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際調研機構eMarketer最新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成年人平均每天在移動設備上花費2小時39分鐘,比2017年增長11%。對于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醒來第一件事是看手機,睡前最后一件事還是看手機。許多人每5分鐘看一次手機,如果手機丟了或忘在了家,就會感到不安。世衛組織(WHO)因此提醒:用手機社交、網購、游戲都會上癮,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將嚴重危害中國人的身心健康。那么,為何沉迷于玩手機在中國的情況比別的國家嚴重?手機上癮對孩子和成年人各有哪些危害?如何避免?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行為醫學與精神衛生專科副主任、成癮醫學專家、博士生導師諶紅獻教授為您解答:
▲▲▲科技的進步也給人們的交往及行為帶來一些改變,長期沉迷于手機不能自拔算是一種精神障礙嗎?
諶紅獻:成癮是指對某種物質或行為產生了超乎尋常的嗜好和習慣性,這種嗜好和習慣性是通過刺激中樞神經而造成興奮或愉快感而形成的。我們這里指的成癮屬于有害嗜好,如吸毒、酗酒、嚼檳榔、病理性賭博、網絡游戲成癮等,會導致嚴重的心身問題甚至產生社會危害,屬于病態的成癮。
臨床上,成癮分為物質成癮和行為成癮。1、物質(藥物)成癮需要攝入某種物質在體內產生獎賞效應(包括心理的和生理的、正性的或負性的),如煙、酒、毒品、檳榔等;2、行為成癮不需要借助外來物質的攝入,而是通過某種行為的付諸實施而達到心理或生理的滿足感,如病理性賭博、網絡游戲成癮、購物狂、工作狂等。長期沉迷于手機不能自拔則屬于行為成癮,當然也算是一種精神障礙,2018年5月份即將公布的國際疾病分類系統ICD-11將游戲障礙正式納入,成為繼病理性賭博后的第二種行為成癮障礙。
▲▲▲手機上癮最多見的還是未成年的孩子,手機上癮對孩子的危害有哪些?如何解決?
諶紅獻:自從智能手機普及以來,不少學齡孩子開始沉溺于玩手機游戲,如:王者榮耀等。因此而受到的危害主要表現在:荒廢學業、社交障礙、繼發性情緒障礙。在影響身體健康方面則主要體現在:孩子每天持續使用手機超過2小時,3個月后視力就可能從1.0下降到0.5。長時間低頭會壓迫脊椎,引起脊椎側彎或頸脖、頭部、肩膀疼痛,還容易出現弓腰駝背等不良姿勢。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對玩手機游戲成癮提出的診斷標準一共有9條:
而WHO發布的國際疾病分類手冊ICD-11測試版則提出了3條診斷標準:
1、對玩游戲的控制受損(比如開始時間、頻率、持續時間、場合等);
2、玩游戲的重要程度高于其他興趣愛好和日常生活;
3、即使導致了負面影響,游戲行為仍在繼續和升級。
而無論是DSM還是ICD的標準,都列出了區分病理性游戲行為的兩條核心特征:一條是游戲成癮者不僅僅是花大量時間和精力玩游戲,更重要的是,他們忽略了現實生活,無法再承擔以往的社會角色,也不再參與社會生活;另一條是,他們喪失了對自我行為的控制,讓游戲完全支配了生活。
▲▲▲如果發現孩子沉迷于玩手機,甚至手機上癮的情況已經很嚴重了,該怎么辦?
諶紅獻:首先必須控制孩子使用手機,每天不超過一個小時,平時手機必須放在遠離孩子臥室及學習的地方,同時,家長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則,不能自己沉迷于玩手機,更要多陪伴孩子,鼓勵孩子和同學交朋友,多多參加戶外活動。其次,一定不能等到孩子已經手機成癮很長時間(半年以上)并嚴重影響到了學習和人際交往才想到來控制,這時候已經晚了。因為手機成癮和毒癮的核心成癮機制是一樣的,都具有嚴重的病態心理依賴性(心癮),根本無藥可治,而且,這個時候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出面都已經很難管理孩子,也容易導致孩子離家出走或激烈的對抗甚至危險行為。對于手機成癮嚴重的孩子,最可能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在成癮專家的指導下進行家庭治療,其次是送去正規的網癮治療機構進行治療,但跟戒除毒癮一樣,非常困難,治療效果差。所以家長一定要多花時間陪伴孩子,一旦發現孩子有沉迷于手機游戲的苗頭,立馬糾正。
▲▲▲成年人如果沉迷于手機也會給他造成傷害嗎?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諶紅獻:成年人一般分兩類,一類是在校的大學生;另一類是已經進入社會甚至有了家庭的成年人。對于在校大學生而言,最大的傷害是荒廢學業及畢業后無法進入社會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及無法勝任工作。而對于社會型成年人則主要是:1、過度消耗時間和精力。很多成年人因此會影響到睡眠和工作;2、產生負能量心理。情緒是很容易傳染的物質,朋友圈中的一些負能量信息會帶來移情壓力,不利于身心健康,會導致焦慮抑郁狀態、頸椎病等;3、影響夫妻感情。沉迷于玩手機,夫妻間的交流自然會大打折扣,長此以往,對夫妻感情會造成傷害;4、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一方面,做父母的沉迷于玩手機,會忽略孩子的成長,同時也會讓孩子依樣學樣,讓孩子也沉迷于手機,荒廢學習,還危害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從國際調研機構eMarketer最新報告來看,中國人是手機上癮的最大受害者,為什么?
諶紅獻:確實如此,而且世衛組織這次關于手機游戲障礙診斷標準測試主要就是在中國做的。可能主要跟以下原因有關:1、處于經濟、便捷等需求,數字媒體在中國占有主導地位;2、中國的傳統家長制文化使得父母對孩子承擔太多、付出太多。即便做兒女的成年后,做父母的也習慣于包辦,導致中國孩子缺乏獨立性,甚至于即便荒廢學業,不出去工作,他們也能心安理得地啃老。而日本雖是網絡游戲的最早也是最大的輸出國,但日本文化從孩子很小開始就訓練其獨立性和嚴苛的自律性;西方國家也同樣如此,非常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子女成年后必須自己養活自己,這就使得孩子具有后顧之憂,因而不敢過度沉迷于網絡游戲而荒廢學業和職業。
希望中國父母應加強對孩子獨立性和自律性的培養!這是遠離手機成癮傷害的最好的辦法。
典型病例:
1、孩子手機成癮關鍵在于早發現早治療
夏某、14歲、男。由于父母在外打工,跟爺爺奶奶住在一起,從去年暑假開始迷上了手機游戲,開學后成績明顯下降,之后竟因沉迷于手機游戲漸漸的不肯再去上學。今年1月16日,其父母帶他到湘雅二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求治,經過家庭治療以及行為矯治訓練及藥物輔助治療,目前已可在父母督促下自己控制玩手機時間一小時以內,按時上學,成績明顯提高。
諶紅獻:未成年的孩子由于缺乏自控能力,用手機玩網絡游戲很容易成癮。對學習的影響極為嚴重,往往分幾個階段:1、剛開始還能勉強堅持學習,但學習成績開始下降;2、沉溺于手機游戲嚴重影響睡眠和學習,但還能勉強堅持上學;3、不學習,晚上玩游戲至深夜甚至通宵,白天睡覺至中午,整天可以不出門,不與人交往。做家長的一定要及時發現并將孩子沉迷于手機上癮終止于第一個階段。如果自行通過控制孩子手機及說服教育不能解決的話,可及時去醫院找有成癮醫學背景的心理醫生求助!
▲▲▲關于小孩的游戲成癮何時干預才不算晚呢?
諶紅獻:為了回答你這個問題,先來看一個我們都很熟悉的名醫典故: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疾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疾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這個名醫典故完全可以很恰當的移植到我們對小孩游戲成癮干預時機的抉擇上來。前面所列的游戲成癮第一階段就相當于“君之疾在腠理、在肌膚”,此時家長同心協力、必要時聯合心理醫生合理干預,最有可能成功;所列的游戲成癮第二階段就相當于“君之疾在腸胃”,此時雖有點晚,但家長聯合有成癮醫學背景的行為醫學專家連續進行一段時間的家庭治療和行為矯治訓練,也還是有扭轉的可能;但如發展到所列的游戲成癮第三階段,就相當于“君之疾在骨髓”,此時才進行干預,難度堪比戒毒,需強力的家庭配合權威的成癮醫學專家才有丁點希望。遺憾的是這些年家長帶來門診找我的基本都是“君之疾在骨髓”,所以在中小學校加強對家長的“防癮”知識宣傳,做到早發現、早干預很重要。作為一名成癮醫學專家,這些年的臨床醫療感受一直讓我覺得有責任和義務寫一篇“請不要等到這時候才來找我”的網絡游戲成癮的科普文章及進行網癮相關研究,但由于一直忙于研究對社會危害更大的毒癮而抽不開身。今天算是借助《家庭》完成了這個心愿。在此再次呼吁和強調:勤關注、早發現、早干預。
2、成年人沉迷于手機可能導致抑郁癥
劉某、男、32歲、銷售業務員。自2016年自己做生意失敗后,做了一名普通的業務員,工作壓力大,收入也不高。閑暇時喜歡上微信朋友圈看各類信息,看到負能量的信息總能引起共鳴,漸漸的沉迷于閱讀、轉發、評論負能量信息。今年4月9日,因長期抑郁,失眠、乏力、食欲差、記憶力減退等癥狀到湘雅二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求治,經過認知心理治療和控制手機使用的行為矯治訓練,配以適量的抗抑郁、抗焦慮藥物治療,并督促參加病房組織的工娛療,10天后抑郁情緒開始減輕。目前病情明顯好轉,愿意與人交流,食欲及睡眠情況明顯好轉。
諶紅獻:成年人如沉迷于用手機閱讀和看微信朋友圈,由于圈內負面信息占比更高,因此接受負能量的信息自然就多,久而久之無形中對自己的情緒和心態產生相應的負面影響而產生抑郁焦慮情緒。再者,成年人沉迷于手機閱讀或游戲,也會明顯影響正常的工作、生活和人際交往,這會進一步影響成年人在家庭和社會承擔著的很多必須的責任和義務的履行,因此也會對其形成很大的心理壓力而加重抑郁焦慮情緒,長期處于這種狀態就會發展成為抑郁癥和焦慮癥患者。所以成年人也需要合理而有節制地使用手機。
作者:林楚楚
編輯:袁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