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導讀】2022年高考還有10天左右的時間,考生進行自我調節(jié)的過程中,重要的是要保持好狀態(tài),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讓自己過于疲勞,學科知識的復習備考應以查漏補缺為主,兼顧來自各方面的關于該考的最新信息。對于新鮮的信息處理,要講究策略,既要關注,但又不能深陷其中,只要感覺自己在考場上能夠靈活處理這些信息就夠了,這樣,到了考場上見到這些新鮮題目就不會感到陌生,也不會感到意外,更或者是束手無策了。
就在剛剛有人提出:2022年高考作文會不會涉及到“理性.哲理.科學”等方面的話題?于是引起許多人的共鳴,在科學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人們如何看待科學的精神?怎樣看待科學知識的綜合性運用?因此,本號今天推出一篇關于“理性與科學”相關的作文話題,并且給廣大考生提供一篇范文,然后,請閱卷老師做了精彩點評,分享在此,希望對對大家有所幫助。
來自我省最后一次重點中學的“五校聯(lián)考”語文作文題目,很有典型性,請看——
【2022年高考作文押題預測 . 跨學科思維】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荷蘭一工作室利用太陽能創(chuàng)建了一條在黑暗中發(fā)光的自行車道,靈感來自凡·高的《星
月夜》。這條路白天吸收太陽能,晚上自己發(fā)光發(fā)亮。
請根據(jù)上述材料,寫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作文寫作要求:
(1)自選角度,立意自定;
(2)自擬題目;
(3)文體不限(詩歌、戲劇除外);
(4)文章中不要出現(xiàn)考生真實的個人信息(地名、校名、姓名等)。
【審題與立意】
當今時代,學科知識的分類越來越細化,新的門類也不斷涌現(xiàn),然而,這并不能阻斷學科之間的融合與綜合運用。往往學科之間是相通的。
所以,我們常常見到的沒有一門學科、一門專業(yè)是獨門獨路,與其他學科和專業(yè)“老死不相往來”的?,F(xiàn)代的人們更重視的是跨學科的雜交和融合,目前倡導的“復合型人才”就是這種思維觀點的具體表現(xiàn)。
過去人們把科學家和藝術家作為兩個不搭界的“兩條道上行車的人”,或許有人認為這是兩種不同類型的人群。其實,這個認識被許許多多的科學實踐所擊破,而真正的實際情況是:科學家的靈感可以來自藝術,藝術家的靈感也可以來自科學。
這也提醒教育界:中學生不宜再分文理科,孩子的教育應當文、理、藝、體兼顧。如果一個人具備了科學、文學、藝術、體育等素養(yǎng),他的發(fā)展空間會更大;大學教育亦應當充分鼓勵學生跨學科兼修,從而培養(yǎng)出更多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
荷蘭的道路設計工程師正是因為欣賞凡·高的畫才有了新奇的創(chuàng)作靈感,從而設計出別出心裁的自行車道;而這美妙的自行車道也許又會激勵文藝工作者創(chuàng)作出新的藝術作品……
所以說,一件出類拔萃的藝術作品,往往源自藝術家全方位的杰出才能;一件不朽的實用發(fā)明,常常匯聚眾多學科的知識和原理。時代發(fā)展,跨學科研究正成為一種風氣,這是人類的福音!
立意角度:
(1)不同學科需要打破壁壘,融合雜交更能創(chuàng)造新意;
(2)全面發(fā)展的綜合性;
(3)素養(yǎng)決定了人才的高素質;
(4)突破專業(yè)領域的小圈子,也許會有更偉大的發(fā)現(xiàn)。
【考場優(yōu)秀作文推薦 . 欣賞】
【題目】 跨學科思維
考生:市第四中學高三(27)班 夏煥定
很多人腦海中總會有這樣固定的印象:從事某一領域工作的人便會具有某一類型的性格,就像理科領域的人會嚴謹而刻板,文科領域的人會熱情而奔放;從事藝術工作的人會多情而率性,從事體育工作的人會活潑而開朗……也許,很多從事某一領域工作的人會因職業(yè)的影響而具有某種氣質,但要說“職業(yè)決定人的性情”或者說“一種學科的人只有一種性格類型”,那就大錯特錯了。
一是一個領域其實也是一個繽紛的大世界,里面的人性格并非是“清一色”的;二是很多人縱然身處某一領域,卻是“身在曹營”又兼有“漢營”里的知識技能,甚至在兩種技能方面都堪稱高手。
比如作家馮驥才,曾經是天津籃球隊的健將,四肢發(fā)達并不影響其頭腦復雜;袁隆平是世界聞名的“雜交水稻之父”,卻拉得一手好琴;蘇步青是著名的數(shù)學家,其詩詞也寫得出神入化……再談國外,馬克思是思想大家,但在數(shù)學上也是一把好手;愛因斯坦是物理學家,卻又是小提琴高手;更不用說達·芬奇,畫家身份之外還是科學家和發(fā)明家……
像這些人,你到底該把他們劃歸到哪一個領域才符合其性格?
我不知道社會上的人們何以常常會以學科劃定人的性情,很可能是受到在我國普教界沿用多年的文理科劃分培養(yǎng)的影響而產生了思維定式。這種推行了數(shù)十年的“分科教育”會在很多學生甚至老師心中留下這樣的刻板印象——文科生肯定在理科方面存在缺陷,理科生肯定無法學文。而實際上,很多同學都有著優(yōu)秀的文理科思維,只是因為分科的需要而忍痛割愛,久而久之,便使得另一半思維 “萎縮”,進而成為大眾心目中預設的“學科人”。
其實,一個人的潛能是無限的,誰也不能說自己就是刻板的文科或理科思維。眾多學科知識在一個人的身上“雜交”,會使人煥發(fā)出神奇的“產出效應”。就像荷蘭的道路設計工程知識正是因為欣賞凡·高的畫才有了新奇的創(chuàng)作靈感,從而設計出別出心裁的自行車道,很多科學家的靈感就來自藝術。而今,更多的跨學科合作,又為世界的科學技術發(fā)展提供了許多嶄新的路徑;很多科技人才也是多才多藝,擁有跨學科思維,這樣的人在實踐中必將比不越本學科雷池半步的科技工作者更有創(chuàng)造力。
今天,越來越多的地方已打破文理科的壁壘:中學不再分設文理科,大學也開始試行按“大類”培養(yǎng)人才。相信在這樣的教育機制下,會有越來越多的具有跨學科思維的人才脫穎而出,為振興中國的科技、文化、經濟、國防而奉獻他們的新奇的跨學科思維!
【名師點評】
本文由人們對某一領域的專業(yè)人士的性格類型特征的固化認知談起,層層剝筍,揭示了這種固化認識產生的緣由和不當之處,并由此切入,闡述了不應以“文理科”之類的藩籬制約人的發(fā)展的道理,呼吁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倡導跨學科思維模式,呼應材料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