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苳木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受老齡化趨勢不斷發展的影響,以美國、加拿大為代表的部分國家,推出了公共和私人養老責任相區分的三支柱模式。
以美國為例,美國現行養老保險體系三支柱分別是:①由政府主導、強制實施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即聯邦退休金制度;②由企業主導、雇主和雇員共同出資的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即企業年金計劃,又稱401(K)計劃;③由個人負責、自愿參加的個人儲蓄養老保險制度,即個人退休金計劃,又稱IRA計劃。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企業年金計劃(401K計劃)與個人退休金計劃(IRA計劃),這兩個計劃的提出有效減輕了美國公共養老的負擔,是美國均衡的多支柱養老體系的關鍵。
1
401K計劃
401K計劃是指美國1978年《國內稅收法》新增的第401條k項條款,該條款規定了一種由雇員和雇主共同繳費建立起來的養老保險制度,如今已成為美國養老保障體系中重要的支柱之一。該制度實行個人賬戶積累制,對于企業和雇員的繳費和投資收益均不交稅,只在領取時征收個人所得稅。雇員退休后的養老金領取金額取決于繳費的多少以及投資收益狀況。
401K由企業發起,企業員工可自主選擇是否參與:參與的員工決定每月繳款金額,企業會按照一定比例補充繳款(不能超過員工繳款數額);而選擇不參加的員工,企業通常也不會出一分錢。在繳款數額上,最高可以繳納年薪的15%(2002年,美國國稅局將全年繳款總額(包括本人繳款以及雇主提供的搭配繳款)限制為員工的薪資總額和40,000美元中數額小的那一筆,即最高不會超過4萬美元)。總的來說,401K計劃與我國的企業年金有些相似之處。
401k計劃養老金領取條件是:年滿59.5歲;死亡或永久喪失工作能力; 55歲以后離職、下崗、被解雇或提前退休。一旦提前取款,將被征收10%的懲罰性稅款,但允許借款和困難取款(如重大疾病或首套房首付等)。同時雇員在年滿70.5歲時,必須開始從個人賬戶中取款,否則將對應取款額征稅50%,這一規定目的在于刺激退休者的當期消費,避免社會落入消費不足的陷阱。
相比于公共養老基金只能投資于國債等回報率較低的產品,401K計劃可以投資股票、基金、年金保險、債券、專項定期存款等金融產品(股票上多為投資本公司的股票),雇員可以自主選擇養老金的投資方式,因此年平均回報率相對較高,可以說是兼顧了安全性和成長性。
在雇員工作發生變更時,可以選擇將款項保留在前任雇主的401(k)計劃中,也可以將款項轉入新的401(k)計劃或個人退休賬戶(即IRA,下文詳細討論)。當然也可以選擇提現,但除非雇員已年滿59.5歲,否則必須納稅并向美國國稅局支付10%的罰金。
2
IRA計劃
個人退休帳戶,即IRA(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是一種個人自愿投資性退休帳戶,由1974年福特總統簽署《雇員退休收入保障法》后首次確立。
所謂'自愿'是指是否購買IRA完全是居民個人的決策;所謂“退休帳戶”,是指這部分資金主要用于投資人退休后的養老用途,即正常情況下,這筆資金只有在投資人退休之后能夠使用;所謂“投資性”,是指居民購買IRA實質上是一種長期的基金投資。即IRA投資沒有保底性收益,這點與養老保險有本質區別。相對于養老保險而言,IRA風險較大,但獲利機會也更多。
美國的IRA屬于美國社會保障體系的第三支柱,自1974年開設以來經過三十年余年的長足發展,不斷完善,個人退休帳戶已深入美國家庭,成為美國私人退休金市場上與401K計劃并駕齊驅的退休產品。IRA和401K賬戶一樣,都是稅收優惠賬戶,允許個人在該帳戶內存入限定額度的資金以獲取利息或投資收益,并可以延緩繳納資本利得稅,直到退休后提取資金時才繳納相應的所得稅。
IRA賬戶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傳統IRA(Traditional IRA),另一種是羅斯IRA(Roth IRA)。
補充:401K與IRA的不同點
從美國的三大支柱來看,第三支柱實際上是其體系中最富效率的部分,增強了美國養老金的靈活性,是其養老金規模不斷擴大的關鍵。國家只負責解決人民養老的基本需求,要想提高個人養老水平只能靠自己提早規劃。根據世界經合組織的統計,實行三支柱體系的美國、加拿大的養老金規模均超過了本國GDP的140%,而主要依靠基本養老金的德國和法國養老金的結余均不足本國GDP的10%。
事實證明,以個人養老賬戶投資為制度核心的補充養老金是資本市場重要的參與者,也是直接融資的重要源泉。截至2017年底,美國的社會融資結構中,間接融資規模約30萬億美元,直接融資規模約135萬億美元,直接融資占比82%。美國補充養老金資產合計超過25萬億美元,以直接或間接方式廣泛參與資本市場,其中投資共同基金規模8.8萬億美元,即使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補充養老金依舊對共同基金保持著近3200億美元凈流入,成為直接融資體系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石。同時借由專業機構的理財,補充養老金也取得了穩健的投資回報。
標普500 1974年至今漲幅為3981%
3
中國的情況
如果按照三支柱體系來對我國目前的養老保險體系進行劃分,那么第一支柱是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第二支柱是面向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職業年金和面向企業職工的企業年金,第三支柱是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保險,也就是個人補充養老。
1991年6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國發〔1991〕33號),提出要“逐步建立起基本養老保險與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職工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而后在1995年、2004年和2011年都分別提出了針對企業年金的試行辦法。但實際上,二十多年我國政府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公共養老的建設上,給公共財政造成了極大負擔;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在我國如今依舊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僅僅覆蓋人群2331萬人;而第三支柱國家更是一直沒有出臺明確的指導政策,發展滯后。
如今我國政府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正在不斷加快建設第三支柱。今年3月2日的時候,證監會正式發布了《養老目標證券投資基金指引(試行)》(下稱《指引》),引發軒然大波。在《指引》對基金公司以及基金經理提出較高要求的情況下,首批就有40只產品、涉及20家基金公司提出上報。而在本月底,首批養老目標基金將有望獲批。
所謂的養老目標基金,指的就是以追求養老資產的長期穩健增值為目的,鼓勵投資人長期持有(有最短封閉運作期以及最短持有期限的限制,同時鼓勵對長期持有者實行優惠費率),采用成熟的資產配置策略,合理控制投資組合波動風險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通過主要采取基金中基金的形式運行來控制風險。
除此之外在今年的4月2日,財政部、稅務總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銀監會及中國證監會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財稅[2018]22號)。根據《通知》,自2018年5月1日起,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廈門市)和蘇州工業園區實施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
從接受度上來看,這兩種產品是比較符合中國許多老百姓的投資理財需求的。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有個稅遞延的好處,而養老目標基金是公募基金,一可以免除印花稅,二是我國目前暫未對個人投資者的基金紅利和資本利得征收所得稅,因此養老目標基金先天上來說就比較容易受到家庭理財的青睞和認可。
總的來說,無論是推出養老目標基金還是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都有利于改善我國目前養老保險體系“一大二弱三空白”的畸形狀態,有利于我國居民逐漸樹立起養老儲蓄與養老投資的觀念,同時也可以助推中國家庭理財模式的轉型升級。
此外,養老目標基金一旦在中國成功推廣開來,對中國的資本市場來說同樣是一件好事,因為那意味著將會有源源不斷的大批資金注入到市場之中,有利于市場直接融資體系的健康發展;而借由專業機構們的理財,養老金也會獲得穩健的收入,這樣一來就會形成一個穩定的循環,中國有很大概率會出現類似美國股市的長牛現象。
其實這次養老目標基金之所以能引發如此多的關注,也是因為美國的IRA珠玉在前,人們難免會對我國的第三支柱報有更高的期望,所以也有人擔心會出現“木櫝在后”的情況。但我國一直以來都擅長去粗取精,在這次養老目標基金的審核過程中,監管層也一直要求各基金做到充分考慮中國特有國情,因此這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其實并不大。
重要聲明
本訂閱號所發布的的內容及意見均是基于我們認為可靠且公開的信息,但我們對于這些信息的準確性以及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證,也不保證文中的觀點或陳述不會發生任何變更。
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所發布的文章或其他內容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操作建議,接收人應根據個人情況判斷是否采用本訂閱號所載內容,接收人因使用本訂閱號所載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自行承擔風險。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519觀察致力于為大家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原創文章,轉載文章請注明來源519觀察(sfzbgc)以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