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李清照詞30首鑒賞

目錄

【點絳唇】蹴罷秋千

【點絳唇】寂寞深閨

【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

【南歌子】天上星河轉

【菩薩蠻】歸鴻聲斷殘云碧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滿庭芳】小閣藏春

【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

【蝶戀花】永夜懨懨歡意少

【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

【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

【念奴嬌】蕭條庭院

【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

【清平樂】年年雪里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聲聲慢】尋尋覓覓

【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

【武陵春】風住生香花已盡

【小重山】春到長門春草青

【行香子】草際鳴蛩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永遇樂】落日熔金

【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

【玉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

【怨王孫】湖上風來波浩渺

【鷓鴣天】暗淡輕黃體性柔

【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

李清照(1081─1155?)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屬山東)人。父李格非,為元祐后四學士之一,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崇寧元年(1102),徽宗以紹述神宗為名,任蔡京、趙挺之為左右相,立元祐黨人碑,以司馬光等百二十人為「奸黨」,其父列名黨籍,清照以詩上挺之。崇寧二年(1103),明誠出仕,矢志撰述以訪求、著錄古代金石文字為職志的《金石錄》一書。大觀元年(1107),蔡京復相,挺之卒。蔡京以挺之為元祐大臣所薦,為庇元祐「奸黨」,追奪所贈官。明誠、清照夫婦因此屏居青州(今山東益都)鄉里十年。宣和二年(1120)蔡京致仕后,明誠起知萊州(今山東掖縣),此后又自萊移淄。靖康之難后。明誠奔母喪南下,知江寧府,清照載書至建康。建炎三年,趙明誠卒。離京自建康出走浙中,清照隨亦入浙,經臺、嵊、黃巖,從御舟海道至溫州,復至越州,衢州,于紹興二年(1132)赴杭州。紹興四年,作《金石錄后序》。紹興中,以《金石錄》表上于朝。卒年約七十馀。善屬文,于詩尤工。《宋史·藝文志》著錄《易安居士文集》七卷,俱不傳。清照創詞「別是一家」之說,其詞創為「易安體」,為宋詞一家。詞集名《漱玉集》,今本皆為后人所輯。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稱詞家三李。(沈去矜)
清照以一婦人,而詞格乃抗軼周柳,雖篇帙無多,固不能不寶而存之,為詞家一大宗矣。(《四庫提要》)
李易安作重陽《醉花陰》詞,函致趙明誠云云。明誠自愧勿如。乃忘寢食,三日夜得十五闋,雜易安作以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銷魂』三句絕佳。」正易安作也。(《詞苑叢談》)
李易安詞,獨辟門徑,居然可觀,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鑄語則多生造,婦人有此,可謂奇矣。(《白雨齋詞話》)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同上書)
1、【點絳唇】

蹴罷秋千,[2]
起來慵整纖纖手。[3]
露濃花瘦,
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4]
襪刬金釵溜。[5]
和羞走,
倚門回首,
卻把青梅嗅。

【注釋】:
[1]明代楊慎編《詞林萬選》首標此詞為李清照作,而明代楊金刊本《草堂詩余》又題作蘇軾詞,明代陳耀文編《花草粹編》等又作無名氏作品。
[2]蹴(cu4):踏。
[3]慵整:懶整。
[4]見有人來:一作見客入來。
[5]襪刬(chan3):穿襪行走。

【簡析】:
此詞為清照早年作品,寫盡少女純情的神態。
上片蕩完秋千的精神狀態。詞人不寫蕩秋千時的歡樂,而是剪取了「蹴罷秋千」以后一剎那間的鏡頭。此刻全部動作雖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在蕩秋千時的情景,羅衣輕飏,象燕子一樣地在空中飛來飛去,妙在靜中見動。「起來慵整纖纖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從秋千上下來后,兩手有些麻,卻又懶得稍微活動一下,寫出少女的嬌憨。「纖纖手」語出《古詩十九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借以形容雙手的細嫩柔美,同時也點出人物的年紀和身份。「薄汗輕衣透」,她身穿「輕衣」,也就是羅裳初試,由干蕩秋千時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額上還滲有晶瑩的汗珠。這份嬌弱美麗的神態恰如在嬌嫩柔弱的花枝上綴著一顆顆晶瑩的露珠。「露濃花瘦」一語既表明時間是在春天的早晨,地點是在花園也烘托了人物嬌美的風貌。整個上片以靜寫動,以花喻人,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蕩完秋千后的神態。
下片寫少女乍見來客的情態。她蕩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動彈,突然花園里闖進來一個陌生人。「見客入來」,她感到驚詫,來不及整理衣裝,急忙回避。「襪刬」,指來不及穿鞋子,僅僅穿著襪子走路。「金釵溜」,是說頭發松散,金釵下滑墜地,寫匆忙惶遽時的表情。詞中雖未正面描寫這位突然來到的客人是誰,但從詞人的反應中可以印證,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時此刻的內心感情和外部動作作了精確的描繪。「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極精湛的筆墨描繪了這位少女怕見又想見、想見又不敢見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這一細節掩飾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幾眼。下片以動作寫心理,幾個動作層次分明,曲折多變,把一個少女驚詫、惶遽、含羞、好奇以及愛戀的心理活動,栩栩如生地刻劃出來。唐人韓偓《竿奩集》中寫過類似的詩句:「見客入來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門。」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見輕薄,「和羞走」現深摯;「手搓梅子」只能表現不安,「卻把青梅嗅」則可描畫矯飾;「映中門」似旁若無人,而「倚門」則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筆,少女窺人之態婉然眼前。
這首詞寫少女情況心態,雖有所本依,但卻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獲「曲盡情悰」之譽。全詞風格明快,節奏輕松,反用四十一字,就刻畫了一個天真純潔、感情豐富卻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謂妙筆生花。


2、【點絳唇】

寂寞深閨,
柔腸一寸愁千縷。
惜春春去,
幾點催花雨。
倚遍闌干,
衹是無情緒。[1]
人何處,
連天芳草,[2]
望斷歸來路。

【注釋】:
[1]衹:音只,僅僅。
[2]芳草:芳香的青草。

【簡析】:
這是一首借傷春寫離恨的閨怨詞。全詞情詞并勝,神韻悠然,層層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無限愁情。
首先詞人將「一寸」柔腸與「千縷」愁思相提并論,使人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壓抑感,仿佛她愁腸欲斷,再也承受不住。「惜春」兩句,不復直言其愁,卻在「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現女子的心理活動。淅瀝的雨聲催逼著落紅,也催逼著春天歸去的腳步。唯一能給深閨女子一點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幾聲空洞的回響。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華的寫照。下片寫憑闌遠望。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倚闌」表示人物心情悒郁無聊。這里詞人在「倚」這個動詞后面綴以「遍」字,活畫出一深閨女子百無聊賴的煩悶苦惱。下句中又以「只是」與「倚遍」相呼應,襯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無情緒」,這就有力地表現了愁情深重,無法排解。結尾處,遙問「人何處」,點明憑闌遠望的目的,同時也暗示了「柔腸一寸愁千縷」、「祇是無情緒」的根本原因。在這里,詞人巧妙地安排了一個有問無答的布局,卻轉筆追隨著女子的視線去描繪那望不到盡頭的萋萋芳草,正順著良人歸來時所必經的道路蔓延開去,一直延伸到遙遠的天邊。然而望到盡頭,唯見「連天芳草」,不見良人蹤影。
這首詞始終緊扣悲秋之意,盡得六朝抒情小賦之神髓;又以接近口語的樸素清新的語言譜入新聲,寫盡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是一首個性獨具的抒情名作。


20、【攤破浣溪沙】

病起蕭蕭兩鬢華,
臥看殘月上窗紗。
豆蔻連梢煎熟水,
莫分茶。
枕上詩書閑處好,
門前風景雨來佳。
終日向人多醞藉,
木犀花。

【簡析】:
這首詞創作于作者的晚年,主要寫她病后的生活情狀,委婉動人。
「病起」,說明曾經長期臥床不起,此刻已能下床活動了。「蕭蕭」是頭發花白稀疏的樣子。詞中系相對病前而言,因為大病,頭發白了許多,而且掉了不少。至此,作者即刻打住,下句另起一意。這個處理極妙,意思似乎是說,頭發已經那樣,何必再去管它,還是料理今后罷。這不僅表現了作者的樂觀態度,行文也更簡潔。
下面接寫了看月與煎藥。因為還沒有全好,又在夜里,作者做不了什么事,只好休息,臥著看月。「臥看」,是因為大病初起,身子乏力,同時也說明作者心情閑散,漫不經心,兩字極為傳神。「上」字說明此乃初升之月,則此殘月當為下弦月,此時入夜還淺。病中的人當然不能睡得太晚,寫得極為逼真。上句寫的是衰象,此句卻是樂事,表明作者確實不太以發白為念了。「豆蔻」為植物名,種子有香氣,可入藥,性辛溫,能去寒濕。「熟水」是宋人常用飲料。分茶是宋人以沸水沖茶而飲的一種方法,頗為講究。「莫分茶」即不飲茶,茶性涼,與豆蔻性正相反,故忌之。以豆蔻熟水為飲,即含有以藥代茶之意。這又與首句呼應。人兒斜臥,缺月初上,室中飄散縷縷清香,一派閑靜氣氛。
下片寫白日消閑情事。觀書、散詩、賞景,確實是大病初起的人消磨時光的最好辦法。「閑處好」一是說這樣看書只能閑暇無事才能如此;一是說閑時也只能看點閑書,看時也很隨便,消遣而已。對一個成天閑散在家的人說來,偶然下一次雨,那雨中的景致,卻也較平時別有一種情趣。俞平伯說這兩句「寫病后光景恰好。說月又說雨,總非一日的事情。」(《唐宋詞選釋》)所見極是。末句將木犀擬人化,結得雋永有致。「木犀」即桂花,點出時間。本來是自己終日看花,卻說花終日「向人」,把木犀寫得非常多情,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木犀的喜愛,見出她終日都在把它觀賞。「醞藉」,寫桂花溫雅清淡的風度。木犀花小淡黃,芬芳徐吐,不象牡丹夭桃那樣只以濃艷媚人,用「醞藉」形容,亦極得神。「醞藉」又可指含蓄香氣而言。
此詞格調輕快,心境怡然自得,與同時其他作品很不相同。通篇全用白描,語言樸素自然,情味深長。


21、【武陵春】

風住生香花已盡,
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
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
載不動許多愁。

【簡析】:
這首《武陵春》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閨情閨怨詞所能比。這首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全詞一喝三嘆,語言優美,意境,有言盡而意不盡之美。
這首詞繼承了傳統的詞的作法,采用了類似后來戲曲中的代言體,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用深沉憂郁的旋律,塑造了一個在孤苦凄涼環中流蕩無依的才女形象。
這首詞簡煉含蓄,足見李清照煉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風住塵香花已盡」一句已達至境:既點出此前風吹雨打、落紅成陣的情景,又繪出現今雨過天晴,落花已化為塵土的韻味;既寫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悶,又寫出了她惜春自傷的感慨,真可謂意味無窮盡。
這首詞由表及里,從外到內,步步深入,層層開掘,上半闋側重于外形,下半闋多偏重于內心。「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動作和神態。這里所寫的「日晚倦梳頭」,是另外一種心境。這時她因金人南下,幾經喪亂,志同道合的丈夫趙明誠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華,眼前所見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從中來,感到萬事皆休,無窮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懶于梳理。「欲語淚先流」,寫得鮮明而又深刻。這里李清照寫淚,先以「欲語」作為鋪墊,然后讓淚奪眶而出,簡單五個字,下語看似平易,用意卻無比精深,把那種難以控制的滿腹憂愁一下子傾瀉出來,感人肺腑、動人心弦。
詞的下半闋著重挖掘內心感情。她首先連用了「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字,作為起伏轉折的契機,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聞說雙溪春正好」陡然一揚,詞人剛剛還在流淚,可是一聽說金華郊外的雙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織,她這個平日喜愛游覽的人遂起出游之興,「也擬泛輕舟」了。「春尚好」、「泛輕舟」措詞輕松,節奏明快,恰好處她表現了詞人一剎那間的喜悅心情。而在「泛輕舟」之前著「也擬」二字,更顯得婉曲低回,說明詞人出游之興是一時所起,并不十分強烈。「輕舟」一詞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鋪墊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則是在鋪足之后來一個猛烈的跌宕,使感情顯得無比深沉。在這里,上半闋所說的「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這首詞在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巧妙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特別是比喻。詩歌中用比喻,是常見的現象;然而要用得新穎,卻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將精神化為物質,將抽象的感情化為具體的形象,饒有新意,各具特色。在這首詞里,李清照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同樣是用夸張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鑄新辭,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著痕跡。我們說它自然妥帖,是因為它承上句「輕舟」而來,而「輕舟」又是承「雙溪」而來,寓情于景,渾然天成,構成了完整的意境。


22、【小重山】

春到長門春草青。
江梅些子破,未開勻。
碧云籠碾玉成塵。
留曉夢,驚破一甌春。
花影壓重門。
疏簾鋪淡月,好黃昏。
二年三度負東君。
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簡析】:
這首詞閑適淡雅,表惜春之情,為作者早期作品。
「春到長門春草青」一句,寫作者晨起所見。「長門」,漢代長安離宮名,漢武帝陳皇后失寵,曾居此。「江梅」,遺核所生,非經人工栽培,又句直腳梅,也稱野梅,初春開紅白色花。梅可以說是早春的標志。「些子」猶言一些,即少量之意。「未開勻」謂還未普遍開放。惟其「未開勻」,所以特別新鮮可愛,使人感覺到春天已經來臨。這三句初春美景,寄寓著作嘆春之情。下面接寫飲茶。宋人將茶制成茶餅,飲用時須用茶碾碾成細末,然后煮飲。「碧云籠碾」即講碾茶。「碧云」指茶葉之色。「籠」指茶籠,貯茶之具。「玉成塵」既指將茶碾細,且謂茶葉名貴。「一甌春」意即一甌春茶。曉夢初醒,夢境猶縈繞腦際,喝下一杯春茶,才把它驅除。春草江梅,是可喜之景,小甌品茗,是可樂之事,春天給作者帶來無限歡樂。上片主要作者茗茶賞景的歡愉之情,輕松優雅。
下片一下過到黃昏,重點寫月。「重門」即多層之門。天剛黃昏,月兒即來與人作伴,淡淡的月光,照在稀疏的門簾上,花影掩映,飄散出縷縷幽香,春日的黃昏,是這樣恬靜,這樣香甜,難怪作者止不住要熱烈贊嘆:「好黃昏!」這是「有我之境」,這個「我」就是詞人。正是她,此刻正在花前月下徘徊留連,沐浴著月之清輝,呼吸著花之清香。末尾三句點題。「東君」原為日神,后來演變為春神。農歷遇閏年,一年中首尾常有兩個立春日的情況。「二年三度」加重表現痛惜之情。「負東君」,這里特就汴京之春而言。京師的春光是這樣迷人,即使一年一度辜負了它,也非常可惜,何況兩年中竟有三度把它辜負,這該令人何等痛惜呢!正因為如此,所以此次歸來,一定要用心地好好度過汴京今年這個無比美好的春天。下片著重寫作者嘆春又惜春的心情。
這首詞寫景如畫,意境淡遠。最為人稱道的是「疏簾鋪淡月,好黃昏」一句,《疏簾淡月》后成為詞牌名。


23、【行香子】

七夕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
正人間天上愁濃。
云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
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簡析】:
這首詞具體創作年代不詳,大約是詞人同丈夫婚后又離居的時期。主要借牛朗織女的神話傳說,寫人間的離愁別恨,凄惻動人。
「七夕」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每年七月七日夜里,人們遙望天上的織女星和牽牛星,想起關于他們的美麗傳說,無不感嘆。在這樣的日子里,正受別離之苦的詞人,感觸更深。「草際鳴蛩,驚恐梧桐」。寫的是凄清之景:夜是那么靜,草叢中蟋蟀的叫聲是那么清晰,連梧桐的葉子掉在地上也能聽到。這兩句從聽覺入手,不僅增強了下句的感傷情調,而且給全詞籠罩上一層凄涼的氣氛。「正人間天上愁濃」是作者仰望牽牛、織女發出的悲嘆。「天上」暗點出牽牛、織女。七夕雖為牛、女相會之期,然而相會之時即為離別之日,傾訴一年來的別離之苦,想到今夜之后又要分別一年,心情更痛苦。「人間」包括作者和一切別離中的男女。想到牛、女今夜尚能相見,自己卻無此機會,內心的悲愁,可見一斑。「愁濃」二字,寫盡辛酸。
「云階目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句意思:望著銀河,望著云、月,在幻覺中進入了想象中的天上世界。「槎」是用竹木編成的筏子,可以渡水。據說乘著它從海上出發,航行十余天,到了天上,可以見有城郭房舍,非常壯麗,望見織女在宮中織布,牽牛在天河岸邊飲牛。天宮以月為地,以云為階,重重關鎖,即使她象昔人那樣乘槎去到天上,又乘槎回來,也不能同織女、牽牛相逢。這幾句字面雖寫天上,用意則在人間。「關鎖千重」,極言阻隔之深,致使有情男女不得會合團聚,其中寄托詞人個人的別恨。
下片仍是作者仰望銀河雙星時浮現出來的想象世界。傳說夏歷七月七日夜群鵲在銀河銜接為橋渡牛、女相會,稱為「鵲橋」,也稱「星橋」。分別一年,只得一夕相會,離情別恨,自然年年月月永無窮盡。「想」意「討想」、「想像」等包含著對牛、女的痛惜、體貼和慰藉意,還有啟下的作用。正當人們悲慨牛、女常年別離時,剛剛相會的他們,又要別離了。「莫是離中」的「莫」為猜疑之詞,即大概,大約之意。結尾三字用一「甚」字總領,與上片末三句句式相同,為此詞定格。「甚」這里是時間副詞,作「正當」「正值」的「正」解釋。「霎兒」是口語,指短暫的時間,意思是一會兒。天這么一會兒晴,一會兒雨,一會兒又刮風,大約織女、牽年已在分離了吧?疊用三個「霎兒」,逼肖煩悶難耐聲口,寫得幽怨不盡。牽牛、織女正是人間別離男女的化身,對他們不幸遭遇的嘆恨,正是對人間離愁別情的嘆恨。這幾句語意雙關,構思新穎,用天氣的陰晴喻人間的悲喜,貼切生動。
這首詞由人間寫起,先言個人所見所感,再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通篇以牛女傳說為寄托,境界奇麗,曲徑通幽,寫透了青年男女的離愁別恨。


24、【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簡析】:
這首詞作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遠離之后,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別情詞作。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起全篇,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之物,對清秋季節起了點染作用。全句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靈氣。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界現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心感受。起句為全詞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調。
接下來的五句順序寫詞人從晝到夜一天內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接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兩句,構成一種目斷神迷的意境。按順序,應是月滿時,上西樓,望云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誰」字自然是暗指趙明誠。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所以有「誰寄」之嘆。說「誰寄」,又可知是無人寄也。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無時無刻不縈繞于詞人心頭。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凄涼無奈之恨。
下片自此轉為直接抒情,用內心獨自的方式展開。「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此情封鎖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三句最為世人所稱道。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既十分工整,表現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藝術上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當然,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非一枝獨秀。它有賴于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后襯映,而相得益彰。


25、【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簡析】:
李清照的這首《永遇樂》當是作者流寓臨安時所作。這首詞雖寫元夕,卻一反常調,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對比,抒發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上片寫今年元宵節的情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著力描繪元夕絢麗的暮景,寫的是落日的光輝,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紅璀璨;傍晚的云彩,圍合著璧玉一樣的圓月。兩句對仗工整,辭采鮮麗,形象飛動。但緊接著一句「人在何處」,卻宕開去,是一聲充滿迷惘與痛苦的長嘆。這里包含著詞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動。置身表面上依然熱鬧繁華的臨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識到這只不過是一時的幻覺,因而不由自主地發出「人在何處」的嘆息。這是一個飽經喪亂的人在似曾相識的情景面前產生的一時的感情活動,看似突兀,實則含蘊豐富,耐人咀嚼。「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三句,又轉筆寫初春之景:在濃濃的煙靄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調,原來先春而開的梅花已經調謝了。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幾許」是不定之詞,具體運用時,意常側重于少。「春意知幾許」,實際上是說春意尚淺。詞人不直說梅花已謝而說「吹梅笛怨」,借以抒寫自己懷念舊都的哀思。正因為這樣,雖有「染柳煙濃」的春色,卻只覺春意味少。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承上描寫作一收束。佳節良辰,應該暢快地游樂了,卻又突作轉折,說轉眼間難道就沒有風雨嗎?這種突然而起的「憂愁風雨」的心理狀態,深刻地反映了詞人多年來顛沛流離的境遇和深重的國難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詞人的晚景雖然凄涼,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臨安城中還是有一些貴家婦女乘著香車寶馬邀她去參加元宵的詩酒盛會。只因心緒落寞,她都婉言推辭了。這幾句看似平淡,卻恰好透露出詞人飽經憂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狀態。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寫今轉為憶昔。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這里專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節。遙想當年汴京繁盛的時代,自己有的是閑暇游樂的時間,而最重視的是元宵佳節。
「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這天晚上,同閨中女伴們戴上嵌插著翠鳥羽毛的時興帽子,和金線撚絲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齊齊整整,前去游樂。這幾句集中寫當年的著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點,充分體現那時候無憂無慮的游賞興致,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汴京的繁華熱鬧。以上六句憶昔,語調輕松歡快,多用當時俗語,宛然少女心聲。但是,昔日的繁華歡樂早已成為不可追尋的幻夢,「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歷盡國破家傾、夫亡親逝之痛,詞人不但由簇帶濟楚的少女變為形容憔悴、蓬頭霜鬢的老婦,而且心也老了,對外面的熱鬧繁華提不起興致,懶得夜間出去。「盛日」與「如今」兩種迥然不同的心境,從側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和詞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們在詞人心靈上投下的巨大陰影。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卻又橫生波瀾,詞人一方面耽心面對元宵勝景會觸動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內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卻又懷戀著往昔的元宵盛況,想在觀賞今夕的繁華中重溫舊夢,給沉重的心靈一點慰藉。這種矛盾心理,看來似乎透露出她對生活還有所追戀的向往,但骨子里卻蘊含著無限的孤寂悲涼。面對現實的繁華熱鬧,她卻只能在隔簾笑語聲中聊溫舊夢。這是何等的悲涼!
這首詞運用今昔對照與麗景哀情相映的手法,還有意識地將淺顯平易而富表現力的口語與錘煉工致的書面語交錯融合,以極富表現力的語言寫出了濃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個人身世之悲。這首詞的藝術感染力如此之強,以至于南宋著名詞人劉辰翁會每誦此詞必「為之涕下」。


26、【漁家傲】

天接云濤連曉霧,
星河欲轉千帆舞。
仿佛夢魂歸帝所。
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
學詩謾有驚人句。
九萬里風鵬正舉。
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簡析】:
這首詞氣勢磅礴、豪邁,是婉約派詞宗李清照的另類作品,具有明顯的豪放派風格。近代梁啟超評為:「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集》中語。」可謂一語中的,道破天機。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戶,多寫閨中女兒情;南渡以后,「飄流遂與流人伍」,視野開始開闊起來。據《金石錄后序》記載建炎四年(1130)春間,她曾在海上航行,歷盡風濤之險。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
詞一開頭,便展現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卷。這樣的境界開闊大氣,為唐五代以及兩宋詞所少見。寫天、云、霧、星河、千帆,景象已極壯麗,其中又準確地嵌入了幾個動詞,則繪景如活,動態儼然。「接」、「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而「轉」、「舞」兩字,則將詞人在風浪顛簸中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讀者。所謂「星河欲轉」,是寫詞人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在轉動一般。「千帆舞」,則寫海上刮起了大風,無數的舟船在風浪中飛舞前進。船搖帆舞,星河欲轉,既富于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為全篇的奇情壯采奠定了基調。因為這首詞寫的是「夢境」,所以接下來有「仿佛」三句。「仿佛」以下這三句,寫詞人在夢中見到天帝。「夢魂」二字,是全詞的關鍵。詞人經過海上航行,一縷夢魂仿佛升入天國,見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詞人塑造了一個態度溫和、關心民瘼的天帝。「殷勤問我歸何處」,雖然只是一句異常簡潔的問話,卻飽含著深厚的感情,寄寓著美好的理想。
此詞則上下兩片之間,一氣呵成,聯系緊密。上片末二句是寫天帝的問話,過片二句是寫詞人的對答。問答之間,語氣銜接,毫不停頓。可稱之為「跨片格」。「我報路長嗟日暮」句中的「報」字與上片的「問」字,便是跨越兩片的橋梁。「路長日暮」,反映了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經歷,然亦有所本。詞人結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離騷》中所表達的不憚長途運征,只求日長不暮,以便尋覓天帝,不辭上不求索的情懷隱括入律,只用「路長」、「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與過程,語言簡凈自然,渾化無跡。其意與「學詩謾有驚人句」相連,是詞人在天帝面前傾訴自己空有才華而遭逢不幸,奮力掙扎的苦悶。著一「謾」字,流露出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詞人在現實中知音難遇,欲訴無門,唯有通過這種幻想的形式,才能盡情地抒發胸中的憤懣,懷才不遇是中國傳統文人的命運。李清照雖為女流,但作為一位生不逢時的杰出的文學家她肯定也有類似的感慨。
「九萬里風鵬正舉」,從對話中宕開,然仍不離主線。因為詞中的貫串動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連想到《莊子·逍遙游》的「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說「鵬正舉」,是進一步對大風的烘托,由實到虛,形象愈益壯偉,境界愈益恢宏。在大鵬正在高舉的時刻,詞人忽又大喝一聲:「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氣勢磅礴,一往無前,具大手筆也!「蓬舟」,謂輕如蓬草的小舟,極言所乘之舟的輕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萊、方丈、贏洲三座仙山,相傳為仙人所居,可望而見,但乘船前去,臨近時即被風引開,終于無人能到。詞人翻舊典出新意敢借鵬摶九天的風力,吹到三山,膽氣之豪,境界之高,詞中罕見。上片寫天帝詢問詞人歸于何處,此處交代海中仙山為詞人的歸宿。前后呼應,結構縝密。
這首詞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巧妙用典夢幻與生活、歷史與現實,自然會氣度恢宏、格調雄奇。充分顯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羈的一面。


27、【玉樓春】

紅梅
紅酥肯放瓊苞碎,
探著南枝開遍未?
不知醞藉幾多香,
但見包藏無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
悶損闌干愁不倚。
要來小酌便來休,
未必明朝風不起。

【簡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詠梅詞。傲立霜雪,一枝獨秀的梅花是歷來文人墨客的吟誦對象,特別是宋代詠梅詞更多,其中能盡得梅花神韻的上乘之作卻并不多見。清照的這首《玉樓春》當屬其中的嬌嬌者,不僅寫活了梅花,而且活畫出賞梅者雖愁悶卻仍禁不住要賞梅的矛盾心態。
首句以「紅酥」比擬梅花花瓣宛如紅色凝脂,以「瓊苞」形容梅花花苞美好,都抓住了梅花特征,用語準確,「肯放瓊苞碎」者,是對「含苞未放」的巧妙說法。用詞新巧,顯示了詞人獨出心裁的創造性。上片皆從此句生發。「探著南枝開遍未」,便是宛轉說出梅花未盡開放。初唐時李嶠《梅》詩云:「大庚斂寒光,南枝獨早芳。」張方注:「大庚嶺上梅,南枝落,北枝開。」如今對南枝之花還須問開遍未」,則梅枝上多尚含苞,宛然可知。三、四兩句「不知醞藉幾多香,但見包藏無限意」,是對偶句,仍寫未放之花,「醞藉」、「包藏」,點明此意。而「幾多香」、「無限意」,寫梅花盛開后所發的幽香、所呈的意態,精神飽滿,慧思獨運。
詞上片主要寫之情態,下片寫轉賞梅之人。「道人」是作者的自稱,意為學道之人。「憔悴」和「悶」、「愁」,講李清照的外貌與內心情狀,「春窗」和「闌干」交代客觀環境,表明她當時困頓在窗下,愁悶煞人,連闌干都懶得去倚。這是一幅名門閨婦的春愁圖。不寫梅花的盛開,卻由含苞直跳到將敗,這是詠梅的奇筆,寫賞梅卻先道自己的憔悴和愁悶,這是賞梅之妙想。反映了她自己「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清平樂》)的心態。此詞蓋作于晚年流落江南之后反常寫法恰好能傳達出當時正常的心態。雖然心境不佳,但梅花還是要賞的,所以「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休」字在這里是語助詞,含罷、了的意思。這是作者心中的話:想要來飲酒賞梅的話便來罷,等到明天說不定要起風了呢!此句隱含著莫錯過大好時機且舉杯遣懷的意味。
詠物寄志,或詠物抒情是古詠物詩的兩大格調。清照詞是詠物抒情詩中的上品,這首詠梅詩盡得梅花之詩,也盡似詞人之情,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28、【怨王孫】

湖上風來波浩渺,
秋已暮、紅稀香少。
水光山色與人親,
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
清露洗、蘋花汀草。
眠沙鷗鷺不回頭,
似也恨、人歸早。

【簡析】:
這是一首秋景詞,詞人以其獨特的方式,細膩委婉又具體形象地傳達出一種特色鮮明的陰柔之美。
「湖上風來」句起語不俗,避開俗套。秋高氣爽,常見風平波靜,而一旦朔風初起,便會吹起悠遠的水波,宣告著深秋到了,所以說「秋己暮」。而一句「紅稀香少」,更通過自然界色彩和氣味的變化,進一步點染了深秋的景觀。大自然總是宜人的,深秋季節卻別有滋味,在這里,作者不說人們如何的喜愛山水,倒說「水光山色與人親」,將大自然人情化、感情化了。正是這「與人親」,方換得人與景親,也才能真的領略到大自然的水光山色中的景物美,所以,作者所說的「說不盡、無窮好」言之有根,是從心田深處發出的真誠的贊頌之語。
下片雖然仍是對秋景色的繼續描繪,但卻不是簡單的重復。蓮實葉老、露洗蘋草,都標示著深秋的時令,人所共見,卻易于忽略,一經作者點染,便覺秋意襲人。而在沙灘上勾頭縮頸睡眠的鷗鷺等水鳥,對于早早歸去的人們頭也不回,似乎以此表示了它們的不滿。在這里,鷗鷺也人格化了,與上片的山水的感情化似是同樣手法,但卻一反上片的山水「與人親」,而為鷗鷺對人恨,這一親一恨之間就帶給讀者以清新多樣之感,且通過人們在郊外的不能久留,更深一層地透露出深秋的到來。
這首詞造景清新別致,描寫淚細密傳神,巧妙地運用擬人化手法,寫出了物我交融的深秋美意,耐人尋味。


29、【鷓鴣天】

暗淡輕黃體性柔,
情疏跡遠只香留。
何須淺碧深紅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
畫欄開處冠中秋。
騷人可煞無情思,
何事當年不見收。

【簡析】:
這首《鷓鴣天》是一首詠桂詞,風格獨特,頗得宋詩之風,即以議論入詞,托物抒懷。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這十四字形神兼備,寫出了桂花的獨特風韻。前句重在賦「色」,兼及體性;后句重在詠懷,突出「香」字。桂有三種,白者名銀桂,黃者名金桂,紅者名丹桂。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類為林,間無雜樹。又秋天開花者為多,其花香味濃郁。「暗淡」、「輕黃」二詞,說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澤和艷嬌媚的顏色取悅于人。雖色淡光暗,卻秉性溫雅柔和,自有情懷疏淡,遠跡深山,唯將濃郁的芳香常飄人間。
以下轉入議論。「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反映了清照的審美觀,她認為品格的美、內在的美尤為重要。「何須」二字,把僅以「色」美取勝的群花一筆蕩開,而推出色淡香濃、跡遠品高的桂花,大書特書。「自是花中第一流」為第一層議論。「梅定妨,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為第二層議論。連清照一生酷愛的梅花在「暗淡輕黃體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作者頗為稱許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嘆弗如。接著又從節令上著眼,稱桂花為中秋時節的花中之冠。「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為第三層議論。傳說屈原當年作《離騷》,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獨桂花不在其列。清照很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氣地批評了這位先賢,說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給遺漏了,實乃一大遺恨。
這首詞以群花作襯,以梅花作比,展開三層議論,形象地表達了詞人對桂花的由衷贊美。桂花貌不出眾,色不誘人,但卻「暗淡輕黃」、「情疏跡遠」而又馥香自芳,這正是詞人品格的寫照。這首詞顯示了詞人卓而不群的審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30、【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
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
玉枕紗櫥,
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簾卷西風,
人比黃花瘦。

【簡析】:
這首詞是作者婚后所作,抒發的是重陽佳節思念丈夫的心情。傳說清照將此詞寄給趙明誠后,惹得明誠比試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詞數闋,然終未勝過清照的這首《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這一天從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滿著「薄霧濃云」,這種陰沉沉的天氣最使人感到愁悶難捱。外面天氣不佳,只好待在屋里。「瑞腦消金獸」一句,便是轉寫室內情景:她獨自個兒看著香爐里瑞腦香的裊裊青煙出神,真是百無聊賴!又是重陽佳節了,天氣驟涼,睡到半夜,涼意透入帳中枕上,對比夫婦團聚時閨房的溫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上片寥寥數句,把一個閨中少婦心事重重的愁態描摹出來。她走出室外,天氣不好;待在室內又悶得慌;白天不好過,黑夜更難挨;坐不住,睡不寧,真是難以將息。「佳節又重陽」一句有深意。古人對重陽節十分重視。這天親友團聚,相攜登高,佩茱萸,飲菊酒。李清照寫出「瑞腦消金獸」的孤獨感后,馬上接以一句「佳節又重陽」,顯然有弦外之音,暗示當此佳節良辰,丈夫不在身邊。「遍插茱萸少一人」,怎叫她不「每逢佳節倍思親」呢!「佳節又重陽」一個「又」字,是有很濃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達了她的傷感情緒。緊接著兩句:「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紗帳內獨寢,又會有什么感觸!「半夜涼初透」,不只是時令轉涼,而是別有一番凄涼滋味。
下片寫重陽節這天賞菊飲酒的情景。把酒賞菊本是重陽佳節的一個主要節目,大概為了應景吧,李清照在屋里悶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強打精神「東籬把酒」來了。可是,這并未能寬解一下愁懷,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瀾。重陽是菊花節,菊花開得極盛極美,她一邊飲酒,一邊賞菊,染得滿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觸景傷情,菊花再美,再香,也無法送給遠在異地的親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詩十九首》「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句意,暗寫她無法排遣的對丈夫的思念。她實在情不自禁,再無飲酒賞菊的意緒,于是匆匆回到閨房。「莫道不消魂」句寫的是晚來風急,瑟瑟西風把簾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陣寒意。聯想到剛才把酒相對的菊花,菊瓣纖長,菊枝瘦細,而斗風傲霜,人則悲秋傷別,消愁無計,此時頓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黃花瘦」作結,取譬多端,含蘊豐富。
從天氣到瑞腦金獸、玉枕紗廚、簾外菊花,詞人用她愁苦的心情來看這一切,無不涂上一層愁苦的感情色彩。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詩詞中不乏類似的句子,這是因為正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三句,才共同創造出一個凄清寂寥的深秋懷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東籬把酒」以「人擬黃花」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相結合。「簾卷西風」一句,更直接為「人比黃花瘦」句作環境氣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畫面:重陽佳節佳人獨對西風中的瘦菊。有了時令與環境氣氛的烘托,「人比黃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為千古傳誦的佳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詩詞鑒賞〗宋代詩詞賞析:《李清照篇》102首<81-102>
宋詞 李清照
搜來的李清照詞解2
唐詩宋詞畫意境(九)
花開花落花無悔,緣來緣去緣如水
半世浮萍隨水逝,一宵冷雨葬名花——李清照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梦县| 喀喇| 宜川县| 南和县| 呼玛县| 贺兰县| 丹巴县| 保亭| 阜阳市| 克拉玛依市| 吴川市| 新营市| 石狮市| 咸阳市| 衢州市| 佛教| 铜山县| 博兴县| 阳春市| 南江县| 司法| 翁牛特旗| 惠东县| 靖边县| 澄城县| 民勤县| 承德县| 邯郸市| 元江| 禄劝| 桃园县| 壤塘县| 石狮市| 林芝县| 雷波县| 汉阴县| 美姑县| 罗山县| 淮安市| 绥阳县| 高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