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一:各類頭部銀行均能提估值,區域性銀行靠業績持續釋放,股份行靠風險預期改善
預測二:銀行凈息差企穩態勢明朗,城農商行在重定價影響下凈息差表現更優
預測三:全面注冊制蓄勢待發,股權融資占比提升可期
預測四:頭部券商在科創板做市中具有先發優勢,預計一年左右帶來業績增量
預測五:個人養老金具備潛力,預示機構化的長期方向
預測六:壽險2023開門紅有望超預期
預測七: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保險+養老”未來可期
預測八:2023年車險保費有望實現6%以上的增速,景氣度有望延續
預測九:準備金提取充分,疫情防控措施調整后有望平滑收益
預測十:權益市場和長端利率均有望回升,帶動險企權益和固收類投資收益反彈
正常假設下,2023年重定價對于凈息差的綜合影響很小,降幅低于1bp。綜合資負兩端利率和重定價的影響,并根據不同情形進行敏感性假設分析。在正常假設下,負債端成本壓降基本可以對沖貸款重定價的負面影響,凈息差在重定價后預計降幅不超過1bp。樂觀情形下,凈息差預計將上升1.2bps,而悲觀情形下,凈息差預計降幅也僅為3bps。
城農商行在重定價影響下凈息差表現更優。由于城農商行在資產端按揭占比較低,而負債端長期限高利率存款占比較高,因此在2023年年初重定價的影響下,資產端降幅更低而負債端成本壓降成效更顯著,共同助推凈息差企穩回升。正常假設下,城商行和農商行凈息差將分別上升1.6bps和3.7bps,凈息差企穩回升的節奏更加靠前、趨勢確定性更強。
實行全面注冊制有其政治上的確定性。自2018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推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以來,資本市場已經在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中實現了注冊制改革,經歷多年改革和三年試點,政策方向基本已經可以確定。2022年初,證監會在全年立法工作計劃中,把“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的決策部署,制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管理辦法》、《上市公司證券發行注冊管理辦法》等規章”作為首要目標;2022年8月,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求是》雜志中表示,“目前來看,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注冊制架構初步經受住了市場考驗,配套制度和法治供給不斷完善,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的條件已基本具備。”
實行全面注冊制有其經濟上的邏輯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背景下,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與之相匹配的金融產業。科技創新類型的企業在發展初期,往往研發投入高、風險成本大、盈利能力弱,依靠間接融資或傳統核準制融資方式,比較難以按照合理方式給企業定價而發放貸款或上市交易,因此尤其需要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來完成對該類企業的早期經營提供資金支持。而注冊制以強調信息披露為核心、設置多元包容的發行條件,弱化對上市公司初始盈利能力、資產規模的要求,加強持續監管執法,從而實現IPO發行的常態化,甚至是退市機制的常態化,這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邏輯相呼應。
全面注冊制利好證券行業的具體邏輯在于:
1)原有制度下,IPO審核流程長,主板上市沖關多需要一年及以上時間,導致IPO審核受監管周期影響較大,而在注冊制下,審批鏈條大大縮短,科創板上市流程只需要幾個月,主板流程時間也大幅縮短至約一年內。IPO常態化發行使得投行收入的季節性趨于平滑。
2)注冊制下,科技創新類企業上市難度降低,IPO融資需求也將保持持續增長;
3)注冊制所配套的證券公司跟投制度創新,為券商自營投資帶來確定性較高的業績增量,而且由于跟投多為戰略配售階段進入,因此虧損概率較小,多數情況易于實現盈利。以2022年為例,盡管前三季度權益市場行情承壓,但據Wind統計,22家參與科創板跟投較多的券商依然保有16.7億元的浮盈。
4)注冊制加快上市融資需求增加后,將成為資本市場持續擴容的基礎,A股流通市值、成交額繼續放大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將帶動證券公司財富管理業務收入增加。
科創板做市業務正式落地。2022年5月13日,證監會發布《證券公司科創板股票做市交易業務試點規定》,同日上交所發布就業務細則公開征求意見,科創板做市制度正式落地。9月16日,科創板首批做市商獲證監會核準批復,包括申萬宏源、華泰證券、銀河證券、中信建投、東方證券、財通證券、國信證券、國金證券等8家券商。10月13日,證監會批復第二批券商科創板做市商資格,增加了中信證券、國泰君安、招商證券、興業證券、東吳證券、浙商證券等6家券商。
做市制度能夠提升資本市場流動性,是服務實體經濟重要陣地。科創板是“硬科技”、“新經濟”企業的重要融資平臺,戰略地位極高、自身成長性極強,而做市制度是其連續競價交易的補充,能夠提升資本市場流動性,引導市場價格向內生價值波動,提高市場的穩定性。同時,科創板是證券公司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陣地,做好做強科創做市業務,是新時代下證券公司業務發展的題中之義。
頭部券商在科創板做市中具有先發優勢,預計一年左右帶來業績增量。由于做市交易試點對于券商的資本要求、研究能力、報價策略、風險管理等具有嚴格條件要求,外加嚴格的牌照壁壘(近12個月凈資本≥100億,連續三年分類評級AA等要求),使得合規風控良好的頭部券商將具備先發優勢,自營業務將迎來增量空間。按照試點名單,目前獲批的14家券商為申萬宏源、華泰證券、銀河證券、中信建投、東方證券、財通證券、國信證券、國金證券、中信證券、國泰君安、招商證券、興業證券、東吳證券、浙商證券。根據目前各家券商參與進展和試點時間進程,頭部券商該業務業績初步兌現的時間點或在未來一年左右。
個人養老金制度建設持續推進,養老第三支柱正式落地。個人養老金作為養老第三支柱從2016年4月證監會首次提出;2018年開啟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從2022年4月首次確立個人養老金制度,到2022年11月《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關于個人養老金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公告》、《商業銀行和理財公司個人養老金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和《個人養老金投資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管理暫行規定》發布,標志養老第三支柱正式落地,僅歷時7個月,政策進展順利。
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養老需求增長,是驅動養老金業務發展的最核心變量,當前的環境約束并非不可變化,短期雖難對券商有實際業績改善,但長期來看,將成為機構投資者擴容的重要方向。近年來,國內人口老齡化程度加速,社會養老需求增加,第一支柱兌付壓力加大,二支柱發展不足,導致政策大力推動個人養老金賬戶發展的概率較高,養老金賬戶能夠為資本市場提供長久期的批量、增量資金,將部分社會閑余資金吸引入市,通過管理人進行投資,從而提升公募基金等機構投資人的管理規模,為證券行業貢獻長期市場增量。
目前已有險企推出2023年開門紅產品,除了此前常見的年金險、兩全險外,還包括了增額終身壽險,目前銷售進展符合預期。從目前已發布的開門紅產品來看,國壽的開門紅產品主打年金險+兩全險,平安主打年金險+增額終身壽險,友邦主打重疾險+年金險,人保主打兩全險。年金險可提供穩健收益率,兩全險和增額終身壽險則可兼顧儲蓄和保障功能,其中平安推出的增額終身壽險基本保險金額可按照3.5%年復利增長,對客戶吸引力較強。
2023年開門紅表現的主要不確定性來自居民需求能否回暖以及代理人脫落。一方面,局部地區疫情反復對居民收入水平產生一定影響,而且居民對未來收入不確定性的預期增加后支出意愿可能下降;另一方面,2022年上市險企代理人規模仍在下降,已脫落代理人的客戶資源存在流失風險。
首批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形態為變額年金,產品收益具有“保證+浮動”的特點,既能保證穩健收益的下限,又能帶來提高收益上限的可能性。當前的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一般會提供穩健型組合和進取型組合供投資者選擇,其中穩健型組合的保證利率為2%-3%,進取型組合為0%-0.55%。首批7款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中,有4款是2021年推出,依據其公布的2021年度結算利率,穩健組合的結算利率在4%-6%,進取組合的結算利率在5%-6.1%,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的收益表現也較有吸引力。
相比于其他個人養老金產品,當前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的主要優勢在于:1)可為投資者提供保底收益率,滿足居民財富穩健增值需求;2)提供多個投資組合供投資者選擇,投資者可根據自身風險偏好靈活選擇對不同投資組合的投資比例,一站式匹配投資者的差異化風險偏好;3)保險責任涵蓋全殘、失能等,具備一定風險保障功能。
相比于其他產品發行機構,保險公司在投資方面具有如下優勢:1)大體量、長期資金管理能力。保險資金期限長、規模大,長期以來在長期大類資產配置、投資風險管理和跨周期穩健投資等方面形成了長期且獨特的能力優勢,與個人養老金產品的長期投資屬性相匹配。2)長期穩定的絕對收益獲取能力。保險資金的負債屬性決定了保險資金的投資體系要以長期穩定絕對收益為導向,在我國當前投資者教育和養老意識條件下,預計個人養老金制度推行初期參與人對于投資收益穩健性更加重視。3)大類資產配置和多品種投資能力。保險資管相對于其他主體來說,資產配置的能力比較突出。保險的資金投資范圍相對較廣,包括現金、股票、債券、另類資產、衍生品等,投資期限較長。因此,保險資管公司一直較為注重配置型投資,有專門的戰略戰術相結合的資產配置決策體系。
2022年,受局部地區疫情反復影響汽車出行下降,車險賠付率大幅改善,帶動綜合成本率下降至較低水平。在此背景下上市險企審慎增提了未決賠款準備金以平滑疫情對車險業務的一次性影響。以未決賠款準備金率=未決賠款準備金/已賺保費口徑計算,2022年上半年財險“老三家”未決賠款準備金率分別為83.87%/85.68%/87.34%,同比分別+7.36pct/+5.55pct/+2.87pct。我們認為險企2022年增提的未決賠款準備金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剔除了2022年疫情反復汽車出行下降的影響;展望2023年隨著防疫措施的逐步調整和汽車出行的逐步恢復,2022年積累的準備金有望逐步釋放從而平滑險企的賠付率水平;我們預計疫情防控措施的調整將不會導致車險賠付率和綜合成本率表現大幅超過市場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