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真實實地生活著的人,往往會很幸福。
是不是有些玄乎?怎么活著算是“真實地生活”。不要著急,我們先來看看什么是所謂的“真實”。
真實性(authenticity)一詞源于希臘語,意思是“最初的”,發端于哲學領域存在主義的研究中。積極心理學的發展使人們更加關注對個體積極適應的意義。研究表明,真實性與積極的心理結果相關,能夠提升我們的幸福感。
心理學家Kernis和Goldman提出真實性包括4個成分:
意識(awareness):有意識覺察自身感受、情緒、動機、意愿等。
無偏加工(unbiased processing):對自我信息的認知不帶美化或丑化的濾鏡,客觀公正地看待和接納自己。
行為(behavior):即按照自己內在的價值、信念和需要來行動。
關系取向(relational orientation):在親密關系中保持真實,包含自我暴露及相互親密和信任的選擇性過程。
對自己的真實,使我們能逐漸意識到我們心理上否認的內容,不會夸大或扭曲與自我相關的信息。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喜好和需要來真實地行動,為自己的選擇和決定負責,使我們在面對來自外界的壓力時依然能堅持自我。
真實性對幸福感有哪些影響?
心理學家Kernis和Goldman考察了真實性與心理幸福感6個維度之間的關系,研究得出真實性與這6個維度存在顯著正向關系。Wood等人的研究也支持其觀點。
維度1: 自我接納(self-acceptance)
我們或許常常無法像接納我們的積極面(如同優秀、聰明、勤奮等)一樣客觀地去接納自己的消極面(如懶惰、自私、憤怒等),因真實的自己不那么完美而感到羞愧和自責。但事實上,能夠出生在這個令人驚嘆而又可愛的星球上,存在本身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無條件地接納自己,源于接納真實。Wood的研究發現更具真實性的個體會表現出較高的自我接納,能夠不壓抑自己的本真。接納一切,這很重要。所以無論是對自身的價值、或是有待改善的品質,先接受下來,才是邁向改變的開端。
維度2: 與他人的積極關系(positive relation with others)
積極的關系帶有互惠、真誠、尊重邊界、獨立、適度依賴、共同進步的特點。塞利格曼的研究顯示,幸福的人比不幸福的人擁有更多豐富而充實的社交生活,更喜歡參與群體活動。
在關系中,我們或許因為過去受到的傷害,而害怕內心的剖白,將自己保護起來。但只要帶著愛和感恩,堅守自己的真實性,我們一樣可以建立積極的關系。因為真實性對個體的社會適應至關重要,Brunell的研究指出真實性程度高的個體在關系中表現出了更多包容、信任、分享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以及自我暴露的行為。所以真實的個體才更為人們所喜歡,更容易獲得社會支持。
維度3: 自主性(autonomy)
自主性簡單來說就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和不想要什么,懂得取舍和過濾,同時承擔責任。對自己的認知、態度和行為負責,并掌控自己的情緒。不會將責任推卸給別人,或是替對方承擔責任。真實性之于自主的重要性,就如同May(1967)的觀點,真實性就是真實地體驗到自身的存在,接受自己的獨特性,通過施展自我的自由來實現個性,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自由決定自己命運的真正的人。
維度4: 個人成長(personal growth)
成長的過程需要不斷整合自己的多重身份和多元自我,走出固有領地挖掘自身潛能,創造更多的自我價值。隨著成長,我們都會慢慢地對自己有更深入的認知,對世界有更豐富的理解,博聞強識,實現心智的躍遷升級。
心理學家Ryan等人提出,真實性可以促進個體最充分的發展和自我提高。不僅是內在反饋會提高自我價值感,他人的積極反饋若與真實自我直接相關,也能提升自我成長。反之,當個體行為遠離真實自我時,即使獲得了積極結果也難以從中獲得成長,因為他人反饋是建立在虛假狀態之上而非真實狀態。
維度5: 生活目標(purpose in life)
“最幸福的狀態,應該是總有一個踮起腳能夠著的目標,吸引你踏踏實實,始終往前走。”終極幸福或難尋覓,但活在當下,關注眼前的事而踏實努力,傾注自身的激情和創造力時,我們可以收獲很多小確幸。
真實性意味著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生活,全神貫注地忠于自己認定的目標,也意味著將不切實際的目標轉化為切實可行的行動。不再迎合他人的期待,不必追求與他人的比較,最終轉向一種對自身經驗開放、友好、關系密切的生活目標。
維度6:環境控制(environment master)
對環境的控制能力也是幸福感的維度之一,它要求我們能夠洞達事理,勇敢而真實地面對環境中存在未知和不確定性。外在的環境往往可以檢驗我們是否對自己足夠的真實,我們的追求、興趣或價值體系常會與周圍的環境發生碰撞,如果全然被環境驅使,就有可能產生沖突。相反,了解自己之后真實的堅定才更令人心安。所以具有較高真實性的個體會更具有對環境的控制能力。
如何通過提高真實性來提升幸福感?
幸福是一個過程,“如何才能更加幸福”這是我們經常要問的。真實性對提升幸福感來說至關重要,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以真實為基礎來提升幸福感。
1. 找回內心真實的感受
“真實性或許就藏在一個個小小的問號中。”比如說當我們感覺不舒服,感覺不好的時候,要努力去體會和分辨它具體是什么,是內疚?是失望?是尷尬?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曾在什么樣的情境中體會過?慢慢地覺察,從而和自己的感覺達成更好的關系。
接納令自己不快的情緒、感覺和沖動,并為它們創造空間,而不是竭力壓抑或將其推開。當我們能夠以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去擁抱這些情緒時,我們能感受到自己真實純粹的存在。心理學家Carl Rogers發現,“在自由地成為真實的自我的路上,開始,個體往往是謹慎而恐懼地、幾乎是沒有信心地朝著這個目標轉變。而當個體日益聽從自己的生理存在和情感存在最深處的聲音,并且發現自己帶著更大的準確性和深度,他們越來越愿意成為最真實的自我。“
2.全身心地投入,進入心流
研究者Csíkszentmihályi曾說創造意義就是把自己的行動整合成心流體驗,心流體驗使人們全神貫注在當下著手的某件事情或某個目標中,并由此獲得內心秩序和幸福感。進入心流的方式:首先將挑戰難度與自身技能匹配,其次挑選愿意為之付出的目標(運動、音樂、交流、文字等),最重要的是將注意力集中于此,清除雜念,屏蔽外界干擾(呼吸等),即時反饋。最后達到忘我的狀態。
3. 以真實待人
a.學習真實的自我表達:Express, not impress表達,而非粉飾。真實性鼓勵人們善意、坦誠地分享自己的感受、想法或價值觀,需要雙方有一定的信任基礎和相似的心智水平,以及勇氣。
b.嘗試不去比較:比較加劇了不幸福的感覺,因為它是站在競爭的角度來考慮人際關系,不知不覺就會把他人當做競爭者、敵人,而非盟友。把關系看作是權力的爭奪,把他人的幸福看作自己的失敗,反而忽視了身邊的小確幸。
c.懂得感恩:當看到有其他人在為了我們獲得愉悅和滿足進行付出的時候,學會感恩。例如給最希望感恩的人花時間來寫一封信送給對方,或是為對方回饋實際幫助和支持。
4. 收集真實的幸福瞬間
幸福似乎是很多小事疊加的總和,比如說一句鼓勵、擁抱、睡眠、分享、吃零食等等。幸福也是從藝術與自然中感知美的體驗,能為綠芽冒出土地而感到生命的喜悅,因初生的朝陽歡呼跳躍,對本真的智慧充滿向往。所以每天堅持記錄3個真實的幸福瞬間,讓幸福切實發生在當下(而非過去或未來),和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事情產生深刻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