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玉器得到了越來越多收藏者的青睞,但在收藏的同時有兩個關口需要邁過:
一是材質的優劣關:由于清代玉器藏品的材質主要是和田玉,所以在分清什么是籽料、山料和山流水料的同吋,還要對質地的優劣有一個正確的判斷。
清代玉器的一個重要玩法,就是玉料的精美程度,拋開欣賞因素不講,質地的差別直接決定著收藏價值和交易價格的高低,同是山料,山陰與山陽、山體與山根所表現出的質感區別很大,好的籽料與羊脂玉存時僅一線之隔,而好的山料很有可能要優于較差的籽料,這種好與非好的標準絕不是文字所能表述出來的,一定要通過實物的對比才能形成判斷,而一個正確的判斷標準的形成,又建立在一定過眼數量的基礎之上,所以這是收藏清代玉器最難的一關。
紅山文化岫巖玉 與 清 岫巖玉
二是材質的時代關:玉,其實就是石頭礦脈,它有比較明確的存在階段性,前面講過,紅山文化時期的岫巖玉與清代的岫巖玉盡管同產于一地,但是質地表現存在著諸多的不同,甚至完全不同。
清 乾隆黃玉瓶
明代的翡翠、清代的翡翠與現代的翡翠在地子的水頭上、翠的艷綠顏色上都存在著質的差別,翡翠史上最漂亮的時代就是現在,有經驗的鑒定人員完全可以通過翠件的顏色、地子斷代出制作時間。和田玉同樣具有材質上的時代區別,究竟區別點是什么,還是要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對比感悟,這里真的說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