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么多的干活文章,為什么做事效率沒有提高?思考問題也沒有變得更加深刻?為什么依然無法形成自己的知識系統?
人生就像在漆黑的夜里行走,需要有思想的光芒照亮前行的路程。我們習慣了網絡閱讀,看那些“深度好文”、“干貨”,這些“深度好文”、“干貨”就像夜空中的星星,看一篇夜空中就點亮一顆星星,看一篇就點亮一顆星星,我們很努力的看,很刻苦的看,早晨睜眼第一件事就是看微博或者微信干貨,于是夜空中的星星越來越多,從寥寥數顆變成了星光璀璨,但是我們依舊在黑暗中前行,還沒有月亮的光芒明亮。天上的繁星再多也只是孤立的點,彼此沒有關聯,不成體系,能量和作用有限。而讀一本有系統思想的書籍或思想系列書籍就像太陽,光芒萬丈,照亮我們前行的路。
實現人生目標需要構建知識、思想系統,目標越大需要的思想越厚重,所謂的干貨無法完成構建知識系統的目的。讀書,讀好書是構建知識、思想系統最重要的方式。
個人成長需要三大支撐,通過精選圖書可以系統化的獲得人生三大支撐,先了解下人生三大支撐是什么。
人生成長三角模型如下圖所示:
人生成長三角模型包括三模塊,1、知識系統;2、知識走過的路;3、成長原則規律。這三大模塊是互相連接,互相促進,不分先后同時進行的。
1、知識系統模塊
構建知識系統遵循一定的次序,就像蓋高樓大夏一樣有先有后,個人知識系統我們會按照人本基礎—深度思維—自我認知—效能提升—能力拓展5個階段構建。但并不是說只有在完成第一階段人本后才去學習第二階段的內容,而是在學習第一階段人本時以人本內容為主,其他內容為輔,側重點不同,其他階段以此類推。
人本基礎:作為人,何謂正確?人應該正派,有夢想,積極主動,工作精進等;
深度思維:提高自己用創新的方式洞察事物本質的能力;
自我認知:使自己心智成熟,建立自己的信仰、使命、畢生事業;
效能提升:提高自我管理水平,提高個人工作效率;
能力拓展:擴大知識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使知識融會貫通;
2、知識走過的路
知識走過的路重要是說明知識、信息從獲取到應用經歷的過程,我把這個過程概括為7層,層次越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越高,讀書效果越好,掌握低層次是進階高層次的基礎。如下圖:
(1)、信息獲取
現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也意味著是垃圾信息泛濫的時代,可以說現在大多數網絡信息沒有價值。當信息撲面而來時,首先要做的是如何獲取有價值的信息。
(2)、記憶
記憶對讀書、知識掌握的第一個層次。
記憶是讀書,學習的基礎。我們小時候學任何東西都是從記憶開始的,學語文要背聲母、韻母,還要背唐詩宋詞,名家名段;學數學要被乘法口訣,然后是各種公式、函數;學英語要先背26個字母,再深入點就是背單詞、背語法、背整篇課文。
記憶是進行思維、想象、思考等高級心理活動的基礎,讀書記不住,學了就忘,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3)、理解
讀書死記硬背不是目的,死記硬背容易忘記,建立在記憶基礎之上的理解是讀書的第二層次。
我們經常感覺思維混亂,思考問題不夠透徹,一部分原因是我們對關鍵的概念,關鍵的知識點理解不夠透徹造成的,概念不清無法進行深度思考。
讀完一本書,我們說讀懂了,理解了,這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理解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是明白了書中所講的邏輯關系。在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合著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中對理解的標準是這么定義的:第一、可以用自己的話重述作者的觀點;第二、就作者的觀點可以舉出例子來,也就是舉一反三。我覺得對理解的定義還得加一點,就是能夠不在別人的指導下可以獨立完成所需的工作。
理解越深越準確,記憶就越清楚,應用起來就越得心應手。
(4)、輸出
輸出是對讀書掌握程度的第三個層次。
輸出就是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說出來,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來。比如:我們看了一些理論書籍,研究了當前的產業形式,找出了企業發展的戰略機會,并以此建立了企業戰略,但我們向員工講不明白,說不出來,說不出來怎么讓大家心往一處使,勁往一處用,讓大家樂意跟隨你。
輸出就是把自己掌握的東西拿出來與大家交流、分享,或說或寫或討論。
(5)、融會貫通
融會貫通是對讀書掌握程度的第四層次。
心理學教授Barbara Oakley對融會貫通是這樣理解的:知識被壓縮成“塊”,每一塊都有一個固定的神經回路,用的越頻,神經回路越牢固,就像小路越走越平坦。學新知識時,神經會自發地選擇那些平坦的路徑,也就是會與已有知識塊進行連接,稱為“融會貫通”。
原有的知識塊很容易產生意想不到的連接,每個人都看到過蘋果落地,但只有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
當看的東西多了,懂得東西多了,就能把各類知識融會貫通起來。
(6)、方法
我在微信公眾號是這樣介紹自己的和我的公眾號的:本人愛折騰、不安分、愛看書,喜歡從書中找辦法。我不是文藝青年,也不是寫手,不會文嗖嗖,我討厭無價值的文字游戲。本公眾號討論思想、方法論、價值觀,能觸及方法論的文字才有意義,本質上只有信仰、使命、方法能改變世界。
這段文字介紹了我的公眾號的定位,在公眾號發布的原創內容不僅要說明理論更重要的是要介紹方法,只有掌握方法才能掌握改變世界的工具。
如果把知識掌握程度只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沒有把理論變成方法,那理論在現實面前會無比蒼白。
(7)、修正
把知識變成方法后,用這些方法來指導實踐,然后在實踐中對方法、理論進行修正。
(8)、建立自己的方法論
對學到的知識、理論在實踐中不斷的打磨、修正,最后形成一套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
3、成長原則規律
有人說現在知識更新速度很快,尤其是互聯網時代信息很短時間就會被淘汰,需要我們時時刻刻更新知識系統。但這種類言論也有些片面,人作為一個客觀事物,有其自身發展規律,在個人成長中有些原則、規律是相對不變或者變化很慢,我試圖總結這些原則、規律給大家參考。對個人發展成長來說掌握這些原則、規律是最核心,最基礎的任務,而不應舍本求末,去追求那些表面的方法、技巧之類的東西,正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就是原則和規律。同時還得注重方法,不講方法的成長理論都是耍流氓。我試圖系統性的,有理論的,深度說明成長中遇到的問題,而且最終都落實到具體操作方法上,鼓勵大家思考形成適合自己的人生成長方法論。本質上只有信仰、使命和方法才能改變世界,信仰是我們對什么堅信不疑,使命是對信仰肩負的責任,方法是完成使命的工具,改變世界三者缺一不可。信仰沒有落實到任務,變成使命,信仰就只是口號和空談,如果信仰落實到了使命這一層面,知道要做什么了,但缺乏完成使命所需的思想體系和良好的方法,使命也不會圓滿完成。所以,信仰、使命和方法是遞進又統一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