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阿甘正傳》看了有十多遍,但最近才意識到這是一部“保守主義”電影,有著濃重的“保守意識”。
阿甘的家鄉在美國南部的阿拉巴馬州,而南部一向以“保守”著稱。比如阿甘重視家庭、對愛情從一而終、有責任感、視朋友如家人。雖然阿甘不是種族主義者,但是電影對南部地區對黑人的種族歧視也有描寫。反正“紅脖子”、“清教徒”這些詞不斷從我腦袋中冒…
相對的,珍妮作為一位“嬉皮士”,被編劇整得夠慘,這擺明嘲笑左翼人士…珍妮的叛逆、嗑藥、濫交與阿甘形成鮮明對比,最后雖然回歸家庭,還是死于艾滋病(這是早年吸毒濫交埋下的禍根嗎…)。
有趣的是關于越戰的態度:縱然影片對阿甘參加越戰不乏調侃,但是反戰的自由主義者也被描述成小丑。珍妮那個男友有多不靠譜啊…
《阿甘正傳》描述了保守主義對自由主義的勝利。不過這一切包裹在溫暖的外殼中,觀眾不會注意這種對立。
雖然當年《肖申克的救贖》在與《阿甘正傳》角逐奧斯卡時敗下陣來,但這并不妨礙它日后成為無冕之王。電影中所傳遞的信念,堅持,希望,自由,友情等人性美無一不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主人公借著雷聲一下下擊打著下水道管道時,每一下都像是觸到了我的靈魂深處,說真的,當主人公逃出肖申克的一瞬間,我便覺得身心滿是力量。這么經典的作品,評價再高也不為過。
《阿甘正傳》不僅是一個好萊塢式的“夢幻”故事,也不僅是一部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生傳記,更主要的是它通過智商只有75的阿甘非凡的人生經歷,宣揚了美國人淳樸、樂觀的精神風貌和堅強、執著的高昂基調,并以阿甘在美國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生活歷程,折射出一個回歸傳統價值觀的當代美國精神寓言。
作為一部具有幽默風趣的喜劇風格的影片,《阿甘正傳》并沒有像同類型的影片那樣肆意揶揄和嘲弄,僅僅向觀眾提供一種消遣性的快樂文本,而是表達了嚴肅的人生主題,并通過主人公阿甘的眼睛和親身經歷,貫穿了美國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30年間的重大歷史事件,闡釋了美國一代人的精神歷程,從迷茫、掙扎、痛苦到重新尋找到生命的真正意義。因此,阿甘的歷程就是美國人的精神歷程。阿甘在“二戰”后出生于美國南方阿拉巴馬州一個閉塞的小鎮,是一個智商為75的低智兒童,但是他的母親卻把他當做正常兒童看待,給他無微不至的關懷,并經常鼓勵他要自強不息。在學校里,他認識了珍妮,兩個人成為好朋友。這個看起來有點傻的阿甘在躲避同學們追打的時候,無意間激發了他的跑步潛能,就這樣他憑借這個特長跑進了橄欖隊,又跑進了大學,成為全美運動明星,受到總統肯尼迪的召見。在大學里,阿甘經歷過阿拉巴馬大學黑人入校事件,畢業后參軍又經歷了越南戰爭,并在回國的一次偶然機會與黑豹黨首領見過面,和著名的搖滾巨星約翰·列儂一起接受過采訪,見證過水門事件,目睹尼克松總統下臺。通過阿甘傳奇化的生活經歷,讓我們看到了美國30年的歷史滄桑,從反對種族歧視到爭取黑人民主權利的運動,從反戰運動到嬉皮士的反主流運動,從肯尼迪被刺到尼克松因水門事件下臺,甚至阿波羅登月和中美建交。這些歷史事件充分見證了美國人在這一歷史時期的生活風貌和精神狀態。最后,阿甘淳樸、誠實、堅強、善良的美國精神和他所堅守的美國傳統價值觀念終于迎來了回報,阿甘成為一個國家英雄、商業大亨和優秀的父親。所以說,整部影片不僅是他傳奇人生的精彩演繹,也是美國精神的展現和寓言。
在阿甘身上秉承著樂觀、堅強的美國精神,他正直、善良,對友情和愛情忠誠,仗義疏財,具有頑強樂觀、執著進取的精神品質。正是因為這種精神品質,低智商的他在軍中能夠如魚得水,不僅表現出色,而且還立了戰功,榮獲勛章,并因球技突出參加了“乒乓外交”。服完兵役后為完成好友巴布生前的夙愿,他來到巴布的家鄉,購買了一只捕蝦船,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成為捕蝦業的巨頭。后來,阿甘在不停的跑步中,給了千千萬萬精神迷茫的人以勇氣和信念。阿甘是一個典型的“美國夢”的實現者,他依靠自己樂觀平和的心態、頑強拼搏的精神來取得事業和人生的成功,這既凸顯了淳樸、樂觀、堅強、執著精神品質的可貴,又對傳統的美國精神進行了重新確認。
傳統家庭的重要性一直是影片強調的主旨,其更深刻的含義是呼喚傳統家庭價值觀的回歸。二戰后,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離開家庭參加工作,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發生明顯的改變,同時人們的觀念也在發生變化。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婦女解放運動的興起,使得更多的女性從家庭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這些變化也導致了女性在家庭關系中的變化,以往美國那種父親在外面工作、母親在家中做家庭主婦的傳統家庭關系破裂了。在影片中我們也能夠發現這種“破裂”,阿甘和珍妮都是單親家庭,珍妮從小就失去母親,她的家是父親對她進行騷擾的地方,而她后來所居住的祖母的家也只有祖母一個人,并且祖母的家是在拖車上,這都證明了像珍妮這種單親家庭的不穩定性,同時也暗示了造成珍妮后來放縱、墮落的原因。在珍妮每一次迷茫、放縱的時候,阿甘總是會要求珍妮回家,因為他認為只有在那個地方才能得到安寧和幸福。最后,珍妮和阿甘終于回到了他們真正的家,結合在一起。而在珍妮死后,阿甘把她原來的家給鏟倒了,使那個充滿罪惡的地方永遠地消失了。在影片結尾,編導安排阿甘做單親爸爸,是因為與曾有過放縱生活的珍妮相比,顯然阿甘更富有責任感和愛心。結尾的這種安排不僅暗含著對傳統家庭價值觀的呼喚,也暗含著父親將在家庭生活中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影片公映后,有人說這是一部“反智電影”的代表作。從電影中阿甘這個低于正常人智商的人獲得成功的故事情節來看,這的確是一部“反智電影”,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冷戰”結束后,美國國內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狀態的厭煩、對回歸自然生活原態的渴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那個年代的人們,在經歷了60年代的動蕩不安和70年代的自由放縱之后,進入中年的他們對人生逐漸有了更為理性的認識,開始從激進的運動分子轉變為保守的傳統觀念的守護者。他們重新認可那些曾經失去的傳統的價值觀和美德。可以說,《阿甘正傳》中所贊揚和崇尚的美國精神,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保守主義思潮回歸的產物。在后工業社會,隨著物質生活的高度發達,人們的精神生活卻嚴重失落,人自身不斷地異化,人們的傳統美德慢慢地消失,出現了道德敗壞、關系淡漠等現象,人們開始對經濟發達的現代社會產生了莫名的懷疑和恐慌。而阿甘的出現正好填補了他們對現實生活的渴望,他所具有的善良本性和執著自強的精神風貌也是對現實生活中人們精神生活的最佳指向。
在影片中,特技運用與影片主題相得益彰,使影片大放光彩。好萊塢電影制作歷來重視影片商業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共同體現,力求使特技的運用達到這兩點的完美結合。在《阿甘正傳》中,最完美的特技體現就是那一片飄浮的羽毛的藝術化處理和阿甘真實再現在著名歷史事件中的情境化表現。影片開始就是一片羽毛飄飄蕩蕩,最后落在阿甘的腳下;結尾阿甘送走自己的兒子,若有所思地坐著,那片從書中滑落的羽毛在清風的吹拂下飄向藍天。也許命運就像片頭和結尾那片羽毛一樣,永遠不停地飄蕩,雖然你不知道它最終會飄向何方,但是只要你肯努力,還是能夠改變它的。面對命運,影片中有三種代表人物,一種是以阿甘母親為代表的堅守者,一種是以丹中尉為代表的懷疑者,一種是以珍妮為代表的反叛者。阿甘的母親面對低智商和身有殘疾的孩子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她將阿甘像一個正常的孩子一樣來培養。因為她知道生命中有很多事情注定要去做,對于阿甘她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而阿甘的成功也驗證了她對命運的態度。丹中尉一開始非常堅信自己作為軍人的使命,但是在受傷殘疾后開始懷疑人生,在醫院里他對阿甘大罵、在暴風雨中向上帝怒吼,丹中尉的懷疑代表了他們那一代人對命運的懷疑和困惑。珍妮是一個反叛者,從一開始反抗自己作為平凡人的命運,上《花花公子》的封面、在酒吧裸體演奏,直至流浪、迷茫,她是那個年代美國“垮掉的一代人”的真實寫照。可是最后,這個反叛者也累了、厭倦了,回到了堅守命運的阿甘身邊,丹中尉也在阿甘的感召下,成為一個堅定的命運拼搏者,他們的轉變肯定了對命運的堅守和努力。
影片特技運用的一個獨具特色的地方是將歷史和現實交織在一起,使阿甘貫穿于戰后30年間重要的歷史事件中,如阿拉巴馬州塔斯卡騷亂、肯尼迪總統被刺、“乒乓外交”、水門事件等,并且他還經歷了3K黨、搖滾樂、嬉皮士運動、反戰運動等,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電影通過特技達到了運用個人命運揭示歷史進程的效果,并且使觀眾感覺更加真實可信。在這里阿甘不再是歷史的審視者,而是歷史的見證者。通過電腦特技的拼貼,電影將美國戰后30年間的社會精神變遷,濃縮為一部阿甘個人的成長傳記,在這里歷史發展和個人發展巧妙地置換,觀眾伴隨著阿甘一起來回憶、體驗、思考這段已經流逝的、帶有些許傷感氣息的歷史。這些特技的運用在加強觀眾視聽體驗的同時,也加深了觀眾對電影內容、主題的認識。
《阿甘正傳》之所以能夠受到觀眾的歡迎,除了喜劇化的形式特征之外,主要在于影片所反映的深刻的文化內涵、人生主題以及高超的敘事技巧和電影特技。它所反映的人文內涵向美國以及全世界的觀眾提供了一種精神導向,為我們增添了一種更深的人生感悟。阿甘的人生歷程使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生應該需要什么樣的心態。阿甘的命運就像影片中那片飄浮不定的羽毛一樣,雖然時而飛躍、時而下降,但總會飛向天空,馳騁自己美好的命運。也許我們會像阿甘一樣,跨越每一座山峰,跋涉每一條河流,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去經歷每一段平實或者驚奇的故事,去觀賞大自然中每一處的燦爛和優美,去聆聽每一個朋友心靈深處的聲音。
肖申克的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