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張揮為該姓始祖。歷史上,西漢時期張耳被劉邦封為趙王,張耳的十七世孫張軌(255年-314年)建立前涼王朝。 張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至2007年,根據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對中國戶籍人口的統計分析顯示,張姓人口在中國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8750.2萬人,占中國人口總數的6.83%。 張的本義是“使弓弦”,把弦繃在弓上,將要開弓,與“弛”相對。引申為開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義。張,也是星名,屬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狀似弓。張是擅長制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圖騰,進而成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中華張姓祖根在濮陽。根深葉茂,瓜瓞綿延,遍布五洲四海。 濮陽,中華張姓始祖揮公生于斯,長于斯,長眠于斯,是中華張姓祭祖圣地! 中華張姓宗親,高舉始祖揮公的旗幟,弘揚先祖,熱愛祖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濮陽,古稱帝丘,是中華上古五帝第二帝——顓頊的都城,積淀著深厚的上古文化,2004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帝顓頊和中華張姓始祖揮公,同為中華人文始祖黃帝之嫡孫。 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和正妃嫘祖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名玄囂,號青陽;次子名昌意。玄囂青陽氏即揮公之父;昌意即帝顓頊之父。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即帝顓頊也。帝顓頊建都帝丘,其遺址在金濮陽五星鄉高城村。至今,濮陽老城中心,建于明代的四牌樓東面仍刻著“顓頊遺都”四個大字。2013年五月,國務院已將帝丘遺址命名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