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此圖繪有林檎果一枝,枝上碩果累累。其上棲息一小鳥,翹起尾巴,挺起毛茸茸的胸脯,作欲飛的情態,形象生動可愛。懸掛著沉甸甸果實的枝柯,仿佛在輕輕地顫動。果葉反正兩面的枯榮之態刻畫細致,連蟲蛀的痕跡都頗為清晰。畫面雖然簡單,卻充滿生機盎然的情趣,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全畫筆法精工,設色研美,是南宋初期花鳥畫的代表作。
《果熟來禽圖》臨摹要訣:這張作品,初學者臨摹時,容易犯墨色過重的毛病。尤其是棕頭鴉雀的繪制,墨色的控制要慎重。鳥體整體是偏赭黃略帶橘黃的色彩,不要描繪成褐色的。同時,禽鳥頰部的最亮絨毛,也可以考慮用淡白粉或直接用粉黃色來絲毛,而不能僅僅依靠赭墨絲毛。鳥爪部分用勾勒法繪制,無需采用鉤填法。鳥嘴部分造型要短,嘴中線部分要有曲線變化,不能畫的過長,就失去了小鳥憨態可掬的感覺。果實部分,勾線要細淡,以游絲描處理。果實的白粉底色不用過厚,染色,也應該以淡胭脂為主要色彩,最后果實的亮部可以稍稍洗刷出紙白,比用單純的濃白粉提染,要自然許多。葉子的畫法為老綠色基調,反葉以薄四綠色多次提染而成。
第一步:
淡墨細線勾勒沙果,中墨勾反葉 ,重墨勾枝干、鳥嘴。虛線淡墨勾鳥身體羽毛,中墨勾復羽和飛羽。勾線時要注意各部位的質感變化,比如枝干的用線在流暢中略帶澀感,左邊的老干勾線時可采用側鋒。葉片部分行筆則以流暢為主,輔脈大多以釘頭鼠尾描勾成。沙果的用線要極其細淡和流暢,以游絲描為之。禽鳥,除了片狀羽和腿爪用線較為實在以外,絨羽部分皆采用虛線處理。
第二步:
背景用底紋筆刷偏紅一點的米黃色(赭石+藤黃+少許曙紅)。正葉平涂草綠,反葉和葉柄、果柄平涂汁綠,沙果平涂白色,枝干平涂赭石。小鳥整體平涂桔黃色(朱磦+藤黃),腿爪平涂中等濃度朱磦,眼部平涂淡墨褐色。
第三步:
淡墨分染反葉,要注意遠近關系的表現,葉筋后方被遮住的那一變要染得暗一些。干后,再將反葉用淡墨綠色整體罩染。花青分染正葉,主筋留一條水線,底層的葉子要多染幾次,最暗部可以用墨青色提染。嫩葉邊緣倒染朱磦,葉片破損處邊分染墨褐色。枝干用中墨兩邊往中間分染,染的時候注意疤節部位的明暗變化,粗壯的老干部位橫擦一些條紋,加強老干的質感。沙果用淡墨紅(曙紅+墨)分染,最暗處可用墨紅色分染。沙果白色部分的明暗可以用淡草綠分染。沙果的果蒂、果柄勒染淡草綠。
鳥體部分用紅赭色(朱磦+墨+稍許曙紅)統染,隨后用淡墨縮小面積分染,大多數地方都要采用染高法,讓鳥體絨羽的蓬松感得以踢下線。片狀羽部分分染中墨。鳥眼睛用淡墨青色從邊緣往中間勒染,嘴以淡墨從根部往尖端分染,腿爪部分勒染赭墨色。
第四步:
畫面整體通刷2次古銅色(朱磦+墨+少許藤黃+稍許曙紅),降低整個畫面的色彩純度。干后用清水通刷畫面,隨后用底紋筆輕輕的洗去浮色。沙果用淡白色稍微罩染一下亮面,淡墨分染果蒂,淡胭脂復勒輪廓線。赭墨色點染蟲斑。果柄平涂稍濃四綠時,注意色彩不要壓墨線。正葉用中墨醒染暗部,并勾勒葉脈,隨后用灰綠(三綠+稍許墨)貼著主筋勒水線。反葉三綠提染葉柄,淡墨勾勒葉脈,葉尖部分朱磦提染。隨后用淡胭脂復勒葉柄部分。所有蟲咬部位用赭石色分染后再用赭墨色分染,隨后用濃褐色(赭石加墨)點細碎的小色斑。嫩芽基本同反葉。枝干罩染赭石色,用中墨局部復勒模糊的線條。嫩枝部位用重墨復勾。
禽鳥的背部和飛羽、尾羽部分用淡墨絲毛,前胸和頸部用淡赭墨絲毛,隨后用濃粉黃色絲出亮的部分,下腹和鳥腿邊緣亮部用濃白色絲毛。絲毛時,筆法要輕快,線條要虛出虛入,不要出現過粗和過于生硬的線條,在精細絲毛的同時要注意整體柔軟感覺的保持。鳥爪用赭墨點染鱗片,焦墨點睛,重墨絲出前額的幘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