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的顏色
把水和粘士混和,然后制成各種可以應用的器物,待其千燥后再用火焙燒,使土制的坯胎發生質的變化,就成為陶器。陶器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它是人類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因為人類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對大自然加以改造和利用,從而改善自身生活狀況。陶器的發明標志著人類又邁進了一個新的時代。
丨彩陶丨
早在8000多年前,中國就已經出現了彩陶。遠古先民將橙紅色的陶坯打磨光滑,并且用天然的顏料(多為礦物質)描繪出各種圖案,然后用火進行燒制,最終就會在陶胎上呈現出由赭紅、黑、白等多種顏色的線條組成的圖案,從而形成紋飾與器物造型達到高度統一的陶器,這就是彩陶。彩陶的出現標志著遠古時期的人們審美觀念的進步,同時也是遠古社會從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志。
這一時期遠古人燒制的彩陶大多數都是人們在日常生括中所用的基本物品,如盆、罐、瓶、釜、甕、鼎等物,主要用來汲水、飲食、儲藏,除此之外,似乎很難看出彩陶還有什么其他特殊的用途。不過在距今5000年到3000年之間的伸韶文化遺址中,考古學家曾經發現一處用兩個陶甕對合來埋葬兒童的墓穴,陶甕上鑿了一個小孔,由此可以看出原始人的本能觀念里有一種再生的渴望。
彩陶表面圖案大都為幾何形的紋飾,還有一部分是動物和植物的大致輪廓,考古學家分析,這些可能是原始人類編織樹枝、藤條所形成的紋印以及觀察承渦、野獸、樹葉以后,憑印象在彩陶表面繪制而成。
對于這些動植物形狀,原始人類能用簡單的幾何形便將其形神兼備地概括出來,由此可見當時人類的智慧和情感。雖然彩陶上所繪的圖案多種多樣,但大都表明了一個最基本的主題,那就是生殖崇拜。因為原始人類受當時生活環境的限制,平均壽命只有二三十歲,所以他們就在彩陶上繪制了大量的魚、蛙和植物的果實和花朵,期望自己的族群能夠像魚、蛙等這些多產的動植物一樣大量繁殖后代。
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圖形,如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盆,在盆的內壁描繪了一個圓臉、三角鼻子、閉目,雙耳和嘴都用魚來表示的奇怪圖形,對此考古學界至今也沒有達成一致的看法。
彩陶是在功能完善的普通陶器基礎上,經過古代先民進一步發展創造而成的,它的造型和樣式千變萬化,而且在不同類型的彩陶上,裝飾技巧和藝術效果又都具有不同的特色,這就充分說明了制陶者高超的藝術才能。
彩陶這一藝術形式出現于沒有壓迫和剝削的原始社會,這時人們的宗教意識還很原始,而且沒有發展到與人尖銳對立的階段,所以這一時期的彩陶在藝術上具有熱烈、明朗的特點,帶有一絲童真的稚氣。可以說,彩陶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奠定了中國藝術整體的審美基礎。
雖然已經有了8000多年的歷史,但是直到20世紀,人們才發現彩陶的存在。被發掘出的彩陶大都已經破碎,完整的數量很少,再加上它本身所具有的考古價值,從而使彩陶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丨白陶丨
白陶,是一種索胎陶器,表里和胎質均里白色。白陶的制陶原料是瓷土和高嶺土,燒成溫度在1200C左右。由于胎質中含有的氧化鐵比例極低大約只有1.6%,所以燒成后,白陶器的表里和胎質都呈現白色。早期的白陶基本上都采取手制,后來逐漸發展采用泥條盤制和輪制。常見的器物類型不多,有鬻、盞、豆、罌、爵、卣、缽、壺、觶等。
白陶出現于新石器時代中期,在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文化早期遺址和河南豫西龍山文化晚期遺址中都發現了少量白陶。白陶在商代晚期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當時的制作技術得到了提高,可以更加精細地淘洗原料,恰到好處地掌握燒制的火候,所以燒造的白陶更加素凈、美觀。白陶在商代后期遺址和墓葬中均有發現,其中出土數量最多的是河南安陽殷墟,這里的白陶制作也非常精致,胎質潔白、純凈、細膩,器表常刻有精美圖案等。到了西周白陶器逐漸衰落,不再燒造,而是較多地燒制和使用印紋硬陶器和原始瓷器。
由于白陶是仿制同時期的青銅禮器而制的,所以白陶的紋飾也是以吸取青銅器的裝飾紋樣為主,常見的如獸面紋、饕餮紋、夔紋、云雷紋、曲折紋等。在裝飾方法上主要是刻紋和淺浮雕。裝飾往往遍布白陶器物的全身,構圖嚴謹且富于變化。
當時的白陶,是在成型的坯腑上用印模捺印出紋飾。最早施以紋飾是為了防止器物變形,起到加固陶坯的作用,所以早期的印紋陶上常常可見布紋、席紋、繩紋等的痕跡;到了后期,隨著制陶技術和人們審美能力的提高,白陶器上的紋樣逐漸變得豐富、糟美。紋樣大多是水波紋、米字紋、方格紋、回紋、編織紋等幾何形。這些紋飾需要與器形相協調,甕、壇及較大的罐等裝飾以曲折紋、云雷紋、回紋等較粗獷的紋樣;而小件的盂、缽等則多飾以細密、秀美的紋樣,如米字紋,方格紋等。
丨紅陶丨
紅陶,是一種器表呈土紅色、磚紅色或褐紅色的陶器,出現于新石器時代。人類發明的陶器中,最主要的就是紅陶,而灰陶、黑陶次之。
紅陶是我國最早的陶器品種之一,在新石器時代的各個文化遺存中都非常普遍。在距今10000多年前的江蘇深水神仙洞遺址、河北徐水南莊頭遺址等出土的我國最早的陶器遺物中,數量最多的都是紅陶。紅陶最早發現于1921年,地址在河南省澠池縣的仰韶村。此外,在馬家窯文化、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等遺址出土的陶器中,紅陶也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可見紅陶在原始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經相當普及。在以后各個歷史時代中,由于制陶技術的提高,紅陶的使用逐漸減少,但是卻一直沒有中斷過。
紅陶的呈色原理是,當陶坯被放人窯內焙燒時,當燒制到一定程度時,將窯內火焰的性質控制為氧化焰氣。在氧化焰氣的焙燒下,陶胎中的金屬鐵大部分轉化為三價鐵,還原值低,所以燒成的器物便會呈現紅色,燒成溫度一般在8OO℃一900℃之間,最高時可達1000℃。
根據陶胎的粗細以及是否含砂,紅陶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即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泥質紅陶的陶土比較細膩純凈,極少含細砂,主要被用作飲食器具或盛儲用具。央砂紅陶的陶土中摻有一定量的細砂,耐火耐高溫,主要被用作炊具。
丨黑陶丨
黑陶距今已經有了4000多年的歷史,大約誕生于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黃河中下游地區,是繼彩陶之后出現的又一個杰出陶種。
黑陶被世人發現是在1928年,著名的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對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一處古代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的時候,發現了黑陶這一從未見諸于世的史前珍寶。
黑陶的陶胎比彩陶要薄,胎骨也更為緊密,表面漆黑并發出光亮。在龍山出土的陶器中以黑陶的制作最為精美。黑陶樸實無華,表面被磨光,呈現出一種深黑色的光澤。紋飾也是最簡單的劃紋、弦紋和鏤孔。黑陶的制作工藝以陶輪輪制為主要方法,它不以裝飾見長,而是靠造型取勝。黑、薄、光、細是黑陶最顯著的四個特點。在已發掘的黑陶器物中,除了尖底瓶、罐,盒等幾個造型品種外,還有鬲、杯、豆、鼎等多個品種,其中有一種薄胎黑陶,表面漆黑烏亮,薄如蛋殼,被稱為“蛋殼陶”,代表著這類陶器的杰出成就。
此外,在我國的東南地區,也相繼出土了一些遠古時期的黑陶,如長江下游地區的河姆渡文化(位于浙江省余姚縣),距今大約已有7000年的歷史,是迄今發現的年代較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這里出土的黑陶,火候較低,胎壁較厚,全部都是手工制作而成。黑陶的造型也比較簡單,厚度也不均勻,主要有釜、罐、缽、盤、盆等幾種器皿,以刻劃、堆貼和捏塑為主要技法;在紋飾上,以各種各樣的幾何紋和動植物紋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比較寫實的畜、獸、魚、鳥和花草一類的裝飾。
龍山遺址所出土的黑陶所選用的泥土比較特殊,這種泥土來自黃河下游的沖積平原,這些泥土在常年的累積中變得特別細膩并且沒有沙粒,粘性也很大,因此在燒制的時候就能產生一種純黑并且均勻的質感,最適合黑陶的制作。黑陶呈現黑色而且有光澤的表面是在燒制的最后一個階段,通過從窯頂慢慢注水,從而使木炭熄滅并產生濃煙,陶器被熏黑,從而形成黑色的表面。可以說,熏陶的制作工藝已經達到了與瓷器相媲美的程度,比原始的彩陶更加純熟、精致、細膩和獨特,要知道,瓷器的產生比黑陶要晚了2000多年。
黑陶被譽為“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世人對這一古老文明贊嘆不已。黑陶是黃河流域的人們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豐富的人文內涵構成的精品,在收藏界更是享受極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