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長城,就肯定會想到秦始皇,秦始皇在建筑上,堪稱“奇跡”,不管是阿房宮還是秦始皇陵又或是兵馬俑都堪稱“世界奇跡”,如今的長城也是如此,長城是一項防御外敵入侵的工程。
自公元前七八世紀開始,已經(jīng)延續(xù)了2000多年,總計長度50000多千米,被稱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余里”,這樣浩瀚的工程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都是絕無僅有的,不過秦始皇并非是第一個修建長城的人。
春秋時期,七國相繼強盛,都想以武力統(tǒng)一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但陜北、晉北的匈奴趨于強盛,他們不斷劫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界,秦國北方有義渠和匈奴;趙國西北有林胡、樓煩,北有襜襤、匈奴;燕國北界有東胡。
他們善于騎射,擅長野外作戰(zhàn),而秦、燕、趙三國的作戰(zhàn)部隊為步兵和戰(zhàn)車,行動遲緩,為了克制這種被動的局面,三國先后改革,秦國商鞅推行變法,趙國武靈王十九年,推行胡服騎射,燕國也招納賢才,三國也相繼在北方修建了烽火臺,并連接起來,這也形成了最早期的長城。
三國開始修建長城之后,其余各國也開始修建,南長城由楚國修建,齊國長城西起今山東平陰縣東北,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北方匈奴開始犯境,秦始皇為了解決后患,就命蒙恬修建長城,動用近百萬勞工。
正是因為秦始皇在歷史上名氣太盛,所以很多人都將長城認定為是秦始皇所修建的,但如果抱著這種心理狀態(tài),那么你今天的看到的都是“假”長城,真正的長城,或許你根本就沒有發(fā)現(xiàn)。
因為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長城都是明代的長城,但這個長城不叫長城,叫“邊城”,明朝建立之后,退回漠北草原的蒙古貴族韃靼、瓦剌諸部仍然不斷南下騷擾搶掠,為了鞏固北方邊防,1448起,明朝就開始大力修建。
明長城東起鴨綠江畔遼寧虎山,西至祁連山東麓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jīng)遼寧、河北、天津、青海等十個省,總長度8851.8公里,為了區(qū)別明長城和秦始皇長城,明長城統(tǒng)稱為“邊城”。
真正的秦始皇長城,在公元1561年的寧夏大地震當中,損失的七七八八,只剩下一丁半點,雖然在認知當中,長城還是秦始皇所修建,但不得不告訴你,你看的秦始皇長城都是假的。
真正的秦長城在青龍峽北分水嶺梁頭、慕田峪北蓮花池梁頭一線,殘高2米,由于都是毛石土筑,所以保存了一段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