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紓(1852—1924年),字琴南,號畏廬,別署冷紅生,晚稱蠡叟、踐卓翁、六橋補柳翁、春覺齋主人。室名春覺齋、煙云樓等,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近代中國著名的文學家、翻譯家、畫家,亦是福建工程學院的前身“蒼霞精舍”的重要創辦人之一。光緒八年(1882)舉人,考進士不中,遂從事教育工作,后在北京專以譯書售稿與賣文賣畫為生。他是個不懂外文但會翻譯的奇才,他古文造詣很深,才思敏捷,耳聞能記,先后與人合作,用古文翻譯外國古典名著,以意譯外國文學著稱于世,世稱“林譯”。
林紓不僅寫作、翻譯兼善,而且書法、繪畫俱工。因反對白話文,被排擠出北大后,他摒棄一切,肆力畫山水,潛心鉆研書畫。臨摹宋代“兩米”、元代高克恭、清“四王”等名家作品。林氏工畫山水,用色明麗而不艷俗,他的畫如其文,善于造景,畫中往往“數叢翠竹,幾株疏柳,畫船橋影,白云堆絮,遠山如黛”,觀其畫,好像徜徉于湖光山色之中,給人心曠神怡的美好享受。在20世紀20年代林紓畫作在北京琉璃廠潤格之高,即是齊白石也難以比肩。他在京城美術界地位之高,便毋庸多言。黃浚曾說:“舊京畫史,予所記者,庚子后以姜穎生、林畏廬兩先生為巨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