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子忠(約1574—1644),初名丹、字開予;后改名子忠、字道母、號北海、青蚓(一作青引)、生員,原籍北海(山東省萊陽市)人,后移居順天(即北京)。崔子忠可以說是明朝的一位愛國畫家,曾經(jīng)師從董其昌。在農(nóng)民起義軍李自成的隊伍攻入北京后,躲在自己的密室當中,后面因缺少糧食而餓死。善畫人物,題材多為佛畫、仕女及傳說故事,取法唐宋,頗具古意,在當時與陳洪綬齊名,有“南陳北崔”之稱。
崔子忠的人物畫,白描設(shè)色能自出新意。他與陳洪綬二人在畫風上相似,均以人物畫為主要特長,但卻不能相互代替,社會聲望也不分軒輊。陳洪綬的作品才氣橫溢,寓美于形色,而崔子忠的作品卻樸實無華,寓意于內(nèi)蘊。崔子忠晚年“息影深山,杜門卻掃”,瀏覽史籍,每遇有忠考奇節(jié)人物,義使巾幗英雄,繪圖像,立傳贊,雖稱自娛,也可以起“頑廉懦立”,立德、立功、立言、立像,合稱為四不朽之作。正因其作畫極為注重立意,因此為當時的文人和畫家們所推崇。
明末文壇領(lǐng)袖書畫大師董其昌評崔子忠:“其人、文、畫,皆非近世所見”。錢謙益則稱崔子忠:“慕顧、陸、閻、吳遺跡,關(guān)、范以下不復措手,形容清古,望之不似今人。”。說他所追求和師法的是晉代顧愷之、陸探微、唐代閻立本、吳道子、五代關(guān)仝、北宋范寬這些前代的超級大師,而絕不與流俗之輩看齊。
崔子忠比陳洪綬早逝世八年,加之他生性孤傲,遺作又多毀于戰(zhàn)亂,所以他留下的作品遠比陳少。唯其如此,現(xiàn)存為數(shù)有限的崔子忠的作品,如《云中玉女圖》(有清初文士高士奇題跋)、《長白仙蹤圖卷》(有董其昌和近人朱屺瞻題跋)和《伏生授經(jīng)圖軸》、《云林洗桐圖》、《蘇軾留袋圖》、《徐承陽移居圖》、《杏園送客圖》、《藏云圖》、《雙獸圖》等,便彌足珍貴,皆為稀世國寶。
《蘇軾留帶圖》 81.4×50厘米 石渠寶笈初編 、御書房著錄
《長白仙蹤圖》 上海博物館藏
《云中玉女圖》 紙本設(shè)色 169×52.9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藏云圖 》 絹本設(shè)色 189×50.2cm 故宮博物院藏
《伏生授經(jīng)圖》 上海博物館藏
《云林洗桐圖》 綾本設(shè)色 160×53厘米 《石渠寶笈三編》《御書房》著錄
《問道圖》 扇頁 金箋設(shè)色 20.8×60.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