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和中提琴都出自弦樂器家族,
親如兄弟一般:
兩者都有相同的構造和顏色,
都用琴弓來演奏。
可你知道它們究竟有哪些區別嗎?
中提琴和小提琴這兩種樂器起源于意大利。安德烈·阿瑪蒂(Andrea Amati)和加斯帕諾·達·薩羅(Gasparo da Salò)是16世紀初意大利著名的制琴師,他們既做小提琴又做中提琴。起初中提琴被稱為“次中音小提琴”(alto-tenor violin),現在用于稱呼中提琴的viola一詞當時可指代任何一種弦樂器。
中提琴和小提琴之間有哪些區別呢?下面小編來為您細細道來吧。
琴身
中提琴和小提琴均由硬質木材制成,都經過了仔細拋光。中提琴的琴身比小提琴略大,如果把這兩件樂器并列就能看到差別。小提琴琴身的平均長度約為37厘米(14英寸),而中提琴的琴身長為38-47厘米(15至18英寸),此外中提琴琴身也比小提琴寬。中提琴在16世紀到18世紀早期尺寸比現在更大。
▼小提琴(左)和中提琴(右)對比
譜號
小提琴和中提琴最大的區別之一是譜號。中提琴是中音樂器,是唯一使用中音譜號(C譜號)的弦樂器,然而演奏高音區時也會用到高音譜號。
▼中音譜號
弦
中提琴和小提琴都是四根弦。中提琴的四根空弦為C,G,D和A,小提琴的四條空弦為G,D,A和E,中提琴比小提琴低五度,它的音域介于小提琴和大提琴之間,往往用于演奏和聲而不是作為獨奏樂器。小提琴可以奏出比中提琴音高更高的旋律,用E弦就能演奏高音聲部,更適合于獨奏。
演奏技術
中提琴和小提琴演奏時都是擱在下巴的左側,左肩可以支撐小提琴的琴身,右手用于拔弦或拉動琴弓,左手用來通過按弦來發出樂音。但由于中提琴略大于小提琴,琴弦更粗,琴弓更重一些,所以演奏中提琴需要更為用力,手指之間的跨度更大。拉同樣的練習曲,用中提琴比小提琴難度更大。
▼中提琴曲譜
聲音
由于中提琴有C弦的緣故,比起小提琴它的聲音更深沉,更柔和。中提琴是弦樂器中音高第二的樂器。中提琴的琴弦較粗,它的發聲比小提琴略為遲緩。小提琴和中提琴都能演奏G,D和A弦上的音,但是在中提琴上演奏時,音質并不相同,與小提琴相比聲音更加朦朧。中提琴在交響樂隊里更多的是用于提供和弦和節奏,而小提琴經常演奏旋律。管弦樂隊有兩個小提琴聲部,但只有一個中提琴聲部,且小提琴每個聲部的樂器數量也多于中提琴。
用途
巴洛克和古典時期有一些專門為中提琴創作的作品,作曲家泰勒曼、施塔米茨家族(約翰(1717-1757)、卡爾(1745-1801)、安東(1750-c.1800))、策爾特(Carl Friedrich Zelter, 1758-1832)都寫過中提琴協奏曲。中提琴在室內樂(如弦樂三重奏、四重奏和五重奏)中也扮演著重要作用。重要的中提琴作品包括:莫扎特的交響協奏曲、柏遼茲的《哈羅德在意大利交響曲》、勃拉姆斯的兩首中提琴奏鳴曲、興德米特為中提琴寫過奏鳴曲、獨奏奏鳴曲和協奏曲、巴托克的中提琴協奏曲以及沃爾頓的中提琴協奏曲。
具有世界聲譽的中提琴家包括威廉·普利姆羅斯(William Primrose)、尤里·巴什梅特(Yuri Bashmet),謝拉德·考塞(Gerard Caussè)和今井信子,而優秀的小提琴家則數不勝數。
中提琴名作
1. 維瓦爾第(1678-1741):愛情維奧爾協奏曲(Viola d’amore Concerto)
Vivaldi: Concerto for Guitar & Viola d'amore, RV.540 - 1. Allegro 音樂: Eduardo Fernández;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George Malcolm - Giuliani/Vivaldi: Guitar Concertos“愛情維奧爾”(Viola d'Amore)是1600到1750年間使用的一種十多根弦的弦樂器,其中七根弦用于發聲,其他弦不用于演奏只用于共振,這一樂器的名稱可能源于其溫柔甜美的音色。維瓦爾第的這首作品可能是為這種樂器寫作的最早的協奏曲,如今一般以中提琴演奏。
2. 泰勒曼(1681 - 1767):G大調中提琴協奏曲
Telemann : Concerto for Viola & Strings in G major TWV51, G9 : III Andante 音樂: Frans Brüggen;André Rieu;Franz Vester;Gustav Leonhardt - Telemann : Suite in A minor, Concertos in E minor & G major & Overture des Nations anciens et modernes - APEX喬治·菲利普·泰勒曼的這首協奏曲完成于1716至1721年間,是現在已知的第一首中提琴協奏曲。這首作品非常動人,不僅深受中提琴和小提琴演奏家的喜愛,而且在所有音樂家中都很有人氣。有些音樂家可能會覺得這首作品比較容易,但其實對學生和專業表演者來說都會帶來一些挑戰。
3. 威廉·弗里德曼·巴赫(1710-1784):中提琴二重奏
威廉·弗里德曼·巴赫(Wilhelm Friedemann Bach)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他的妻子的長子。雖然他被公認為天才,卻沒有獲得應有的名氣。J.S. 巴赫親自負責威廉的音樂教育,但后者卻對法律和數學非常著迷。后來他還是靠音樂謀得職務,并終身從事音樂教育。W.F. 巴赫偶爾將父親的作品歸于自己名下,但那個時代里這是普遍做法,其實他自己也創作了無數作品。
4. 勃拉姆斯(1833-1897):中提琴奏鳴曲,作品120之1
III. Allegro molto moderato 音樂: Yehudi Menuhin;Louis Kentner - Brahms: Violin Sonatas Nos. 1 - 3勃拉姆斯是德國浪漫時期作曲家、鋼琴家。他在音樂界獲得崇高的聲譽和地位,與巴赫、貝多芬并列為“3B”音樂巨匠之一。他的同輩人中有人認為他固守傳統,也有人認為他帶來了偉大的創新。
5. 巴托克(1881-1945):中提琴協奏曲
III. Allegro vivace 音樂: 尤里·巴什梅特;Berliner Philharmoniker;Pierre Boulez - Bartok: Concertos中提琴協奏曲是巴托克生前最后的作品之一,他受中提琴家普利姆羅斯的委托于1945年開始創作,普氏認為巴托克能突破中提琴固有的局限。在開始著手創作時巴托克已經出于白血病晚期,最后沒有完成作品就去世了。之后他的朋友蒂博·賽爾利(Tibor Serly)續完了作品,而巴托克之子彼得也作了修訂。作品完成后1949年交由美國明尼阿波利斯交響樂團首演。
6. 麗貝卡·克拉克(1886-1979):中提琴奏鳴曲
這首中提琴與鋼琴奏鳴曲是女作曲家麗貝卡·克拉克(Rebecca Clarke)三十三歲時的作品。當時她被父親拋棄,到了美國后她開展獨奏生涯自立門戶。1919年,克拉克的鄰居伊麗莎白·斯普拉格·柯立芝(Elizabeth Sprague Coolidge)贊助了一場作曲比賽。克拉克的作品在七十二首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因為她與贊助商是鄰居,所以評委會認為如果宣布克拉克獲勝則柯立芝會有偏袒嫌疑。此外當時人們覺得一名女性是無法寫出中提琴奏鳴曲,“麗貝卡·克拉克”可能是一個男性作曲家的筆名,因此他們將大獎授予瑞士作曲家歐內斯特·布洛赫(Ernest Bloch)。雖然后來克拉克幾乎沒有寫過其他音樂,她的中提琴奏鳴曲依然深受歡迎,也代表了她創作生涯的頂峰。
7.沃爾頓(1902-1983):中提琴協奏曲
I. Andante comodo 音樂: Yehudi Menuhin - Walton: Violin Concerto, Viola Concerto & Violin Sonata
這是威廉·沃爾頓(William Walton)于1929年的作品,當時指揮家比徹姆建議他為中提琴家萊昂內爾·特蒂斯(Lionel Tertis)寫一首作品,可是作品完成后特蒂斯拒絕演奏,最后由中提琴家出身的作曲家興德米特首演,并受到熱烈的歡迎。沃爾頓也由此躋身英國一流作曲家之列。最后特蒂斯改弦更張,接受了沃爾頓的這首協奏曲。
經典947現已入駐Apple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