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儒釋道”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儒家和道家均是本土文化,而釋家即佛家是外來文化,看過西游記的人都明白,是從唐朝玄奘西竺取回佛經,弘揚佛法,那么“佛”到底什么意思呢?因為中國佛教來于印度,象“佛、僧、和尚、南無阿彌陀佛”也都是古印度的梵語翻譯而來,“佛”有兩層意思就是:“智”和“覺”,智慧是為了覺悟,今天佛的意思也就是指有智慧,能覺悟的人,但這個覺有三個層次,一是自覺;二是覺他;三是覺行;總之就是自己覺悟,還要幫助別人去覺悟,做到以上兩點并能去執行就是成佛,所以說,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
既然佛是過來人,那為什么人要去拜佛呢?相信大家也都有遇到過,有的人逢廟就燒香,見佛就磕頭,跪求佛祖保祐自己發大財,難道廟里菩薩真的會顯靈,保你升官發財?本來佛教的真諦不是宗教,而是教育,寺廟其實就是講課的地方,出家的僧人就是老師,歷來被稱之為“僧寶”,這種老師是脫離塵俗、不染名利、六根清靜、而專心深入經藏學習和弘揚佛法,為人世間提供上乘的智慧和榜樣,但是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佛教是教育了,而是帶著迷信的色彩,弄得是“僧不僧,佛不佛”。
現在寺廟里的僧人開名車,用名牌手機,開網店賣佛家用品,寺廟一把香也賣到幾十上百,六根不凈就不是真僧人,也從沒見他們講過佛法,本來脫離世俗就是為了深入佛學去做學問的,神圣的佛教竟被這些人給沾污了,人為什么去拜佛呢,其實拜佛只是一種形式,本意就是在佛祖面前對照佛經去懺悔,去悔改自己的過錯,廟里菩薩都是水泥做的模型,死的東西如何能保祐大活人呢?所以寺廟門前有副對聯寫得好,“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佛經里面千萬句都是教導人們要心善、要行善,和儒家文化有異曲同工之理。
所以說世間有三種人最好不要進廟拜佛,因為佛祖不但不會保佑,還會遭到報應,佛家講得就是萬事皆有因果關系,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第一種是不孝順父母的人,中華美德是百善孝為先,一個不懂得孝道的人是大不善,父母就是自己的佛,為何不拜,而進廟拜菩薩,這種人佛不但會恥笑你還會盡快報應你。
第二種就是不仁不義之人,在社會上不進誠信,坑蒙拐騙,沒有道德,人品很差的人,一旦遇到災難心中有鬼,進廟燒香拜佛,這種人燒再多的香也會遭到佛祖報應。
第三種就是壞事做盡,而自己卻不知悔改的人,古人云:“過能改,歸于零,倘掩飾,增一辜”,所以這種人拜佛也會遭到更加嚴厲的報應。
其實佛是覺悟了的人,是一個有智慧的人,而不是神,懂得佛學的道理就會明白,佛在自己心中,心中有佛,自然覺悟,心中無佛,拜佛也無用,佛學就是修心,儒釋道本是同源,都是教育人們修身,修心,修德,所以佛只保祐三種人:
第一種:樂善好施,行善積德之人,古言:“行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福是修來的,禍是招來的,所以聽佛的話,佛就保祐你。
第二種:心地善良,知錯必改的人,人非圣賢誰能無過,“過能改,歸于零”,所以這種人是智慧的人,也就是佛所說的覺悟,如果能幫助別人不再犯同類錯誤,這就是“覺他”,所以佛祖會保祐。
第三種:就是有大德,能夠普度眾生,幫助別人解脫痛苦,有大愛心的人,悟道成佛是小乘佛法。如果能普度眾生,讓眾生解脫痛苦而成佛,這才是大乘佛法。也就是佛家所說的真正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