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圭(1180~1230),字禹玉,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南宋四大家之一。與馬遠齊名,史稱“馬夏”。他的藝術生涯比馬遠稍晚一些,主要在南宋寧宗(1195~1224)和理宗(1225~1264)年間。寧宗時夏圭任畫院待詔,獲皇帝御賜“金帶”的榮譽。他擅長畫山水、人物,其藝術風格奇特突出,其中山水畫風格與馬遠相近,兩人均師承李唐,但他喜用禿筆帶水作大斧劈皴,被稱為“拖泥帶水皴”,構圖大膽,自由剪裁的畫面,突破全景而僅畫半邊之景,被后人稱為“夏半邊”。
夏圭傳世的雪景山水精品有兩幅,其一是從日本回流的《寒林對雪圖》;其二是現收藏于故宮博物院的《雪堂客話圖》。
《寒林對雪圖》絹本,縱154厘米、橫70厘米。元代重要的鑒藏家袁桷題跋為:滿林寒色凍云垂,正是雪深三尺時。兩翁相對渾無事,門外風嚴知不知。
《寒林對雪圖》,以空濛的山林為背景,在筆法上,多用濃筆,轉折方硬,富于力度感。山石用大斧劈皴,畫筆峭拔剛勁,充分表現了夏圭獨特的風格,墨色渾厚古樸,耐人尋味。左邊的兩棵樹經歷了風雪的洗禮之后,堅毅挺拔,山下懸壁勁樹橫枝,與遠近重疊的峰巒相互輝映;山頭茅屋、圍柵信手揮就,線條富有變化和張力。樹葉與點苔用赭色和墨色交替點綴,樹干瘦硬如鐵,多呈橫斜曲折之態,與右邊探頭而望的小樹枝遙相呼應,充滿了無限的生機。山林中的茅廬里,兩位長者促膝暢談,渾然不知窗外的寒冷早已凝固。整幅畫面寧靜安詳,神韻精致,氣脈貫通,格局新穎。夏圭有意留出右上角的空白,整個畫面中心靠左半邊,進一步把北宋重巒疊嶂式的繁復構圖改變為局部突出的描繪。畫面留較多空白,“計白當墨”,虛中有實,使境界顯得很開闊。他善于大膽地概括和剪裁,用精練的筆墨把觀者引入詩一般的境界、開創了以少勝多、空靈深邃的格局。此圖體現了夏圭特有的風格,也是最富有特色的“夏半邊”構圖方式。寥寥數筆,表現出一個異常廣闊、曠遠的空間。作品個性鮮明,粗看意境深邃,細品回味無窮。
《雪堂客話圖》是夏圭早期作品,絹本,淡設色,縱28.3厘米,橫29.5厘米,現藏于故宮博物院。
畫中描繪了雪后欲融未化時的景色,體現了冬季沉寂的大自然所蘊藏著的勃勃生機。遠景用勁利方折的線條勾勒出遠山一角的輪廓和紋理脈絡,少皴多染,以顯其陰陽向背和層次變化。坡腳則隱沒于淡墨暈染的煙嵐霧靄之中。畫面左下方的景物構成了畫面的主體,山石在運用了斧劈皴后以淡墨加染,生長在巖隙之中的兩株老樹,前后掩映,如雙龍對舞。水岸邊,有一水榭掩隱于雜樹叢中,軒窗洞開,清氣襲來。屋內兩人正在對坐弈棋,雖只對其圈臉、勾衣,寥寥數筆,卻將人物對弈時凝神注目的神情表現出來。遠處山頂與近處枝權之上有未融化的積雪零星點綴。由于經過近九百年的氧化,絹已發黃、變暗,使得用蛤粉點染的白雪歷久彌新、晶瑩璀璨。畫面右下角為細波蕩漾的湖面一隅,一葉小舟漂于湖面之上。畫面左上角留出的天空,杳渺無際,把觀者引入深遠渺茫、意蘊悠長的境界。
--------------------------------
畫家趙春秋冰雪作品欣賞《板橋斜過小溪來》
畫家趙春秋冰雪作品欣賞《暮雪寒林》
畫家趙春秋冰雪作品欣賞《松溪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