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一部《紅樓夢》流芳百世,由此引申出了“紅學”,專門研究它的學問,可見其文學地位和歷史價值,曹老借一塊女媧補天遺落人間的仙石,游歷凡塵,寫的是虛幻,說的卻是真實,最終將人世種種都記在這塊石頭上,又名《石頭記》。
圖片來源:網絡
不僅是曹先生借石頭記事,他所經歷的康雍乾三朝皇帝也對石頭偏愛有加,據悉,乾隆就使用超過1800方印璽,寫個字、做幅畫、賦首詩,批章折、鑒個寶,賞個花園、發發牢騷、紀錄成長、改朝換代……總之能想到的地方,都有印璽的妙用,這些印璽中又以壽山石數量居多,而傳說福州的壽山也是由女媧補天時用的斑斕彩石,灑落人間形成,如果要追溯每一個壽山石印璽背后的故事,儼然將形成另一部故宮里的“石頭記”。
以鴦錦云章 · 循連環 - 二讀 -圖片來源中國壽山石館
皇帝用印璽發朋友圈
壽山石“宮內開花宮外香”
國石文化淵源流長,其底蘊讓我們深深為之動容,作為中華瑰寶“四大印章石”之一的壽山石,歷史最早就可追溯到1500多年以前。她的出現,讓歷代皇親貴族、文人雅客為之傾倒。
圖片來源:網絡
至清朝,壽山石雕進入了鼎盛時期,康熙皇帝將壽山芙蓉石刻雙獅鈕造型的印璽賜給了四皇子,也就是雍正,雍正皇帝一生用過200多方印璽,其中有160余方為壽山石所制,到了乾隆皇帝,更是發展到了頂峰,他共有609枚壽山石印,其中絕大部分是田黃石,在位期間曾特別下旨征用兆涵“福壽田豐”寓意的福州壽山田黃石來作為祭天的供品,因此田黃石被推崇為石中之王,稱之為“石帝”。至今故宮博物院還收藏著近2000件壽山石作品,其中僅印璽就有近1500多方。
我們現在還津津樂道乾隆帝的一套田黃三鏈章,末代皇帝賻儀對其愛不釋手,作為戰犯被俘至蘇聯時期,還把三鏈章暗藏在皮箱夾層里,這方玉璽是乾隆當太上皇的時候刻的,它的三鏈通俗的解釋大概就類似當時心境的一條朋友圈,可以這樣理解:老子還是皇上(乾隆宸翰),干活兒方針不變(惟精惟一),當前最重要的目標——保持心情舒暢(樂天)。
田黃三鏈章 | 圖片來源:網絡
皇親國戚的追捧,導致宮外的壽山石收藏熱被點燃,一直延續至今,壽山石已然成為國寶,受廣大收藏者喜愛。
田黃三鏈章 | 圖片來源:網絡
八閩瑰寶非遺傳承
一塊玉璽實現一個“小目標”
壽山村是壽山石的唯一的原產地,其位于中國福建省福州市的東北部,出福州市區北上,在蜿蜒而平坦的盤山公路上行車三十余公里就能到達壽山,風景優美,氣候宜人,猶如鑲在八閩大地上的一顆寶玉,夏日里不少市民都喜愛山上避暑、垂釣。
國家礦山公園 · 圖片來源網絡
福州不僅是壽山石的原產地,故宮里的壽山石工藝品也大多出自福州匠人之手,福建出現了多位聲名顯赫的壽山石雕刻大師,清朝時期有楊璇和周彬,可謂鼻祖性人物,民國時期最著名的當屬“東門派”代表人物郭懋介和“西門派”高手林清卿,成為當今的雕刻大師的發祥地。到2007年壽山石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壽山石雕刻事業中,壽山石行情也逐年走高。
芙蓉石-歲寒三友-馮志登 | 圖片來源:網絡
如今如能獲得乾隆印璽一枚,人生的小目標也就完成了,2010年,一方清乾隆青玉螭龍玉璽“乾隆御覽之寶”在臺灣現身,最終以折合人民幣約1.018億元的高位成交。2016年,在巴黎德魯奧拍賣中心的亞洲藝珍專場中,田黃石雕刻而成清乾隆 “乾隆御筆之寶 ”最終以1750萬歐元,合將近1.6億人民幣的天價落槌。
“乾隆御筆之寶”
圖片來源:網絡
故宮紫禁書院落戶鼓嶺
傳承壽山國石文化
拍賣會上還在繼續上演“瘋狂的石頭”,這些產自福州的壽山石,從1999-2002年,經過四屆國石評選,最終正式被中國寶玉石協會命名為“中國國石”,正在以城外推動城內的方式,刺激更多的福州人莊嚴看待一塊石頭的價值,從而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匠人傳承國石文化。
圖片來源:網絡
其中,福州壽山石雕刻大師,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福州歷代壽山石藝術成就卓越,名家輩出,林享云、王祖光、林碧英、陳達、林飛、潘驚石等創作了一系列作品,在國內外評選中獲獎無數,如今從事壽山石雕刻的名家近千人,其中國家級大師數十人,富有地方特色民間繪畫藝術,畫面短小精悍,栩栩如生,早在40-60年代就名揚海內外,對于他們而言壽山時給予了藝術創作的空間,工是材質的煥發,藝是人為精神的溶入,有煥發和溶入才是工藝精神,正是在他們們的匠心力作推動下,壽山國石文化在時代的舞臺上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