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7月18日,一輛載有969名日本戰犯的特殊專列由蘇聯駛入我國東北,這些戰犯都是1945年蘇軍與關東軍作戰時被俘的,而他們在來中國之前,都經過了嚴格審查,確定每個人都是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劊子手,被認定為為乙級或丙級戰犯。
來到中國后,他們被安置在遼寧撫順戰犯管理所,然而對于“戰犯”這個“頭銜”,這些人卻表現出了極度的抵抗,他們顯然非常清楚,戰俘是早晚會被遣返的,而戰犯則要必須接受審判。那些在菲律賓和馬來西亞被判處死刑的乙、丙級戰犯讓這些人十分惶恐,他們深深知道,對于中國人民,他們曾做過什么。
于是在剛進看守所的頭幾天,這些戰犯竟公然高唱日本軍歌,扯下墻上的《管理條例》以示反抗。而且他們對政治教育十分反感,為了不聽教導使出了很多花樣,一些極端的人竟用筷子捅聾自己的耳朵,而他們所做的一切無非是為了把罪責推給無情的戰爭,推給已被執行的甲級戰犯們。
出乎這些戰犯意料的是,蘇聯人的殘酷對待沒有在中國發生,相反的,對于這些曾經在西伯利亞被蘇聯人“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戰犯,管理所不但給他們做了必要的身體檢查,還對患病者及時給予醫治,甚至為一些身患殘疾的戰犯安裝了屬于“稀罕物”的假肢。
那時新中國百廢待興,人們的生活條件還很困難,粗糧能吃飽已是不錯,但是對于管理所粗細糧搭配的方式,戰犯們仍是非常不滿,最后竟發展到絕食。后來按照周總理的指示,不但將主食全部換為細糧,還在營養上悉心搭配,保證身體所需。
當時,戰犯的伙食標準按級別分為每月15元、每月20元、每月30元三等。到了1960年,雖然國家遇到了很大困難,但是戰犯的伙食依然保持在每人每月20元,高出當時平均生活水平幾倍之多。
可能很多人對于每月20元的伙食標準沒什么概念,乍聽或許認為吃不飽,但是以當時的物價水平,大米只一毛多一斤,豬肉一斤不過三毛錢,20元真的是雞鴨魚肉隨便吃。日本戰犯貫好男剛從蘇聯來時只有48公斤,來到撫順后,短短半年體重竟猛增至63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