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站在文學的立場,道德的立場,政治的立場,這三者不一致,文學是弱者,往往被道德或政治綁架。
我認為,在現階段,只存在不同的文學立場。而文學立場,都與政治立場、道德立場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這三者是不可能脫離的。同一文學立場,與其政治立場、道德立場也是一致的。
只有把文學立場局限在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立場,反對唯物史觀的文學立場,才把三者孤立起來。實際上是要以'政治、道德綁架',來否認唯物史觀的文學立場,維護還不允許批評和揭露唯心史觀的文學立場。
從總體上講,文學是用語言藝術塑造形象反映社會生活,屬意識形態之一。這種對客觀社會生活的反映是與作者主觀情感一致。有傾向性。文學的立場本身就有作者情感。作者情感是世界觀、立場、觀點、方法決定的。它又屬意識形態,與政治、道德關系密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務于經濟基礎。
對于我們今天來說,源于生活,扎根人民,寫出屬于人民的作品,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
這里,文學立場、政治立場、道德立場是一致的,沒有強弱和綁架。
文學立場違背我們社會主義文藝立場,我們理直氣壯、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批評,這也是文學創作不同立場的爭鳴。
把文學立場、政治立場、道德立場孤立起來或對立起來的觀點,實際上與純文學、純人性創作、作家'唯我'的自由創作(也叫自我的自我創作),脫離政治的創作等觀點是一致的。
即文學要獨立于意識形態之外,作家要怎么寫就怎么寫,還都真實、正確,不能站在政治立場和道德立場去看文學,評文學,站在政治和道德立場上去看去評是'綁架',就是對文學的一種無端指責和束縛。
這是唯心主義的自以為是。客觀上這種'孤立'論、'強弱'論、'綁架'論不成立。
一、文學本身就有政治和道德。為便于說明問題,我們就以現實主義小說為例,當代作家寫反映當代社會現實的小說,現實社會中人和事,有多少不帶道德、政治的,特別是大的事情,可以說沒有不帶政治和道德的。那么文學作品中本身就有政治和道德。
二、作家也有政治和道德。就是那些講自己超階級超政治越黨派超國界、為人類、寫人性的作家,他們有為'全人類'接受和歡迎、服務的作品嗎?現實主義文學有沒政治、沒道德的'純'文學嗎?自以為是不能欺騙天下人。
今天作家是社會上的人,都有世界觀,有自己立場、情感。作品是作家寫的,他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也有他的思想,有他的情感和立場的傾向。
三、以'為人民'和'為人類'這兩種文學立場為例,看看文學立場與政治立場、道德立場能否脫離。
'為人民'的文學立場,是唯物史觀的文學立場。他公開聲明文學是意識形態,有立場、觀點,明確'以人民為中心'。情感與人民一致,選材、概括、升華,包括小說的虛構、夸張等都要'為人民',旗幟鮮明地不要為敵人服務。
這與當今的政治、道德一致,何來孤立、強弱、和綁架。
'為人類'擴大了'為'的服務對象,可是,人類中不僅人民,就有中立派,但總還有敵人,國際有反華反共勢力和反共意識形態,國內也有敵人和腐朽落后意識形態。
站在'為人類'的文學的立場是否可以為所欲為,政治照寫,道德照講,但不能揭不能批,誰揭批就是用政治立場、道德立場的強勢去欺人,去綁架,只有他這種文學觀才是唯一正確的,才叫文學立場,他這種文學立場可以綁架道德和政治,至高無上,就有為敵人,寫低俗,也揭批不得。
說明白點,就以要以唯心史觀的'為人類'文學立場取代唯物史觀的'為人民'文學立場。
四、讀者、評論者也有不同的文學立場,有不同的道德和政治,不同的意識形態。
讀者、評論者與作家作品的文學立場、道德立場、政治立場一致時,會產生共鳴,夸獎。
不同文學立場當然反對和批評。
無論贊和批,文學立場、政治立場、道德立場脫離不了,這三者之間不存在'強弱'、'綁架'。
各有各的文學立場。文學立場與政治立場、道德立場密不可分。這道德和政治,不同國家、黨派、作家、讀者、評論者的意識形態也不一致,這很正常,關鍵在于哪個文學立場是正確的。
這種'正確'的區分,本身就有對立的立場,也就是上面講的唯心主義的為人類、純人性、脫離政治等純文學立場,還是堅持唯物史觀的源于生活、扎根人民,服務人民,寫出屬于人民的文學立場。
以具體作品為例。比如《豐乳肥臀》,那里也有政治、道德。瑞典文學院看中,頒獎詞中,也不是純藝術的評論。
作品中寫了政治,道德,頒獎詞評價也有政治、道德,讀者、評論者自然也能以政治和道德加以評議。
不能說書中可以隨心所欲寫政治、寫道德,讀者不能在'評書'涉及政治和道德,那豈不成這書的文學立場(綁架代替政治和道德,只有贊成贊頌。
不同意的人以自己的文學立場,對書中的政治、道德,也以政治或道德來評議書中的政治和道德,不可避免又理所當然。如把這叫做強勢綁架,事實上就是不準評議這書了。
文學立場的強弱,要看是否符合客觀規律的,需社會檢驗和人民評判的。
比如《誰是最可愛的人》,有鮮明的文學立場,里面也有政治、道德,也有人指責那里的戰場場面殘酷。也有人想推翻它的文學立場。毛主席的《愚公移山》,也有人認為不科學要移出教材。有人對紅色經典文學不也說三道四,難道這里沒有政治立場和道德立場嗎?
只有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文學觀(唯心史觀)才把文學和政治道德人為孤立起來,文學中明明也有政治立場也有道德立場,或是因為政治立場和道德立場不正確,不讓人們評議批評,而自以為是地講自己作品是脫離政治最人性的純文學。
說白了,就是它的文學立場,就是作家寫了算的立場。包含一切,至高無上,唯'我'正確。害怕揭批,不讓揭批。
在當今,堅持唯物史觀,真正為人民的文學立場,是不怕揭批的,不存什么政治道德立場的強勢和綁架,三者是一致的。
比如《誰是最可愛的人》的文學立場,只要你也是'為人民'的政治立場、道德立場,站在一個立場上,沒有強弱和綁架。它也不怕不同文學立場的揭露和批評。因為它是唯物史觀的為人民的文學立場,是與人民一致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