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其他療法
一、按摩療法
按摩療法是運用醫護人員的雙手,在病員身上推穴道,循經絡,并結合有關部位進行按摩,使機體內部產生發散、宣通、補瀉等作用,從而達到散寒止痛、健脾與胃、消積導滯、疏通經絡、滑利關節、強筋壯骨、扶正祛邪的目的。
(一)適應證
發熱畏寒頭痛、咳嗽氣喘、腹脹泄瀉、脘痛納呆、痿證、痹證、跌打損傷、筋骨不利等。
(二)操作方法
1.推法 用拇指指腹或指側面貼于治療部位,通過有節律的腕關節的活動和拇指關節的屈伸,使力作用于患處;或用食中二指著力于治療部位來回有規律地推動;或以手掌或大小魚際緊貼體表作回旋推轉的動作。適用于全身各個部位。(圖10-89,90)
2.拿法 用大拇指或其他手指作對稱使勁,拿捏治療部位之肌肉或筋腱關節的方法。此法是強刺激手法之一。適用于四肢、肩、頸、腋下,一個部位拿1-3次即可(圖10-91)。
3.按法 用拇指或掌根、肘關節鷹嘴突按壓治療部位而稍留片刻的方法。適用于全身各部。(圖10-92)
4.摩法 用拇指或掌根、魚際貼于患部,作不斷的,盤旋動作的方法。快速法每分鐘120次左右,慢速法每分鐘50次左右。適用于全身各部(圖10-93,94)。
5.揉法 將大魚際或掌根或拇指指腹著力于患部,微用力左右不停地移動。要求腕關節轉動旋回。全身各部均適用。(圖10-95)
6.搖法 用兩手在病關節上下或前,托住或握住,左右旋轉搖動,緩緩而行。適用于四肢、頸部及腰關節。(圖10-96,97)
7.磙法 手法微曲,以手背指掌關節處接觸患部,前臂作連續內旋、外旋動作,帶動指掌關節滾動。一般用單手或雙手交替操作,也可用雙手同時操作。適用于頸、腰、背、臂、四肢部。(圖10-98)
8.搓法 用雙手掌挾住患處,相對用力作快速搓揉,并同時作上下往返移動。手法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適用于四肢、腰背、胸腹部。(圖10-99)
9.掐法 以拇指和食指上下對稱地掐取某一部位或穴位,并用力內收的方法。適用于四肢、頭面部,有開竅提神的作用。(圖10-100)
10.捏法 用拇、食二指或五指將患者皮膚,肌肉,肌健按走向或經絡循行方向,作連續不斷向前提捏推行。適用于全身各部。
(三)注意事項
1.根據病員的年齡、性別、病情、病位,選定施術的部位,采用合適的體位和手法。
2.施術前應剪修指甲,將手洗凈,避免損傷病員皮膚。
3.為減少阻力或提高療效,術者手上可蘸水、滑石粉、石蠟油,姜汁、酒等。
4.在腰、腹部施術前,應先囑病員排尿。
5.治療中要隨時遮蓋不需暴露的部位,防止受涼。
6.手法應熟練,并要求柔和、有力、持久、均勻,運力能達組織部,時間一般每次15-30分鐘。
7.嚴重心臟病、結核病、出血性疾病、癌癥、急性炎癥及急性傳染病者,以及皮膚破損部位均禁止按摩。孕婦的腰腹部禁止按摩。
用藥物敷于患處或一定的穴位,使局部皮膚紅、灼、起泡、叫做發泡療法。具有祛邪通絡、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一)適應證
痹證、黃疸、哮喘、 瘧疾、水腫初起等。
(二)操作方法
1.將中草藥(如靈仙葉、毛茛、大蒜等)適量洗凈,切碎,搗爛。
2.將藥物敷于一定部位。一般痹證敷于關節腫脹處;坐骨神經痛敷于承山、環跳穴;瘧疾敷陶道穴;黃疸敷一側內關穴(病情發轉再敷另一側);哮喘敷天突或膻中穴。上覆蓋紗布、塑料紙,用膠布固定。
3.待局部自覺有蟻行感,皮膚紅、灼、疼痛時,即將藥取下。幾小時后皮膚起泡脹滿。經常規消毒,用消毒針刺入水泡下方,抽出泡內液體。上覆以無菌紗布并固定。若有液體滲出,可繼續抽吸。
(三)注意事項
1.施術前要向病員說明該療法的作用、操作過程及可能發生的反應及變化情況。
2.藥餅不宜過濕,敷的范圍不宜過大。敷藥后要密切觀察局部皮膚反應。
3.發泡后囑患者注意休息,切勿碰破水泡,抽液時要做到無菌操作,防止感染。若已感染、按感染傷口處理。
4.體弱者慎用本法,皮膚有病變的部位禁止發泡。
將藥物煎泡并趁熱熏洗患處的方法,叫做熏洗療法。因所用藥物不同,故分別具有疏通腠理、行氣活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祛風除濕、殺蟲止癢等作用。
(一)適應證
目赤腫痛、筋骨疼痛、皮膚病、陰癢帶下、肛門疾病等。
(二)操作方法
1.四肢熏洗法
①將煎好之藥液倒入盆內,加熱水至所需量。
②將橡皮單墊于盆下,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圍蓋患肢及盆,使蒸汽熏蒸患部。待藥液不燙時,將患部浸入藥液中泡洗。
2.坐浴法
①將煎好之藥液倒入坐浴盆內,加熱水至所需量,蓋上有孔木蓋。
②患者暴露臀部坐木蓋上,使患部對準蓋孔進行熏蒸,待藥液不燙時,拿掉木蓋,坐入盆內泡洗。
3.眼部熏洗法。
①將煎好的藥液用腕盛好,碗口蓋上紗布,中間露一個小孔,患眼對準小孔,接受熏蒸。
②待藥液不燙時,用鑷子夾紗布蘸藥液輕輕擦洗患眼。
(三)注意事項
1.注意保溫,室內應溫暖避風,暴露部分盡可能加蓋衣被。
2.注意掌握藥液溫度,防止燙傷皮膚。
3.被包扎的患部,熏洗時應揭去敷料,熏洗完畢,應更換敷料,重新包扎好。
4.孕婦及月經期禁用坐浴法。
將藥物敷布于患處或穴位的方法,叫做敷藥法。因所敷的藥物不同,故分別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止血、促使腫毒消散或潰破等作用。
(一)適應證
癰、疽、瘡、癤、跌打損傷、哮喘、高血壓等。
(二)操作方法
1.或將鮮藥搗爛,平攤于棉墊上。
2.取一塊大小相等的棉紙或紗布覆蓋在藥物上,將四邊住里折疊整齊。
3.清潔局部,將藥物敷貼于患處,用膠布或繃帶固定。
(三)注意事項
1.敷藥時溫度要適中,以0.2-0.5厘米厚為宜,圍敷時藥膏要超出腫塊2厘米左右。
2.用水或藥汁、醋調配的敷藥,容易干燥,須經常加原調的液體濕潤,以免降低藥效和引起不適。用飴糖調敷的藥,熱天容易發酵,可加適量新潔爾滅防腐。
3.敷藥后應注意觀察,如皮膚過敏,應立即洗去敷料。
利用吸熱的物體,或拌上某些藥物,加熱后熨在局部或特定穴位上,適當地移動位置,以達到行氣活血、散寒定痛、祛瘀消腫的方法, 叫做熱熨法。
(一)適應證
痹證、腰腿痛、腕腹痛、泄瀉等。
(二)操作方法
將坎離砂放治療碗內,加2%醋酸或食醋適量,拌勻,裝上布袋,待溫度升至45-50度后熨敷患處。或將鹽、麩皮、晚蠶沙等炒至60-70度,裝入布袋熨敷患處,每次15-30分鐘。
(三)注意事項
1.熱證、實證、局部無知覺者禁用。
2.熱熨前局部可涂層薄油脂保護皮膚。坎離砂溫度過高時,在砂袋下加布墊,并注意病員的感覺反應,避免燙傷。
3.隨時觀察皮膚有無潮紅、水泡;燙傷,應立即停止熱熨,局部涂以燙傷的藥物。
將膏藥或植物鮮葉貼于患處的方法,叫做貼藥法。具有舒筋通絡、活血祛瘀、散結止痛、消腫拔毒作用。
(一)適應證
臨床各科疾病均可采用。
(二)操作方法
1.清潔皮膚,剃去較長密的毛發。
2.剪去膏藥周邊四角,置文火上加溫,使之軟化后揭開。
3.膏藥外緣用棉花轉上一圍,趁熱貼上患處,用膠布或繃帶固定。
4.植物葉(如苦瓜葉、玉簪葉)要在臨用時取鮮葉洗凈貼患處,必要時用紗布包裹,膠布固定。
(三)注意事項
1.烘烤膏藥以柔軟能揭開為度,防止粘貼時燙傷皮膚及膏藥外溢;摻有麝香藥末時,不宜久烤,以免香氣散失。
2.發現皮膚發紅,發癢,起疹子或水泡,為過敏所致,應立即取下,暫時停貼。
3.取下膏藥后,隨即用松節油或汽油擦拭干凈,以免沾污衣服。
將藥末均勻地吹到患處的方法,叫做吹藥法。因藥不同,故分別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祛腐生肌、芳香開竅等作用。
(一)適應證
口腔、咽喉、耳、鼻等疾病。
(二)操作方法
1.
2.
(三)注意事項
1.動作要輕柔敏捷,藥末要均勻撒布于整個病變部位。
2.
3.口腔、咽喉吹藥后半小時不要喝水、進食和吞咽,以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