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成都的不少農村地區都流傳著這么一句老話,叫做“家家都有黑毛豬”。這里的黑毛豬,可是一個珍貴的豬品種。說它珍貴,有兩個原因:一是它是一種傳統名豬,號稱是最適合做回鍋肉的豬;二是因為它現在數量很少,即便是養豬多年的人也未必見過它的真容。
這種豬就是成華豬。成華豬的豬肉曾經在成都的豬肉市場上很常見,那個時候不少農民家里養的豬都是這種黑毛豬。這種豬體型健碩、四肢短小,全身長著黑毛,肉質細嫩鮮美,是公認的做回鍋肉的好搭檔。但是,隨著養豬業的標準化和規模化,其他適應市場的豬的品種越來越多,擠壓掉了成華豬的生存空間。再加上農村養豬的也越來越少,于是乎,成華豬已經到了瀕臨滅絕的地步。有統計稱,截止2013年,成華豬只剩下100多頭,數量遠遠少于熊貓。
那么,這種曾經廣泛分布于成都周邊的農村地區,廣大農民家里非常常見的成華豬為什么現在瀕臨滅絕了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養成華豬的周期太長,成本太高。養豬人都清楚,一般育肥豬小半年就出欄了,但成華豬需要七八月才能出欄。這多出來的育肥時間,對于養豬人就是一個很大的成本,在現有的養豬大環境之下,足以讓養殖成華豬無力可圖。
目前,成華豬的豬種已經被保護起來,但是養豬業因為受利益驅使,養殖者寥寥。但其實這里面對于一些有實力的或者有創新意識的養豬人來說,未必不是一個機會。因為成華豬背后的文化元素,以及它本身的肉質優勢,若能把它品牌化和高端化,走出一條類似于一號土豬的路,也許能爆發出很大的財富。畢竟,光是一個最適合做回鍋肉的豬,就足以做很多文章了。
從感情和自然生態角度講,我們不希望成華豬就這么滅絕了;從養殖的經濟角度來講,養殖成華豬也還是有路可走的。所以,我們呼吁那些有實力的養豬人拯救一下成華豬,這樣既保護了一個豬的品種,也有機會開拓您自己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