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玉器的發(fā)展過程中,清朝是中國玉器制作的一大高峰。尤其緣于乾隆皇帝愛玉成癡,將玉文化和玉制作不不遺余力的發(fā)揚倡導。因此在乾隆年間,玉器制作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的頂峰。而除了中國傳統(tǒng)玉器之外,乾隆年間引進了國外的玉器種類,其中有名的就是痕都斯坦玉器。
痕都斯坦玉重新出現(xiàn)在世人視野里,是緣于兩次高價格的拍賣。其一在2004年的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一件痕都斯坦玉以924.64萬成交;其二是2009年,乾隆痕都斯坦白玉壺和白玉鑲金嵌寶洗,分別拍以151.9萬和148萬。
痕都斯坦玉雖大量存于乾隆私人收藏中,大家卻不知道痕都斯坦的具體地理位置。而據(jù)專家的多方考證,“痕都斯坦玉”是乾隆自創(chuàng)的一個專用名詞。在乾隆親自撰文的《天竺五印度考訛》里記載,將北印度與巴基斯坦一代進貢的玉器,命名為“痕都斯坦玉”。
而“痕都斯坦玉”為何備受乾隆的欣賞和推崇?有小道野史稱緣于這異域風情的玉器深受西域出身的香妃喜愛,而乾隆又非常寵愛香妃所致。頗有種當年唐玄宗為楊貴妃千里運送荔枝的感覺,“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乾隆愛玉,也愛作詩,而在他一生多達800多首的詠玉詩中,有關痕都斯坦玉的就有將近70首,足以見其喜愛。詩云:“薄過刻片楮,輕喻舉毛鴻”,又所謂:“玉既瑩凈,器薄如紙,良彩巧琢,非中土玉工所能仿佛也。”
而一代名臣紀曉嵐也曾言:“今琢玉之巧,以痕都斯坦為第一”。足可見當時朝廷上下對于痕都斯坦玉的認可和推崇。痕都斯坦玉的表面不似傳統(tǒng)中國玉器光滑,或以陰線浮雕作飾,而是慣用纖細的金銀絲將花紋的輪廓勾勒出來,甚為華麗。而造型多以碗杯為主,紋飾極具風俗民情,有西番蓮圖案等。
雖如今,已甚少見之痕都斯坦玉,但在玉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它也曾是絢爛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