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孟子和荀子同為先秦儒家大師,其中,孟子更是被后世之人尊稱為“亞圣”,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碩儒,“孔孟”的思想足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而荀子亦是先秦孟子之后的最后一位儒學大師,他創立了博大的儒學思想體系,也為儒學在中國幾千年的傳播產生了深遠影響,作出了重要貢獻。雖然同是儒家大師,同出儒門,尊崇孔子,為中國儒家學做出了杰出貢獻,但兩人在人性方面的觀點卻截然不同,總的來說,孟子主張“性善”,而荀子卻主張“性惡”。究竟是“性善”還是“性惡”,見仁見智,不同人會有不同觀點看法,我們也不能武斷地對這兩種觀點妄然作出對或錯的判斷,但是通過對這兩者進行一個比較、探討卻有可能得出一些于我們有益的結果。 一、孟子及其性善論 (一)孟子的生平孟子名軻,戰國時期鄒國人。孟子的生卒年月目前有各種不同觀點,但學術界比較支持的說法有兩種:“一是元代程復心的《孟子年譜》說他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享年八十四歲;二是現代學者楊伯峻認為孟子生于公元前385年,卒于公元前304年。”[1][2-3]從以上兩種觀點,我們可以看出孟子很高壽。關于孟子的先世,今人有一個比較統一的說法,都認為孟子是魯國公孟孫氏的后代。關于孟子所受的教育,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來自家庭的教育,特別是傳說中孟母“斷織”和“三遷”更是孟子家庭教育的典型,雖然,這些只是流傳于民間的故事,但從某一角度上看,可知孟子有著良好的家庭教育。第二是孟子的師承問題,按照傳統的儒家發展脈絡,孟子師承子思,子思受業于曾子,但這只是古人為了維護孟學的正統性而撰寫出的,并不可信。“據今人考據,孟子不是直接受業于子思,而是子思的再傳弟子。”[2][18] 孟子和孔子有許多相似之處,周游列國,先后去過齊、魏、宋、滕、魯等國到處宣傳自己的學說,一度“后車數千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于諸侯”浩浩蕩蕩風光無限,道性善,傳仁政,只是處于戰國這樣一個戰火紛飛的時代,他的學說并沒有被各國君王所接受,所以年老的孟子和孔子一樣,不再出游,而是修身養性,潛心治學。 (二)性善論孟子的“性善論”是孟學中閃耀著光輝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假若沒有性善論便構建不成孟學這一思想體系。“性善”是為討論仁義禮智諸德的內在根據而設,為論證王道仁政的內在基礎而論。要探討孟子的性善學說,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性”。“性”是孟子性善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孟子》中“性”字主要指原本既有的屬性、資質,也包括趨向,可合稱為“性向”。如“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山之性也哉”,就是指山的本來的屬性和資質在此,我們便不難看出孟子對“人性”的界定,主要就是指人原本既有的屬性、資質,也包括人性所具有的趨向。人性總的分來有兩種:一即口之于味、目之于色之性,二是仁之于父子,義之于君臣之性,按現在的說法便是:一是自然屬性,一是社會屬性,特別是指道德良心方面的屬性。告子說“生之謂性”、“食色性也”,他提出了“性無善惡論”主要是因為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理方面的屬性,而否定道德性,是不全面,也是不合理的。孟子則不同,他不否認人生理方面的需要也是人的一種性,認為人有兩種不同的性,但他論性善不是以前一種為據,只以后一種立論。他說“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知之于賢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口之于味雖然是一種性,但君子不以此為性,只以此為命;仁之于父子雖然是命,君子不以此命,而是以此為性。孟子便是這樣,以人的社會道德屬性作為立論的根據去構筑他的性善大廈。接下來就對孟子的性善大廈進行解讀《孟子 公孫丑章句上》第六章說: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 告子章句上》第六章中,孟子回答弟子公都子的提問時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在上述兩段文字中,有這么幾個關鍵詞: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非人也以及人皆有之。 對于六個關鍵詞進行概括,可以得出這么一句話: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種心是每個人都有的,如果沒有這四種心就不是人。這是孟子對人的本質屬性的界定,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心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良心。這兩段文字是孟子對人的本質屬性的界定:良心人人固有,“四心”即良心在孟子的“性善論”立論的基點,極為重要。但是,光有良心并不能說明人性便是善的,因為良心只是一種內在的東西,假若沒有表現出來,便還無法斷定性是善還是惡。《孟子 公孫丑句上》第六章中還有這樣一句話: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 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在《孟子 告子章句上》中也有類似的論述。仁、義、禮、智被孟子簡稱為“四端”,這段論述是說:生而固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心,在人則成為仁、義、禮、智這四種道德之“端”。 |
|
恩恩 人的一生本來就有善惡 其實不用在乎那么多的 \就象孟子和荀子的爭辯一樣 延續了幾千年 到現在也沒說到底是誰錯了 其實他們的學說都很經典 只是出發點各不一樣 而最終目的是一樣的 都是想讓世人忘記自己丑陋的一面 可惜 哎 他們越是教導 世人越是違背 原因只有一個 因為孟子荀子把世間人的善惡講明了 所以惡人門 沒有了遮羞布 就會更加變本加厲的做壞事 哎 真是人類的一大遺憾 如果我是春秋時期的人的話 我就不會去訴說我自己的思想理念 因為即使你的學說再好 也有瑕疵的一面 再者人的心理是與力學相連的 與自己的愛好相同的就吸引過來 要是違背了自己的理念就將他推遠 所以說再不相同的人看同一本書時所領悟的都大不一樣 舉個例子來說 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學 本是一本罵世的書 他罵世人被厚臉皮和黑心所左右 可不曾想到竟成為一些存有歹心的人們的奇書 哎 宗吾先生卻受到文化界的譴責 哎```` 現實社會 就是這樣 還有曹操本是個偉大的思想家 軍事家 文學家 一生為汗世皇室 作出了N多的貢獻 到頭來卻弄了個大奸雄 呵呵 寫到這里我不知不覺的傻笑起來 呵呵 這就是人生 呵呵 只能用我們整天說的口頭禪表示了 人生如夢 沒法吊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