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中國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了紫禁城。當時他只有三個小時“打包”,時間如此緊迫,他還特別將一個寶貝縫在棉衣里。
一個伴著他倉皇出逃,歷經數次搜檢,卻被溥儀始終貼身保存的寶貝,它究竟是什么?
這件寶貝,要從明代開始說起。
從明代起,壽山石中的田黃石就已御定為宮廷之印璽用石,到了清代,田黃石更是深受皇帝喜愛。
由于田黃石產量極低,且經過數百年的挖掘基本已殆盡,流傳至今的都成稀世珍品,被尊為“石中之帝”。民間曾有'一兩田黃十兩金'之說,而現在田黃的價值可以說是'一兩田黃萬兩金'。
而皇宮就有一塊自進貢以來在庫房里封存了近百年的田黃石原石。
直到機緣巧合,乾隆想要做一枚印璽,便讓工匠去庫房挑選石材,于是這塊石頭被呈到了乾清宮,乾隆皇帝對其一見傾心,命宮廷匠師們精心雕琢。
最終,匠師們給乾隆皇帝呈上了一份巧奪天工的珍寶,也就是現在俗稱的“乾隆田黃三連印”。
此印由三枚獨立的印章組成,印章之間都由鎖鏈相連,通體用一塊田黃石雕刻而成。并且每條鎖鏈的長度相同,表面光滑顏色細膩,沒有任何裂縫粘合的痕跡,工藝堪稱巧奪天工。
“樂天”
左側印章篆刻“乾隆宸翰”,中央印章篆刻“樂天”,右側印章篆刻“惟精惟一”。
“惟精惟一”
“惟精惟一”、“樂天”都出于儒家經典,乾隆皇帝想以此來表明自己精益求精、專一其心、不偏不倚的施政思想和樂天知命的處世態度。
“乾隆宸翰”
這枚田黃石三連印, 是乾隆皇帝當太上皇時鑒賞字畫所用。后來,成為滿清皇家傳承的寶物之一。
溥儀1951年在哈爾濱關押時,為了證明自己的覺悟,將一直帶在身邊的“乾隆田黃石三連印”主動交給了政府。“田黃石三連印”原件現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楊根連 福祿萬代 擺件
這是由楊根連大師華妃8年心血雕刻的福祿萬代,與乾隆田黃三連印的鏈條制作出自同一手法。而究其原因,正式因為楊根連大師是清代宮廷造辦處玉雕匠人的后代,代代相傳,才有了今日的福祿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