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自由”是引自西方投資理財中的一個概念,是指在不工作的情況下,每年靠投資收益就能維持理想的生活方式。一個人投資理財為的什么?在商業社會里,財務條件是對人身自由的最大約束條件,這種約束就像地球引力,任何人都無法擺脫這種引力。追求財務自由的目標就是將這種財務的“約束力”降到最低,尋求個人身心的最大自由。
不必為錢而工作
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是為了“討生活”,即為個人或家庭,為供房供車,為維持一個體面的“成功人士”的生活而工作。工作一旦停止,則“體面生活”會變得“不體面”。所以大多數人都在為“錢”而工作,盡管有時老板臉色難看也只能忍氣吞聲。如果,你可以不必為錢而工作,而是為興趣而工作,那你有幸在通往“財務自由”的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很多通過創業而成功的企業家,最初就是從“做感興趣的事”開始的。比爾.蓋茨、楊致遠當初的創業都是從興趣開始的。最初他們也不知道會獲得這么大的一筆財富,金錢和財富只是他們為興趣工作的一個意外收獲。
即使專業作投資的巴菲特也不是直接沖著“錢”去的,他的興趣在“價值發現”。正因為巴菲特的興趣專注于“發現好的公司,并買下”,所以他可以幾十年如一日地重復閱讀枯燥的數字和報表。我們很多人投資就是直接沖著“錢”去的,什么商業模式和價值分析并不是興趣所在,他們興趣的焦點在“股價=錢”,一個漲停板讓他們興奮,一個跌停板又讓他們沮喪。他們完全被哪個代表“錢”的價格曲線所控制,即使作投資他們也是“為了錢而工作”。但最終的結果你會發現他們離“錢”越來越遠。
保持財產性收入的凈現金流入
除了工資收入外,財產性收入是達至財務自由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即保證不工作的時候也有凈現金流入。財產性收入可以來自:房租、股票紅利、債券利息。財產性收入中一個重要概念是:凈現金流入。有的人可能擁有不少物業,但每個月下來收入的租金還不夠繳銀行的按揭供款,現金流是負數。像這樣的資產在財務負債表上是一個“債務",而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資產"。作為一個企業的股東也是一樣,如果每年從這個企業分不到紅利,而只是不斷地追加投資,那這份股權也很可能是一個“債務”。保持財產性收入的凈現金流入,其實是投資理財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當一項資產不能給你帶來“凈現金流”的時候,它很可能就是一個“債務”。這是一個知易行難的理財命題。
保有一定量的凈資產
如果要給“財務自由”一個定量的概念,即凈資產。資產管理人常用的概念:高凈資產投資者,即總資產-總負債大于或等于100萬美金。如果考慮到中國的國情,考慮到人民幣的購買力,這一定量標準應該是:一線城市500萬;二三線城市300萬;小城鎮150萬。
保有一個平常和自由的心
一個人要有多少資產,才能達至心靈的自由?這實在是個因人而異的問題,并沒有標準答案。一個真正的“財務自由人”應該是:一個既有錢,又有閑,并保持了一個平常自由心的人。錢不一定能使人自由;但沒錢,一定不自由。若要達至財務自由,既要身往之;還要心往之。
財務自由的最高境界
你不必為衣食的節儉而感到羞愧,因為你不需要用大腹便便來證明你的富有;你不必炫耀你的財富而得到尊重,因為你的人格已盡顯光輝;你的財富只為:讓你所愛的人和愛你的人過上舒適(不是奢華)和有尊嚴的生活。這樣,財富才能使你達至真正的心靈自由。這也許才是財務自由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