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佛教藝術品收藏不斷升溫,除了無與倫比的藝術價值以外,其所蘊含的文化之美也是它廣受藏家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佛教藝術品本身的美好象征和所帶來的精神慰藉更是其他藝術品所不能代替的。
繼去年取得佳績的“誠虔韻映”專場拍賣會之后,邦瀚斯將于今年10月3日(星期二)在香港再次推出同名專場。該專場精心挑選出42件來自印度、尼泊爾、西藏、不丹以及中原地區的造像、唐卡與法器,體現出佛教藝術的廣博多元。
其中亮點拍品為一尊極其重要的西藏鎏金造像。此尊造像對袈裟的刻畫精美無比,同時使用了鑲嵌寶石與雕刻紋飾兩種裝飾工藝,十分罕見,估價為15,000,000 - 25,000,000 港幣。
拍品22
上:銅鎏金阿閦佛像,西藏,十五世紀。下:細節
(估價:15,000,000 - 25,000,000 港幣)
此拍品描繪了五方如來之中的東方佛——阿閦佛。其身著華麗的網紋袈裟,右手持握像征佛教法力的金剛杵,左手輕托一樸實無華的缽盂。缽盂與網紋袈裟像征佛教與物質世界之決裂,然而,在此尊造像誕生的十五世紀,樸素的袈裟卻搖身一變成為最為奢華的服飾。
拍品22
銅鎏金阿閦佛像(細節),西藏,十五世紀。
(估價:15,000,000 - 25,000,000 港幣)
邦瀚斯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的負責人Edward Wilkinson 表示,“這尊阿閦佛像應是為非常重要的供養人委托制作,篆刻和鑲嵌工藝高超,對織品紋飾的刻畫尤為獨特。袈裟邊緣處刻有圓形花枝紋,其設計靈感應來源于元末明初宮廷賞賜給西藏寺廟的織金錦緞。此尊造像代表了西藏藝術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當時的供養人與工匠都崇尚細節,追求作品的華麗與完美?!?/p>
本場拍賣中的另一亮點是一尊錯銀錯紅銅的庫基哈爾佛像,來自東北印度的帕拉王朝,為尚-路易梅爾希奧索納理佛羅蒙特舊藏。這尊來自庫基哈爾的寶冠佛立像可謂佛教藝術的典范,創作于十一世紀,帕拉造像的黃金時期。造像品相完好,由包漿可看出并非出土文物,并可能在十一至十三世紀之間被從印度帶往西藏。此拍品是近年來拍場上出現的最為重要的帕拉造像,估價 8,000,000-12,000,000 港幣,對藏家來說是請得佛教藝術史上經典之作的好機會。
拍品16
錯銀錯紅銅庫索納理庫基哈爾佛像,庫基哈爾, 帕拉時期,十一世紀。
(估價:8,000,000 - 12,000,000港幣)
其他精美拍品
拍品35
銅鑾金四臂觀音像,蒙古,十八世紀。
(估價:800,000 - 1,200,000港幣)
拍品21
銅鑾金金剛亥母像,西藏中部,約十四世紀
(估價: 4,500,000 - 5,000,000港幣)
拍品10
大黑天銅像,云南,大理國,十二世紀晚期/十三世紀早期
(估價:2,000,000 - 3,000,000港幣)
拍品38
銅鑾金大白傘佛母像,乾隆時期,1735年-1795年
(估價: 1,600,000 - 2,000,000)
拍品33
四臂觀音唐卡,不丹,十八/十九世紀
(估價:1,200,000 - 1,500,000港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