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視“讀”
朱熹談讀書時有段話:“凡讀書須要讀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shù),自然上口,久遠不忘。”但文言文朗讀存在困難,它字少意深,音單義廣,一字多音,一字多義,所以文言文語感需要長期練習,急于求成的功利性作法猶如飲鴆止渴。我認為,讀是開啟文言語感大門的鑰匙,離開了讀,學習文言文就等于在空中建樓閣;讀能極大地激發(fā)他們學習文言文的動機,促進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濃厚興趣,從而提高學生文言學習的效率。為了使朗讀的功效充分發(fā)揮出來,我每篇課文都要認真設計課堂朗讀程序,每次朗讀都要提出要求,讓學生把讀和理解巧妙聯(lián)系起來。另外我堅持對文言的誦讀進行監(jiān)督、指導,在課堂上作示范朗讀或者找些音頻材料,對學生的朗讀進行點撥。
以前布置文言課文的預習時,我經(jīng)常要求學生預先翻譯課文,而學生也是找來翻譯書應付應付,效果甚微。后來我把學習每篇文言課文的預習作業(yè)改為讀:要求學生至少讀5遍以上是,一冊書下來我的學生也基本養(yǎng)成了這個預習的習慣。在課堂上檢查預習就是比讀,比誰讀得準確流暢讀的快,比誰的語氣語調把握得準確,比誰讀得更有感情更有感染力。大聲齊讀、分小組讀、個人讀、配樂讀、分角色讀交替進行,所以學生喜歡讀愿意讀,背誦的文言文讀的滾瓜爛熟,不要求背誦的也能讀的朗朗上口。在長期的日積月累得朗讀中,學生能逐漸體悟進而掌握古文的語言特點。隨著對文言文語言感受力的逐漸增強,學生的古文語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理解翻譯文言的能力自然大大提高,還能強化學生的“角色”意識,增強朗讀效果,這樣的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因為要讀好,就一定要讀出感情。而要入情入境地品讀文章語言,就必須對課文的每一個詞每一句話要透徹理解,對文言語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質要深切感悟。
學生自己經(jīng)常性的“查”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學生正確理解文言文本,有利于學生調動原有認知,結合閱讀策略,讀解文言文,更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文言學習動機,提高學生文言學習的興趣。
1、“查”《古代漢語詞典》和《現(xiàn)代漢語詞典》。學習文言文,碰到最多的是實詞。學習的過程中最需要積累的也是實詞。古代實詞最大的特點是一詞多義。我們要教給學生注意總結一詞多義的規(guī)律,這樣就記得牢,記的多,記得有意思。對于注釋未涉及而自己理解有困難的字詞句要求學生對查閱相關工具書,直接記錄課文原文旁邊;對于一些重要的常見的字詞則要求學生對這個字詞的幾種重要的含義進行歸納和積累。另外要求學生查閱《現(xiàn)代漢語詞典》把文言實詞和現(xiàn)代成語的意思聯(lián)系起來,這樣學生即能牢固的掌握這個實詞,又能復習成語,一舉兩得。而且這樣的學習方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有時單純教強調某個詞的重要性,要求學生記憶詞的意思,學生恐怕很難記得牢固。但是如果要求學生把詞和成語中意思聯(lián)系起來,那么學生就會積極動腦,就一定能深刻的記住這個詞的意思。
2、于是項王乃即漢王相與臨廣武間而語(若即若離)等等。我認為文言實詞是學好文言文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文言閱讀的基礎,如果能了解實詞的含義等于英文閱讀時知道英文單詞的意思,那么閱讀起來當然不會有什么困難。至于虛詞和句式在掌握實詞的基礎上通過一些練習是完全可以很好的把握。而通過這樣的方式對文言字詞進行歸納和積累,學生興趣大,效果佳,可以達到數(shù)半攻倍的效果。
3、查找作者的時代背景以及和課文相關的資料,并進行疏理。每位作者的文學創(chuàng)作都是一種情感的寄托與思想的表達,因此文言文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字詞的理解上,而是要從其作者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的生存狀況來學習文學作品。這也就是朱光潛論古詩詞的鑒賞要學會“知人論世”,善于聯(lián)系史實和相關的背景,以擴充學生見聞,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通過對文章背景的了解,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鑒賞,從而走進文本,解讀作者,進而把握作者對自然、人生的雙重感悟,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 另外對與課文相關的一些資料的了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