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認為“道”就是“無名”,就是“無物”,也就是“無”。物由“名”而起,“有名”就“有物”,“無名”就“無物”。宇宙是由“無物”而到“有物”,由“無名”而到“有名”的。這種思想在《莊子·齊物論》中已啟其端,文曰: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矣,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
這段話指示了道家的宇宙觀是由“無物”到“有物”,由“有物”到“有封”,由“有封”到“有是非”。但是“物”由何而起?《莊子》書中已有說明,便是:“物謂之而然?!保ā洱R物論》)即是說“物”由“稱謂”而起,亦即是說“物”由“名”而起。因此《道德經》書中開首便提出兩句極重要的話,便是:“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边@兩句話便是道家的宇宙觀之鄭重的表白。所謂“無名”,即是“無”,這是《道德經》的本體論;所謂“有名”,即是“有”,這是《道德經》的宇宙論。本體論是說明實在的本質,宇宙論是說明實在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道德經》的表現法比《莊子》的表現法便不同了。萬物由于“有名”,即是萬物生于“有”;“有名”由于“無名”,即是“有”生于“無”。
《道德經》有這樣一句講宇宙發生的話便是: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四十章))《道德經》講“無”的地方很多,究竟“無”字應作怎樣的解釋,我以為絕沒有什么了不起的深意,不過揣寫一種混沌的狀態而已。
正如《道德經》所說的道,也不過是一種恍恍惚惚的東西?!兜赖陆洝窌蟹裁鑼懕倔w的都用一些混沌疑似的字眼。如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二十五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憂兮,其中有象;憂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二十一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嫩,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十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四章))
像“混成”“恍惚”“或”“似”一類的字眼,都是描寫“道”的,也即是描寫“無”的。都無非描寫未有天地以前一種混沌的狀態。這就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因為是“繩繩不可名”的,所以說是“無名”;因為畢竟“復歸于無物”的,所以說是“無物”。這樣看來,所謂“無名”、“無物”乃至“無”與“道”,結果都只是一件東西,都是就本體立論。
不過在《道德經》看來,“名”的關系最大。“名”關系到萬物的發生。而“道”的本身是與“無名”相終始的,所以《老子》說:“道常無名,樸?!保ā度摇罚┯终f:“道隱名?!保ā端氖徽拢┣f、老都是把宇宙看作一個混沌的自然界,這自然界是沒有什么分別的。粉筆是這自然界的東西,茶碗是這自然界的東西。人也是這自然界的東西,都沒有什么分別。有分別的只是他們的“名”。所謂姓張的、姓李的,也不過是“名”的分別,大家還不是自然物?人與物的分別,也不過是“名”的分別,大家還不都是自然物?“名”的成立是由于日常生活的實用,“名”是不得已而使用的。否則沒有粉筆、茶碗這些名目,我們要想使用粉筆、茶碗,怎么會知道呢?說要一件“無名”的東西,人家又怎么懂得呢?所以“名”是不得已而使用的。“名”就是物與物的區別,“無名”便把一切看成一體,看成整個的自然界。
天下萬物皆“有名”,所以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所以說“有名萬物之母”。但天下萬物都屬于自然界,所以說“有生于無”,所以說“無名天地之始”。關于“名”的功用的發揮,是《老子》一書的特色。我以為這一點就從《莊子》“物謂之而然”一語而來(參看第一講最后一段)。
《道德經》所謂“道”,又有軌道、過程、法則的意思。整個的自然界就包含著各式各樣的法則。天體運動有天體運動的法則。推而至于動物植物礦物的三界、固體液體氣體的三態,也莫不各有各自的法則。
整個的自然界無處不有“道”,即無處不有法則。但法則各各以大于己的法則為法則,而自己也各自有其法則?!兜赖陆洝氛f: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什么都有法則,人便以地的法則為法則,地又以天的法則為法則,天又以“道”的法則為法則,“道”又以自然的法則為法則。秩序逐漸擴大。整個的自然界即是“無”,即是“無名”的東西,它包括一切法則,即包括“道”?!暗馈庇职ㄌ欤鞣N天體都在軌道中運行。天包括地,地球不過是天體的一部分。地包括人,人類不過是地球上生物的一種。秩序逐漸縮小。所以自然界的東西各各以大于己的法則為法則,而自己也各自有其法則。整個的自然界(無)都有法則(道),所以“道”即是“無”,“無”即是“道”?!暗馈迸c“無”雖然是相同的,但其中又有一點不相同。在這里就可以知道“道”與“無”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