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說:
“善良是歷史中稀有的珍珠,
善良的人優于偉大的人?!?/p>
但在現實中,
太過善良,毫無防備,
就很容易被他人傷害。
傷害的次數多了,
再善良的人也會變得冷漠。
可見,
一個人要想保持,
內心的溫柔和善意,
還需要一身鎧甲。
在善良之外,
我們還應該具備這三樣東西。
善良要有智慧
無知即無德,
無知的人,
是沒有資格行善的。
因為善良不是一件,
一廂情愿的事,
它需要人有足夠的智慧,
才能應付這其中,
各種復雜的世態人情。
而一個人,
只有具備足夠的常識和思想,
才能避免在生活中,
好心辦錯事,
浪費了自己的善意。
善良要有分寸
正所謂,
凡事有度,過猶不及。
過多地向他人施舍自己的善心,
有時不僅得不到感激,
還會激發,
人性深處的貪婪和惡意。
因此,
既不為難自己,
也不辜負他人,
這才是真正的與人為善。
而沒有尺度,
不懂變通的善良并非真善,
是自己無能的妥協,
也是在用另一種方式,
去放任惡的囂張。
俗話說:
“飯吃七分飽,對人七分好?!?/p>
待人有尺,善良有度,
保持適度的善良,
才是善身之道。
善良要有能力
有時候,
我們并不是不愿意,
去樂于助人,
而是自己都泥菩薩過江,
自身難保,
又怎么會有幫助他人的能力呢?
佛家常講:
菩薩心腸,霹靂手段。
為人處世,
單單靠著熱心腸是沒用的,
還必須得擁有,
行善的能力。
要知道,
當我們沒有能力的時候,
就只能獨善其身;
當我們擁有能力的時候,
便能兼濟天下。
人這一輩子,
就怕所托非人,遇人不淑,
更怕自己受到,
良心的折磨。
如此,
就要鍛煉自己的心智和能力,
更要提高自己的判斷力,
才能讓真正的善意,
給他人雪中送炭,
為自己增添福澤。
古人云:
“待人以善者,善亦所趨”,
善良的人,
終究不會被歲月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