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色釉樸素,但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它幽雋恬淡的氣息令人一見傾心。
誠然沒有青花的藍白相映,沒有彩瓷的繁復繽紛,精煉的單色釉瓷卻有“合于天造,厭于人意”的境界。這恰恰契合了追求簡潔低調、講求尚品生活的當代審美,也給身處紛繁都市的現代人帶來一縷安寧與靜謐。
白如萬樹梨花開
在林林總總的單色釉中,最純粹的當數白釉。內斂的白釉,可謂一色純凈勝萬彩。紐約佳士得曾在2008 年推出了一件戰后古董商翹楚戴潤齋舊藏的明永樂甜白釉梅瓶,彰顯白釉之高貴靜美,讓人聯想到“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件高32 厘米的梅瓶,氣韻不凡,通體施以明永樂朝首創的甜白釉,并以曼妙筆法暗刻牡丹紋,最終以277 萬美元(約合1898 萬元)傲視全場。
明朝永樂皇帝對白色情有獨鐘,甚至有時在蕓蕓貢品中只白玉制成的珍寶,而對其他貢品置之不理。或許是為了迎合永樂皇帝對白色的雅好,當朝的陶瓷工匠們一直在努力做減法。因為在所有的釉色中,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可謂“單色釉中的單色釉”。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鐵,器物燒出后必然呈現出深淺不同的青色來。唯有釉料中的鐵元素含量小于0.75%,燒出來的才會是白釉。所以古人選擇含鐵量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提純,使含鐵量降低到最少程度。這樣在潔白的瓷胎上施以純凈的透明釉,就能燒制白度很高的白瓷。
白釉出現于北朝。北齊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我國至今所見的最早例證。優美白瓷還是宋代陶瓷的精粹,北有定窯,南有景德鎮青白瓷。元代樞府器,質感厚潤,是為甜白釉的前身。而明永樂朝(1403-1424)創燒的這種白瓷,給人以“汁水瑩厚如堆脂,光潔如美玉”之感。但當時它還沒有“甜白”的美稱。直到16 世紀,也就是明朝末年,白砂糖進入中國后,國人見之嘗之,其甜美之感讓人恍然想起永樂白瓷,遂以“甜白”命名。
望著這般恰似仙境冰雪的白瓷,浮躁的心緒不禁慢慢沉靜下來。古人對白釉的孜孜以求,表達出他們對純粹的向往,對瑩潤甜美的歡喜,還有對回歸本心的渴望。
紅似朝霞欲上時
中國人對紅色有著特殊的好感。生活里隨處可見點睛之筆的“中國紅”。豇豆紅、郎窯紅、胭脂紅、珊瑚紅……這些在單色釉佳器中可見一斑。
被贊為“傲世絕色”的一件明宣德紅釉敞口盤,在2013 年的玫茵堂專拍中,以844 萬港元被匿名買家端走。此盤器大色佳,胎質細膩,釉面勻凈,色澤艷麗如寶石,可謂標準的宣德紅釉大盤。
為什么直徑22 厘米的紅釉盤就算是大器?殊不知,這種勻凈的紅釉,實在太難燒成了。紅釉是以氧化銅作呈色劑。因氧化銅在高溫下極易揮發,稍有差異就會出現深淺不同的色調,因而成品合格率極少。遺存至今的永樂、宣德紅釉傳世之作,一般都是經過挑選、供宮廷專用的精品,彌足珍貴。
說起這種高溫銅紅釉器,始燒于元代景德鎮,至明永樂、宣德年間,至臻成熟。此釉色又稱“祭紅”,因燒成技術極難掌握,遂有“千窯一寶”的說法。清道光年間,南昌人龔鉽的《景德鎮陶歌》中寫道:“官古窯成重霽紅,最難全美費良工。霜天晴晝精心合,一樣摶燒百不同。”就是說,古代官窯一直重視紅釉的燒制,但是費工費料仍然難以燒造完美。不管晴天雨天,陶瓷工匠們精心勞作,無奈燒出的紅色卻總是深淺不一!
明永樂甜白釉暗花牡丹紋梅瓶,再仔細觀察這件紅釉大盤的口沿,并不是紅色,而是純凈的白釉邊線,就像油燈的燈草芯(用棉花搓成的細繩),所以這條白線俗稱“燈草邊”或“燈草口”。這是古人刻意設計的嗎?非也。它是窯變中自然形成的。高溫下,口沿處的釉料熔融,銅紅釉向下流動而露出白色的胎骨,正好作為瓷器的簡潔裝飾。
宣德以后,銅紅釉料幾盡棄用,直至康熙一朝。康熙皇帝醉心自然科學,也許因此積極復興失傳已久的銅紅釉色。同朝,又在此基礎上,創燒新色,如康熙朝特有的豇豆紅。
豇豆紅釉是康熙晚期,江西巡撫郎廷極督窯景德鎮御窯廠期間,在模仿明宣德“祭紅”的基礎上生產的高溫紅釉瓷器品種之一。郎廷極還創燒出另一著名色釉,就是以他自己姓氏命名的“郎紅”。這種郎紅,釉色鮮紫,酷似牛血,所以法國藏家稱之為“牛血紅”。由于燒制難度很大,以至于后來出現了“若要窮,燒郎紅”的說法。比郎紅更難搞定的,就是豇豆紅。
豇豆紅釉以其類似豇豆皮的豐潤色澤而得名。因仿若美人面頰的嬌艷殷紅,也有“桃紅片”和“美人醉”的別稱。傳世的豇豆紅以小件居多,其器底都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書官窯款,主要是康熙宮廷所用的文房清玩。其中以菊瓣瓶、柳葉瓶、萊菔尊、蟠龍瓶、鏜鑼洗、太白尊、蘋果尊、印泥盒,組成著名的“八大碼”套組。
稍晚雍正時期燒制的豇豆紅,就顏色灰暗了,都屬不成功之作,故雍正之后不再燒制。由于其燒成困難,從創燒到停燒時間短,且又是康熙宮廷御用品,故而流傳下來的器物很少,成為高溫銅紅釉瓷器中最為名貴的一種。在玫茵堂2011 年專場中,就有一套康熙豇豆紅釉文房七件套組。因個別器型格外稀有,能集齊各瓶尊成套,現在幾乎不太可能了。
雍正一朝雖然沒能傳承豇豆紅的燒制,但是對胭脂紅釉的發揚,令人嘖嘖稱奇。胭脂紅本為琺瑯彩料之一,康熙末年始見單色釉器,以貴重的黃金為著色劑,用吹釉之法施釉,經800℃低焙烘燒而成,其色澤如仕女化妝所用的胭脂,所以得名。清末民初陳瀏所著《陶雅》一書中,形容胭脂紅釉,貴氣又漂亮,勻凈明艷,連紫水晶也沒有其鮮妍,連玫瑰花都沒有其嬌麗。在嘉德2011 年春拍中,一件清雍正胭脂紅釉碗,極好地詮釋了古人此言不虛。這件色澤嬌嫩欲滴的小碗,直徑只有9.2 厘米,居然取得529 萬元的佳績。
黃承天德最尊貴
“黃”因其諧音“皇”,歷來是皇家的專屬。黃釉一般用于宮廷器皿,或用于祭祀地神(黃色接近土地的顏色),是被嚴格控制的色釉,象征權力與尊貴。過去的民間可是不能使用的。
在2012 年的玫茵堂專場中,一件明代宣德年間的黃釉大碗,成色清亮勻凈,拍得2698 萬港元,令人為之大振。一個黃碗為何如此稀罕?
雖說黃釉最早出現于唐代,但真正意義上的黃釉創燒于明洪武,是一種以鐵為呈色劑的低溫釉色。當時由于是在澀胎上施釉,故而稍覺粗糙。明宣德御窯廠上承洪武技術而竭力改進,重點改善施釉的質地,變為在甜白釉面上施釉,以甜白釉之純凈映襯黃釉之妍麗,遂得“宣黃”一項名品問世,開啟弘治黃釉之先聲。宣德署款的黃釉瓷器,當初燒成的數量本來就不多,流傳至今的更是屈指可數。連臺北故宮這樣典藏宣德御瓷約2000 件的堂堂博物館,都只有2件“宣黃”。
到了明弘治朝,黃釉燒制進一步提升,因采用澆釉方法施釉,色彩淡而嬌艷,如雞油一般,故弘治黃釉也被稱為“澆黃”或“嬌黃”。嘉德曾拍過一件明弘治黃釉碗,釉色嬌嫩圓潤,釉面光潔似一泓清水,不負弘治黃釉之盛名。而有清一代,則以檸檬黃釉最為名貴。檸檬黃釉是以氧化銻作為呈色劑的低溫色釉,色澤比嬌黃釉更鮮亮,更像檸檬。康熙時期,內務府琺瑯作已將其作為琺瑯彩瓷器的彩料和色地裝飾使用。其發展成為單色釉的一個獨立品類則始于雍正年間。北京保利曾推出一對清雍正檸檬黃地花口碗,正是此類佳例。
黃釉中還有一種十分獨特的變釉,似茶葉細末之色,習稱“茶葉末”,學名“廠官釉”。它是一種鐵、鎂質結晶釉,唐代耀州窯即燒制,宋明也有,以清雍正、乾隆朝最好。這種釉色,混合黃、黑、綠三色而成。
雍正官窯燒出的偏黃色,乾隆窯燒出的偏綠色,妖嬈而不俗,艷于花,美如玉,大多用于瓶、尊等器型,十分養眼耐看。2012 年上拍的傳奇藏家胡惠春舊藏的一件茶葉末釉如意耳尊,就是典型美器,被亞洲古董商以1164 萬港元競得。
青如碧玉翠色來
自古瓷色重青釉。單色釉瓷的價格素以青釉瓷最高。所謂“青釉”,顏色并不是純粹的青,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綠、翠青等,但多少總能泛出一點青綠色。其中,乾隆一朝的粉青釉瓷,更是清氣撩人。
這種粉青釉以鐵的氧化物為主要呈色劑,釉色青綠淡雅,釉面光澤柔和,達到類玉的效果,為青釉中最佳色調之一。明清時期景德鎮窯燒制的粉青釉,還有微量的鈷元素,因此呈現淺湖綠中泛微藍的妙色。如冰類玉的粉青釉色,顯然得到乾隆皇帝的鐘愛。然而他還要標新立異,也許因此促使瓷藝窮工極變。即使物材釉色未變,卻能巧以重新組合,技法更加精湛,創制出當朝風尚。
2009 年成交的那件粉青釉浮雕芭蕉葉紋鏤空“纏枝牡丹圖”長頸膽套瓶,就是在乾隆年間著名督陶官唐英的監督下之革新作品。此夾層玲瓏瓶巧妙利用內瓶加固,用以承托外壁帶兩朵精致牡丹圖案透雕的瓶身。其釉色清澈剛勁,制作完美無瑕,堪稱清麗絕倫。
乾隆皇帝還仰慕古風,即位之初就曾大規模摹燒仿古瓷器。事實上,基于乾隆皇帝的好古情懷,御窯工匠無不各顯神通,竭力仿照古代青銅及其他器物的造型紋飾,燒制出巧奪天工的各色瓷器。在2011 年3 月紐約佳士得推出的“高登珍藏(the Gordon Collection)清代官窯單色釉瓷器及早期藝術精品”專拍上,就有一件乾隆朝仿古瓷器脫穎而出。
這件以792 萬美元( 約合5205 萬元) 拔得頭籌的清乾隆粉青釉刻博古龍紋壺,色如美玉,兼得了南宋龍泉窯“千峰翠色”的風采。宮廷中閑雅舒適的慕古情結,恰如其分、毫不張揚地體現在其中。器形是模仿西周青銅器的造型,古樸莊重;紋飾也不同于清代常見的牡丹、蓮花等花卉類紋飾,而是以青銅器上的龍紋與云紋為裝飾。雖然素雅恬靜,可絲毫不失皇家威嚴風范。
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另兩件乾隆朝的青釉浮雕美瓷,陸續引領風騷。
一件是去年的豆青釉浮雕瑞蝠雙魚“百壽”圖如意耳瓶,以8860 萬港元刷新單色釉瓷器拍賣紀錄,另一件是今年的粉青釉浮雕“蒼龍教子”圖罐以9420 萬港元再破紀錄。由著名督陶官唐英監燒的這兩件杰作,浮雕細膩,青釉朗潤,滿寓祥瑞美意,實在是“高大上”。
藍比深海冷無艷
在紐約的高登珍藏專場中,除了粉青釉壺奪得狀元,還有兩件霽藍釉瓶,占據本場的榜眼和探花。
榜眼是清乾隆霽藍釉鸚鵡耳扁瓶,拍至546 萬美元,被中國廈門謙記古美術館競得。扁瓶造型很獨特,源自晉代越窯青瓷。器側雙耳原本較狹長,現由鸚鵡耳取代,充分體現乾隆在好古之余,也不忘力求創新。鳥嘴、兩翼及尾部,施釉較薄,使鸚鵡形態更為立體生動。
探花是清雍正霽藍釉橄欖瓶,以456 萬美元被古董商理查德·利特恩(Richard Littleton)拿下。這種橄欖瓶器型雖然散見于康雍乾三朝,但以單色燒制,則屬鳳毛麟角。為什么雍正一朝會出現這樣極為簡潔光素的美器?
雍正皇帝博學好古,從小學習御藏珍玩,目染心會,所以特別能領悟古人的韻致意趣,強調樸素典雅,主張古為今用,化繁為簡。為追求線條的縈回流麗,器型以畫本為根據,罩施釉色純凈,一絲不茍。如此素色雅瓷,絕技巧工,但是一點不炫耀藝匠卓然成就。此瓶線條柔美,收放自如,正合雍正瓷器靈秀風韻,真可謂增一分則拙、減一分則陋。這里還得插一句,西方的資深古董商和歐美藏家樂意花重金購得此簡潔透頂的雋品,并非偶然,而是與他們所受的現代審美教育,息息相關。
西方現代美學中的極簡主義、色塊理論等對造型和色彩的純粹追求,與單色釉瓷的釉色與器形頗有共通之處,因此風格簡約、功力深厚的杰作,往往入其法眼。
另外,悅目之霽藍堪稱單色釉中的深沉經典。傳統藍釉,以天然鈷土礦為呈色劑,除含氧化鈷外,還含有氧化鐵和氧化錳。藍釉最早見于唐三彩中。但這時還是低溫藍釉,只有綺麗之感,缺乏沉著色調。高溫藍釉的出現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別是在宣德時,藍釉器物多而質美。后人把霽藍、霽紅、甜白并列,推為宣德單色釉瓷的三大“上品”。至清康熙時,又出現灑藍、天藍等新品種,霽藍釉瓷的燒制也從未停止。2005 年,竹月堂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單色釉私人珍藏展上,曾展出一件康熙寵臣、江西巡撫郎廷極用過的霽藍釉凸弦紋合碗,引起學術界的關注。
其碗底不僅刻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款,還有“御賜純一堂珍藏”七字一行款。“純一堂”正是康熙皇帝賜給郎廷極的堂號。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從青花到五彩、斗彩、粉彩、琺瑯彩,這些瓷器之所以能精彩紛呈,都是建立在每一種釉色燒制成熟、成色精妙的基礎上。所以說,單色釉瓷是彩瓷之母。如今,當彩瓷的價格高高在上,青花擔當中流砥柱時,明清官窯的單色釉瓷也逐漸回歸昔日高雅身價。
這好比看多了或濃妝或淡抹的佳麗,再欣賞氣定神閑的素顏女子,會格外被其天然的純凈所打動。正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唯有真正的美女,才有這般底氣與自信,以素顏布衣示人。同樣,單色釉瓷也以純美取勝,其制作水平的細節要求,甚至比彩瓷更加講究。
正因為少了彩繪的“遮攔”,單色釉瓷的整體美感必須十分到位。比如,燒制需要特別留意釉面質量和光澤質感。如果純正明快的色釉在燒制過程中氧化略有不佳,釉面的色調就不均勻。其上稍有瑕疵,就會被赤裸裸地盯上了。這對燒制工藝提出近乎完美的苛刻挑戰。
由于是光素釉面,與之相得益彰的器型也大多是優雅、流暢的胎體。有時,部分單色釉瓷,釉下還暗刻花紋,似有若無,影影綽綽,光照下更是剔透玲瓏。這樣不浮、不媚的單色釉,不僅養眼、更能靜心。神游其中,或能忘卻紛擾,返璞歸真。的確,單色釉瓷彷佛從容自若的君子,有一種與世無爭的大氣純真;亦是淡定嫻雅的女子,素顏布衣,美得幽淡雋永。喧囂塵世中,賞其雅質,幡然浮現《心經》開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瓷之色,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