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軍迷圈中流傳著一句“黑話”,叫窮則戰術穿插,達則給老子炸。這說的是以前的人民軍隊裝備差、火力不足,想戰勝敵人就必須多動腦子,甘冒風險和損失以達到以巧破力、以弱勝強的戰術目的。現在國家富強了、軍隊強大了,打起仗來似乎就簡單多了,只需要火力開路、狂轟濫炸過去,一切頑敵都得灰飛煙滅。
兔子和鷹醬這對老冤家,如今都活成了曾經彼此最討厭的樣子
且不論這種說法對不對,但這種思維方式就與我國古代傳統的軍事思想截然不同。話說要是我們有幸穿越回古代,再拿上述言論大言不慚一番,弄不好會被一些所謂的“兵家”狂噴一臉的口水,沒準還會因為妖言惑眾而被砍了腦袋。
為啥?自從《孫子兵法》橫空出世,我們的祖先就認為掄刀子砍腦袋這種打仗的方式是最下乘的,真正高級的戰爭都是在玩腦子: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趨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孫子兵法·謀攻第三》)
所以一幫子從來沒上過戰場、一輩子恐怕連只雞都沒宰過的老夫子們,就敢大言不慚的叫囂“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三十九·蜀書第九》)。而那些更不知戰爭為何物的民間小說家們就更敢忽悠了——在他們的筆下,只要擁有像諸葛亮、徐茂公、劉伯溫這樣多智近乎妖的所謂“軍師”,就可以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了。
更要命的是,這些只要翻過幾本兵書就敢自詡為兵家的書生們,恰恰掌握著歷代的話語權,畢竟史書都是他們寫的嘛。于是乎像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睢陽之戰這樣出自士大夫之手(起碼不會八竿子打不著)的戰役就會被無上限的吹捧,相反要是哪一仗純粹是由那些討人厭的武夫打贏的,那就慘了——運氣好的可能會被輕飄飄的幾筆無關痛癢的文字帶過,運氣差的沒準還得被埋汰得比煤球還黑。
典型如明武宗朱厚照親手打贏的那場應州之役。就因為朱厚照亂發脾氣把所有的文官都關在了居庸關之外,于是乎這場雙方參戰兵力在10萬人以上、激戰了5天,戰況最焦灼時連朱厚照和達延汗巴圖孟克都不得不上陣掄刀子砍人(據說朱厚照還陣斬一人)的爆發在明中期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在士大夫筆下的場面還不如一場成規模的村民械斗——“斬虜首十六級,而我軍(死)者五十二人,重傷者五百六十三人,乘輿幾陷”(《明武宗毅皇帝實錄·卷一百五十四·正德十二年》)。
朱厚照親自指揮的這場明中期規模最大的戰役,被士大夫們黑成了煤球
古人對“儒將”、“智將”的推崇在兩宋時達到了最高潮,以至于北宋的將軍出門打仗懷里經常還得揣著皇帝御賜的陣圖,比如那個最著名的《平戎萬全陣圖》。而那些視武夫如豬狗的著名“文帥”如韓琦、張浚等,也非常習慣于躲在戰場百里之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雖然這種純屬找死的行為總是導致損兵折將,但一點不耽誤士大夫們在史書中將他們吹噓得天花亂墜。
事實上無論古今,99%的戰爭勝利都是戰場上的將士們靠一刀一槍搏殺出來的,跟所謂的奇謀妙算扯不上半毛錢的關系。真正靠攻心、伐謀就能敗敵軍于無形的所謂天才人物幾百年都未必能出一個,偶爾冒出個成功戰例更是足夠吹噓上幾千年。
有人被捧上天,自然就有人被踩下地。比如那場堪稱安史之亂轉折點,并徹底改變了唐朝命運的香積寺之戰,在史書中就被擠到了犄角旮旯的位置,眼神不好的都輕易找不著他。
要論到史上各朝中最不受士大夫待見的,恐怕就要非唐朝莫屬了。原因無他,就在于唐朝以軍功立國,還一直崇尚軍功、癡迷于開疆拓土,所以武人的地位就非常的高。即便是武將們混得最慘的時候也能跟文官平起平坐,起碼也不會被壓下一頭,更不會像宋明的同行那樣被文官們當豬狗使喚。
就算唐朝有千般不是,也不妨礙他成為史上最開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王朝
當然這種情況并非唐朝獨有,像兩漢的武將待遇也不錯。可問題是在漢朝時,儒家還算被當個寶貝,漢武帝劉徹更是在董仲舒的忽悠下搞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場面,這讓后來的士大夫們哪能不高興和喜歡?更何況兩漢經學大師輩出,如董仲舒、劉歆、許慎、馬融、鄭玄等等,更是讓士大夫們心向往之,自然不會吝惜以各種華辭麗章來捧兩漢的臭腳。
可唐朝有什么?可甭提李杜王白的詩韻風流,也別說王韋柳韓的絕代華章,這樣的詩詞文章在士大夫眼中永遠都是不值一提的“小道”。那啥才是大道?當然是經學。可終唐一朝289年念經念得勉強在行的也就孔穎達、顏師古等寥寥數人而已,儒學的發展自漢末掉進大坑以后,要直到兩宋才算真正的爬了出來。
所以唐朝就被士大夫們各種不待見,成天拿著放大鏡挑毛病。其中他們最津津樂道也使得唐朝在后世最受詬病的一點,就在于所謂的“華夷之防”。
所以如今那些在網絡上成天叫囂著李唐皇室是鮮卑人的鍵盤俠,就屬于中了士大夫的毒仍不自知,還在為自以為高明而傻樂。
實話實說,唐朝確實是個有著濃重胡人風氣的王朝,但這跟李淵、李世民們身上的鮮卑血統沒什么太大的關系,而是因為大唐是個開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偉大王朝。只要你開放,就免不了跟外人打交道、就免不了相互影響。就像今天的中國徹底融入了全球化,所以那些穿著西裝喝著咖啡起著洋名沒準還娶了個洋妞的家伙,如果還在嘴上鄙夷人家李唐的血統和胡風,就真是不知所謂了。
唐朝的“胡化”,是任何一個開放社會都無法避免的,就像當代中國的“洋化”
閉關鎖國和改革開放,換你會選哪個?
文章寫了快兩千字,香積寺之戰幾乎提都沒提。看似離題萬里,但要不把這些事情說清楚,就很難搞懂這一戰的前因后果。
香積寺之戰爆發于安史之亂中期。可安史之亂是咋來的?最簡單有效的甩鍋大法就是怨胡人——安祿山是個突厥化的粟特人(在中國史書中習慣性的稱之為昭武九姓),史思明則是個正牌的突厥人,原名叫阿史那·崒干。這倆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都是胡人,不怨胡人還能怨誰?
但實事求是的講,造成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并非胡人,而是大唐的制度出了問題。
開唐之初,李家皇帝搞出土地制度是均田制,稅賦制度是租庸調制,兵役制度是府兵制,這三者相互依存又彼此制約,使得大唐朝雖然征戰連年國內百姓卻能安居樂業,開疆拓土之余驕兵悍將們卻能安心王事——除了到頭來也沒拉起一兵一卒造反的侯君集和有賊心沒賊膽的張亮,李世民甚至連功臣都懶得殺一個,這在歷代開國之君中都是極其罕見的。
可隨著國內長治久安和李隆基的懶政惰政,導致均田制和府兵制先后崩潰,沒辦法之下只能以募兵制取而代之。可問題是募兵可不是發塊土地就啥都不用管的府兵,人家可是要軍餉的,大唐的中央財政負擔不起。又擔心募兵制下兵隨將走導致武將擁兵自重,所以干脆眼不見心不煩,設置了十大緣邊節度使,把兵馬統統攆到千里之外的邊疆駐防,這樣總可以睡個安穩覺了吧?
由此唐軍的兵力部署由最初的強干弱枝變成了弱干強枝,天下兵馬十之七八歸于藩鎮。再加上李隆基竟然在長達十余年的時間里任由安祿山獨掌范陽、河東、平盧三大節度使之位,坐擁近20萬精兵,又縱容楊國忠不斷煎迫之,還自鳴得意的以為是妙到毫巔的帝王術——在這種情況下哪怕安祿山是李隆基的親兒子,也只好反他丫的了。
換成誰處于安祿山的位置上最終都得反,不管他是漢人還是胡人
所以哪怕安祿山是個漢人,或是換個張祿山、王祿山、李祿山坐在那個位置上,最終也一定會反。
與我們被歷代士大夫洗腦后留下的傳統印象截然不同的,是在安史之亂中漢人和胡人的站隊與表現。
在安祿山反叛之前對其不斷慫恿唆使的是高尚、嚴莊等漢人,在其叛亂以后又甘當馬前卒的還是高邈、許叔冀等漢人。說白了在其造反團隊中除了安、史兩大頭頭及其親族,剩下的幾乎統統都是漢人。
那么絕大部分的胡人呢?哪怕遠在萬里之外的或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都在毫不動搖的站隊大唐。
遠在西域的于闐國王尉遲勝,在聽說宗主國大唐遭遇了叛亂之后毫不猶豫的將王位扔給了弟弟尉遲曜,然后親率五千大軍遠赴萬里之外平叛。最終他不但留在了大唐做官,死后也埋葬在了這片土地上。
龜茲王族白孝德在得知安西軍要東出平叛的消息后,主動請纓入關勤王,而且舍生忘死屢立戰功。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的河陽之戰中,面對囂張挑戰的叛軍,白孝德表現出的驍勇不亞于《三國演義》中斬顏良、誅文丑的關二爺:
“史思明引兵攻河陽,使驍將劉龍仙詣城下挑戰。龍仙恃勇,舉右足加馬鬛上,慢罵(李)光弼。光弼顧諸將曰:'誰能取彼者?’左右言'裨將白孝德可往。’光弼召問之。孝德請行。光弼問:'須幾何兵?’對曰:'請挺身取之。’”(《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唐紀第三十七》)
此后白孝德出戰,匹馬單槍力斬劉龍仙,唐軍趁勢沖殺大敗史思明。白孝德也因此功升任鎮西、北庭行營都知兵馬使。
安史之亂中的絕大多數胡人都對得起大唐王朝,漢人則未必
時任朔方節度使的安思順,是安祿山的堂兄,當然也是個粟特人。所以后者起兵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去招攬堂兄共謀大唐江山——須知朔方軍是唐軍中唯一有實力與叛軍硬撼的強軍,后來歷任朔方軍節度使就是郭子儀、李光弼和仆固懷恩,可以說安史之亂就是靠朔方軍平定的。要是安思順也叛了,大唐就可以當場咽氣了。
安思順不但慨然拒絕,還心懷坦蕩的放棄軍權,應召還朝。
而在平叛過程中堪稱唐軍中流砥柱的郭子儀、李光弼和仆固懷恩這三人組中,除了老郭出身華陰郭氏、是正牌子的漢人外,李光弼是契丹人,仆固懷恩則是鐵勒人。尤其是仆固懷恩,為平叛滿門46人死于王事,還替國和親不惜將3個女兒嫁給回紇可汗——要換成那么滿口忠心大義的漢人士大夫,肯定是能躲多遠就躲多遠。畢竟在史上能做到替王和親的,除了鐵勒人仆固懷恩,再無后來者。
再算上高仙芝(高句麗)、王思禮(高句麗)、哥舒翰(突厥)、慕容溢(吐谷渾)、荔非元禮(羌)、渾釋之(鐵勒)……要是沒有這些舍生忘死的胡人,大唐朝可能早就玩完了。
就拿本文要講的香積寺之戰來說,參戰十余萬的叛軍中可能有些是漢化胡人或胡化漢人,但在兵籍冊上標明的可全是唐人,畢竟純粹的胡人可是當不上唐軍的正兵的。而與之對陣的15萬唐蕃聯軍中,起碼有4萬是胡人。其中包括來自吐火羅葉戶(位于今阿富汗等地)的5000人、尉遲勝帶來的于闐軍5000人、回紇人5000人以及包括西南蠻在內的雜胡兩萬多人。
而且你可知那些從未被大唐朝廷正式納入疆域、承認其為唐人的吐火羅人,在千里迢迢趕赴長安的行軍途中喊出的口號是什么?
赴國難,助國討賊!
唐朝的民族政策從未失敗,而且是前所未有的成功
所以說大唐開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民族政策從未失敗,而且是前所未有的成功。相反倒是自以為吸取了前唐重用胡人的教訓、拼了命的給漢胡間劃清界限、恨不得老死不相往來的宋明,最終倒是狠狠的栽在了胡人的馬蹄之下。
那么據說被胡人禍害得死去活來的唐朝呢?最終將其折騰得稀巴爛的黃巢是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人,徹底篡掉了其江山的朱溫是宋州碭山(今安徽碭山)人,而在唐亡后仍堅持為其守節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偏偏卻是沙陀人……
文章快寫完一半,終于可以說到香積寺之戰了。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起兵造反,然后一路勢如破竹的攻城略地,一路殺到潼關之下。次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叛亂剛開始不久,老安這個倒霉蛋就被自己兒子給砍死了
此時才慌了手腳的李隆基又開始大發神經,殺大將封常清、高仙芝,又逼迫穩守潼關的哥舒翰主動出擊,終使得近20萬唐軍主力近乎覆滅,潼關也隨之失守。
此后便是李隆基棄守長安,在逃亡蜀中途中爆發了馬嵬兵變,使得其徹底失去了威望和支持。太子李亨隨即在靈武自行登基,遙奉李隆基為太上皇,重用郭子儀、李光弼等名將,由此改變了唐軍自開戰以來被動挨打的局面。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起,河南節度副使張巡率軍民堅守睢陽(今河南商丘)達10個月之久,牽制了安祿山大量的兵力與精力,也使得郭子儀有機會打起了收復兩京(即長安和洛陽)的主意,于是香積寺之戰爆發。
香積寺,位于今天的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鎮香積寺村,是中國佛教八宗之一的凈土宗祖庭,當然屬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唐朝更是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香火鼎盛,信眾如云。
但在至德二年九月二十七日這天,當近26萬唐蕃聯軍和安史叛軍對峙于此之時,這座在今天被稱作千年古剎而在當時不過才完工幾十年的寺廟,肯定是跑得一個和尚也不剩。
今日香積寺,早已尋不到千年前的半點烽火硝煙
為啥?因為這一仗打得太狠、也太慘了。
為啥這么說?正常情況下將近30萬人擠在一塊戰場上,前前后后打上個一年半載乃至于好幾個年頭還沒分出個勝負也毫不奇怪。比如在官渡之戰中曹袁兩軍加一塊才10萬出頭,也足足打了一年半。要是再有座堅城為憑那就更能打得沒個頭了,比如南宋末年的襄陽之戰,就是在打了6年之后宋軍內部出了問題,才使得襄陽陷落。
而香積寺之戰呢?打了大半天(6個小時)就算齊活。而且不是那種強弱懸殊、一觸即潰式的順風仗,參戰雙方的將士都是天下第一等的精銳——叛軍方面的主帥是剛干掉自己老子的安慶緒,麾下頭號大將是李歸仁,所轄11萬士卒多是范陽、河東、平盧三鎮的百戰老兵;唐軍方面的實際主帥是郭子儀(廣平王李俶、即后來的唐代宗李豫掛了個主帥的名頭),在戰斗中大放異彩的是名將仆固懷恩和李嗣業,所轄唐軍以朔方軍為主力,真真正正算得上是針尖對麥芒。
以前大家都是一伙的,不少人可能還在一個鍋里攪過馬勺,裝備、訓練、戰術都差不多,基本上對方稍一調動這邊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而且地處一望無際的關中平原之上,沒遮沒憑的倉促之間也沒什么打埋伏、敲悶棍的余地,所以這仗該怎么打?
很簡單——既然沒工夫結硬寨,那就只好打呆仗了。
唐軍的前軍首先發起攻勢,結果被叛軍強硬的擋住之后隨即發動反擊,居然就被打潰散了。這就麻煩了,在戰場上局部的勝負都是小事情,但軍令如山,人在陣地在這種事可不是近現代才有的,為啥?因為就怕潰散,一旦形成了成規模的潰軍,對方就可以追著你的屁股打,用潰軍沖擊自己家的軍陣,等到陣腳一亂那可就是神仙難救了。
香積寺之戰是一場從頭到尾肉對肉、鋼對鋼的肉搏戰
值此危急時刻,就是李嗣業表演的舞臺了:
“嗣業乃脫衣徒搏,執長刀立于陣前大呼,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殺十數人,陣容方駐。前軍之士盡執長刀而出,如墻而進。嗣業先登奮命,所向摧靡。”(《舊唐書·卷一百九·列傳第五十九》)
不光是趙瑩(《舊唐書》的實際編修者),歐陽修在《新唐書》中對李嗣業奮戰的英姿描述得更夸張,又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寫李俶和郭子儀如何設伏兵、用回紇騎兵大破叛軍的場面。但事實上這大多是從來沒見過戰爭是啥模樣的老夫子們拍腦門臆造出來的,還是比較老實的司馬光對此戰的記載更靠譜。
李嗣業確實挺身而出止住了唐軍的潰敗之勢,但也就僅此而已了。當叛軍派出新的預備隊上來,李嗣業就頂不住了,李俶和郭子儀也只好再派出自己的預備隊。
反正就是一支部隊打光了,就派新的部隊頂上去,如此循環,直到一方的軍隊打光了或是士氣打沒了,這一仗就算是打完了——香積寺之戰也就是這么打的。
所謂堂堂之陣、正正之旗,就是這么一個非常有序又非常無趣的過程。而從古到今的絕大多數的戰爭,也都是這么打的。
為啥不出奇謀、出奇兵,搞個偷襲迂回、戰術穿插啥的?中國古老兵法中總結出了那么多的奇謀詭計,郭子儀又是世所公認的名將,為啥不用?
用個毛線!
所謂的“羽扇綸巾談笑間”基本就是文士的白日夢,哪個將軍當了真才是傻蛋
對于真正的名將而言,能踏踏實實的一刀一槍的打笨仗,就別動什么歪心思。除非被逼上絕路、非得賭上一把了,把勝利的希望全寄托在靈機一動而來的所謂奇謀妙計上的家伙,最終一定會死得很慘。
所以在后世被傳成智多近乎妖的諸葛亮,才會斷然拒絕魏延獻出的所謂“子午谷奇謀”,因為他還沒落到山窮水盡的地步,犯不著冒這樣的風險。
畢竟在戰場上搞陰謀詭計必須要具備幾個條件——其一是對方的主帥很蠢,其次是本方的主帥和領兵的將領都很聰明,最后就是自己的運氣很好。這三個條件哪怕有一個不具備,自以為聰明人的結果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香積寺之戰同樣如此。郭子儀指揮的唐軍兵力比叛軍多,精銳程度也不差,老老實實的打呆仗就能贏下來的局面,腦子抽了才搞什么陰謀詭計去犯險。事實上當雙方都在不停的拿人命往戰場里填的時候,填到最后當然是兵力少的叛軍吃虧。于是安慶緒只好冒險,派出最后的兵力準備偷襲唐軍側后,誰知卻被郭子儀派出的斥候發現了。
搞陰謀詭計的結果就是這樣。要是那個斥候偷懶或眼瞎,安慶緒光憑這一手就能扭轉戰局,沒準還能改寫歷史。從而后人在念叨起誰誰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時弄不好還會提到他的名字。可是在絕大多數的時候,敵人既不傻也不懶更不會瞎,于是所謂的奇謀妙算就成了后人口中的笑話。
所以郭子儀只需派出猛將仆固懷恩帶著一直在養精蓄銳的回紇騎兵,就一舉將安慶緒最后的希望擊得粉碎,然后這一戰的結局也就注定了。
在戰場心懷僥幸的賭徒,結局就是十賭九輸
香積寺之戰后,主力損失殆盡的叛軍再也無法立足,被郭子儀連奪長安、洛陽兩京。其一舉攻略南方、覆滅大唐天下的幻夢徹底成了泡影。
更重要的是,在香積寺之戰后郭子儀率軍追殺叛軍至陜州(今河南三門峽),又將安慶緒緊急拼湊出來的十余萬烏合之眾殺了個一干二凈,積尸三十余里,僅剩下1300多人隨安慶緒逃回鄴城(今河北臨漳)。至此,當初追隨安祿山起兵造反的幽州雄兵喪失殆盡,很快安慶緒又在跟史思明的火并中身亡。哪怕此后史思明在漢、同羅、契丹、奚、室韋等族中又招募加強征了三十多萬新兵,但除了欺負老百姓的本事更厲害樂以外,戰斗力跟此前相比無異于天壤之別。于是在此后的戰事中,叛軍除了窮于防守就是被動挨打,再也無力發動攻勢,覆亡已經是可以預料的事情了。
香積寺一戰的勝利,可以說改變了安史之亂的走向,進而扭轉了唐朝的國運。否則李唐天下能否繼續茍延殘喘150年,還真是個未知數。
可影響如此重大的一場戰役,在史書中卻寂寂無名,只有到了史家不得不提及時,才潦草幾筆匆匆帶過。以至于到了今天,除了歷史或戰史愛好者外,知道有這么一場仗的人都寥寥無幾。
士大夫們討厭打得血淋淋的香積寺之戰,因為這一仗打得非常不“藝術”
為啥?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文人士大夫們非常不喜歡,乃至于討厭像香積寺之戰這樣的戰事。
戰爭不是個好東西,不喜歡合情合理。但士大夫們不喜歡的理由,卻有點不一樣。
士大夫們并非不喜歡所有的戰爭,有的他們不但喜歡而且還津津樂道,時時掛在嘴邊,比如淝水之戰。因為這一戰不但是他們最喜歡的以少勝多、以弱贏強,還是謝安指揮并打贏的。而老謝不但出身高貴,還是個大名士、大學問家、大書法家,反正就是文人中的一員,怎么會讓士大夫們不感到親近?
尤其是淝水兩岸戰事猶酣、事關兩國命運的勝負未決之時,謝安仍悠然自得的與客人對弈,捷報傳來時輕描淡寫的一句“小兒輩大破賊”時所表現出來的風度與氣度,簡直讓士大夫們嫉羨欲狂:
“(謝)玄等既破(符)堅,有驛書至,安方對客圍棋,看書既竟,便攝放床上,了無喜色,棋如故。客問之,徐答云:'小兒輩遂已破賊。’”(《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
至于謝安在人前裝得風輕云淡,到了人后就失態到把木屐底上的屐齒都碰斷了的這樣糗事,士大夫也統統都是這個德性,所以誰也不用笑話誰。
像謝安這樣的名士兼裝逼犯,才能獲得士大夫的青睞兼追捧
但香積寺之戰就不同了。雖然郭子儀文武雙全、出身世家,也勉強能被士大夫拉進同一個圈子。可問題是這一仗他打成啥樣啊?就是仗著自己人多不停的往里填人命,把戰場變成個人肉磨坊,雙方刀對刀、肉對肉的毫無美感的肉搏,戰損比幾乎達到了一比一。直到把敵人的兵磨沒了,自己還剩了幾個,于是這一仗就打贏了。
這叫什么玩意?既沒有運籌帷幄中的謀算,也無決勝千里的妙計,更沒有如松似柏般的風度與高潔。就算沒有郭子儀,換個斗大的字不識一籮筐的粗鄙武夫,這么打也沒有打不贏的道理。要都是這么打仗,那么士大夫們自詡的儒帥、智將還哪來的用武之地?
所以趙瑩、歐陽修們在編寫史書時,估計看到香積寺之戰就頭疼,恨不能揮起如椽大筆將其涂抹個干干凈凈。因此能潦草幾筆將其記載下來已經算是史家的良心了,還要啥自行車?
須知中國素來有一朝史須由新朝來編纂的傳統,所以唐朝的歷史基本都是宋人、尤其是北宋史家編纂的。哪怕早在五代十國時期已經有人代勞過,也必須推倒重來,由宋人按照自己的史觀重新弄一回,才算得上是正統。要不然《二十四史》中為啥只有唐書和五代史非得修兩遍,還得分個新舊?
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兩宋、尤其是北宋在政治上有崇文抑武的剛需。而唐朝與五代不但是個武夫耀武揚威、在大部分時間能把文人士大夫踩在腳下的時代,而且武將們還很爭氣——不但打出了個巍巍盛唐,哪怕在最丟人現眼的時候,也比文官掛帥的北宋打一仗就挨一頓胖揍要強得多。
香積寺之戰無論在過程和結果上都非常不符合北宋的“政治正確”
這讓在兩宋高高在上、驅使武將如豬狗的士大夫們情何以堪?所以就必須得反擊。可是反擊契丹人、黨項人、女真人啥的難度太高,把自己的老命搭上去恐怕都沒戲,那就只好拿墳墓中的古人作伐了。
唐人也喜歡修史,但著名的“唐八史”(即《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以及《南史》和《北史》)盡管水平有高有低,但基本做到了實事求是。而宋修三史(即《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和《新唐書》)干的最多也最出名的就是“增減”二字而已——看得順眼、對自己有利的就大書特書,看不慣、可能對自己不利的就大肆刪減。最要命的就是其中層出不窮的“史臣曰”,極盡胡說八道、顛倒黑白之能事,許多歪理邪說至今還能讓那些只會死讀書的家伙認定是真理。
比如香積寺之戰。宋人修史寫到此處時,重點突出刻畫了兩個人物和一方勢力,從而給后人帶來了許多誤解和誤導。
第一個人物就是李嗣業。在歐陽修、宋祁等人的筆下,李嗣業簡直就是在香積寺之戰中堪稱中流砥柱式的人物,尤其是他對郭子儀立下的那個“今日不蹈萬死取一生,則軍無類矣”(《新唐書·卷一百三十八·列傳第六十三》)的軍令狀,簡直堪稱妙筆生花。李嗣業麾下的陌刀隊更是被描寫成了無敵的大殺器,又是人馬俱碎,又是如墻而進的,簡直無往而不利,成為唐軍反敗為勝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這就是扯淡了。李嗣業確實很能打,但不要忘了這是場數十萬人參與的大混戰。別說李嗣業才“大呼出陣前,殺數十人”,就算他有百人敵、千人敵之力,在這種大場面里邊也掀不起多大的浪花,更甭提扭轉戰局。當然他要是能萬人敵的效果可能會不一樣,但除非老李內褲外穿,否則沒戲。
李嗣業確實很猛,但絕沒有史書中吹噓的那么猛
至于陌刀隊這玩意可能確實很厲害,但別忘了叛軍跟唐軍同出一源,可不是什么沒見過世面的土豹子。所以人家也有陌刀隊,沒準比唐軍裝備的數量更多、質量更好(唐朝邊軍中,安祿山的部下裝備最好、戰斗力最強),也更精通怎么對付陌刀的戰術。所以憑啥李嗣業的陌刀隊就能人馬俱碎,叛軍的陌刀隊就不能如墻而進?
都是一口鍋里攪過馬勺的,所以對這兩支彼此知根知底、看對方撅下屁股就知道能放幾個響屁的軍隊來說,任何機巧、花招都是笑話,只有實打實的血肉相博才能分出高下。所以李嗣業在此戰中最大的貢獻就是在唐軍前軍即將崩潰時挺身而出壓住了陣腳,但很快他的部隊就打光了,否則郭子儀為啥還要沒完沒了的往里填預備隊?
那為啥宋人要特意突出一下李嗣業?也是沒辦法嘛。但凡這一戰中有哪個文官能爭口氣,哪還輪得到李嗣業風光?之所以選擇李嗣業,是因為這家伙背景簡單,而且很快就在鄴城之戰中戰死了,怎么吹捧都沒后遺癥。其實仆固懷恩在香積寺之戰中所起到的作用比李嗣業要大得多,可誰讓這貨后來反了呢?所以當然是能不提就不提,更別說大肆宣傳了。
第二個人物就是郭子儀,這沒啥可說的。雖然唐軍名義上的主帥是李俶,但誰都知道這廝要是會打仗才有鬼,其實就是老郭的傳聲筒罷了。而且郭子儀明是非、知進退,不貪戀功勛權力,這是士大夫們最欣賞的。要是武將們都這么懂事,他們還用得著拼命崇文抑武?這樣的正面典型哪能不大吹特吹?
而另一個被重點提及的,就是回紇人。不過相比李嗣業和郭子儀,回紇人是作為反面典型出現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們并非是自愿替大唐效力,而是拿錢財買來的雇傭兵:
“初,上(李亨)欲速得京師,與回紇約曰:'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唐紀第三十六》)
而且在攻克洛陽之后,回紇人又在城內大肆殺燒搶掠。這下給人的觀感就更糟糕了,難怪被當成了大反派,連帶著把他們弄來幫著大唐打仗的仆固懷恩也跟著倒霉,最后還被逼反了。
回紇人就是唐朝的雇傭兵,沒多厲害,也不比別人更壞
但這又能怪誰呢?回紇人本來就商賈氣息濃重,從不做賠錢的買賣,哪怕跟大唐關系不錯也不肯像老實巴交的吐火羅人、于闐人那樣免費替人賣命,這本就無可厚非。再者李亨與回紇人做的交易中,最遭人詬病的“子女”其實并非是大唐皇帝把自己的百姓賣給了胡人。在古漢語中,“子女”在此等語境下專指男女奴隸,要知道在歷史上大規模蓄奴的習慣直到宋朝才遭到法律的禁止,直到清朝才徹底禁絕。在唐朝時要是沒有個幾百、上千奴隸,誰好意思說自己是個上等人家?
所以李亨這么干,既賣了回紇人一個人情,又打擊了洛陽的權貴豪強的勢力,可謂是一舉兩得。只不過他并沒有得逞——面對廢墟一樣的洛陽,權貴富豪感覺非常缺乏勞動力,就拿出3萬匹絲綢又將這些“子女”從回紇人那里贖回來了。
至于說回紇人大肆殺戮、劫掠唐人百姓的惡劣事跡,其實正牌子的唐軍干得更過分:
“回紇入東京,肆行殺略,死者萬計,火累旬不滅。朔方、神策軍亦以東京、鄭、汴、汝州皆為賊境,所過虜掠,三月乃已,比屋蕩盡,士民皆衣紙。”(《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二·唐紀第三十八》)
讓一群盡是文盲,不知國家、民族為何物,更沒有信仰和理想,還在瘋狂的殺戮下殺紅了眼睛的大頭兵們嚴守軍紀、秋毫無犯,那純粹是做夢。
反正只要有戰爭,最倒霉的永遠都是老百姓,從來都沒有例外。只不過這回是北宋的士大夫為了強調他們所堅持的夏夷之別,特意把回紇人拿出來當出頭椽子罷了。
至于唐軍干過啥,人家可以假裝沒看到,就是不寫,還可以自吹為“春秋筆法”。
中國歷史上一次性殺敵最多的戰役,按現有文獻記載應該是蒙古人和女真人打的那場野狐嶺之戰——50萬參戰的金兵幾乎被殺了個精光。其次是長平之戰,秦將白起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其余的像淝水之戰,苻堅名義上出動了87萬大軍,但真正抵達戰場并被晉軍擊敗的也就二十來萬。再如赤壁之戰和護步達岡之戰,曹操和耶律延禧分別號稱坐擁80萬和70萬大軍,但實際兵力也就20萬和10萬出頭。更何況曹軍和遼軍也未被全殲,還跑了不少。
無論古今,水分最大的數據統計都是戰報
而且哪怕是野狐嶺和長平之戰,鐵木真和白起也不好意思將所有的殲敵數統稱為“斬首”。因為古代絕大多數軍隊記錄軍功的辦法都是非常的簡單粗暴——以敵人的腦袋為憑。但這個腦袋可不好斬,原因有好多,要想說清楚沒準得用好幾千字,還是算了。
如果再加上兵種克制等因素,想撈個斬首功就更是難比登天——在明朝以戰功得封伯爵的文官僅有3位,其中之一就是成化、弘治年間的名將王越:
“文臣封伯,雖前后十人,然以戰功得者僅三人:靖遠伯(王)驥,威寧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耳。皆王姓,威名皆盛于諸伯,大奇大奇。”(《 皇明奇事述·卷二·三文臣戰功伯爵皆王姓》)
老王為國征戰30年,歷經大小戰事近百,堪稱是戰功赫赫。那么他指揮明軍一共斬首敵軍多少級呢?答案是1402。還別嫌少,在威寧海大捷中王越指揮明軍斬首437級,結果就獲爵威寧伯、賜誥券,加封奉天翊衛推誠宣力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免二死,食祿一千二百石,允許世襲,并追封三代。
為啥?就因為蒙古人都是四條腿,明軍大多只有兩條。所以人家只要想跑,明軍別說斬首了,連馬屁都聞不著。就算在正面交鋒中好不容易弄死幾個,基本上還來不及砍頭,就被蒙古人仗著馬快搶跑了——誰都知道你想斬首立功,哪還能讓你如意,打不贏你還不能惡心惡心你?
所以老王砍下的腦袋,都是在正面交鋒中砍下來的,還有本事不被敵人搶跑,這就叫“陣斬”,非常的值錢。相比之下,那種將敵軍擊潰后攆著人家屁股砍下的腦袋,在價值上有著天壤之別。
斬首功非常難得,想撈一顆從來不是件容易事
而在冷兵器時代一場戰役的陣斬記錄,就出現在香積寺之戰。在此戰中,安慶緒叛軍被唐蕃聯軍陣斬6萬、俘虜2萬,僅逃掉了2萬出頭。
要知道哪怕是現代軍隊在傷亡比例超過30%以上后,基本上就被視為失去戰斗力,只能撤出戰場,否則出現兵敗如山倒、軍潰似潮水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當然也有過許多戰至最后一人仍堅守陣地的英雄事跡,但英雄之所以被稱之為英雄,就在于其珍貴且稀有,不能當做常規模本來參照。
而在冷兵器時代,一支軍隊在戰損了10%的兵力后就士氣崩潰繼而瓦解逃散的事例更是屢見不鮮。那為啥在香積寺之戰中叛軍能在短短的6個小時內就戰死了60%的同袍的情況下才崩潰?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參戰雙方的老底子都是大唐邊軍,素來就有聞戰則喜,雖身處絕境仍酣戰不休的優良傳統。如今雖然陣營不同、目標殊異,但底蘊、傳統猶在,戰斗力和戰斗意志自然不是那些挨揍挨成習慣的宋明兵油子可比。再者河北邊軍與朔方邊軍素來不睦,和平時期就明爭暗斗,安史之亂后更是老對手、死對頭,打起來自然格外有勁頭。就像姚明遇上奧尼爾、梅西對陣C羅時,不也是比別的比賽更賣力氣?
此外,這一戰中雙方主帥都不約而同的使用了看似最笨拙,但也最無懈可擊的添油戰術。一隊兵打光了,就再填一隊進去,直到所有的兵都打沒了為止。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有膽小鬼想逃跑,又往哪兒跑?四面八方不是生死搏殺的修羅場,就是督戰隊明晃晃的大刀,想跑的沒準就是死得最快的。
就這樣,除了搏出個生死再無路可走的兩軍將士只能紅著眼睛掄刀互砍,被砍死了拉倒,沒被砍死的也只是一時的幸運,而這樣的幸運從來都不會持續多長時間。
最終叛軍敗了,唐軍勝了,最大的敗因就是后者沒前者人多。雙方在戰場上留下了數量差不多的尸體,差別僅在于勝利者還能留個全尸,而失敗者要被砍下頭顱拿去記功。
歷史的真相就是這么殘酷且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