就讓天啟冊立為太子。
魏忠賢的陰謀被張嫣識破,她向天啟進諫,認為即便兩名宮人真生育了皇子也是主少國疑之局勢,不如天啟年長的弟弟朱由檢繼位,這樣就可以避免主少國疑的局面。
荒唐了一輩子的天啟,終于在最后時刻聽了媳婦兒張嫣的話,于是他下旨召信王朱由檢入宮,天啟向朱由檢交代決定讓他繼承皇位,朱由檢當時大驚,堅決推辭,又是張嫣出來以大局為重勸朱由檢接受天啟遺命。
最終朱由檢接受天啟遺命,天啟在臨終時對朱由檢說:“吾弟當為堯舜。”這就是準備要傳位給朱由檢,后來還叮囑朱由檢“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這是希望朱由檢在他死后能繼續(xù)重用魏忠賢。最后天啟提到了張嫣“中宮配朕七年,常正言匡諫,獲益頗多。今后年少寡居,良可憐憫,善事中宮。”這意思就是希望他去世后,朱由檢能善待嫂子張嫣。
于是天啟去世后,朱由檢繼位為崇禎帝。崇禎繼位之后確實遵照天啟臨終交代,對嫂子張嫣極為禮重,由于張嫣是以皇嫂身份,不能成為太后,因此崇禎給張嫣上尊號為皇嫂懿安皇后。
不過崇禎只遵照了天啟交代的善待張嫣的遺囑,他可并沒有聽天啟的話繼續(xù)重用大太監(jiān)魏忠賢,崇禎即位不久,就將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全部收拾了,魏忠賢被迫自縊,天啟的乳母與魏忠賢狼狽為奸的客氏也被崇禎下旨鞭撻而死,至此閹黨集團被崇禎肅清。
崇禎在位期間,張嫣一直都受到崇禎的尊敬和禮遇,崇禎事皇嫂如母,經(jīng)常清晨就要去給皇嫂張嫣請安,而且崇禎也擔心皇嫂寡居心情郁悶,為此他經(jīng)常讓自己的妻子周皇后去陪張嫣說話解悶,可以說崇禎做到了對嫂子張嫣一切的禮遇。
張嫣在崇禎時期依舊正直勇敢,她對崇禎重用欺上瞞下的周延儒十分不滿,后來她就讓周皇后勸說崇禎遠離周延儒這等奸佞之徒。
后來周皇后果然對崇禎講周延儒人品不行,不可重用,崇禎十分不喜后宮干政,于是質(zhì)問周皇后怎么了解周延儒這個人,周皇后最后只得說這是皇嫂張皇后的意思,崇禎沉默不語,雖然他不喜歡后宮干政,但對于皇嫂他卻無可奈何。
后來周延儒欺瞞崇禎,謊稱打敗了清軍,最終事情敗露,崇禎終于明白自己被愚弄,盛怒之下賜周延儒自縊。可見張嫣在政治上頗有先見之明。不過崇禎剛愎自用,張嫣作為皇嫂也更不能像當初匡正天啟那樣直截了當匡正崇禎。
天啟交給崇禎的大明已是腐爛到家,千瘡百孔的大明王朝,崇禎的能力面對這種局面也根本無力回天,因此崇禎在位十七年終究還是沒能力挽狂瀾,大明王朝也被李自成的農(nóng)民起義軍所覆滅。
李自成起義軍攻進北京當天,崇禎決意殉國,在殉國之前,崇禎先命周皇后自盡,隨即又殺了女兒,然后到仁壽殿與皇嫂張嫣訣別,希望張嫣盡快自盡殉國,以免受辱。這一系列事情做完之后,崇禎就跑到了景山自縊。
關于張嫣的死歷史上有兩種說法:
一是崇禎與張嫣訣別之后,張嫣當即懸梁自盡;
二是崇禎與張嫣訣別之后,她并沒有死成,而是一直到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攻入紫禁城中,后來李自成的智囊河南舉人李巖在仁壽殿找到了張嫣,李巖顧念張嫣與自己都是河南同鄉(xiāng),而且素知張嫣賢明,素來為民間所尊崇,因此李巖見到張嫣后對她行三拜九叩的大禮,命人看護張嫣,后來張嫣趁看護者不備,最終自縊身亡。
不管哪種說法張嫣最后都是自盡殉國。同樣是自盡殉國,崇禎和周皇后的遺體得到了李自成妥善保護,李自成命人將崇禎和周皇后葬進了崇禎生前寵妃田貴妃墓中,但張嫣死后遺體卻無人過問,一直扔在仁壽殿中。
一直到清朝順治入關,李自成戰(zhàn)敗被趕出北京,順治入關之后,由于清朝為了拉攏人心故此對明朝皇陵采取了保護措施,而且順治也十分敬佩崇禎的殉國精神,下旨命重修田貴妃陵寢,將其改為了崇禎陵寢,并定名為思陵。
順治對于張嫣這位深得民間愛戴的賢明皇后殉國也是十分的敬重,于是順治下旨收殮張嫣遺體,并將其葬入其夫天啟的德陵之中。
這要說一說天啟的德陵,天啟去世時很年輕,因此他生前沒有修建陵寢,而他死后國庫空虛,崇禎繼位后根本拿不出錢給哥哥修建陵寢,當時的工部尚書薛鳳翔給崇禎做預算,按最低規(guī)格營建德陵也需要一百多萬兩白銀,但是崇禎只能拿出五十萬兩,顯得十分凄慘。
后來在修建過程中預算更是增加到了兩百萬兩白銀,張嫣為了給丈夫天啟修建陵寢也是拿出了全部儲蓄,還將娘家的財產(chǎn)都貢獻出來,可是依舊遠遠達不到預算,最終眾朝臣看不過去,紛紛捐款給天啟修建陵寢,湊來湊去才算是勉強湊足了修建資金,即便如此德陵還是修建了五年多才在崇禎五年(1632年)修筑完成。
而順治入關時已經(jīng)距離天啟下葬德陵十多年了,德陵已經(jīng)關閉,因此清朝的軍隊只能重新開啟德陵地宮,將張嫣葬入地宮陪伴天啟長眠。
清軍開啟地宮之后將張嫣葬入其中,還順道觀摩了德陵的地宮的建制規(guī)模,因此德陵對清朝的皇陵修建影響很大。
明皇陵中崇禎的思陵是由田貴妃陵寢倉促修改而來,因此天啟的德陵算是明朝營建的最后一座皇陵。
拋開崇禎的思陵不說,天啟的德陵算是明朝皇陵中規(guī)模最小,最為寒酸的皇陵,主要就在于崇禎真的是拿不出多余的錢給哥哥修建陵寢了。由于經(jīng)費問題德陵的地宮中也縮減了很多建筑,而清朝參照了最為寒酸的德陵,因此清朝的皇陵整體建制規(guī)模都比明朝皇陵遜色不少。
所以說清軍入關之后之所以要打開天啟的德陵不是想破壞陵寢,而是為了將天啟的皇后張嫣葬入墓中與他合葬。
張嫣自盡時年僅38歲,她身上有著中國傳統(tǒng)女性的賢惠、正直、善良以及勇敢,她也是明朝后期在民間最得民心的皇后,她作為皇后非常合格,能匡正皇帝,甚至后來小叔子繼位還能從側(cè)面匡正小叔子,只可惜她的丈夫木匠皇帝天啟太不成器,更可惜的是她趕上了明朝大廈將傾的時代,最終她悲劇的自盡,清朝統(tǒng)治者順治敬重張嫣自盡殉國,所以才會將她葬進德陵,與丈夫天啟在地下團聚。
清朝政府將張嫣葬進德陵之后,從此對明皇陵進行了保護,此后天啟的德陵一直至今都未再開啟,張嫣也與丈夫天啟至今還長眠于德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