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7日從甘肅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本月下旬,保護區工作人員在疏勒河段例行巡查時,與一個31峰的大群野駱駝不期而遇。這是保護區建立以來,大群野駱駝在保護區北部的疏勒河古河道地區活動的首次記錄。
野駱駝和家駱駝是“一家人”嗎?
野駱駝又稱雙峰駝,是目前世界上唯存的野生駱駝,總數不到1000頭,現在僅分布于從我國新疆東南塔克拉瑪干荒漠、青海西北部、甘肅西北部進入內蒙古戈壁荒漠,延伸至蒙古和中亞的狹長“孤島”地區,屬于極度瀕危物種,是我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其同族兄弟野單峰駝,早已在數百年前滅絕。
曾經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野駱駝是家駱駝逃出野外“變野”的,另一種則認為家駱駝是由野駱駝經過長期馴化而成的。實際上,兩種說法都是錯的。
從生活習性上看,野駱駝與家駱駝的區別在于:野駱駝生性膽小,遇見人會迅速逃離;體型上,雙峰較小,腿略細長,全部為一色---即黃褐色。而家駱駝遇見人是不怕的、不跑的;體型上,家駱駝雙峰巨大,體態臃腫,毛色除了黃褐色外,還有深褐色、黃白色或雜色等。
從專業角度上看,兩者的基因差別才是國際上認定家駱駝和野駱駝的主要指標。科學研究表明,野駱駝和家駱駝并非同一物種,他們的遺傳基因相差竟然高達2%至3%,比人和黑猩猩的基因差異還要高。專家推測,現在的雙峰野駱駝也不是家駱駝的直接祖先,家駱駝的祖先可能只是現存野駱駝的近緣種,來自遠古野生駱駝的一個分支,早在80萬年前它們就已經分化為不同的兩個種群。隨著環境的變化,家養雙峰駝的祖先逐漸在野外滅絕,而野駱駝卻在新疆、甘肅等地的惡劣環境下存活下來。
野駱駝有著什么樣的驚人能力?
首先,野駱駝的適應能力極強。科研人員發現,即便在惡劣的沙漠環境中,20多天不吃不喝,野駱駝也能在沙漠中四處飛馳,這是因為背上長有能儲藏脂肪的雙峰賦予它們極強的耐餓能力;同時,它們的血液有抗脫水的特殊功能,紅血球能儲存大量的水分,瘤胃旁有20至30個小囊,每個小囊都能儲清水3升。野駱駝的“超能力”還包括:體溫能在34℃至41℃之間自然調節;血糖濃度比其他反芻動物高2倍,卻沒有糖尿病的任何癥狀;鹽的攝入量是牛的8倍;能自我解毒;罕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在鹽水泉和淡水同時存在的地方,它們更喜歡飲鹽泉中的水,因為這樣不僅補充了水分,還得到了身體所需要的鹽分。
在疏勒河段發現野駱駝大種群說明什么?
見到野駱駝時,敦煌西湖保護區工作人員十分欣喜,當即拍攝了珍貴的影像資料。從駝群中可分辨出有成年和未成年駱駝,是一個較為龐大的繁殖群,它們是到疏勒河道來飲水和覓食的。
疏勒河古河道自清代中期以來長期處于干涸和沙化狀態,以往河道個別區段只有少量滲出的鹽堿水,游蕩到此的野駱駝也僅有1—2峰。本次這么多野駱駝在這一帶出現,說明疏勒河古河道尾閭的生態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
科研人員監測,保護區建立以來,隨著嚴格的保護管理和區域資源環境的恢復,30峰以上的野駱駝大種群頻頻出現,而且活動范圍進一步擴大。據監測記錄,2005年保護區管理局成立前,一次遇見的最大種群數量僅為13峰,而2009年8月19日和26日,兩次遇見的種群數量分別達34峰和24峰,2016年6月22日遇見的集群數量達33峰。而自2012年2月以來應用紅外線相機監測,大群野駱駝頻繁光顧敦煌西湖,捕捉到的畫面中最多的個體數達29峰,2016年底的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記錄到的11—16峰的野駱駝群達3次之多。
野駱駝為何能在敦煌繁衍生息?
保護區專家認為,野駱駝之所以把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作為頻繁光顧的棲息地,除了固有的分布區外,這里還滿足了以下四個條件。
一是有廣闊的地域。野駱駝善長途跋涉,為了尋找理想的覓食、飲水和產羔場所,都要經過艱辛的奔波,而甘肅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6600平方公里,毗鄰庫姆塔格沙漠和新疆羅布泊,又分別與甘肅安南壩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新疆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互為一體,合起來面積近9萬平方公里,為野駱駝棲息繁衍提供了較大空間。
二是有隱蔽的環境。野駱駝生性膽小,遠離人類生活區,遇有驚擾,就會退向沙漠腹地和深山。而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地處我國野駱駝分布中心區域的東部,區內分布有大面積的沙漠、戈壁、山地和胡楊林,經過十多年的嚴格管理,保護區管理局采取封禁管理措施,建立了入境限制與管控制度、巡查打擊非法穿越行為等機制,并建立了遠程視頻監控、數字感應監控系統和紅外線相機監測點等信息化設施,已形成生態無人區,減少了人為活動干擾,為野駱駝的繁衍生息營造了安全的生存環境,野駱駝得以頻繁出現,活動范圍也在逐步擴展。
三是豐富的食物。野駱駝喜食用駱駝刺、蘆葦、檉柳、沙拐棗、梭梭、胡楊等植物,而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分布著9.9萬公頃的濕地和十多萬公頃的天然植被,包括疏勒河流域面積最大的胡楊林,這是塔克拉瑪干沙漠以東、噶順戈壁以南、東阿爾金山以北地區面積最大、保護最好的濕地和荒漠植被區,為野駱駝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
四是充足的水源。庫姆塔格沙漠及其周邊地區野駱駝分布區降水稀少,年均降水量在20-40毫米之間,而蒸發量高達2500毫米以上,大氣干燥度大于16,淡水資源十分稀缺,我國科學家稱之為地球的“旱季”。但并不是說完全沒有淡水資源,源自東阿爾金山的冰雪融水下滲通過地下潛流在低洼的敦煌西湖以泉眼的形式露頭,形成16片面積大小不等的濕地和多處蘆葦沼澤,而這些泉眼是固定在荒漠中的生命之泉,成為吸引野駱駝的主要條件。值得一提的是,自2012年以來,當地各級政府和黨河流域水資源管理局以節約水資源、恢復敦煌西湖濕地、保護敦煌綠洲為目標,大力實施國務院批準的《敦煌市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總體規劃》系列工程,2017年秋季疏勒河河水首次實現向下游的敦煌西湖排放目標,并直達庫姆塔格沙漠邊沿,沿途在保護區內的古河道形成多處大小不等的匯水區,這使長期困惑的疏勒河尾閭重現了生機,為吸引野駱駝等野生動物到此覓食、飲水和生息提供了基本條件。
文:文匯報記者 趙征南 通訊員 孫志成
圖 : 孫志成 周春輝
編輯 : 國內報道中心編輯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