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阿里、京東為什么都不在中國A股上市?今天我們來和財經新知的小伙伴,同方厚持投資集團董事長高鵬,也就是投資界著名的高書記談談他的新看法......
一、投資人的本質
投資人本質上是在給創業者承擔風險、助力其創業的同時,買賣股權。
投資人最有效的退出渠道就是IPO(首次公開募股),也就是把股權變成了可公開交易的股權,即股票,投資人把手里的股權在合適的時候以股票的形式賣了,實際上也是低買高賣,完成退出。
二、創業者模式創新
過去多年以來,中國投資行業能夠有效運轉,就是因為有一個好的IPO環境和結構。中國歷史上成績最好的股權投資企業,大概一共投資出了100多家IPO上市的公司。
而今天,實際上對于創業者來說,模式創新已遇到了很大的挑戰,而且創新越來越艱難,為什么?
40年前,中國第一輪互聯網創業開始的時候,也就是電商興起的那個年代,中國商業有一個重要的標志是,互聯網創業公司大都由外資投資,然后到境外上市。當然它們都要采取特殊的結構,例如VIE。
它們主要到哪里上市呢?是到一些能夠接受企業不盈利的地方,比如納斯達克。
納斯達克的上市規則是企業盈不盈利、有沒有收入都不要緊,關鍵是要有兩個能力:一個是講故事的能力,就是商業模式;另一個就是法律規范性,被監管部門認可。它整體上為企業的模式創新,為投資人倒賣股權然后退出,打開了一個通道。
三、投資人的退出問題
事實上,現在中國的資本市場還有一些問題,需要創新才能解決。
在A股上市、發行股票,目前還要求企業有一定的連續利潤增長率,也就是連續三年企業要盈利,而且它還要考慮企業最后一年和上一年的盈利關系、最后一年的絕對利潤值。
這種退出通道最終使得很多投資機構不太敢過多地投資于商業模式本身在短期內不能賺錢的企業。
其實對于很多創業企業而言,并不是它們的創新模式不對,而是短期內不盈利的模式影響了投資人的退出,而投資人的商業本質就是買賣股權,低買高賣,成功退出。
因此創業者設計商業模式時,不僅要考慮創新,也要考慮到投資人的退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