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熱浪一朝離去,秋風習習,又到了收獲的季節!金秋時節,寶珍堂為您帶來件件珍品!晚上7點半,來寶珍微拍尋寶吧!寶珍微拍將為您展現繁星璀璨的收藏世界,也祝您收獲一份幸福美滿,闔家幸福,事業虎虎生風,開心撿大漏!寶珍微拍第1522期的16件拍品精美絕倫,造型獨特,極具賞玩收藏價值,今晚七點半,老時間、老地方,我們不見不散!
Lot 01
品名:王瑞卿《太行年輪》套色木刻版畫
尺寸:70X95cm
說明:
這幅作品來自王瑞卿的套色木刻版畫《太行年輪》,該作品2016年參加“走進太行——河北古村落版畫作品展”(地點:中國河北省美術館)。2019年《“家國情懷 奮斗青春”當代百位青年藝術家美術精品展》(主辦:人民網)(地點:人民日報社)。這幅作品創作前,藝術家本人不惜翻山越嶺,跋山涉水來到太行,在這里尋找最美的太行風景,體驗太行的情感與自然的力量,他將所有對太行的感動瞬間凝固在這幅作品里。通過他的作品讓我們感受到了太行大山般沉穩與質樸的品格。作品來自于藝術家本人,推薦收藏!
王瑞卿, 出生于河北省武安市,2015年本科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版畫系,天津美術學院版畫系研究生,河北省美術家協會青年美術家委員會委員,河北畫院青年畫院研究員,河北美術學院客座教授,作品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展,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2020青春飛揚”中國青年版畫家提名展。獲天津美術學院國家獎學金,獲2019年度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資助項目。
作品刊物發表:《美術》《美術大觀》雜志《中國文化報》《揚子晚報》,《河北畫院系列叢書》等國家級、省級核心期刊。
Lot 02
品名:呂新《融》紙本水墨
尺寸:68x68cm
說明:
這幅作品來自呂新的紙本水墨《融》,畫面描繪了一幅山間林野的自然景觀。遠處,群山兀立,云遮霧繞。影影綽綽的群山像是一個睡意未醒的仙女,披著蟬翼般的薄紗,脈脈含情,凝眸不語。其后近景描繪一山間溪流從遠處密林中涓涓而來,溪口有一座房子,房前有平臺。溪流兩岸,坡石層疊,樹木成林,蔥郁茂盛。山谷之間,云氣彌漫,使遠近之景相互呼應。整幅作品生動的描繪了山間林野一派的清潤自然之氣。國畫原作,收藏佳品!
呂新,職業畫家,深圳人文藝術研究院 研究員。
Lot 03
品名:晚清民國酸枝鑲癭木六方筆筒
規格:高17㎝ 寬14.5㎝
重量:380g
說明:
清代中期以后,紫檀因為大加砍伐,近乎滅絕。木性優良的其它紅木就成為紫檀的替代品,被用于制作各式家具及文房。其中行用最為廣泛的為大紅酸枝。
這件筆筒,酸枝木鑲癭木工藝,紅木色澤紅潤古雅,器呈橢圓六棱形,筆筒口底部以酸枝為材,外圍采用六組形制一樣的酸枝木條拼合的凸起棱線,顯得頗為立體。筆筒巧用酸枝平整潤滑、光澤耐久、醇厚含蓄的特點,在外壁鑲嵌癭木,癭木紋路繁美,文人雅氣濃厚。與酸枝木形成鮮明的對比,令人眼前一亮。整器造型規整,紋飾典雅,文氣蕩漾,不愧案頭妙物。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Lot 04
品名:清代琉璃包金葫蘆瓶
規格:高21㎝ 腹寬10㎝
重量:446g
說明:
古法琉璃,兩千九百多年歷史,始于齊魯古國,自古至今為最神圣的吉祥鎮宅圣物,被譽為佛家七寶之一,五大名器之首,比金銀玉翠還貴重.幾千年來一直在皇宮中被皇帝貴族使用,被視為最高等級之名器,同時也被稱為中國瑰寶之魂,2005年中國古法琉璃制作工藝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件清代琉璃包金葫蘆瓶,綠色琉璃質地,晶瑩剔透,經典葫蘆造型 ,局部包金工藝,造型圓潤飽滿,線條流暢、簡約大氣,韻味久遠。葫蘆形,寓意子孫萬代連綿不絕,為經典的祝壽題材作品。整器經過十多道手工工藝的精修細磨,其色彩流云漓彩,美輪美奐。其色品質晶瑩剔透,光彩奪目,掛置家中,吉祥如意,是不可多得的文雅之物。
Lot 05
品名:清代銅泥金瑞獸香薰
規格:高9㎝ 寬6.5㎝
重量:330g
說明:
熏香之俗在戰國時期已經十分流行,并產生了盛香的容器,有香爐、香瓶、香插、香筒、香盒等器類,用以凈化室內空氣,是古代富貴人家必不可少的生活實用品。
這件清代銅泥金瑞獸香薰,銅泥金質地,造型別致,栩栩如生,獸身為香熏主體,獸腹為爐膛,獸腿飾爐足,四爪健碩,撲地有力,獸尾內卷,首部成仰望狀,頭生獨角,小耳豎起,張嘴露齒,神態威風凜凜。若腹中焚香,則清煙于口中緩緩而出,形態優美,氣韻舒暢,集賞用于一體,實乃可遇不可求之精品。瑞獸獻寶為中國封建社會繁榮昌盛、萬邦來朝的現實反應,寓意國力強盛、天下太平。整器精美,通體古栗,包漿渾厚,品相完好,收藏陳設精品!
Lot 06
品名:清代銅制獸面耳香爐
規格:高8cm 寬12.8cm
重量:1078g
說明:這件清代銅制獸面耳香爐,精銅鑄造,體型小巧,壓手沉重。爐皮熟栗色,器型敞口外撇,平唇,腹部自口至底漸收,底設三蹄足,端莊沉穩。爐壁兩端鏨刻獸面為耳。底部平,三足帶款:延秋清玩。書“延秋”者爐主人之號,經考證為明末清初文人吳一桂,字延秋,江蘇歙縣人,與文征明之侄文伯遠交好,并拜學書畫山水,潑墨論道。此香爐整體比例協調優美,皮殼包漿自然均勻厚實,寶光四溢,撫之柔膩,叩之音妙,持之壓手,可知鑄銅之精良,清供佳品。
Lot 07
品名:明代或以前和田玉鏤雕鳳凰花卉紋包金蓋盒
規格:高7.5㎝ 長10㎝ 寬7.6㎝
重量:439g
說明:此拍品取和田玉為材,玉質上乘,溫潤細膩,有油潤感,用料厚實。器型規整,呈四方形,蓋盒子母口嵌合,器身鏤雕鳳凰花卉紋,邊緣和足部包金。雕刻鳳凰造型生動,高冠尖喙,雙目有神,身軀靈活,線條流暢,紋飾等級高,寓意好。此器雕工精湛,形制靈巧,造型別趣,充分反映了匠人高超的工藝技術水平,極具收藏價值。
Lot 08
品名:清代和田玉籽料麒麟吐書印章
規格:高3.9㎝ 長6.9㎝ 寬4.7㎝
重量:250g
說明:
麒麟負書最早演化自“河出圖,洛出書”的典故。后有東晉王嘉曾在《拾遺記》中記載,孔子誕生之前,有麒麟吐玉書于闕里,孔母知其乃祥瑞之兆,便以繡衣系麟角。孔子出生后,人們便稱他為“麒麟兒”。麒麟的出現,象征當世君主有德,其“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而“王者至仁則書”。故麒麟吐書、負書對文人來說是祥瑞的象征,也昭示出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
這件清代和田玉籽料麒麟吐書印章,取材和田玉籽料,如若凝脂,造型優美、典雅大方,兼具古樸之風。一面采用浮雕手法雕刻麒麟送書紋飾,工藝精湛,造型逼真,刀法嫻熟老道,神態精準,雕刻細節一絲不茍,栩栩如生。一面刻詩文,底部印文“觀自得齋秘笈”。此拍品玉質溫潤光滑,玉色潔白漂亮,帶灑金皮,包漿潤澤,渾厚老道,難得的精品,極具收藏價值,喜歡的朋友不要錯過。
Lot 09
品名:清代和田玉籽料獸面紋四方掛件
規格:寬5cm 厚1.7cm
重量:99g
說明:和田白玉籽料是和田玉中極為珍貴的玉石品種,產量低,價值極高,因而吸引了廣大愛好者爭相收藏。此藏品取材上乘和田玉籽料,玉質細膩油潤,白度高,掛件成四方倭角,雙面浮雕獸面紋,最為突出的是其厚度達到了1.7厘米,這塊玉牌的用料是非常扎實的,佩戴起來氣場十足。整個玉牌玉質潔白溫潤,尺寸適合隨身佩戴,閑暇時分盤摸把玩,感受天地之精華,品味日月之神韻,人養玉,玉養人,潤心怡人,盤玩日久,那油油的感覺似乎要從玉體中流出,令人心曠神怡。
Lot 10
品名:清代和田玉籽料福鹿爐頂
規格:高5cm 寬5.8cm 厚2.7cm
重量:81g
說明:“爐頂”,香爐蓋上的捉手。這件清代和田玉籽料福鹿爐頂,取材和田玉籽料,玉質潔白瑩潤,皮色自然漂亮,毛孔明顯熟舊感突出,短圓柱狀,平底,上端弧凸,采用圓雕和多重鏤雕的技法雕刻而成。一面雕刻松樹仙草茂密,一只瑞鹿偃臥林中。口叼靈芝,另一面鏤雕林中巨大的花朵,刻畫生動細膩,栩栩如生,寓意美好。由于鹿與祿同音,古代人們以鹿的形象寓意祿。幾千多年來,人們一直把鹿作為吉祥之兆,慣稱瑞鹿,用玉雕成鹿的形象,玉鹿制作歷史悠久,造型美觀,在玉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整器用料上乘,和田玉油潤度極好,光氣一流,雕工精湛,玉質熟舊感明顯,保存完好,品相一流,喜歡和田玉器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了。
Lot 11
品名:清代和田玉龍紋掛珠
規格:珠徑3.4㎝
重量:64g
說明:
和田玉籽料是和田玉的原始的狀態,是原石經過山川河流幾百甚至上萬年的沖刷而形成的玉石,是和田玉中的極品。一般在和田地區的河流和古河床中存在,和田玉籽料的塊度較山料小,一般為鵝卵石形態,表面比較光滑圓潤,帶皮色,是大自然中精心挑選的優良玉石。因其為不可再生資源,故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把玩價值。
這枚龍紋玉珠采用和田玉籽料制成,具有籽料的典型特征:密度高,油脂十足,珠子整體浮雕龍紋精美,非常細致,珠徑有3.4厘米,兩邊打孔,可以配手串,作長項鏈的頂珠,更可作為把件細細盤玩,是難得的好料子。
Lot 12
品名:清代和田玉獸面紋勒子
規格:高7.8㎝ 寬3.4㎝ 厚1.6㎝
重量:105g
說明:玉勒子起源于文化期的玉管飾,一般中間有通天孔。多屬單獨佩戴使用。從紅山、良緒文化一直到明清時期多在加工制造,形成了一個器型豐富,紋飾多樣的勒子系列。玉勒子的諧音“玉”為“遇”,“勒”為“樂”,寓意為“遇樂”,不僅象征著吉'祥,而且還具有較高的工藝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又可把玩,因此,廣受玩家的追捧。此勒子和田白玉雕就,玉質細膩油潤,整雕兩枚連在一起的圓柱狀勒子,器身陽刻谷紋、獸面紋,寓意“同樂”,十分喜慶。勒子中間打有孔道,方便穿線佩戴。雕工精湛,玉質熟糯,包漿溫潤,油潤漂亮,光氣十足,非常開門。勒子尺寸大小適合隨身佩戴皆宜。從玉質看當為皇家遺珍,級別非常高,擁有此玉勒,一生娛樂!
Lot 13
品名:明以前水晶福鹿紋帶板一套
規格:平均長6.5㎝ 寬5.6㎝
重量:總重1009g
說明:
水晶自古以來就被奉為神石之一,產自東海,被譽為是東海老龍王的饋贈之物,以水晶制作的文房用品向以其凈澈通透而頗受文人青睞。
這拍品是一組以天然水晶鏤空雕琢而成的古代腰帶,以材質通透比重高、取材潔凈瑕玼少的天然水晶,每塊腰帶板鏤雕林中鹿紋,背面四角鉆有穿線孔,共十一塊帶板穿細線連結成古代腰帶。此組水晶鏤空帶板除幾處邊角細微老磕碰外,保存完好,水晶表面除土沁外,包漿皮殼溫潤細膩,古韻盎然。
Lot 14
品名:清代珍珠108顆佛珠
規格:珠徑1.6cm
重量:123g
說明:
乾隆帝曾在御制詩《采珠行》感慨其為「百難獲一稱奇珍」,取得甚為不易且稀少,至雍正以后,雖「偶有所獲,顆粒甚小,多不堪用」,可見其珍貴程度。
這件清代珍珠108佛珠,采用白珍珠108顆,色澤潔白如雪,珠徑達到了1·6厘米,每顆均勻圓潤,大小一致非常難得,顆顆精選,素雅大氣,搭配隔珠、三通、吊穗等,色彩對比分明,搭配精美講究,佩戴效果驚艷,盡顯宮廷風范,雍容貴氣,品相精美,自戴送禮精品!
Lot 15
品名:清代瑪瑙素面鼻煙壺
規格:高5.9cm 寬4.9cm
重量:70g
說明:一壺一世界,壺中日月長。在我國,鼻煙首先用于藥材。到了清代,隨著國人開始吸食鼻煙,特別是皇親貴胄、文武大臣的偏好和喜愛,鼻煙和鼻煙壺才在我國得以迅速發展.而攜帶鼻煙壺也逐漸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征。這件清代瑪瑙鼻煙壺,取材天然瑪瑙,質地干凈,顏色深邃,素面意境美,突出瑪瑙本色紋路,形制大方雅逸,壺蓋已失,內膛掏空光滑,皮殼一流,包漿渾厚,品相完好,收藏精品!
Lot 16
品名:民國紫砂茶壺
規格:高10cm 耳距21cm
說明:這件民國紫砂茶壺,形制古樸敦厚,工藝精湛,壺面看似凹凸不平毫無章法,實則為藝人精心設計,獨特魅力,砂料上乘,老藝人制。從造型看,此壺形堪稱驚艷、周身如波浪起伏,線條流暢,形態美觀,于平穩中帶厚重感;從工藝看,做工精致,圓鈕壺蓋與壺口緊密,平正妥帖,配置和諧呼應,均勻舒展,留存至今,實屬不易,壺底有“金鼎商標”四字標識,民國五年(1916年),清末民初著名紫砂陶刻家、宜興吳氏金鼎先祖吳漢文先生在當時的宜興縣城蛟橋邊創立了“吳德盛紫砂陶器行”,成為當時在此專營紫砂的唯一商號。此壺形制雅逸,款文清晰,皮殼一流,品相完好,收藏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