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壯大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研究課題組
廣東要充分發揮科技與信息化等基礎優勢,加快完善文化科技融合支持政策,大力優化文化新業態發展環境,不斷增強文化新業態核心競爭力,推動文化新業態發展成為廣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器和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引擎。
文化產業新業態作為文化創意與科技創新融合發展的產物,具有高知識含量、低資源消耗、高附加值以及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等特性,正逐步成長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近年來,廣東注重發揮文化創意與科技的相互促進作用,大力推動文化產業新業態發展壯大,不僅有效提高了文化科技創新能力,提升了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更為廣東加強文化強省建設創造了新機遇,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抓手。
文化產業新業態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文化產業新業態內涵廣泛,通常指在知識經濟時代下,以文化創意、科技創新等手段,推動傳統文化業態自我擴張或融合其他產業所產生的一系列新興業態,主要包括三個層面:一是高新技術創造的全新文化(14.930, -0.02, -0.13%)產業,如網絡游戲、電腦動畫等;二是高新技術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改造升級,如數字出版、網絡電視等;三是文化元素融入相關產業后產生的新盈利模式,如創意設計對制造業研發、生產與銷售等環節的改造。前兩類是文化新業態的主力。
文化產業新業態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以科技為支撐,現代科技有力推動著文化產品的生產創新和消費形態多元化;二是以創意為靈魂,創意賦予文化及相關產業產品鮮明的文化個性和高端的文化品質;三是不斷融合發展,各業態跨產業和領域融合互動、衍生出新興業態。文化產業新業態正憑借其深入融合創意與創新資源的優勢,有效推動著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的發展升級。
文化創意與科技融合加速,
廣東文化新業態發展迅猛
(一)初步建立門類齊全的文化新業態產業體系。
廣東積極探索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路徑,出臺《關于促進我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的意見》等政策規范,積極推動文化產業與數字技術、電子信息和互聯網等現代高新技術深度融合,初步形成了門類齊全、品種豐富的文化新業態產業體系,涵蓋數字內容、虛擬娛樂、創意設計、新媒體等主體領域,囊括數字出版、動漫制作、網絡游戲、網絡文化、網絡音樂、數字影視、智慧旅游、手機電視、手機游戲以及電子游藝游戲設備生產等10多個主要行業門類。
同時,廣東依托廣州、深圳兩個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龍頭引領作用,重點打造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珠三角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輻射推動粵東西北地區利用區域資源優勢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努力構建分工明確、優勢互補、互為上下游的立體多元新業態產業格局,積極推動文化新業態產業布局優化和集聚發展。
(二)重點業態領域優勢突出。
廣東充分發揮科技引領、創意驅動作用,一方面不斷提升文化產業科技水平,自主研發的語義智能搜索、電子紙(電泳顯示)、多媒體復合關聯技術編碼(MPR碼)等技術引領全國,與國際同步;另一方面著力提升文化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培育形成數字出版、動漫制作、創意設計、網絡游戲、網絡音樂、游藝游戲設備生產等優勢產業集群。
2012年,廣東數字出版產值占全國1/5,動漫產業產值占全國1/4,網絡游戲產值占全國1/2,自主研發制造的電子游藝游戲設備和演藝設備生產占全國2/3以上。廣州、深圳、東莞和佛山的創意設計產業在國內占據重要地位,其中深圳是國內首個被聯合國[微博]教科文組織認定的“設計之都”。
(三)不斷開拓新穎高效的產業發展模式和商業模式。
廣東充分借助文化創意與科技創新的融合滲透功能,通過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研發創作、生產制造與傳播消費等各環節,為旅游、商貿、體育等相關產業開辟出全新的產業發展模式。華僑城、華強等發展的新業態模式都很具代表性。
深圳華僑城文旅科技公司的科技創新驅動模式,通過實施“文化+智慧+旅游”戰略,創新打造“華僑城智慧旅游系統”,開發運用智慧旅游終端(主題APP)提供票務、導游、管理支持等便捷服務,精心打造360度全景天地劇場等高科技自主品牌產品,構建集合游戲、社交及電子商務功能的“中國智慧旅游在線”綜合服務平臺,目前擁有100余項自主知識產權,年產值近10億元,2014年獲評為“亞洲智慧旅游企業示范單位”,有力推動著智慧城市建設。
華強文化科技集團的文化創意引領模式,是以文化為核心、科技為依托,整合形成集創意、研究、生產、銷售于一體的文化科技產業鏈,一方面充分發揮文化創意的源頭引領功能,另一方面借助自動控制、數字影視等高科技手段包裝本土與傳統文化,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方特”主題公園、《熊出沒》等拳頭品牌,產品成功打入伊朗、烏克蘭、南非等國際市場,使中國成為繼美國、法國之后的第三個大型文化主題公園出口國,成為廣東文化新業態中的亮麗品牌。
(四)涌現出大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新業態企業。
廣東通過強化市場在文化科技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建設文化新業態良好營商環境,催生出騰訊、網易、奧飛動漫(15.780, 0.07, 0.45%)、中凱、華僑城等一批重點文化新業態企業和知名品牌。
同時,廣東積極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推動民營企業發展為文化新業態的生力軍,目前,民營企業占文化產業規模總量一半,企業數量和從業人員約占80%,在數字出版、動漫游戲、網絡音樂、文化用品制造、影視娛樂、出版物分銷等行業占較大比重,民營重點文化企業不斷涌現,如互聯網文化的騰訊、網易,動漫產業的原創動力、奧飛動漫,影視音樂的中凱、孔雀廊,文化旅游業的華僑城、長隆,演藝設備業的勵豐、銳豐等,均在全國同行業中居領軍地位。
其中,騰訊、網易2013年共實現網絡游戲收入403億元,占全國份額74%;奧飛動漫是國內首家動漫上市企業,其原創動畫電影品牌“喜羊羊與灰太狼”是目前國內知名度最高、品牌價值最大的動漫卡通品牌之一;廣州動景公司研發的UC手機瀏覽器全球下載量突破15億人次,月使用量(PV)超100億,擁有逾4億用戶,是全球使用量最大的第三方瀏覽器。
廣東培育壯大文化新業態的主要制約因素
廣東進一步促進文化創意與科技融合創新、發展壯大文化新業態,需要破解一些制約因素。
一是相關政策體系尚未完善,服務平臺尚未建立完善,產業發展激勵保障力度不夠,監管體制上還存在多頭管理問題。
二是文化領域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升,文化創意對科技創新的帶動作用未受到充分重視,影響了文化新業態核心競爭力的凝聚與壯大。
三是促進文化新業態各類資源有效整合的力度不夠,產業集聚區建設、產業鏈打造等有待提升,文化新業態的產業集群效應未能充分發揮。
四是文化科技人才隊伍需要加強,高層次文化創意與科技人才尤其缺乏。
五是文化新業態的市場環境仍未成熟,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亟須加強,中小型企業融資依然較為困難。
幾點建議
廣東要充分發揮科技與信息化等基礎優勢,加快完善文化科技融合支持政策,大力優化文化新業態發展環境,不斷增強文化新業態核心競爭力,推動文化新業態發展成為廣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器和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引擎。
(一)改進管理服務,完善文化科技融合政策體系
一是健全文化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構建職責清晰、分工明確的跨部門協作機制,建立完善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督查推進制度,規范文化新業態內涵、分類等基礎問題,適時出臺宏觀發展規劃。
二是落實財稅優惠、用地保障等配套政策,著重發揮財政資金導向作用,加強省文化產業專項資金等對文化科技融合創新的傾斜,鼓勵各級政府加大配套資金投入。
三是推動文化新業態公共載體改造升級,重點加強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規劃建設,大力提升深圳文博會、產權交易所等公共服務平臺, 充分發揮文化科技融合重點工程引領作用。
四是完善文化科技領域對外交流合作相關政策,密切與港澳地區在重點文化領域的合作,扶持外向型文化科技企業做大做強,支持國際領先文化科技型企業來粵發展。
(二)強化創意創新,提升文化新業態核心競爭力
一是提升文化科技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培育和認定文化新業態領域高新技術企業,重點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優勢品牌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骨干企業, 支持骨干企業建設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提高核心關鍵技術與裝備的自給率。
二是支持文化科技領域產學研協作體系建設,打造專業研究院、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專業平臺,加強與文化新業態密切相關的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強化科技對文化新業態的引領功能。
三是加強文化創意開發與轉化,鼓勵企業構建文化創意研發中心,推動文化元素植入科技產品,建立完善創意與研發對接機制,充分發揮文化創意與科技創新的互動作用。
(三)加快資源整合,放大文化新業態集群效應
一是優化文化新業態區域布局,重點加強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珠三角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突出高新技術園區與文化產業園區的互動互補功能,有序推動粵東西北壯大特色文化產業,發揮各類園區與基地的集聚效應和示范帶動作用,推動相關文化新業態集群式發展。
二是加強文化新業態關聯產業協同規劃,破除企業跨地區、跨行業經營壁壘,鼓勵企業整合創意、研發、生產及營銷等上下游環節,打造和延伸文化新業態產業鏈。
三是支持文化新業態企業集團化發展,提高企業集約化程度和規模經營能力,引導企業組建發展戰略聯盟,實現創意創新資源的綜合開發、互通互享,聯合打造文化新業態區域品牌。
(四)貫徹人本理念,強化文化新業態人才支撐
一是建立多層次文化科技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廣東文化產業學院等職業教育基地與市場對接,結合文化新業態發展需要設置專業與課程,鼓勵大型企業面向本行業開展職業技能培育、推廣先進標準與理念,推動企業與高校及科研機構聯合培養文化新業態高端人才。
二是完善文化科技人才管理與激勵機制,組建文化科技人才庫,支持文化新業態企業實施創意創新骨干人才持股、參股、配股等政策,探索建立文化新業態人才職稱評定和職業資格認證機制。
三是注重引進高層次文化科技復合人才,研究制訂專項人才引進計劃,加強子女教育、住房、醫療及稅收等政策配套,全面營造尊重人才、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環境。
(五)健全市場秩序,優化文化新業態發展環境
一是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強文化新業態知識產權登記管理與評估,加強產權交易市場監管與服務,完善網絡、信息技術環境下產權保護的有效手段,加大對文化領域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懲治力度。
二是健全文化科技市場化融資體系,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境外資本進入文化新業態領域,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開發針對性金融產品,鼓勵文化產權交易、投資擔保等機構搭建文化科技投融資服務平臺,推動綜合實力強的文化新業態企業上市融資。
三是加快培育服務型社會組織,支持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規范、標準建設與權利救濟,發展面向文化新業態的評估、咨詢、知識產權服務等中介機構。
課題組組長:李惠武;
成員:葉彤、李哲、郁宏輝;
執筆人:郁宏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