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并:兼并。帝:稱帝。動詞。】,或曰:“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螾:蚯蚓。見(xian):同“現”,出現。傳說黃帝憑仗土(五行之一)的德性而擁有天下,就有十余丈長的大蚯蚓出現作為祥瑞。】。夏得木德,青龍止于郊,草木暢茂。殷得金德【金:金屬。】,銀自山溢。
秦始皇統一天下稱帝以后,有人說:“黃帝得到五行中的土德,有黃色的龍和巨大的蚯蚓出現。夏代得到了五行中的木德,有青色的龍棲息在郊野,草木生長得繁茂、茁壯。殷代得到了五行中的金德,有白銀從山中流出。
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赤烏之符:傳說周武王時有火從天降下,狀如赤烏,作為周據火德而興旺的征兆。符,即所謂符命。】。今秦變周【變:指取代。】,水德之時【水德之時:這與上文的土德、木德、金德、火德,都是五行學說的術語,以五行的相生相克來解釋王朝的更替。】。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
周代得到了五行中的火德,有形狀像赤烏一樣的天火下降這種符瑞。現在秦朝取代了周朝,是屬于水德的時代。從前秦文公外出打獵,曾捕獲一條黑龍,這就是水德的祥瑞。”
于是秦更命河曰“德水”【更:改。命:稱。河:黃河。】,以冬十月為年首,色上黑【上:通“尚”,崇尚。這一句說以黑為正色。】,度以六為名【度:度制。以六為名:因為水主北方、為黑色,代表之數為六,所以數以六為度,如規定長度六尺為一步,符方六寸等。】,音上大呂【音:音律。大呂:十二律之一。水性陰,大呂屬陰律,所以秦以大呂為正音。】,事統上法【事:指國家政事。法:法治。這一句謂一切政事都依據法律進行決斷。】。
于是秦朝把黃河更名為“德水”,規定冬季十月作為每年的開端,崇尚黑色,度量以六作為一個單位,音律崇尚大呂律,國家的政務法令崇尚法治。
即帝位三年,東巡郡縣,祠騶嶧山【騶嶧山:一般稱嶧山,在今山東鄒縣附近。】,頌秦功業。于是征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征:征召。從:隨從。博士:學官名,精于儒家經典學說,善以古通今。】,至乎泰山下。
秦始皇登上帝位的第三年,往東巡視郡縣,在騶縣嶧山立祠祭祀,稱頌秦國的功業。于是從原先的齊國、魯國地區,征召了信奉孔子學說的儒生和通曉古今的博士共七十人隨行,到達了泰山腳下。
諸儒生或議曰【諸:眾。】:“古者封禪為蒲車,惡傷山之土石草木【蒲車:用蒲草包裹車輪以減少顛簸。常用于祭祀或征迎賢士。惡(wu):討厭。】;掃地而祭,席用菹秸【菹(zu):枯草。秸(jie):農作物收割后的莖,如麥秸。】,言其易遵也【易遵:容易施行。】。”
這些儒生中有人議論說:“古代舉行封禪時,要使用以蒲草裹著車輪的車子,這樣做的原因是害怕硬車輪會傷害山上的土石草木;祭祀時把地面掃干凈,把用枯草和農作物莖稈編成的席子鋪在地上,說明祭祀是很容易照著辦的。”
始皇聞此議各乖異【乖:互相違背。】,難施用,由此絀儒生【絀(chu):通“黜”,貶退、斥退。】。而遂除車道【除:修治。這一句謂開辟通車的大道。】,上自泰山陽至巔【陽:山南為陽。巔:山頂。這一句說從山的南面登上極頂。】,立石頌秦始皇帝德【立石:指將紀功文字刻于石上。】,明其得封也【明:表明。得:能夠。這一句謂表明秦始皇有資格封泰山。】。從陰道下【陰:山北為陰。陰道,泰山北坡道路。】,禪于梁父。
秦始皇聽到這些議論各不相同,十分古怪,很難施行采用,因此貶黜了儒生,決定馬上修筑車道,從泰山的南面一直往上修到山頂,豎立石碑刻字,頌揚秦始皇的功德,表明他有資格封禪泰山。從泰山北面的道路下山,在梁父山舉行禪禮。
其禮頗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太祝:掌管祈禱之事的官員。這一句說秦始皇封禪采用了太祝在雍邑祭祀上帝時所用的很多禮儀。】。而封藏皆秘之【封藏:指行封禪之禮的具體位置。秘:隱秘。】,世不得而記也。
舉行封禪的禮儀采取了很多太祝在雍邑祭祀上帝時使用的儀式,但有關記錄都封藏隱秘了起來,世人不得而知,也不能夠加以記載。
始皇之上泰山【之:助詞,無實在意義。】,中阪遇暴風雨,休于大樹下。諸儒生既絀,不得與用于封事之禮【與(yu):參與。】,聞始皇遇風雨,則譏之。
秦始皇上泰山的時候,在半山腰遇到了暴風雨,于是在一棵大樹下面避雨。儒生已經被貶黜了,不能參加在泰山頂祭天的禮儀活動,聽說秦始皇遇到了風雨,都譏笑他。
于是始皇遂東游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羨門之屬【羨門:古仙人名。之屬:之類。】。八神將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來作之【太公:指姜尚,周文王尊為太公望,佐武王滅商;周建立后封于齊,即為齊國始祖。】。齊所以為齊,以天齊也【齊:通“臍”。這一句謂齊之所以號稱“齊”,是因為正對天之臍。】。其祀絕莫知起時。
于是秦始皇繼續向東到海邊去游覽,一路祭祀名山大川和八神,尋求像羨門一類的仙人。八神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也有人說是從姜太公以來才產生的。齊國之所以稱作“齊”,就是因為它和天的中央等齊。對它的祭祀已經斷絕,誰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興起的。
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齊。天齊淵水【天齊淵水:泉名。】,居臨菑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太山梁父。蓋天好陰【天好(hao)陰:天是陽,故愛好陰以相調和。】,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地貴陽【地貴陽:地是陰,故樂于受天之陽氣。】,祭之必于澤中圜丘云。
八神的名稱:第一位叫天主,在天齊祭祀。天齊有五眼泉水一并流出,位于臨菑城南郊的山腳下。第二位叫地主,在泰山、梁父山祭祀。因為天神喜好陰,所以祭祀它一定要在高山的下面,小山的山上,稱為“畤”;地神喜好陽,祭祀它一定要在水澤當中的圓形丘陵上。
三曰兵主,祠蚩尤【蚩(chi)尤:相傳為黃帝時諸侯,喜好武力,因作亂被殺。】。蚩尤在東平陸監鄉【東平陸:今山東汶上縣北。蚩尤墓在其境。】,齊之西境也。四曰陰主,祠三山【三山:即參山,在今山東掖縣北。】。五曰陽主,祠之罘【之罘(fu):山名,也作芝罘,在今山東煙臺市北。】。
第三位叫兵主,在蚩尤山祭祀。蚩尤山位于東平郡的陸監鄉,在齊國的西部疆域。第四位叫陰主,在參山祭祀。第五位叫陽主,在之罘山祭祀。
六曰月主,祠之萊山【萊山:又名萊陰山,在今山東黃縣東南。】。皆在齊北,并勃海【并(bang):通“傍”,靠近,挨著。勃海:即渤海。】。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在今山東榮成縣北。】。成山斗入海【斗入海:謂孤懸入海。】,最居齊東北隅【隅:角落。】,以迎日出云【以迎日出云:說是迎接日出的。】。
第六位叫月主,在萊山祭祀。參山、之罘山、萊山都在齊國的北部,靠近渤海。第七位叫日主,在成山祭祀。成山曲折陡峭地伸入海中,在齊國東北方的最頂端,是用來迎接日出的地方。
八曰四時主,祠瑯邪【瑯邪:山名,在今山東諸城縣東。】。瑯邪在齊東方,蓋歲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牢具:牢指太牢或少牢,具指陳列的食品。這一句謂用一整套犧牲行祭。】,而巫祝所損益【巫祝:具體司祭的人。損益:增減。】,珪幣雜異焉【珪幣:祭祀用的玉帛。雜異:不同。此句謂犧牲一致,而所用玉和帛經巫祝的增減,數目就各不相同。】。
第八位叫四時主,在瑯邪山祭祀。瑯邪山位于齊國的東方,所以這里是在時間上每年最先開始的地方。八神都分別用一套盛在器皿中的牛、羊、豬來祭祀,但是各個祠廟中主持祭禮的巫師們對祭品有所增減,祭祀用的玉和帛等也不盡相同。
自齊威、宣之時【齊威、宣:齊威王、宣王。】,騶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騶子:即鄒衍,戰國時有名的陰陽五行家。論著:研究并宣揚。終始五德之運:指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德性相克相生、周而復始、循環變化,反映出的歷史觀也以循環論為特征。】,及秦帝而齊人奏之【奏:向天子上報。】,故始皇采用之。
自從齊威王、齊宣王的時候起,騶衍這一類人就著書論述金、木、水、火、土五德終始運行的規律,到了秦國稱帝時,就有齊國人把這些理論上奏,所以秦始皇就采用了它。
而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最后【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均為傳說中古仙人名。】,皆燕人,為方仙道【方:通“仿”,模仿,效法。】,形解銷化【形解銷化:身體變化消滅,道家稱死為形解。】,依于鬼神之事。
而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等人,都是燕國人,羨慕并且仿效古人的神仙之道,主張人老死之后精神可以脫離肉體,變化成神仙,所說的是依仗于鬼神的一些事。
騶衍以陰陽主運顯于諸侯【陰陽主運:鄒衍把關于“陰陽交替”的樸素辨證法思想和“天人感應”說結合起來,用以解釋王朝的新舊更替,并稱可以主宰一個王朝的命運。其著作中有《終始》、《主運》等篇。顯于諸侯:顯名于諸侯,鄒衍曾為燕昭王師。】,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方士:通曉神仙方術之人。】,然則怪迂阿諛茍合之徒自此興【然則:這樣就。怪迂:怪異不切實際。阿(e)諛(yu):曲意逢迎。茍合:無原則地附和。】,不可勝數也【勝(sheng):盡,全部,完全。】。
騶衍用陰陽交替循環可以主宰王朝命運的學說在諸侯各國得到顯達,而燕國、齊國沿海一帶的方術之士繼承了騶衍的學說,卻不能融會貫通,于是興起了一批靠奇談怪論、阿諛逢迎去茍合君主的人,這一類人多得數不過來。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燕昭:燕昭王。蓬萊、方丈、瀛洲:傳說中仙人所居的海上三神山。】。此三神山者,其傳在勃海中【傳:傳說。】,去人不遠;患且至【患:擔心。且:將要。】,則船風引而去。
自從齊國威王、宣王、燕昭王開始,就不斷派人到大海里去尋找神仙居住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山。這三座神山,傳說是在渤海當中,離有人的地方不太遠,難辦的是如果船快要接近它了,就會有大風把船吹走。
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在焉:在那兒。】。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
大約曾經有人到過那里,據說那里有各種仙人和使人長生不死的藥物。那里的禽獸等生物都是白色,而它們居住的宮室門闕都是用黃金白銀建造的。還沒有到達神山時,遠遠地望去像是一片云彩;等到了跟前,這三座神山反而沉入了水面底下。
臨之【臨:朝下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甘心:羨慕并全心全意地追求。】。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則方士言之不可勝數。
快要臨近這三座神山,就會被風吹走,始終不能夠到達神山。世間的君王沒有誰不對神山心馳神往。等到秦始皇統一了天下,巡視到了海邊,講述這件事情的方土多得不能盡數。
始皇自以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赍(ji):攜帶。】。船交海中【交:開始進入。】,皆以風為解【皆以風為解:入海之人都用風吹船去(即上文“則船風引而去”)不能到達神山作為托辭,借以掩蓋謊言并造成可望不可及的效果。】,曰未能至,望見之焉。
秦始皇認為自己到了海上又恐怕不能到達三座神山,于是派人只攜帶一些童男童女到海上去尋找神山。回來的人都以船進入大海當中后就被風吹走為借口,說未能到達,只是遠遠地望見神山。
其明年【明年:第二年。】,始皇復游海上,至瑯邪,過恒山,從上黨歸。后三年,游碣石【碣(jie)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縣北。】,考入海方士【考入海方士:謂始皇親行大海邊以考驗方士所說的真偽。】,從上郡歸。
第二年,秦始皇再次巡游海邊,到了瑯邪山,經過恒山以后,從上黨郡返回。以后的第三年,秦始皇巡游碣石山,詢問了進入海區的方士后,從上郡返回。
后五年,始皇南至湘山【湘山:即君山,又名洞庭山,在今湖南岳陽縣西洞庭湖中。】,遂登會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藥【冀:希圖。】,不得。還至沙丘,崩。
以后的第五年,秦始皇南巡到了湘山,接著登上了會稽山,沿著海邊巡游,希望能夠遇見海中的三座神山,得到神山上的長生不死之藥。沒能夠到達,回來時,在沙丘這個地方逝世了。
二世元年,東巡碣石,并海南,歷太山,至會稽,皆禮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書旁【勒:也就是刻。】,以章始皇之功德【章:通“彰”,顯明,頌揚的意思。】。其秋,諸侯畔秦【諸侯:指被滅的戰國諸侯的后代。畔:通“叛”。】。三年而二世弒死【弒:下殺上稱弒,如子殺父,臣殺君。這一句說二世被弒(指被趙高所殺)而喪身。】。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秦二世往東去巡視碣石山,沿著海岸南下,經過泰山,到了會稽山,在這些地方都設了禮儀祭祀,又在秦始皇所立的石碑銘文旁邊刻寫文辭,用來表彰秦始皇的功德。這年秋天,各地諸侯反叛秦朝。三年后秦二世被殺。
始皇封禪之后十二歲,秦亡。諸儒生疾秦焚《詩》《書》【疾:痛恨。】,誅僇文學【僇(lu):通“戮”,殺戮。文學:文學之士,指儒生。】,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皆訛曰【訛:造謠。】:
秦始皇舉行封禪活動后十二年,秦朝滅亡。儒生們痛恨秦朝焚毀《詩》《書》,屠殺并侮辱文人,百姓們怨恨秦朝的酷法,天下就背叛秦朝,都謠傳說:
“始皇上泰山,為暴風雨所擊,不得封禪。”此豈所謂無其德而用事者邪【此豈所謂無其德而用事者邪:這難道就是人們通常說的那種沒有相當的功德而勉強行事一類的嗎?這是用疑問來表達對秦的暴政(特別是焚書、坑儒)的批評。】?
“秦始皇上泰山的時候,受到暴風雨的襲擊,未能舉行封禪典禮。”這難道不就是所謂沒有具備相應的德行而去舉行封禪儀式的那種情況嗎?
【段意】:第二段,歷敘秦始皇的封禪情況。封禪既然稱為“受命帝王”必行之禮,秦皇自然要借以炫耀自己的超越前圣的不世功業。他上泰山刻石紀功;更為永享富貴熱衷于尋仙山求不死仙藥。我們還注意到,太史公對其所作所為是不以為然的,觀其記始皇上泰山遇風雨而招致儒生聞而譏之,始皇“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藥,不得”等語可知。
昔三代之(君)〔居〕皆在河、洛之間【洛:洛河。】,故嵩高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瀆咸在山東【山東:指崤山以東的廣大地區,即戰國時秦以外的六國地域。】。至秦稱帝,都咸陽【咸陽:戰國時秦孝公開始建都于此。在今陜西咸陽市東北。】,則五岳、四瀆皆并在東方。
從前夏、商、周三代的居住地點都在黃河、洛河一帶,所以把嵩高山定為中岳,而四岳各在按它所在的方位命名,四條大河都在崤山以東。到了秦國稱帝,建都在咸陽,那么五岳、四條大河就都一并在東方。
自五帝以至秦,軼興軼衰【軼:通“迭”,交替地、輪流地。】,名山大川或在諸侯,或在天子,其禮損益世殊【其禮損益世殊:祭祀名山大川的儀禮增減而各代不同。】,不可勝記。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奉:奉祀。序:依次排列,論述的意思。】。
從五帝以來一直到秦朝,一代代地興衰更迭,名山大川有時候在諸侯國內,有時候歸屬天子,對它們祭祀的禮儀有增有減,各個時代都不一樣,不能一一記錄下來。等到秦國統一了天下,命令祭祀官員經常奉祭的天、地、名山大川的各位鬼神,可以按秩序一一記錄下來。
于是自殽以東,名山五【名山五:奉祀的名山有五座。】,大川祠二。曰太室。太室,嵩高也。恒山,泰山,會稽,湘山【湘山:指湖南長沙市的湘山,又名黃陵山,在湘潭以北。】。水曰濟,曰淮。
于是從淆山向東,有名山五座,大河兩條要祭祀。這五座名山是太室山,太室山就是嵩高山;以及恒山、泰山、會稽山、湘山。兩條大河是濟水、淮水。
春以脯酒為歲祠【脯:干肉。】,因泮凍【泮:河流解凍。】,秋涸凍【涸凍:凝凍。】,冬塞禱祠【塞:用祭品報答神靈的福佑。】。其牲用牛犢各一,牢具珪幣各異。
春季用干肉、酒祭祀,祈禱一年農事豐收,隨即河水解凍,秋季又冰凍了,冬季冰雪塞徑,為酬報神靈祈求保佑而進行祭祀。各個季節祭祀時所用的犧牲祭品是一頭小牛,其他盛在器皿中的牲畜和玉、帛等各處不相同。
自華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華山,薄山【薄山:又名衰山,在潼關北。】。薄山者,衰山也。岳山【岳山:在陜西武功縣境。】,岐山【岐山:在陜西岐山縣。】,吳岳【吳岳:即吳陽山。】,鴻冢【鴻冢:在陜西鳳翔縣。】,瀆山【瀆山:又名汶山,即岷山,在四川松潘縣北。】。瀆山,蜀之汶山。
從華山往西,有名山七座,名川四條。名山有華山、薄山。薄山,就是衰山。還有岳山、岐山、吳岳、鴻冢、瀆山。瀆山,就是蜀郡的汶山。
水曰河,祠臨晉【臨晉:即今陜西大荔縣,縣南有大河祠,祀黃河之神。】;沔【沔(mian):漢水上游稱沔水。】,祠漢中;湫淵【湫淵:湖名,在朝那縣。】,祠朝那【朝那:縣名,在今甘肅平涼西北。】;江水,祠蜀【蜀:今四川成都市,市南有江水祠,祀長江之神。】。亦春秋泮涸禱塞,如東方名山川;而牲牛犢牢具珪幣各異。而四大冢鴻【冢:山頂。】、岐、吳、岳,皆有嘗禾【嘗禾:用新產的谷物祭祀。嘗,祭名。】。
河流有黃河,在臨晉祭祀它;沔水,在漢中祭祀它;湫淵,在朝祭祀它;長江,在蜀郡治所祭祀它。祭祀的時間也是在春秋季節,解凍和封凍,以及冬季路塞酬報神靈祈求保佑,和東方的名山大川的祭祀方法是一樣的;而使用的犧牲,盛在器皿中的牲畜、玉帛等各不相同。四大冢鴻冢、岐冢、吳冢、岳冢,也都有都有嘗禾的祭祀。
陳寶節來祠【陳寶節來祠:陳寶之神應節前來享受祭禮。】。其河加有嘗醪【醪(lao):即酒釀。】。此皆在雍州之域,近天子之都,故加車一乘【乘(sheng):一輛車稱一乘。】,騮駒四。
陳寶祠的神靈應節而來就祭祀。對黃河的祭祀另外增加嘗醪的祭祀。這兩處都在雍州的地域范圍內,靠近天子的都城,所以增加一輛車和四匹赤身黑鬣的馬駒作祭品。
霸、產、長水、灃、澇、涇、渭皆非大川【霸、產、長水、灃、澇、涇、渭:均為水名,匯入渭水。】,以近咸陽,盡得比山川祠【比:參照。】,而無諸加【無諸加:因是祭小山小川,沒有車馬甜酒等增加的供品。】。
霸水、產水、長水、灃水、澇水、涇水、渭水都不是大河,因為它們臨近咸陽,全都可以按照祭祀山川之神的規格祭祀,但沒有增加各種祭品。
汧、洛二淵,鳴澤、蒲山、岳??山之屬【鳴澤:湖名,在河北涿縣西。岳??(xu):在華山西。】,為小山川,亦皆歲禱塞泮涸祠,禮不必同。
汧水和洛水兩條河流,鳴澤、蒲山、岳崤山一類的小山川,也都在每年舉行歲祭、酬報神靈、解凍和枯水封凍的祭祀,禮儀規格不一定相同。
而雍有日、月、參、辰、南北斗、熒惑、太白、歲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風伯、雨師、四海、九臣、十四臣、諸布、諸嚴、諸逑之屬【參(shen):二十八宿之一。辰:心宿,二十八宿之一。南北斗:斗宿,二十八宿之一。熒惑:火星。太白:金星。歲星:木星。填(zhen)星:土星。辰星:水星。二十八宿(xiu):古代天文學將周天星辰劃分為二十八個天區,四方各七宿。風伯:神話中的風神。雨師:神話中的雨神。四海:指海神。九臣、十四臣:星宿名,或說為古帝王名,不詳。布:祭星。嚴:本應是莊,避漢明帝劉莊之諱改莊為嚴。諸莊,即道路之神。逑:溝渠之神。】,百有馀廟【百有馀廟:這一句說在雍地有祭祀星神和地上各小神的廟宗一百多處。】。西亦有數十祠【西:西垂邑。】。
而雍州有日、月、參宿、辰宿、南斗北斗、火星、金星、木星、土星、水星、二十八宿、風伯、雨師、四海之神、九臣、十四臣、各個祭星之處、各個嚴神、各個逑神之類,有一百多座神廟。秦的舊都西縣也有幾十座祠廟。
于湖有周天子祠【湖:縣名,在今河南靈寶縣境。】。于下邽有天神【下邽(gui):縣名,在今陜西渭南縣東北。】。灃、滈有昭明【灃、滈(hao):古河流名,已絕。昭明:火星的別名。】、天子辟池【辟池:即滈池,相傳周初辟雍所在地。】。于(社)〔杜〕、亳有三社主之祠、壽星祠【杜、亳(bo):邑名,均在西安市東南。壽星:南極老人星,星現,主天下太平。】;而雍菅廟亦有杜主【菅(jian):茅草。】。
在京兆湖縣有周天子的祠廟。在下邽縣有天神廟。在灃水、滈水有火星昭明廟和天子辟池。在杜縣的亳亭有三座杜主祠和壽星祠;而且在雍州的草屋祠廟中也祭祀杜主。
杜主,故周之右將軍,其在秦中【秦中:漢中。】,最小鬼之神者【最小鬼之神者:其鬼雖小而有神靈。】。各以歲時奉祠。
杜主,是從前周宣王的右將軍,他是秦中地區內最靈驗的小鬼神。各個祠廟每年都按一定的時節各自祭祀。
唯雍四畤上帝為尊【四畤上帝:即雍邑原來所祭的青、黃、赤、白四位天帝,最為尊崇。】,其光景動人民唯陳寶【光景:景象。這一句說景象動人的只有對陳寶神的祭祀。】。
神靈中只有雍州用畤、密、吳陽上下四畤祭祀的上帝最尊貴,祭祀時的景象最激動人心的只有陳寶祠。
故雍四畤,春以為歲禱,因泮凍,秋涸凍,冬塞祠,五月嘗駒【嘗駒:用少壯的駿馬行祭。】,及四仲之月(祠若)月祠【四仲之月:四季的中間一個月,即二、五、八、十一月。】,〔若〕陳寶節來一祠。
所以過去雍州四畸的祭祀,春季用來祈禱一年豐收的祭祀,隨即河水解凍了,秋天枯水又封凍了,冬季路塞為酬報神靈祭祀,五月用馬駒作為祭品舉行嘗祭,以及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個月的月祭,至于陳寶神是在節日時有一次祭祀。
春夏用骍【骍(xin):赤色馬。】,秋冬用騮。畤駒四匹,木禺龍欒車一駟【木禺(ou)龍:即木偶龍。欒車:帶鈴的車輛。】,木禺車馬一駟,各如其帝色。
春夏季節祭祀用赤色馬,秋冬季節祭祀用赤身黑鬣的馬。每畤用四匹馬駒,四條木雕的龍駕駛的有鈴大車一輛,各自車馬的顏色和所祭祀的青、黃、赤、白四帝的顏色是相同的。
黃犢羔各四,珪幣各有數,皆生瘞埋【瘞(yi):埋葬。】,無俎豆之具。三年一郊。
還有黃色的小牛小羊各四頭,玉圭、布帛各自有一定的數量,全都用活著埋在地里的方式,沒有俎豆等盛宴享祭品的器具。每三年舉行一次郊祭。
秦以冬十月為歲首,故常以十月上宿郊見【十月上宿郊見:十月天子齋戒,然后郊祀以見上帝。】,通權火【通權火:點燃篝火照明黑夜。】,拜于咸陽之旁,而衣上白【衣上白:穿著白衣為尚。】,其用如經祠云【經祠:常行的祭儀。】。西畤、畦畤,祠如其故,上不親往。
秦朝把冬季十月作為每一年的開始,所以皇帝經常在十月里齋戒,舉行郊祭,將烽火從咸陽一直排列到四畤祭壇,在咸陽城的旁邊跪拜,所穿的服飾崇尚白色,所用的祭典儀式和日常祭祀時一樣。西畤、畦畤,祭祖和過去一樣,皇帝不親自前往。
諸此祠皆太祝常主,以歲時奉祠之。至如他名山川諸鬼及八神之屬【他:其他。】,上過則祠,去則已【已:終止。】。
這些祭祀日常全是由太祝主管,每年按時供奉。至于像其他的名川大山、各種鬼物和八神一類,皇帝經過它們的祠廟的時候就去祭祀,離開后就停止了。
郡縣遠方神祠者,民各自奉祠,不領于天子之祝官【領:領導、領屬、管理。】。祝官有秘祝【秘祝:官名,主持為帝王祈禱,將災禍移于臣民。】,即有災祥【即:如果。災祥:指災殃。】,輒祝祠移過于下【輒(zhe):總是。祝祠:行祭祈禱。過:移。】。
遠方各郡縣的神廟由當地民眾各自供奉祭祀,不屬于天子的祭祀官員們管理。祭祀的官員中有秘祝官,如果出現了災異,就替天子舉行祈禱祭祀,請求把過失和災禍轉移到臣民身上。
【段意】:正文第三段,對秦漢之際致祭的各種神祇作縱向的概述。
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并:兼并。帝:稱帝。動詞。】,或曰:“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螾:蚯蚓。見(xian):同“現”,出現。傳說黃帝憑仗土(五行之一)的德性而擁有天下,就有十余丈長的大蚯蚓出現作為祥瑞。】。夏得木德,青龍止于郊,草木暢茂。殷得金德【金:金屬。】,銀自山溢。
秦始皇統一天下稱帝以后,有人說:“黃帝得到五行中的土德,有黃色的龍和巨大的蚯蚓出現。夏代得到了五行中的木德,有青色的龍棲息在郊野,草木生長得繁茂、茁壯。殷代得到了五行中的金德,有白銀從山中流出。
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赤烏之符:傳說周武王時有火從天降下,狀如赤烏,作為周據火德而興旺的征兆。符,即所謂符命。】。今秦變周【變:指取代。】,水德之時【水德之時:這與上文的土德、木德、金德、火德,都是五行學說的術語,以五行的相生相克來解釋王朝的更替。】。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
周代得到了五行中的火德,有形狀像赤烏一樣的天火下降這種符瑞。現在秦朝取代了周朝,是屬于水德的時代。從前秦文公外出打獵,曾捕獲一條黑龍,這就是水德的祥瑞。”
于是秦更命河曰“德水”【更:改。命:稱。河:黃河。】,以冬十月為年首,色上黑【上:通“尚”,崇尚。這一句說以黑為正色。】,度以六為名【度:度制。以六為名:因為水主北方、為黑色,代表之數為六,所以數以六為度,如規定長度六尺為一步,符方六寸等。】,音上大呂【音:音律。大呂:十二律之一。水性陰,大呂屬陰律,所以秦以大呂為正音。】,事統上法【事:指國家政事。法:法治。這一句謂一切政事都依據法律進行決斷。】。
于是秦朝把黃河更名為“德水”,規定冬季十月作為每年的開端,崇尚黑色,度量以六作為一個單位,音律崇尚大呂律,國家的政務法令崇尚法治。
即帝位三年,東巡郡縣,祠騶嶧山【騶嶧山:一般稱嶧山,在今山東鄒縣附近。】,頌秦功業。于是征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征:征召。從:隨從。博士:學官名,精于儒家經典學說,善以古通今。】,至乎泰山下。
秦始皇登上帝位的第三年,往東巡視郡縣,在騶縣嶧山立祠祭祀,稱頌秦國的功業。于是從原先的齊國、魯國地區,征召了信奉孔子學說的儒生和通曉古今的博士共七十人隨行,到達了泰山腳下。
諸儒生或議曰【諸:眾。】:“古者封禪為蒲車,惡傷山之土石草木【蒲車:用蒲草包裹車輪以減少顛簸。常用于祭祀或征迎賢士。惡(wu):討厭。】;掃地而祭,席用菹秸【菹(zu):枯草。秸(jie):農作物收割后的莖,如麥秸。】,言其易遵也【易遵:容易施行。】。”
這些儒生中有人議論說:“古代舉行封禪時,要使用以蒲草裹著車輪的車子,這樣做的原因是害怕硬車輪會傷害山上的土石草木;祭祀時把地面掃干凈,把用枯草和農作物莖稈編成的席子鋪在地上,說明祭祀是很容易照著辦的。”
始皇聞此議各乖異【乖:互相違背。】,難施用,由此絀儒生【絀(chu):通“黜”,貶退、斥退。】。而遂除車道【除:修治。這一句謂開辟通車的大道。】,上自泰山陽至巔【陽:山南為陽。巔:山頂。這一句說從山的南面登上極頂。】,立石頌秦始皇帝德【立石:指將紀功文字刻于石上。】,明其得封也【明:表明。得:能夠。這一句謂表明秦始皇有資格封泰山。】。從陰道下【陰:山北為陰。陰道,泰山北坡道路。】,禪于梁父。
秦始皇聽到這些議論各不相同,十分古怪,很難施行采用,因此貶黜了儒生,決定馬上修筑車道,從泰山的南面一直往上修到山頂,豎立石碑刻字,頌揚秦始皇的功德,表明他有資格封禪泰山。從泰山北面的道路下山,在梁父山舉行禪禮。
其禮頗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太祝:掌管祈禱之事的官員。這一句說秦始皇封禪采用了太祝在雍邑祭祀上帝時所用的很多禮儀。】。而封藏皆秘之【封藏:指行封禪之禮的具體位置。秘:隱秘。】,世不得而記也。
舉行封禪的禮儀采取了很多太祝在雍邑祭祀上帝時使用的儀式,但有關記錄都封藏隱秘了起來,世人不得而知,也不能夠加以記載。
始皇之上泰山【之:助詞,無實在意義。】,中阪遇暴風雨,休于大樹下。諸儒生既絀,不得與用于封事之禮【與(yu):參與。】,聞始皇遇風雨,則譏之。
秦始皇上泰山的時候,在半山腰遇到了暴風雨,于是在一棵大樹下面避雨。儒生已經被貶黜了,不能參加在泰山頂祭天的禮儀活動,聽說秦始皇遇到了風雨,都譏笑他。
于是始皇遂東游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羨門之屬【羨門:古仙人名。之屬:之類。】。八神將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來作之【太公:指姜尚,周文王尊為太公望,佐武王滅商;周建立后封于齊,即為齊國始祖。】。齊所以為齊,以天齊也【齊:通“臍”。這一句謂齊之所以號稱“齊”,是因為正對天之臍。】。其祀絕莫知起時。
于是秦始皇繼續向東到海邊去游覽,一路祭祀名山大川和八神,尋求像羨門一類的仙人。八神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也有人說是從姜太公以來才產生的。齊國之所以稱作“齊”,就是因為它和天的中央等齊。對它的祭祀已經斷絕,誰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興起的。
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齊。天齊淵水【天齊淵水:泉名。】,居臨菑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太山梁父。蓋天好陰【天好(hao)陰:天是陽,故愛好陰以相調和。】,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地貴陽【地貴陽:地是陰,故樂于受天之陽氣。】,祭之必于澤中圜丘云。
八神的名稱:第一位叫天主,在天齊祭祀。天齊有五眼泉水一并流出,位于臨菑城南郊的山腳下。第二位叫地主,在泰山、梁父山祭祀。因為天神喜好陰,所以祭祀它一定要在高山的下面,小山的山上,稱為“畤”;地神喜好陽,祭祀它一定要在水澤當中的圓形丘陵上。
三曰兵主,祠蚩尤【蚩(chi)尤:相傳為黃帝時諸侯,喜好武力,因作亂被殺。】。蚩尤在東平陸監鄉【東平陸:今山東汶上縣北。蚩尤墓在其境。】,齊之西境也。四曰陰主,祠三山【三山:即參山,在今山東掖縣北。】。五曰陽主,祠之罘【之罘(fu):山名,也作芝罘,在今山東煙臺市北。】。
第三位叫兵主,在蚩尤山祭祀。蚩尤山位于東平郡的陸監鄉,在齊國的西部疆域。第四位叫陰主,在參山祭祀。第五位叫陽主,在之罘山祭祀。
六曰月主,祠之萊山【萊山:又名萊陰山,在今山東黃縣東南。】。皆在齊北,并勃海【并(bang):通“傍”,靠近,挨著。勃海:即渤海。】。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在今山東榮成縣北。】。成山斗入海【斗入海:謂孤懸入海。】,最居齊東北隅【隅:角落。】,以迎日出云【以迎日出云:說是迎接日出的。】。
第六位叫月主,在萊山祭祀。參山、之罘山、萊山都在齊國的北部,靠近渤海。第七位叫日主,在成山祭祀。成山曲折陡峭地伸入海中,在齊國東北方的最頂端,是用來迎接日出的地方。
八曰四時主,祠瑯邪【瑯邪:山名,在今山東諸城縣東。】。瑯邪在齊東方,蓋歲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牢具:牢指太牢或少牢,具指陳列的食品。這一句謂用一整套犧牲行祭。】,而巫祝所損益【巫祝:具體司祭的人。損益:增減。】,珪幣雜異焉【珪幣:祭祀用的玉帛。雜異:不同。此句謂犧牲一致,而所用玉和帛經巫祝的增減,數目就各不相同。】。
第八位叫四時主,在瑯邪山祭祀。瑯邪山位于齊國的東方,所以這里是在時間上每年最先開始的地方。八神都分別用一套盛在器皿中的牛、羊、豬來祭祀,但是各個祠廟中主持祭禮的巫師們對祭品有所增減,祭祀用的玉和帛等也不盡相同。
自齊威、宣之時【齊威、宣:齊威王、宣王。】,騶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騶子:即鄒衍,戰國時有名的陰陽五行家。論著:研究并宣揚。終始五德之運:指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德性相克相生、周而復始、循環變化,反映出的歷史觀也以循環論為特征。】,及秦帝而齊人奏之【奏:向天子上報。】,故始皇采用之。
自從齊威王、齊宣王的時候起,騶衍這一類人就著書論述金、木、水、火、土五德終始運行的規律,到了秦國稱帝時,就有齊國人把這些理論上奏,所以秦始皇就采用了它。
而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最后【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均為傳說中古仙人名。】,皆燕人,為方仙道【方:通“仿”,模仿,效法。】,形解銷化【形解銷化:身體變化消滅,道家稱死為形解。】,依于鬼神之事。
而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等人,都是燕國人,羨慕并且仿效古人的神仙之道,主張人老死之后精神可以脫離肉體,變化成神仙,所說的是依仗于鬼神的一些事。
騶衍以陰陽主運顯于諸侯【陰陽主運:鄒衍把關于“陰陽交替”的樸素辨證法思想和“天人感應”說結合起來,用以解釋王朝的新舊更替,并稱可以主宰一個王朝的命運。其著作中有《終始》、《主運》等篇。顯于諸侯:顯名于諸侯,鄒衍曾為燕昭王師。】,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方士:通曉神仙方術之人。】,然則怪迂阿諛茍合之徒自此興【然則:這樣就。怪迂:怪異不切實際。阿(e)諛(yu):曲意逢迎。茍合:無原則地附和。】,不可勝數也【勝(sheng):盡,全部,完全。】。
騶衍用陰陽交替循環可以主宰王朝命運的學說在諸侯各國得到顯達,而燕國、齊國沿海一帶的方術之士繼承了騶衍的學說,卻不能融會貫通,于是興起了一批靠奇談怪論、阿諛逢迎去茍合君主的人,這一類人多得數不過來。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燕昭:燕昭王。蓬萊、方丈、瀛洲:傳說中仙人所居的海上三神山。】。此三神山者,其傳在勃海中【傳:傳說。】,去人不遠;患且至【患:擔心。且:將要。】,則船風引而去。
自從齊國威王、宣王、燕昭王開始,就不斷派人到大海里去尋找神仙居住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山。這三座神山,傳說是在渤海當中,離有人的地方不太遠,難辦的是如果船快要接近它了,就會有大風把船吹走。
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在焉:在那兒。】。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
大約曾經有人到過那里,據說那里有各種仙人和使人長生不死的藥物。那里的禽獸等生物都是白色,而它們居住的宮室門闕都是用黃金白銀建造的。還沒有到達神山時,遠遠地望去像是一片云彩;等到了跟前,這三座神山反而沉入了水面底下。
臨之【臨:朝下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甘心:羨慕并全心全意地追求。】。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則方士言之不可勝數。
快要臨近這三座神山,就會被風吹走,始終不能夠到達神山。世間的君王沒有誰不對神山心馳神往。等到秦始皇統一了天下,巡視到了海邊,講述這件事情的方土多得不能盡數。
始皇自以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赍(ji):攜帶。】。船交海中【交:開始進入。】,皆以風為解【皆以風為解:入海之人都用風吹船去(即上文“則船風引而去”)不能到達神山作為托辭,借以掩蓋謊言并造成可望不可及的效果。】,曰未能至,望見之焉。
秦始皇認為自己到了海上又恐怕不能到達三座神山,于是派人只攜帶一些童男童女到海上去尋找神山。回來的人都以船進入大海當中后就被風吹走為借口,說未能到達,只是遠遠地望見神山。
其明年【明年:第二年。】,始皇復游海上,至瑯邪,過恒山,從上黨歸。后三年,游碣石【碣(jie)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縣北。】,考入海方士【考入海方士:謂始皇親行大海邊以考驗方士所說的真偽。】,從上郡歸。
第二年,秦始皇再次巡游海邊,到了瑯邪山,經過恒山以后,從上黨郡返回。以后的第三年,秦始皇巡游碣石山,詢問了進入海區的方士后,從上郡返回。
后五年,始皇南至湘山【湘山:即君山,又名洞庭山,在今湖南岳陽縣西洞庭湖中。】,遂登會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藥【冀:希圖。】,不得。還至沙丘,崩。
以后的第五年,秦始皇南巡到了湘山,接著登上了會稽山,沿著海邊巡游,希望能夠遇見海中的三座神山,得到神山上的長生不死之藥。沒能夠到達,回來時,在沙丘這個地方逝世了。
二世元年,東巡碣石,并海南,歷太山,至會稽,皆禮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書旁【勒:也就是刻。】,以章始皇之功德【章:通“彰”,顯明,頌揚的意思。】。其秋,諸侯畔秦【諸侯:指被滅的戰國諸侯的后代。畔:通“叛”。】。三年而二世弒死【弒:下殺上稱弒,如子殺父,臣殺君。這一句說二世被弒(指被趙高所殺)而喪身。】。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秦二世往東去巡視碣石山,沿著海岸南下,經過泰山,到了會稽山,在這些地方都設了禮儀祭祀,又在秦始皇所立的石碑銘文旁邊刻寫文辭,用來表彰秦始皇的功德。這年秋天,各地諸侯反叛秦朝。三年后秦二世被殺。
始皇封禪之后十二歲,秦亡。諸儒生疾秦焚《詩》《書》【疾:痛恨。】,誅僇文學【僇(lu):通“戮”,殺戮。文學:文學之士,指儒生。】,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皆訛曰【訛:造謠。】:
秦始皇舉行封禪活動后十二年,秦朝滅亡。儒生們痛恨秦朝焚毀《詩》《書》,屠殺并侮辱文人,百姓們怨恨秦朝的酷法,天下就背叛秦朝,都謠傳說:
“始皇上泰山,為暴風雨所擊,不得封禪。”此豈所謂無其德而用事者邪【此豈所謂無其德而用事者邪:這難道就是人們通常說的那種沒有相當的功德而勉強行事一類的嗎?這是用疑問來表達對秦的暴政(特別是焚書、坑儒)的批評。】?
“秦始皇上泰山的時候,受到暴風雨的襲擊,未能舉行封禪典禮。”這難道不就是所謂沒有具備相應的德行而去舉行封禪儀式的那種情況嗎?
【段意】:第二段,歷敘秦始皇的封禪情況。封禪既然稱為“受命帝王”必行之禮,秦皇自然要借以炫耀自己的超越前圣的不世功業。他上泰山刻石紀功;更為永享富貴熱衷于尋仙山求不死仙藥。我們還注意到,太史公對其所作所為是不以為然的,觀其記始皇上泰山遇風雨而招致儒生聞而譏之,始皇“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藥,不得”等語可知。
昔三代之(君)〔居〕皆在河、洛之間【洛:洛河。】,故嵩高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瀆咸在山東【山東:指崤山以東的廣大地區,即戰國時秦以外的六國地域。】。至秦稱帝,都咸陽【咸陽:戰國時秦孝公開始建都于此。在今陜西咸陽市東北。】,則五岳、四瀆皆并在東方。
從前夏、商、周三代的居住地點都在黃河、洛河一帶,所以把嵩高山定為中岳,而四岳各在按它所在的方位命名,四條大河都在崤山以東。到了秦國稱帝,建都在咸陽,那么五岳、四條大河就都一并在東方。
自五帝以至秦,軼興軼衰【軼:通“迭”,交替地、輪流地。】,名山大川或在諸侯,或在天子,其禮損益世殊【其禮損益世殊:祭祀名山大川的儀禮增減而各代不同。】,不可勝記。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奉:奉祀。序:依次排列,論述的意思。】。
從五帝以來一直到秦朝,一代代地興衰更迭,名山大川有時候在諸侯國內,有時候歸屬天子,對它們祭祀的禮儀有增有減,各個時代都不一樣,不能一一記錄下來。等到秦國統一了天下,命令祭祀官員經常奉祭的天、地、名山大川的各位鬼神,可以按秩序一一記錄下來。
于是自殽以東,名山五【名山五:奉祀的名山有五座。】,大川祠二。曰太室。太室,嵩高也。恒山,泰山,會稽,湘山【湘山:指湖南長沙市的湘山,又名黃陵山,在湘潭以北。】。水曰濟,曰淮。
于是從淆山向東,有名山五座,大河兩條要祭祀。這五座名山是太室山,太室山就是嵩高山;以及恒山、泰山、會稽山、湘山。兩條大河是濟水、淮水。
春以脯酒為歲祠【脯:干肉。】,因泮凍【泮:河流解凍。】,秋涸凍【涸凍:凝凍。】,冬塞禱祠【塞:用祭品報答神靈的福佑。】。其牲用牛犢各一,牢具珪幣各異。
春季用干肉、酒祭祀,祈禱一年農事豐收,隨即河水解凍,秋季又冰凍了,冬季冰雪塞徑,為酬報神靈祈求保佑而進行祭祀。各個季節祭祀時所用的犧牲祭品是一頭小牛,其他盛在器皿中的牲畜和玉、帛等各處不相同。
自華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華山,薄山【薄山:又名衰山,在潼關北。】。薄山者,衰山也。岳山【岳山:在陜西武功縣境。】,岐山【岐山:在陜西岐山縣。】,吳岳【吳岳:即吳陽山。】,鴻冢【鴻冢:在陜西鳳翔縣。】,瀆山【瀆山:又名汶山,即岷山,在四川松潘縣北。】。瀆山,蜀之汶山。
從華山往西,有名山七座,名川四條。名山有華山、薄山。薄山,就是衰山。還有岳山、岐山、吳岳、鴻冢、瀆山。瀆山,就是蜀郡的汶山。
水曰河,祠臨晉【臨晉:即今陜西大荔縣,縣南有大河祠,祀黃河之神。】;沔【沔(mian):漢水上游稱沔水。】,祠漢中;湫淵【湫淵:湖名,在朝那縣。】,祠朝那【朝那:縣名,在今甘肅平涼西北。】;江水,祠蜀【蜀:今四川成都市,市南有江水祠,祀長江之神。】。亦春秋泮涸禱塞,如東方名山川;而牲牛犢牢具珪幣各異。而四大冢鴻【冢:山頂。】、岐、吳、岳,皆有嘗禾【嘗禾:用新產的谷物祭祀。嘗,祭名。】。
河流有黃河,在臨晉祭祀它;沔水,在漢中祭祀它;湫淵,在朝祭祀它;長江,在蜀郡治所祭祀它。祭祀的時間也是在春秋季節,解凍和封凍,以及冬季路塞酬報神靈祈求保佑,和東方的名山大川的祭祀方法是一樣的;而使用的犧牲,盛在器皿中的牲畜、玉帛等各不相同。四大冢鴻冢、岐冢、吳冢、岳冢,也都有都有嘗禾的祭祀。
陳寶節來祠【陳寶節來祠:陳寶之神應節前來享受祭禮。】。其河加有嘗醪【醪(lao):即酒釀。】。此皆在雍州之域,近天子之都,故加車一乘【乘(sheng):一輛車稱一乘。】,騮駒四。
陳寶祠的神靈應節而來就祭祀。對黃河的祭祀另外增加嘗醪的祭祀。這兩處都在雍州的地域范圍內,靠近天子的都城,所以增加一輛車和四匹赤身黑鬣的馬駒作祭品。
霸、產、長水、灃、澇、涇、渭皆非大川【霸、產、長水、灃、澇、涇、渭:均為水名,匯入渭水。】,以近咸陽,盡得比山川祠【比:參照。】,而無諸加【無諸加:因是祭小山小川,沒有車馬甜酒等增加的供品。】。
霸水、產水、長水、灃水、澇水、涇水、渭水都不是大河,因為它們臨近咸陽,全都可以按照祭祀山川之神的規格祭祀,但沒有增加各種祭品。
汧、洛二淵,鳴澤、蒲山、岳??山之屬【鳴澤:湖名,在河北涿縣西。岳??(xu):在華山西。】,為小山川,亦皆歲禱塞泮涸祠,禮不必同。
汧水和洛水兩條河流,鳴澤、蒲山、岳崤山一類的小山川,也都在每年舉行歲祭、酬報神靈、解凍和枯水封凍的祭祀,禮儀規格不一定相同。
而雍有日、月、參、辰、南北斗、熒惑、太白、歲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風伯、雨師、四海、九臣、十四臣、諸布、諸嚴、諸逑之屬【參(shen):二十八宿之一。辰:心宿,二十八宿之一。南北斗:斗宿,二十八宿之一。熒惑:火星。太白:金星。歲星:木星。填(zhen)星:土星。辰星:水星。二十八宿(xiu):古代天文學將周天星辰劃分為二十八個天區,四方各七宿。風伯:神話中的風神。雨師:神話中的雨神。四海:指海神。九臣、十四臣:星宿名,或說為古帝王名,不詳。布:祭星。嚴:本應是莊,避漢明帝劉莊之諱改莊為嚴。諸莊,即道路之神。逑:溝渠之神。】,百有馀廟【百有馀廟:這一句說在雍地有祭祀星神和地上各小神的廟宗一百多處。】。西亦有數十祠【西:西垂邑。】。
而雍州有日、月、參宿、辰宿、南斗北斗、火星、金星、木星、土星、水星、二十八宿、風伯、雨師、四海之神、九臣、十四臣、各個祭星之處、各個嚴神、各個逑神之類,有一百多座神廟。秦的舊都西縣也有幾十座祠廟。
于湖有周天子祠【湖:縣名,在今河南靈寶縣境。】。于下邽有天神【下邽(gui):縣名,在今陜西渭南縣東北。】。灃、滈有昭明【灃、滈(hao):古河流名,已絕。昭明:火星的別名。】、天子辟池【辟池:即滈池,相傳周初辟雍所在地。】。于(社)〔杜〕、亳有三社主之祠、壽星祠【杜、亳(bo):邑名,均在西安市東南。壽星:南極老人星,星現,主天下太平。】;而雍菅廟亦有杜主【菅(jian):茅草。】。
在京兆湖縣有周天子的祠廟。在下邽縣有天神廟。在灃水、滈水有火星昭明廟和天子辟池。在杜縣的亳亭有三座杜主祠和壽星祠;而且在雍州的草屋祠廟中也祭祀杜主。
杜主,故周之右將軍,其在秦中【秦中:漢中。】,最小鬼之神者【最小鬼之神者:其鬼雖小而有神靈。】。各以歲時奉祠。
杜主,是從前周宣王的右將軍,他是秦中地區內最靈驗的小鬼神。各個祠廟每年都按一定的時節各自祭祀。
唯雍四畤上帝為尊【四畤上帝:即雍邑原來所祭的青、黃、赤、白四位天帝,最為尊崇。】,其光景動人民唯陳寶【光景:景象。這一句說景象動人的只有對陳寶神的祭祀。】。
神靈中只有雍州用畤、密、吳陽上下四畤祭祀的上帝最尊貴,祭祀時的景象最激動人心的只有陳寶祠。
故雍四畤,春以為歲禱,因泮凍,秋涸凍,冬塞祠,五月嘗駒【嘗駒:用少壯的駿馬行祭。】,及四仲之月(祠若)月祠【四仲之月:四季的中間一個月,即二、五、八、十一月。】,〔若〕陳寶節來一祠。
所以過去雍州四畸的祭祀,春季用來祈禱一年豐收的祭祀,隨即河水解凍了,秋天枯水又封凍了,冬季路塞為酬報神靈祭祀,五月用馬駒作為祭品舉行嘗祭,以及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個月的月祭,至于陳寶神是在節日時有一次祭祀。
春夏用骍【骍(xin):赤色馬。】,秋冬用騮。畤駒四匹,木禺龍欒車一駟【木禺(ou)龍:即木偶龍。欒車:帶鈴的車輛。】,木禺車馬一駟,各如其帝色。
春夏季節祭祀用赤色馬,秋冬季節祭祀用赤身黑鬣的馬。每畤用四匹馬駒,四條木雕的龍駕駛的有鈴大車一輛,各自車馬的顏色和所祭祀的青、黃、赤、白四帝的顏色是相同的。
黃犢羔各四,珪幣各有數,皆生瘞埋【瘞(yi):埋葬。】,無俎豆之具。三年一郊。
還有黃色的小牛小羊各四頭,玉圭、布帛各自有一定的數量,全都用活著埋在地里的方式,沒有俎豆等盛宴享祭品的器具。每三年舉行一次郊祭。
秦以冬十月為歲首,故常以十月上宿郊見【十月上宿郊見:十月天子齋戒,然后郊祀以見上帝。】,通權火【通權火:點燃篝火照明黑夜。】,拜于咸陽之旁,而衣上白【衣上白:穿著白衣為尚。】,其用如經祠云【經祠:常行的祭儀。】。西畤、畦畤,祠如其故,上不親往。
秦朝把冬季十月作為每一年的開始,所以皇帝經常在十月里齋戒,舉行郊祭,將烽火從咸陽一直排列到四畤祭壇,在咸陽城的旁邊跪拜,所穿的服飾崇尚白色,所用的祭典儀式和日常祭祀時一樣。西畤、畦畤,祭祖和過去一樣,皇帝不親自前往。
諸此祠皆太祝常主,以歲時奉祠之。至如他名山川諸鬼及八神之屬【他:其他。】,上過則祠,去則已【已:終止。】。
這些祭祀日常全是由太祝主管,每年按時供奉。至于像其他的名川大山、各種鬼物和八神一類,皇帝經過它們的祠廟的時候就去祭祀,離開后就停止了。
郡縣遠方神祠者,民各自奉祠,不領于天子之祝官【領:領導、領屬、管理。】。祝官有秘祝【秘祝:官名,主持為帝王祈禱,將災禍移于臣民。】,即有災祥【即:如果。災祥:指災殃。】,輒祝祠移過于下【輒(zhe):總是。祝祠:行祭祈禱。過:移。】。
遠方各郡縣的神廟由當地民眾各自供奉祭祀,不屬于天子的祭祀官員們管理。祭祀的官員中有秘祝官,如果出現了災異,就替天子舉行祈禱祭祀,請求把過失和災禍轉移到臣民身上。
【段意】:正文第三段,對秦漢之際致祭的各種神祇作縱向的概述。
原文~封禪書第六【2】
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夏得木德,青龍止於郊,草木暢茂。殷得金德,銀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於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為名,音上大呂,事統上法。
即帝位三年,東巡郡縣,祠騶嶧山,頌秦功業。於是徵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諸儒生或議曰:“古者封禪為蒲車,惡傷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菹秸,言其易遵也。”始皇聞此議各乖異,難施用,由此絀儒生。而遂除車道,上自泰山陽至巔,立石頌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從陰道下,禪於梁父。其禮頗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記也。
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風雨,休於大樹下。諸儒生既絀,不得與用於封事之禮,聞始皇遇風雨,則譏之。
於是始皇遂東游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羨門之屬。八神將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來作之。齊所以為齊,以天齊也。其祀絕莫知起時。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齊。天齊淵水,居臨菑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蓋天好陰,祠之必於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地貴陽,祭之必於澤中圜丘云。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四曰陰主,祠三山。五曰陽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萊山。皆在齊北,并勃海。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齊東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時主,祠瑯邪。瑯邪在齊東方,蓋歲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損益,珪幣雜異焉。
自齊威、宣之時,騶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最後皆燕人,為方仙道,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之事。騶衍以陰陽主運顯於諸侯,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然則怪迂阿諛茍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則方士言之不可勝數。始皇自以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風為解,曰未能至,望見之焉。其明年,始皇復游海上,至瑯邪,過恒山,從上黨歸。後三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從上郡歸。後五年,始皇南至湘山,遂登會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藥。不得,還至沙丘崩。
二世元年,東巡碣石,并海南,歷泰山,至會稽,皆禮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書旁,以章始皇之功德。其秋,諸侯畔秦。三年而二世弒死。
始皇封禪之後十二歲,秦亡。諸儒生疾秦焚詩書,誅僇文學,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皆訛曰:“始皇上泰山,為暴風雨所擊,不得封禪。”此豈所謂無其德而用事者邪?
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瀆咸在山東。至秦稱帝,都咸陽,則五岳、四瀆皆并在東方。自五帝以至秦,軼興軼衰,名山大川或在諸侯,或在天子,其禮損益世殊,不可勝記。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
於是自肴以東,名山五,大川祠二。曰太室。太室,嵩高也。恒山,泰山,會稽,湘山。水曰濟,曰淮。春以脯酒為歲祠,因泮凍,秋涸凍,冬塞禱祠。其牲用牛犢各一,牢具珪幣各異。
自華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華山,薄山。薄山者,衰山也。岳山,岐山,吳岳,鴻冢,瀆山。瀆山,蜀之汶山。水曰河,祠臨晉;沔,祠漢中;湫淵,祠朝;江水,祠蜀。亦春秋泮涸禱塞,如東方名山川;而牲牛犢牢具珪幣各異。而四大冢鴻、岐、吳、岳,皆有嘗禾。
陳寶節來祠。其河加有嘗醪。此皆在雍州之域,近天子之都,故加車一乘,騮駒四。
霸、產、長水、灃、澇、涇、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陽,盡得比山川祠,而無諸加。
汧、洛二淵,鳴澤、蒲山、岳鞚山之屬,為小山川,亦皆歲禱塞泮涸祠,禮不必同。
而雍有日、月、參、辰、南北斗、熒惑、太白、歲星、填星、、二十八宿、風伯、雨師、四海、九臣、十四臣、諸布、諸嚴、諸逑之屬,百有馀廟。西亦有數十祠。於湖有周天子祠。於下邽有天神。灃、滈有昭明、天子辟池。於、亳有三社主之祠、壽星祠;而雍菅廟亦有杜主。杜主,故周之右將軍,其在秦中,最小鬼之神者。各以歲時奉祠。
唯雍四畤上帝為尊,其光景動人民唯陳寶。故雍四畤,春以為歲禱,因泮凍,秋涸凍,冬塞祠,五月嘗駒,及四仲之月月祠,陳寶節來一祠。春夏用骍,秋冬用騮。畤駒四匹,木禺龍欒車一駟,木禺車馬一駟,各如其帝色。黃犢羔各四,珪幣各有數,皆生瘞埋,無俎豆之具。三年一郊。秦以冬十月為歲首,故常以十月上宿郊見,通權火,拜於咸陽之旁,而衣上白,其用如經祠云。西畤、畦畤,祠如其故,上不親往。
諸此祠皆太祝常主,以歲時奉祠之。至如他名山川諸鬼及八神之屬,上過則祠,去則已。郡縣遠方神祠者,民各自奉祠,不領於天子之祝官。祝官有秘祝,即有菑祥,輒祝祠移過於下。
秦始皇統一天下稱帝以后,有人說:“黃帝得到五行中的土德,有黃色的龍和巨大的蚯蚓出現。夏代得到了五行中的木德,有青色的龍棲息在郊野,草木生長得繁茂、茁壯。殷代得到了五行中的金德,有白銀從山中流出。周代得到了五行中的火德,有形狀像赤烏一樣的天火下降這種符瑞。現在秦朝取代了周朝,是屬于水德的時代。從前秦文公外出打獵,曾捕獲一條黑龍,這就是水德的祥瑞。”于是秦朝把黃河更名為“德水”,規定冬季十月作為每年的開端,崇尚黑色,度量以六作為一個單位,音律崇尚大呂律,國家的政務法令崇尚法治。
秦始皇登上帝位的第三年,往東巡視郡縣,在騶縣嶧山立祠祭祀,稱頌秦國的功業。于是從原先的齊國、魯國地區,征召了信奉孔子學說的儒生和通曉古今的博士共七十人隨行,到達了泰山腳下。這些儒生中有人議論說:“古代舉行封禪時,要使用以蒲草裹著車輪的車子,這樣做的原因是害怕硬車輪會傷害山上的土石草木;祭祀時把地面掃干凈,把用枯草和農作物莖稈編成的席子鋪在地上,說明祭祀是很容易照著辦的。”秦始皇聽到這些議論各不相同,十分古怪,很難施行采用,因此貶黜了儒生,決定馬上修筑車道,從泰山的南面一直往上修到山頂,豎立石碑刻字,頌揚秦始皇的功德,表明他有資格封禪泰山。從泰山北面的道路下山,在梁父山舉行禪禮。舉行封禪的禮儀采取了很多太祝在雍邑祭祀上帝時使用的儀式,但有關記錄都封藏隱秘了起來,世人不得而知,也不能夠加以記載。
秦始皇上泰山的時候,在半山腰遇到了暴風雨,于是在一棵大樹下面避雨。儒生已經被貶黜了,不能參加在泰山頂祭天的禮儀活動,聽說秦始皇遇到了風雨,都譏笑他。
于是秦始皇繼續向東到海邊去游覽,一路祭祀名山大川和八神,尋求像羨門一類的仙人。八神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也有人說是從姜太公以來才產生的。齊國之所以稱作“齊”,就是因為它和天的中央等齊。對它的祭祀已經斷絕,誰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興起的。八神的名稱:第一位叫天主,在天齊祭祀。天齊有五眼泉水一并流出,位于臨菑城南郊的山腳下。第二位叫地主,在泰山、梁父山祭祀。因為天神喜好陰,所以祭祀它一定要在高山的下面,小山的山上,稱為“畤”;地神喜好陽,祭祀它一定要在水澤當中的圓形丘陵上。第三位叫兵主,在蚩尤山祭祀。蚩尤山位于東平郡的陸監鄉,在齊國的西部疆域。第四位叫陰主,在參山祭祀。第五位叫陽主,在之罘山祭祀。第六位叫月主,在萊山祭祀。參山、之罘山、萊山都在齊國的北部,靠近渤海。第七位叫日主,在成山祭祀。成山曲折陡峭地伸入海中,在齊國東北方的最頂端,是用來迎接日出的地方。第八位叫四時主,在瑯邪山祭祀。瑯邪山位于齊國的東方,所以這里是在時間上每年最先開始的地方。八神都分別用一套盛在器皿中的牛、羊、豬來祭祀,但是各個祠廟中主持祭禮的巫師們對祭品有所增減,祭祀用的玉和帛等也不盡相同。
自從齊威王、齊宣王的時候起,騶衍這一類人就著書論述金、木、水、火、土五德終始運行的規律,到了秦國稱帝時,就有齊國人把這些理論上奏,所以秦始皇就采用了它。而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等人,都是燕國人,羨慕并且仿效古人的神仙之道,主張人老死之后精神可以脫離肉體,變化成神仙,所說的是依仗于鬼神的一些事。騶衍用陰陽交替循環可以主宰王朝命運的學說在諸侯各國得到顯達,而燕國、齊國沿海一帶的方術之士繼承了騶衍的學說,卻不能融會貫通,于是興起了一批靠奇談怪論、阿諛逢迎去茍合君主的人,這一類人多得數不過來。
自從齊國威王、宣王、燕昭王開始,就不斷派人到大海里去尋找神仙居住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山。這三座神山,傳說是在渤海當中,離有人的地方不太遠,難辦的是如果船快要接近它了,就會有大風把船吹走。大約曾經有人到過那里,據說那里有各種仙人和使人長生不死的藥物。那里的禽獸等生物都是白色,而它們居住的宮室門闕都是用黃金白銀建造的。還沒有到達神山時,遠遠地望去像是一片云彩;等到了跟前,這三座神山反而沉入了水面底下。快要臨近這三座神山,就會被風吹走,始終不能夠到達神山。世間的君王沒有誰不對神山心馳神往。等到秦始皇統一了天下,巡視到了海邊,講述這件事情的方土多得不能盡數。秦始皇認為自己到了海上又恐怕不能到達三座神山,于是派人只攜帶一些童男童女到海上去尋找神山。回來的人都以船進入大海當中后就被風吹走為借口,說未能到達,只是遠遠地望見神山。第二年,秦始皇再次巡游海邊,到了瑯邪山,經過恒山以后,從上黨郡返回。以后的第三年,秦始皇巡游碣石山,詢問了進入海區的方士后,從上郡返回。以后的第五年,秦始皇南巡到了湘山,接著登上了會稽山,沿著海邊巡游,希望能夠遇見海中的三座神山,得到神山上的長生不死之藥。沒能夠到達,回來時,在沙丘這個地方逝世了。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秦二世往東去巡視碣石山,沿著海岸南下,經過泰山,到了會稽山,在這些地方都設了禮儀祭祀,又在秦始皇所立的石碑銘文旁邊刻寫文辭,用來表彰秦始皇的功德。這年秋天,各地諸侯反叛秦朝。三年后秦二世被殺。
秦始皇舉行封禪活動后十二年,秦朝滅亡。儒生們痛恨秦朝焚毀《詩》《書》,屠殺并侮辱文人,百姓們怨恨秦朝的酷法,天下就背叛秦朝,都謠傳說:“秦始皇上泰山的時候,受到暴風雨的襲擊,未能舉行封禪典禮。”這難道不就是所謂沒有具備相應的德行而去舉行封禪儀式的那種情況嗎?
從前夏、商、周三代的居住地點都在黃河、洛河一帶,所以把嵩高山定為中岳,而四岳各在按它所在的方位命名,四條大河都在崤山以東。到了秦國稱帝,建都在咸陽,那么五岳、四條大河就都一并在東方。從五帝以來一直到秦朝,一代代地興衰更迭,名山大川有時候在諸侯國內,有時候歸屬天子,對它們祭祀的禮儀有增有減,各個時代都不一樣,不能一一記錄下來。等到秦國統一了天下,命令祭祀官員經常奉祭的天、地、名山大川的各位鬼神,可以按秩序一一記錄下來。
于是從淆山向東,有名山五座,大河兩條要祭祀。這五座名山是太室山,太室山就是嵩高山;以及恒山、泰山、會稽山、湘山。兩條大河是濟水、淮水。春季用干肉、酒祭祀,祈禱一年農事豐收,隨即河水解凍,秋季又冰凍了,冬季冰雪塞徑,為酬報神靈祈求保佑而進行祭祀。各個季節祭祀時所用的犧牲祭品是一頭小牛,其他盛在器皿中的牲畜和玉、帛等各處不相同。
從華山往西,有名山七座,名川四條。名山有華山、薄山。薄山,就是衰山。還有岳山、岐山、吳岳、鴻冢、瀆山。瀆山,就是蜀郡的汶山。河流有黃河,在臨晉祭祀它;沔水,在漢中祭祀它;湫淵,在朝祭祀它;長江,在蜀郡治所祭祀它。祭祀的時間也是在春秋季節,解凍和封凍,以及冬季路塞酬報神靈祈求保佑,和東方的名山大川的祭祀方法是一樣的;而使用的犧牲,盛在器皿中的牲畜、玉帛等各不相同。四大冢鴻冢、岐冢、吳冢、岳冢,也都有都有嘗禾的祭祀。
陳寶祠的神靈應節而來就祭祀。對黃河的祭祀另外增加嘗醪的祭祀。這兩處都在雍州的地域范圍內,靠近天子的都城,所以增加一輛車和四匹赤身黑鬣的馬駒作祭品。
霸水、產水、長水、灃水、澇水、涇水、渭水都不是大河,因為它們臨近咸陽,全都可以按照祭祀山川之神的規格祭祀,但沒有增加各種祭品。
汧水和洛水兩條河流,鳴澤、蒲山、岳崤山一類的小山川,也都在每年舉行歲祭、酬報神靈、解凍和枯水封凍的祭祀,禮儀規格不一定相同。
而雍州有日、月、參宿、辰宿、南斗北斗、火星、金星、木星、土星、水星、二十八宿、風伯、雨師、四海之神、九臣、十四臣、各個祭星之處、各個嚴神、各個逑神之類,有一百多座神廟。秦的舊都西縣也有幾十座祠廟。在京兆湖縣有周天子的祠廟。在下邽縣有天神廟。在灃水、滈水有火星昭明廟和天子辟池。在杜縣的亳亭有三座杜主祠和壽星祠;而且在雍州的草屋祠廟中也祭祀杜主。杜主,是從前周宣王的右將軍,他是秦中地區內最靈驗的小鬼神。各個祠廟每年都按一定的時節各自祭祀。
神靈中只有雍州用畤、密、吳陽上下四畤祭祀的上帝最尊貴,祭祀時的景象最激動人心的只有陳寶祠。所以過去雍州四畸的祭祀,春季用來祈禱一年豐收的祭祀,隨即河水解凍了,秋天枯水又封凍了,冬季路塞為酬報神靈祭祀,五月用馬駒作為祭品舉行嘗祭,以及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個月的月祭,至于陳寶神是在節日時有一次祭祀。春夏季節祭祀用赤色馬,秋冬季節祭祀用赤身黑鬣的馬。每畤用四匹馬駒,四條木雕的龍駕駛的有鈴大車一輛,各自車馬的顏色和所祭祀的青、黃、赤、白四帝的顏色是相同的。還有黃色的小牛小羊各四頭,玉圭、布帛各自有一定的數量,全都用活著埋在地里的方式,沒有俎豆等盛宴享祭品的器具。每三年舉行一次郊祭。秦朝把冬季十月作為每一年的開始,所以皇帝經常在十月里齋戒,舉行郊祭,將烽火從咸陽一直排列到四畤祭壇,在咸陽城的旁邊跪拜,所穿的服飾崇尚白色,所用的祭典儀式和日常祭祀時一樣。西畤、畦畤,祭祖和過去一樣,皇帝不親自前往。
這些祭祀日常全是由太祝主管,每年按時供奉。至于像其他的名川大山、各種鬼物和八神一類,皇帝經過它們的祠廟的時候就去祭祀,離開后就停止了。遠方各郡縣的神廟由當地民眾各自供奉祭祀,不屬于天子的祭祀官員們管理。祭祀的官員中有秘祝官,如果出現了災異,就替天子舉行祈禱祭祀,請求把過失和災禍轉移到臣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