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主題:生脈散

生脈散臨證運用舉隅

    生脈散出自《醫學啟源》,為臨證常用之名方。其運用日益廣泛,并取得滿意療效,筆者試舉兩例,介紹如下。

    多食案

    患者,女,34歲,1990120日就診。患多食癥3年。家居農村,自幼訂婚,長大后雖欲不從,但父命難違。婚后夫妻不和,婆媳不睦,因長期精神壓抑,情緒不舒,漸成本癥。初期偶發多食,后則常發。每因與人談及或自己慮及家事而誘發。發作之時,情緒激動,滔滔不絕,心中煩亂,難以自已,自覺腹內空空,有下墜饑餓感,唯大量進食,漸可平復。因家中貧寒,無有他物,便每日做兩大鍋面粥,每遇發作,隨時服食。一次可服幾大碗(常人幾天的量),服后無撐脹感。前醫診斷為臟躁證,方用逍遙、疏肝之屬加減。效果不著,時有反復。刻下:體態偏瘦,面色偏黃,二便尚可,月經量少,血糖正常。善嘆息,情緒易激動,口渴,舌淡紅,苔少欠潤,脈弦細。應為木郁土虛,化燥傷陰之臟躁。治宜疏肝補脾,生津潤燥。但前醫已盡用之。觀其舌脈,為陰傷液少之象;慮其病證,肝郁日久,脾土必虛。當以益氣生津、疏肝潤燥為法。方用生脈散加減:黨參15g,麥門冬30g,五味子6g,郁金12g,香附9g,當歸12g,石膏30g,甘草6g,小麥30g,大棗lO枚。10劑,水煎服。二診:食量明顯減少,情緒暢快。繼服上方20劑而愈。

    按:臟躁一證,多見于女性。多因情志不暢,肝氣失和;憂思過度,勞傷心脾所致。仲景治之用甘麥大棗湯。古人云:“小麥能和肝陰之客熱,而養心液,且有消煩利溲止汗之功。”故患者服麥面之粥可得一時之緩。觀其證,雖因于肝郁,但以疏郁治之卻效果不著,何也?多食一證,乃肝郁所致。因肝氣郁滯,生火化燥,傷及胃陰,胃中燥熱,則消谷善饑。可見,多食的直接原因是胃中燥熱。口渴,苔少而欠潤,提示胃中陰津不足;脈象弦細,又為陰津虧乏之象。況肝郁日久,必克中土。脾虛胃燥,津傷液少,而成本證。故用益氣生津之生脈散為主方加減,而獲良效。方中黨參、甘草、小麥、大棗甘溫補脾;五味子酸溫,與甘味相合,酸甘化陰;麥門冬、石膏養陰、清熱、潤燥;郁金、香附、當歸行氣活血。諸藥合用,脾虛得補,陰津得生,肝郁得疏,而多食自愈。

    口唇燥裂案

    患者,男,45歲。口唇干燥2年,近2月加重。患者因工作原因多年來經常大量飲酒。近兩年來,口唇干燥,漸行加重,尤以酒后或舌添后更甚,平時渴不欲多飲。因甚感不適,要求治療。觀其上唇較輕,下唇皮膚焦裂翹起,色白如貼紙。舌質紅而微暗,苔薄白少潤,脈象平和。診斷為唇燥證。因燥熱傷陰,氣陰兩傷,津不上潤所致。治以益氣養陰,生津潤燥。方用生脈散加減:西洋參10g,麥門冬20g,沙參15g,五味子10g,葛根15g,炙甘草5g5劑,水煎服。勸其戒酒或少飲。二診:口唇燥裂減輕,已有潤色。因公事繁忙,無暇煎藥,改用生脈口服液常服。1月后偶遇之,上證痊愈。

    按:本證癥狀在唇,可知其因在脾。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為津液輸布之輸。《素問·經脈別論》日:“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脾虛不運,氣不布津,津不上承于口,以榮于唇,故見本證。方中西洋參益氣養陰;麥門冬、沙參養陰潤燥,清熱生津;五味子酸收斂陰;葛根升胃中陽氣,生津布津;炙甘草補中益氣,與五味子相配,具有酸甘化陰之功。諸藥合用,共奏益氣生津,酸甘化陰之功,使脾氣充足,陽升津布,藥至效彰。

    總結

    生脈散原治暑熱或久咳而致氣陰兩傷。隨著臨床應用的日益廣泛,臨床報道逐漸增多,其應用范圍逐步擴大。凡氣陰兩傷之證,皆可用之。方中藥僅三味,人參補脾之氣,麥門冬生胃之津,合五昧子則酸甘化陰,對于氣陰兩傷之證,可謂配伍得當,藥簡效宏。

生脈散加味治療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觀察

【摘要】  目的 觀察生脈散加味治療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180例病毒性心肌炎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給予能量合劑靜脈輸注,口服輔酶Q10和病毒靈,治療組150例,相同于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生脈散加味治療;兩組療程均為3周,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和谷草轉氨酶(AST)、乳酸脫氫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心電圖的變化。結果 生脈散加味組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糾正異常心電圖、降低血清心肌酶等方面優于對照組。結論 生脈散加味是治療病毒性心肌炎的有效藥物。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率近年來有逐年增長的趨勢,多發于兒童和青壯年,部分甚至造成心臟擴大、心臟功能減退、心律失常等終身性疾病,嚴重危害著兒童及青壯年的身心健康。我們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益心氣、養心血的生脈散加味治療病毒性心肌炎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為濰坊市寒亭區人民醫院門診及住院患者,成人病毒性心肌炎診斷參照1995年全國心肌炎心肌病專題座談會擬定的標準。兒童病毒性心肌炎診斷參照1984年九省市小兒病毒性心肌炎協作組修改的標準以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診斷治療標準。選擇急性病毒性心肌炎180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150例,男64例,女86例,年齡5~43歲,平均19歲;病程5~90天,平均78.5天;心電圖異常有早搏者81例,竇性心律不齊者48例,竇性心動過速者19例,竇性心動過緩者16例,房室傳導阻滯者27例,束支傳導阻滯15例。對照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齡6~44歲,平均21歲;病程6~91天,平均79.6天;心電圖異常有早搏者15例,竇性心律不齊者12例,竇性心動過速者6例,竇性心動過緩者1例,房室傳導阻滯者4例,束支傳導阻滯者2例,治療前兩組患者來源、性別、年齡、病程、心電圖異常等方面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三磷腺苷20 mg,肌苷200 mg,維生素C 2.5 g溶于10%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靜脈輸注,每日1次,口服輔酶Q10 40 mg,病毒靈100 mg,每日3次,2周為1個療程,連用2~3個療程。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再給予生脈散加味口服(組成:太子參15 g,生黃芪20 g,五味子15 g,麥冬20 g,肉蓯蓉15 g 瓜蔞15 g,丹參30 g,甘草l5 g,蓮子15 g,琥珀粉4 g等),每日1劑,分2次服,7天為1個療程,連服2~3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治療前后癥狀、體征變化,觀測記錄心悸、胸悶、氣短、咽部充血等指標;(2)心電圖或動態心電圖觀察心臟情況;(3)血清心肌酶檢測。

    1.4  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訂的標準。臨床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實驗室各項檢查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癥狀、體征積分值改善60%以上,心電圖、血清心肌酶基本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體征積分值改善30%~60%,實驗室檢查各項指標有一定改善;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積分值改善<30%,實驗室檢查無改善。

    2  結果

    2.1  治療結果  治療組(150例)臨床治愈39例,顯效63例,有效44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7.3%;對照組(30例)臨床治愈4例,顯效9例,有效11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0%。兩組比較用χ2檢驗,總有效率χ2=14.32,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對單項癥狀:如心悸、胸悶、氣短、乏力、咽紅等進行診療結果分析比較,138例心悸患者中痊愈68例,顯效21例,有效44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6.49%。治療組中心悸、胸悶、乏力癥狀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χ2檢驗均>9.31(P<0.01),而氣短、咽紅等癥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檢驗均<0.67(P>0.05),結果見表1。

    2.2  心電圖療效分析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心律失常的療效標準,治療組中早搏、竇性心律不齊總有效率分別是77.8%和77.1%,對照組分別為53.3%和50.0%,兩組χ2檢驗分別是3.93和4.0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中竇性心動過速總有效率89.5%,明顯優于對照組(33.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88,P<0.01)。關于竇性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束支傳導阻滯,由于對照組樣本量較小,沒有可比性,故未做對比分析,結果見表2。表1  兩組單項癥狀治療結果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P<0.05表2  兩組心電圖療效分析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P<0.01

    2.3  生脈散加味對血清心肌酶的影響  治療組治療后谷草轉氨酶(AST)、乳酸脫氫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明顯降低,與治療前對照,分別為P<0.05、P<0.01、P<0.01、P<0.01;與對照組對比,除AST P>0.05,其余分別為P<0.05、P<0.05、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生脈散加味有降低病毒性心肌炎血清心肌酶的作用,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療前后心肌酶測定結果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P<0.01

    3  討論

    病毒性心肌炎,根據其臨床特點,在中醫學中散見于心悸、虛勞、胸痹等篇中,從中醫發病學角度看,系因正氣虛弱,外邪內侵,由口鼻或衛氣分傷肺及心,以致心系氣陰兩虛,則氣行不利,血運不暢,從而出現心悸、氣短、乏力、脈細弱等氣陰兩虛之證和胸悶、脹痛、痛有定處、善太息等氣血淤滯等證候。基于這一病機,故給予益氣養陰、開郁通陽之法,方中以太子參、黃芪、蓮子、甘草等藥補益心氣,肉蓯蓉、瓜蔞鼓動心陽。麥冬、五味子、丹參等滋陰養血通脈,琥珀、五味子安神補養心肌,使受損的心臟得以康復。

    通過臨床研究證實,生脈散加味具有增強機體抵抗力、調節免疫功能、促進受損心肌恢復的作用,在改善病毒性心肌炎臨床癥狀、糾正異常心電圖、降低血清心肌酶譜等方面都有明顯療效,是治療病毒性心肌炎的理想藥物。

關幼波用生脈散合四物湯加減治療疑難雜癥舉隅(善驚善恐、更年期綜合征、心悸、禿發)

關幼波老師為全國著名老中醫,行醫近60年,不僅擅長治療肝病,被譽為“肝病克星”,而且對雜病的治療造詣頗深。跟隨關老學習多年,深感其辨證用藥有其獨到之處,許多疑難雜癥,久治不愈的沉疴,有藥到病除之效,患者感激難以述說。現僅舉數例關老使用生脈散合四物湯加減治療疑難雜癥的病案,以供同道參考。

一、生脈散、四物湯證治

生脈散出自《千金要方》,補氣生津,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虛而咳,為治療氣陰兩傷之劑,多用于肺、心兩經氣陰兩傷之證。四物湯出自《和劑局方》,用于一切血虛、血滯諸癥,如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崩漏、帶下、面色無華、唇爪蒼白、肌膚干燥、毛發枯黃等,臨床上關老運用兩方治療陰虛血虛之證,滋陰養血,同時可以補氣生津,使氣血充足。

二、病案舉例

(一) 善驚善恐案

王某某,男,38 歲,農民,初診日期2000 年4 月29 日。

患者于1999 年7 月一次排便中,突然產生一種欲死感,而自己大叫,面色蒼白,心慌不已。自此以后,每日均有數次發作,自覺雙下肢血向頭上涌,恐懼,發作時心慌、出汗,發作過后周身乏力,頭暈沉,腹部不適,有欲排便感,胸痛,精神緊張,懶言,食欲不佳,夜晚不敢睡覺,睡眠時惡夢不斷。經全面檢查未見異常,曾服鎮靜藥及中藥,治療近10 個月無效。查:舌紅,苔薄白,脈沉弦。辨證:氣陰不足,心腎兩虧。治以益氣養陰,心腎雙補。處方:黨參10g ,五味子10g ,麥冬15g ,旋復花10g ,生赭石10g ,生地10g ,白芍15g ,當歸10g ,川芎10g ,牛膝15g ,遠志10g ,首烏藤30g ,琥珀5g。

患者服藥10 劑后,恐懼感及緊張感減輕,未再出現自覺雙下肢血向上涌的感覺,原方加減服用40 劑,諸癥消失,纏繞10 月余的疾病痊愈。

按:此病案屬中醫“善驚”、“善恐”癥。引起此癥的病因病機多種多樣,關師認為與心腎有關,為氣陰不足、心腎兩虛所致,心主神,氣血一虛,心神失守,則善驚恐,恐為腎志,腎陰虧虛亦善恐,本例患者乏力、心悸、自汗、頭暈多夢、夜晚驚恐加重不敢入睡,為心氣血不足,腎陰虧虛,關師選方不是常規四君子湯、八珍湯及六味地黃丸之類等,而是用生脈散雙補氣陰,用四物湯補陰養血,加以鎮驚安神的琥珀,藥到病除。生脈散多用于肺、心兩經氣陰兩傷之證,四物為滋陰養血之劑,在此關師用這兩方加減應用,體現了中醫氣、血、精相互轉化之理,起到了心腎雙補、氣陰兩補的作用。

(二) 更年期綜合征案

劉某某,女,50 歲,干部,初診日期1999 年1 月31 日。

患者近兩年來經常周身串痛,經期頭痛,時有心悸不安,失眠,頭暈頭脹,心煩,精神差,月經正常,經多處診治調理不愈。查:舌紅,苔薄白,脈沉。辨證:肝腎陰虛,心失所養。治以滋陰養血柔肝。

處方:北沙參30g ,五味子10g ,麥冬15g ,生地10g ,白芍20g ,當歸10g ,川芎10g ,香附10g ,白術10g ,蔻仁6g ,生石決30g。

患者服藥20 劑,癥狀明顯減輕,周身串痛好轉,經期頭痛明顯減輕,睡眠亦安,心煩、心悸減輕,又在上方基礎上加減服用20 劑,諸癥均消。

按:更年期綜合征病人癥狀較多,且較雜亂,不易辨證,關師認為此患者源于肝腎陰虛,陰血虧虛,血不榮筋,則出現周身串痛。月經期陰血更傷,血海更虧,則血虛不能養腦,出現經期頭痛,血不養心則時有心悸不安、失眠,治以滋陰養血,柔肝榮筋,方用四物湯滋陰養血,生脈散補心之氣陰,生血當究之于心,關師認為“心生血”,所以用生脈散可以補心之氣陰加強養血補血之功,人參改用北沙參取加減生脈飲之意,加強養陰之力。此病人關師不由舒肝理氣、平肝降逆入手,而從滋補肝腎、養血柔筋立法,體現了關師“治病求本”善用補法的學術

(三) 心悸案(胸痹)


安某某,男,55 歲,農民,初診日期2000 年8 月9 日。心臟換瓣術后兩年, 全心擴張。自感心慌、心悸、胸悶、氣短,加重10 余天,夜間不能平臥, 雙下肢輕度浮腫, 尿量少, 飲食正常。查:舌無苔,脈沉弦。辨證為: 氣陰兩虛,心血不足。治以益氣養陰,養血活血。處方:生芪30g ,北沙參30g ,五味子10g ,麥冬15g ,旋復花10g ,生赭石10g ,橘紅10g ,生地10g , 白芍15g , 當歸10g , 香附10g , 牛膝15g ,訶子肉10g。

服用10 劑后,癥狀減輕,尿量增多,雙下肢浮腫減輕,心悸胸悶減輕,又加減服用14 劑后,胸悶憋氣好轉,心悸減輕,雙下肢浮腫好轉,夜間可以平臥。

按:此病案為“心悸”案,關師認為不可統按痰濁痹阻胸陽辨證,患者表現為心悸,胸悶氣短,為心氣虧虛,心主血脈,血的運行全靠心氣的推動,心氣虛則血行不暢而致血滯,則心失所養,關師治療不主張用瓜蔞薤白等藥,認為其耗氣傷陰,治療用生脈散益心氣,養心陰,配合生芪則加重補氣之功,同時配合四物湯養血活血,取“若欲通之,必先充之”之義,全方補心氣,養心陰,養血活血,取得較好療效。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生脈散具有強心作用,且能增加心肌糖原和核糖核酸的含量,改善缺血心肌的合成代謝,為心肌收縮的能源和肌纖蛋白、肌凝蛋白的合成提供物質基礎,還可降低心肌的耗氧量,提高心肌對缺氧的耐受性,四物湯能夠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狀態。

(四) 全禿脫發案

格某某,男,50 歲,英國人,初診日期1997年1 月31 日。患者近一年來進行性脫發至全禿,晨起口苦,飲食二便調。查:苔薄白,脈沉。辨證為肝腎陰虛。治以滋陰養血,補益肝腎。處方:北沙參30g ,五味子10g ,麥冬15g ,生地10g ,白芍10g ,當歸10g ,川芎10g ,杏仁10g ,橘紅10g ,黑芝麻10g ,炙首烏15g ,丹皮10g。

患者帶藥回國服用,二個月后長出淡黃色新發,一年后寄來一張長滿濃密金發的照片,國際友人異常感激。

按:此病案為脫發癥,中醫認為脫發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精血不能暢榮毛發所致,關師認為此病人年近50 ,肝腎已虛,腎藏精,其華在發,肝藏血,發為血之余,肝腎虧虛則脫發,虧虛甚者則全禿,方用四物湯養血活血,生脈散補氣養陰,改用北沙參加強補陰之功,關師認為五味子可以養五臟之陰,四物湯和生脈散兩方合用,滋補肝腎之陰,而不膩補、呆補,不礙胃,不助熱,從補陰養血達到滋補肝腎之功。

淺談生脈散加味治療暑熱的體會

  在夏季臨床實踐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在氣溫持續38 ℃以上的一段時間里,許多高熱(39 ℃以上)的病人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經輸液、注射退熱針及服用退燒藥物等西醫治療之后,高燒有所下降,在4~6 h內病情穩定,但部分患者出現一種異常的現象:他們的體溫在下降后不久又上升到原來甚至更高的體溫,再用藥退燒,后來又反復高燒,如此遷延不愈。后來經中醫老師指導得知:這種發熱為虛熱,由暑熱傷元氣、傷津液所致,經運用生脈散加味取得了好的效果。現舉例如下。

    1  典型病例

    例1,患者,女,42歲。因發熱而來診。體溫39.5 ℃,頭痛,乏力,汗出,舌紅少津,經輸液數日,并口服抗炎退燒西藥,發熱反復不愈,后轉中醫科。診斷為外感暑熱致氣陰兩虛,治宜解表清熱,益氣養陰兼顧。方藥擬生脈散加味:生石膏30 g,菊花10 g,薄荷10 g,甘草5 g,雙花15 g,蟬衣10 g,黨參10 g,麥冬10 g,五味子10 g,黃芩3 g,白芍10 g,防風10 g,姜皮6 g,水煎服,每日1劑,3劑而愈。其中:石膏、黃芩清解里熱;白芍、甘草酸甘化陰,養陰液而兼顧疏散太過;姜皮、甘草調和營衛;菊花、雙花、薄荷疏散上焦風熱。再輔以生脈散,益氣生津,恢復元氣,津液生則虛火漸滅。

    例2,患者,男,60歲。因“身熱自汗,氣短乏力,勞累后加重,西醫治療,十余日不愈”轉中醫科,診為外感暑熱。熱傷元氣、傷津液之證以氣虛較著,擬用生脈散合補中益氣湯化裁:黨參10 g,麥冬10 g,五味子10 g,黃芪15 g,白術10 g,柴胡10 g,升麻10 g,羌活10 g,甘草5 g,姜皮6 g,大棗10 g,云苓10 g,水煎服,每日1劑,共3劑。

    由于發熱傷及元氣,中氣不足,虛火內生引起再次或反復發熱,勞則氣耗,故發熱于勞累后加重。運用此方熱退汗止,精神恢復,臨床治愈。

    2  討論

    《黃帝內經》中有“暑熱傷元氣、津液”的記載,單純運用西藥抗感染、退熱,無法達到對所傷氣、津液的恢復,虛火無所制約,故才會有如此反復發熱不退之癥。這類病人表現為:神疲乏力,肢體倦怠,氣短懶言低聲,自汗少尿,或口干咽干,舌紅少苔,口渴喜飲,以及心煩不寐等癥狀。經分析:暑熱傷元氣,元氣虧虛,神形失養,故神疲乏力,肢體倦怠,氣短懶言聲低;衛氣弱則衛外失固,腠理疏松,故自汗。此外,暑熱傷津,臟腑津液不足,虛熱內生,則口渴必引飲,小便短少而赤,神氣失調,故不寐,乏力。

    在臨床治療的過程當中,根據不同的癥狀,運用生脈散加減治療暑熱高燒難退取得很好的效果。生脈散為氣陰兩虛的代表方,在應用中黨參、五味子補氣生津,斂陰止汗。麥冬滋陰潤燥。三藥相伍,使元氣充而津液自生,使內生虛火得以制約,達到根本上退熱的目的。

  中醫傳統用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于危重病人,有益氣固脫,生脈強心作用,臨床應用效果較好。70年代末,將其改為注射劑,名為生脈注射液或生脈散注射液,具有強心升壓、益氣復脈作用。本品升壓作用緩慢而持久。在中西醫結合搶救危重病人時,與一些升壓西藥同時應用,可達升壓快而作用持久、穩定的效果。臨床應用于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心肌炎、心力衰竭。可供肌注或靜脈注射用。肌肉注射每次2~ 4毫升,每日2次。也可用5%~10%葡萄糖注射液以2∶10的比例混合靜脈點滴,用量可達20~ 50毫升/次,每日可1~2次靜點。臨床應用生脈注射液最大量為100毫升/次,未發現有明顯副作用。

生脈散搶救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源性休克的體會

  近年來,筆者用生脈散搶救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源性休克9例,效果良好。現將用生脈散結合常規治療搶救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源性休克的病例及體會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9例,男5例,女4例;年齡最大74歲,最小42歲。入院時間最早在發病后2h,最晚50h。9例均有心前區痛,面色蒼白,口唇不同程度的紫紺,皮膚濕冷,心電圖均有典型的病理性Q波和ST-T改變,血壓在45~75/38~60mmHg之間。

  1.2  治療方法  (1)常規治療:止痛,吸氧,極化液,預防和糾正心律失常。(2)生脈散:人參15g,麥冬8g,五味子6g,水煎分2次口服。

  1.3  治療結果  除2例因入院時間太晚,于24h內死亡外,7例患者服2劑后皮膚溫暖干燥,脈搏較口服生脈散前明顯有力,血壓逐漸回升至75~125/60~75mmHg之間,平均服用5劑,平均住院30天出院。

  2  討論

  生脈散為古代名方,由人參15g,麥冬8g,五味子6g組成。其主要功效是益氣斂汗,養陰生津。有益氣固脫,生脈強心的作用。主要治療熱傷元氣,津液大耗,汗多體倦,氣短口渴,脈來虛弱。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源性休克,病情危重,復雜多變,抗溶和血管活性藥物的適應證和禁忌證往往交替存在,效果不佳。生脈散中人參、麥冬、五味子三藥巧妙組合,形成一補、一清、一斂之功效,可使氣復津回,津止而陰存,故對于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源性休克早期的皮膚濕冷、脈細無力療效很好。

  本組死亡的2例,均為發病50h后來院,雖也服用了生脈散,但仍因未能糾正休克而死亡。所以我們認為,凡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均應盡早給予生脈散,對心源性休克可起到積極的預防和治療作用,使心肌梗死的患者治愈率明顯提高。

 生脈散加味治療心律失常的臨床觀察

筆者自1999年以來應用生脈散加味治療氣陰兩虛兼心脈瘀阻型心律失常50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92例患者均為本院住院或者門診病人,并具有心悸、胸悶、氣短、舌質暗紅、瘀點、脈促、結代、細數等氣陰兩虛兼心脈瘀阻的癥候。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0例和對照組42例。治療組50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25~71歲,平均44歲;冠心病18例,風心病5例,病毒性心肌炎7例,高血壓心臟病6例,肺心病5例,其它原因9例;竇性心動過速5例,心房纖顫8例,室性早搏20例,房性早搏14例,室上性心動過速3例;病程最短1年,最長28年。對照組42例中,男23例,女19例,年齡30~70歲,冠心病14例,風心病6例,病毒性心肌炎6例,高血壓心臟病5例,肺心病4例,其它原因7例;竇性心動過速4例,心房纖顫7例,室性早搏15例,房性早搏13例,室上性心動過速3例,病程最短1.5年,最長29年。兩組年齡、性別、病情、病程等情況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中醫氣陰兩虛兼心脈瘀阻型癥候診斷標準:參照1984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中醫內科學》。(2)西醫心律失常診斷標準:參照《內科學》制定的心律失常分類診斷標準擬定,且均經心電圖、彩超或動態心電圖檢查確診。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 采用口服生脈散加味:紅參(另煎)10g,麥冬15g,五味子15g,桂枝12g,白芍12g,炙甘草10g,丹參15g,三七10g,大棗10枚,苦參15g(快速型心律失常苦參用至30g)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15天為1個療程,連續用4個療程。

2.2 對照組 采用心律平內服,每次150mg,每日3次,15天為1個療程,連用4個療程。兩組治療期間除針對病情給予抗感染、護心、利尿、對癥等支持治療外,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藥物。

3 療效觀察

3.1 觀察項目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治療中、治療后均檢查心電圖1次,觀察心悸、胸悶、氣短、舌脈等癥象變化。

3.2 療效標準 參照1979年全國中西醫結合防治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談會制定的《心律失常療效標準》,顯效為臨床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心電圖復查正常;有效為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心電圖復查好轉;無效為臨床癥狀及心電圖均已明顯變化。

3.3 治療結果 (1)兩組治療結果比較。治療組:顯效30 例,有效16例,總有效率92%。對照組:顯效18例,有效14例,總有效率76.3%,兩組比較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2)兩組治療后心電圖療效比較。治療組:顯效27例,有效17例,總有效率88%。對照組:顯效17例,有效13例,總有效率71.4%,兩組比較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3)兩組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比較。治療組:心悸、胸悶、氣短的總有效率分別是92%(顯效33例,有效14例),90%(顯效12例,有效13例),92%(顯效32例,有效14例)。對照組的有效率則分別是83.3%(顯效20例,有效15例),78.6%(顯效18例,有效15例),81%(顯效22例,有效12例),兩組比較,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60歲。因心悸、胸悶、氣短反復發作5年,加重1周于2000年1月6日收入院,患者近5年來常感心悸、胸悶、氣短、頭暈、曾多次做心電圖示:冠脈供血不足、室性早搏,確診為冠心病、心律失常。經中西藥治療效果欠佳,近1周來因勞累致使心悸、胸悶、胸痛、氣短乏力、頭暈自汗、舌紅邊有瘀點、苔少、脈促代。查BP100/60mmHg,心率126次/min,心律不整,雜音不顯。心電圖:快速性心房纖顫。予生脈散加味:紅參(另煎)10g,麥冬15g,五味子15g,桂枝12g,白芍12g,炙甘草10g,丹參15g,三七10g,大刺10枚,苦參30g每日1劑,早晚分服,配合吸氧、輸液,護心、對癥、支持等處理。1周后上癥減輕,復查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律,偶見室性早搏,冠脈供血不足,繼續服藥,半個月后,心悸、胸悶、氣短等癥狀消失、精神好、飲食正常,復查心電圖正常,4個療程后停藥,病情平穩,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5 討論

心律失常是臨床常見病癥,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心律失常防治上,西藥雖取得一定效果,但現有的抗心律失常藥(西藥)均有潛在的不良反應。心律失常又往往是心肌梗死、誘發猝死的重要因素之一,從目前要求而言,心律失常的治療是不理想的,如何控制心律失常是預防和減少冠心病、心肌梗死死亡的一個重要環節。正確合理地選擇治療方案,以求達到最大療效,把不良反應降到最低程度是心律失常治療的最基本的治療原則 [1] 。

中醫藥在治療上雖未取得驚人的發展,但在治療觀念上更趨成熟、合理,趨向全面綜合地治療患者。心律失常屬中醫心悸、怔忡范疇,病位在心,多由臟腑功能失調,心之氣血陰陽虧損,心神失養或氣滯、血瘀、痰飲、火邪擾亂心神所致,證屬本虛標實,治療上宜補氣養陰,溫陽通脈,活血化瘀為原則,方中人參益氣生津,麥冬清肺養陰,五味子斂氣滋陰通血脈,桂枝、炙甘草通陽化氣,益血通脈,丹參、三七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白芍、炙甘草、大棗養血和營、安神配合苦參清熱除濕、安神,諸藥配合,共奏補心氣、養陰血、助心陽、促血運、安心神,使心氣充、營血足、神得養。全方兼顧陰陽,氣血雙補及攻補兼用,補而不滯,祛邪不傷正,從而取得抗心律失常之功效。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甘草酸、人參總皂苷、麥冬總皂苷、為炙甘草湯中影響心肌生理特性的主要有效成分 [2] ,而且單味人參對心臟能使其功能正常化,對中樞神經系統和代謝功能有雙向的調節作用。桂枝、麥冬能擴張血管,有強心、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3] ,五味子有調節血壓的作用,苦參有延緩房性傳導及降低自律性、丹參、三七增加冠脈血流量,抗心肌缺血。通過對50例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療,取得較好的療效,表明該方藥具有改善心肌缺血和抗心律失常的雙重作用,無不良反應,但其作用機制尚需進一步探討。

生脈散治療陰虛型中風30 例

  摘 要: 目的: 觀察生脈散對陰虛型中風的預防和治療作用。方法: 57 例患者隨機分為
治療組30 例和對照組27 例, 兩組患者的基礎治療相同, 治療組加用生脈散。結
果: 治療組療效好, 病程短, 明顯優于對照組。提示: 應用生脈散對中風辨證屬于
陰虛癥者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中風, 又名腦卒中, 是一種常見病, 臨床有很
多陰虛型患者, 或在治療過程中出現陰虛癥狀患
者的康復很不理想, 對此預防和治療陰虛中風意
義重大。自1994 年10 月~ 2003 年11 月, 對內科
中風患者用生脈散治療取得滿意效果, 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將臨床確認的58 例中風患者隨
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 例, 腦梗塞21
例(包括進展型中風, 陰虛更易引起病情進展) , 腦
出血9 例; 男17 例, 女13 例, 平均年齡67 歲。對
照組27 例, 腦梗塞20 例, 腦出血7 例; 男15 例,
女12 例; 平均年齡62. 7 歲。所有病例均符合《中
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且經頭顱CT 確認。
治療方法 在降顱壓控制腦水腫、抗凝(腦
出血患者除外)、擴容、腦保護及預防并發癥的基
礎上, 治療組給人參10g, 麥冬15g, 五味子6g。陰
虛重者加枸杞子15g, 當歸、生麥芽各6g, 每日1
劑, 分早、晚2 次煎, 溫服。對吞咽困難者可以鼻飼
或靜脈點滴生脈注射液40m l, 每日1 次, 治療10
~ 15d 為1 個療程。
療效標準 治愈: 癥狀及體征消失, 基本能獨
立生活; 好轉: 癥狀及體征好轉, 能扶杖行動或基
本生活能自理; 未愈: 癥狀及體征無變化。
治療結果 治療組治愈18 例, 好轉12 例, 有
效率達100%; 對照組治愈11 例, 好轉12 例, 無
效4 例, 有效率達85. 6%。
典型病例 張某, 女, 56 歲, 工人。因情緒激
動于2001 年3 月突然出現左側肢體無力, 急由
120 急救中心就近送醫院救治。頭顱CT 示, 右側
丘腦出血, 治療半月, 肌力達? 級。CT 示: 血腫基
本吸收。但患者不能行走, 心煩急躁, 遂轉入我院。
癥見: 眩暈, 左側肢體麻木無力, 心煩急躁, 食少眠
差, 二便尚可, 舌嫩紅少苔、呈草莓狀, 脈沉細。中
醫診斷: 中風, 中經絡, 陰虛型。治療給生脈散加
味, 枸杞子、麥冬各15g, 五味子、生麥芽、甘草、當
歸各6g, 懷牛膝、丹參、百合、刺蒺藜、人參各10g,
每日1 劑, 分早、晚2 次, 溫服。治療半月, 眩暈、肢
體麻木緩解, 能自己行走, 肌力ì 級, 出院。后繼
服半月, 隨訪1 年, 無復發。
體 會 中風病多見于中老年患者, 基礎病
多, 在血管壁病變基礎上, 加上睡眠、失水、情緒激
動, 用力過猛等, 使血管閉塞或驟然破裂出現腦組
織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腦功能損傷, 對機體是一次
重創。治療中應用脫水劑, 使大量的水及電解質流
失。祖國醫學認為: 中風之發生, 主要因素在于平
素氣血虧虛, 心肝腎三臟陰陽失調, 加之氣憤郁
怒、勞累過度、醉酒飽食等因素, 使氣血運行受阻,
形成上實下虛, 陰陽不相維系的危急證候。病機雖
復雜, 但基礎均為平素積損, 氣血虧虛。故治療采
用益氣生津, 斂陰補虛之法, 用人參為君藥, 補元
氣, 生津液。現代醫學研究: 人參對中樞神經系統
有興奮作用, 能提高機體對有害物質刺激的抵抗
力, 又能調節膽固醇及醛固酮分泌; 臣以麥冬清熱
養陰除煩, 佐以五味子酸溫, 斂陰生津, 可聚耗散
之氣。二者配伍, 具酸甘化陰之功, 并有降低血糖、
鎮靜、消炎、阻滯動脈硬化作用。諸藥合用, 奏益
氣、清熱、斂陰之效。使氣復津回, 陽潛陰存。臨床
結果證實生脈散能提高機體免疫力, 改善全身癥
狀, 縮短病程, 給中風患者早日康復帶來很大俾
益, 且使用方便, 副作用小, 經濟有效, 值得臨床推
廣應用。

加味生脈散治療冠心病心絞痛

    冠心病在我國的發生率不如歐美高,但是在80年代后期有明顯的上升趨勢,其發生在20歲以上的各個年齡段,尤其以40歲為多,男多與女,嚴重的危害著廣大人民的身體健康。筆者自1996年10月~2003年10月,運用加味生脈散治療冠心病心絞痛120例,取了很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中男75例,女45例。年齡在40~50歲29例,51~60歲者60例,61~75歲者31例,病程最長11年,最短15天。
  1.2 診斷依據與療效評定 均按1979年“中西醫結合防治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談會”修訂的標準確診,進行療效評定。其病史中都胸骨后壓榨性疼痛,持續多在3~5min,伴有胸悶、氣短等癥狀,應用硝酸甘油后癥狀可緩解。其心電圖檢查均有心肌缺血的改變。其中單獨心肌缺血78例,陳舊型心肌梗死29例,心房纖顫13例。

  2 臨床分型和治療
  2.1 分型 按中醫辨證分型:氣虛主證:胸痛、胸悶、氣短、自汗乏力,遇勞則加重,倦怠懶言,舌淡胖有齒印,脈細弱無力。兼陰虛證:頭暈目眩,面色少華,心悸盜汗心煩不寐,脈細無力。兼血瘀證:胸悶刺痛,痛有定處,舌質紫暗,脈沉澀。兼陽虛證:面色蒼白,畏寒肢冷,腰酸,舌淡白,脈沉細。兼痰濁證:胸悶如塞,型體肥胖,納差,痰多,苔濁膩,脈滑。將其分為:氣陰兩虛型、氣虛陽虛型、氣虛血瘀型、氣虛痰阻型4例,其中氣陰兩虛型18例,氣虛陽虛型12例,氣虛血瘀型69例,氣虛痰阻型21例。
  2.2 治療方法 基本方:人參10g,麥冬9g,五味子6g,丹參9g,赤芍9g,川芎9g,郁金9g,桂枝6g,全栝蔞9g。加減:氣陰兩虛型:基本方:去川芎9g,加黃芪9g,白術9g健脾益氣,以助氣血生化之源,加酸棗仁9g,遠志6g,養心安神。氣虛陽虛型:基本方:去麥冬、五味子、加桂枝12g,加附子6g(先煎30min以減其毒性)以溫壯陽氣,加熟地6g,山茱萸6g,以補益腎精。若心悸、喘促、肢體浮腫,基本方:去麥冬,五味子加附子6g,白術9g,茯苓6g,車前子9g以溫陽利水。氣虛血瘀型:若胸痛重者基本方:加降香6g,元胡9g以活血止痛。氣虛痰阻型:基本方:加半夏9g,陳皮9g,以化痰降逆,加薤白9g,以通陽豁痰,若痰熱者,基本方:去桂枝,加魚腥草9g,桔梗6g,竹茹6g以清熱化痰。
  3 結果
     痊愈72例,占60%,顯效36例,占30%,好轉12例,占10%。
  4 體會

  冠心病心絞痛屬于祖國醫學胸痹之范疇。早在《靈樞·五邪》篇中指出“邪在心,則病心痛”。《素問·藏氣法時論篇》說:“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痛,兩臂內痛”。在《金匱要略》中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稱,治療提出以宣痹通陽為主,其所在載方劑,至今在臨床上仍有指導意義。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時,應注意保護心陽,補益心氣。《類證治裁·胸痹》篇“胸中陽不舒,濁陰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則氣結,咳唾,胸痛徹背”。《奇效良方》云:“氣塞不通,血塞不流”。據此筆者通過臨床實踐運用加味生脈散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取效甚佳。生脈散具有使心肌收力加強,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的功效。以此來改善心肌供血,促進心肌代謝,降低耗氧量。再加以活血去瘀、溫經通陽、散結寬胸之品,藥證相符,故能起效。此外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時還要讓患者注意休息,保持情緒穩定,低脂飲食,少食多餐,保持大便通暢,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治】1.溫熱、暑熱,耗氣傷陰證。汗多神疲,體倦乏力,氣短懶言,咽干口渴,舌干紅少苦,脈虛數。2.久咳傷肺,氣陰兩虛證。干咳少痰,短氣自汗,口干舌燥,脈虛細。(本方常用于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神經衰弱所致咳嗽和心煩失眠,以及心臟病心律不齊屬氣陰兩虛者。生脈散經劑型改革后制成的生脈注射液,經藥理研究證實,具有毒性小、安全度大的特點,臨床常用于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及冠心病、內分泌失調等病屬氣陰兩虛者。)

  【用法】長流水煎,不拘時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若屬外邪未解,或暑病熱盛,氣陰未傷者,均不宜用。久咳肺虛,亦應在陰傷氣耗,純虛無邪時,方可使用。
  【方解】本方所治為溫熱、暑熱之邪,耗氣傷陰,或久咳傷肺,氣陰兩虛之證。溫暑之邪襲人,熱蒸汗泄,最易耗氣傷津,導致氣陰兩傷之證。肺主皮毛,暑傷肺氣,衛外失固,津液外泄,故汗多;肺主氣,肺氣受損,故氣短懶言、神疲乏力;陰傷而津液不足以上承,則咽干口渴。舌干紅少苔,脈虛數或虛細,乃氣陰兩傷之象。咳嗽日久傷肺,氣陰不足者,亦可見上述征象,治宜益氣養陰生津。方中人參甘溫,益元氣,補肺氣,生津液,是為君藥。麥門冬甘寒養陰清熱,潤肺生津,用以為臣。人參、麥冬合用,則益氣養陰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溫,斂肺止汗,生津止渴,為佐藥。三藥合用,一補一潤一斂,益氣養陰,生津止渴,斂陰止汗,使氣復津生,汗止陰存,氣充脈復,故名“生脈”。《醫方集解》說:“人有將死脈絕者,服此能復生之,其功甚大。”至于久咳肺傷,氣陰兩虛證,取其益氣養陰,斂肺止咳,令氣陰兩復,肺潤津生,諸癥可平。
  【化裁】方中人參性味甘溫,若屬陰虛有熱者,可用西洋參代替;病情急重者全方用量宜加重。
  【方論】方中人參補肺氣,生津液,為君;麥門冬養陰清肺而生津,為臣;五味子斂肺止渴、止汗,為佐。三藥合用,共成補肺益氣,養陰生津之功。
  【附方】無。
  【附注】本方是治療氣陰兩虛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體倦,氣短,咽干,舌紅,脈虛為辨證要點。
  【文獻】方論吳怡洛《成方切用》卷7:“肺主氣,肺氣旺則四肢皆旺;虛,故脈絕氣短也。人參甘溫,大補肺氣而瀉熱,為君;麥冬甘寒,補水源而清燥金,為臣;五味酸溫,斂肺生津,收耗散之氣,為佐。蓋心主脈,而百脈皆朝于肺,補肺清心,則氣充而脈復,故日生脈。夏月火旺克金,當以保肺為主,清晨服此,能益氣而御暑也。”
  《醫學啟源》卷下:“補肺中元氣不足。”
  【實驗研究】1.微量元素的測定《中成藥研究》1986(8):17,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對生脈散中微量元素進行測定,三味藥含鐵量最高;尤其是五味子;其次是錳含量,亦以五味子最高,鎳在麥冬中含量較豐富,銅、鉻也以五味子含量較高。2.提高心肌耐缺氧的能力《中華醫學雜志》1974(4):246,心電圖與組織化學法的實驗結果,顯示生脈散可提高心肌對缺氧的耐受性,使缺血的心肌以最經濟的方式作功,延長心肌的存活時間,這可能與改善缺血心肌的合成代謝和離子傳遞系統,減少心肌對氧和能量的消耗有關,因而本方對心臟復蘇具有特殊的“強心效應”。3。改善微循環《遼寧中醫雜志》1984(12):36,生脈散注射液可改善高分子右旋糖酐所致的實驗性微循環障礙,并能阻斷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發生,從而為臨床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病癥提供了實驗藥理學依據。
 本方所治為溫熱、暑熱之邪,耗氣傷陰,或久咳傷肺,氣陰兩虛之證。溫暑之邪襲人,熱蒸汗泄,最易耗氣傷津,導致氣陰兩傷之證。肺主皮毛,暑傷肺氣,衛外失固,津液外泄,故汗多;肺主氣,肺氣受損,故氣短懶言、神疲乏力;陰傷而津液不足以上承,則咽干口渴。舌干紅少苔,脈虛數或虛細,乃氣陰兩傷之象。咳嗽日久傷肺,氣陰不足者,亦可見上述征象,治宜益氣養陰生津。方中人參甘溫,益元氣,補肺氣,生津液,是為君藥。麥門冬甘寒養陰清熱,潤肺生津,用以為臣。人參、麥冬合用,則益氣養陰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溫,斂肺止汗,生津止渴,為佐藥。三藥合用,一補一潤一斂,益氣養陰,生津止渴,斂陰止汗,使氣復津生,汗止陰存,氣充脈復,故名“生脈”。《醫方集解》說:“人有將死脈絕者,服此能復生之,其功甚大。”至于久咳肺傷,氣陰兩虛證,取其益氣養陰,斂肺止咳,令氣陰兩復,肺潤津生,諸癥可平。
  ①中暑《續名醫類案》:陸祖愚治陳元甫,七月間因構訟事,忍饑,食冷粥數碗,少頃即吐出。自此茶飲皆吐,頭痛身熱,咽喉不利,昏冒,口中常流痰液。醫知為中暑,用冷香薷飲投之,隨吐;又以井水調益元散投之,亦吐,昏沉益甚。脈之,陽部洪數無倫,陰部沉微無力。此邪在上焦,在上者因而越之,此宜涌吐者也。蓋饑餓之時,胃中空虛,暑熱之氣,乘虛而入于胃,胃熱極而以寒冷之水飲投之,冷熱相反,所以水入即吐;即口中流涎,亦胃熱上溢之故也。因用沸湯入鹽少許,齏汁數匙,乘熱灌之,至二三碗不吐,至一時許方大吐,水飲與痰涎同出,約盆許。即以生脈散投之,人事清爽,諸癥頓減。②脫癥《成都中醫學院學報》(1979;1:48):周某,女,75歲。患高血壓及慢性支氣管炎多年。平素血壓在190-170/110-100mmHg之間,并有頭暈失眠,咳嗽胸悶等。診前約10分鐘,因過勞突感呼吸困難,心悸,頭汗如珠,口噤不語,脈形隱伏,怠緩而結,至數不清,每分鐘約36次/分。證屬脫證。急取紅參2支(切片),麥冬15g、五味子12g,開水浸泡,白糖為引,徐徐灌入口中,藥盡服,病人始能呻吟,手足擾動。再服即時蘇醒,脈形始現,50次/分,仍無力而結,3-5至一止。此元氣復而未盛,原方濃煎作飲,2小時內盡服生脈散二劑,神識清楚,轉危為安。次日再診,覺頭昏疲乏心跳,六脈弦緩,5-8至一止。血壓140/100mmHg,已進食。仍按原方再進三劑,素食調養,脈形整齊,恢復常態。③低血壓《四川醫學》(1981;2:100):口服生脈散加味(粉劑):黨參6g、黃耆6g、五味子2g、麥冬2g,共18g為一人一日量,共研末,每次服6g,每日三次,連服四周為一療程,選擇血壓低于90/60mmHg,排除器質性及營養不良者作為觀察對象,共觀察10例(男女各5人),經給藥1療程后,收縮壓平均升高14mmHg,舒張壓平均升高6.7mmHg。④心肌炎《上海中醫藥雜志》(1979;6:25):治療心肌炎20例(其中15例經多種西藥多療程治療無效而改用本法),顯效6例,有效10例,無效4例。⑤休克《新醫藥雜志》(1974;3:21):收治急性心肌梗塞并發心源性休克20例,其中3例單用西藥治療,死亡1例(33%),而另17例用生脈散注射液治療,死亡1例(5.8%),16例血壓全部回升恢復正常,升壓作用溫和是其特點。《江蘇中醫》(1980;3:59):以本方治療休克114例,包括感染性休克98例,用藥5分鐘至1小時后開始升壓,顯效率為71.8%,血壓穩定時間平均為17.3小時。⑥心衰《中醫雜志》(1980;12:30):生脈液治療小兒肺炎合并心衰17例,其中1-3天內癥狀消失者10例(58.8%),3天以上消失者7例(41.1%),平均消失時間3.81±0.39天,而12例對照組中,3天以上消失者7例(58.3%),1-3天以內消失者5例(41.7%),平均消失時間6.08±1.19天,P>0.05。⑦心律失常《中級醫刊》(1959;9:26):患者女性,73歲,支氣管擴張合并支氣管肺炎,繼發心力衰竭,采用毛地黃葉粉末內服。治療過程中,突然發生惡心嘔吐,心率38次/分,律齊,血壓降至90/0mmHg,患者疲乏,嗜睡。經中西醫會診,診斷為毛地黃中毒所致心房室傳導阻滯。用人參9g、麥冬9g、五味子3g;連服5劑,心律恢復至56次/分,諸癥逐步緩解。《天津醫藥》(1978;2:64):用本方配合安他心0.1每日四次,治療室性,房性早博5例,4例痊愈,1例好轉。《成都中醫學院學報》(1981;2:52):治療心率緩慢型心律失常21人次(15人),其中病態竇房結綜合癥18人次,伴有二度二型或三度房室傳導阻滯的雙率枝傳導阻滯3人次。結果1人次顯效,17人次好轉,治療有效率為18/21(85.7%)。⑧冠心病。心絞痛《中醫雜志》(1981;12:67)觀察54例冠心病心氣虛患者應用生脈散前后的左心功能改變,用藥前后比較結果具有顯著性差異。《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84;3:40):嚴氏用生脈液治療心血管疾病23例,其中冠心13例,高心6例,肺心3例,心肌炎1例,總有效率為70.1%。其中對改善心電圖異常的總有效率為69.6%,緩解心功能障礙癥狀總有效率為70.4%。⑨肺結核《中醫雜志》(1959;9:36-37):根據中醫辨證施治原則治療肺結核22例,其中心肺型(即心癆與肺癆混合型)用生脈散熬膏治療。經四個月后,全部有效,大多數恢復健康生脈散主治的氣陰兩虛主要是指上焦心肺氣虛和陰液虧損的證候。心肺相通,同在上焦。心為君主之官,主血脈,主藏神;肺為相傅之官,主氣,朝百脈,助心行血。君主失職,則相傅最先受累。心氣虛,運血無力,則肺朝百脈受累,主氣失職而氣短,故“喘為心氣不足”。肺氣虛,不能助心行血,則心氣亦會受累。氣血同源,心肺二臟息息相關。心氣虛和肺氣虛相互影響,最終發展成為心肺氣虛證。氣虛日久,必損及陰液,從而形成氣陰兩虛。

  心的氣陰兩虛證形成,與思慮太過、年老體衰、罹病日久、煩勞過度或感受外邪有關。肺的氣陰兩虛證可見于多種疾病中,多因久患肺病,長期咳喘,肺之氣陰耗損所致。還可見于外感溫熱或暑熱等熱性病過程中,究其成因是由于熱耗津傷,汗出太過,甚則導致“氣隨津脫”。

  氣陰兩虛證臨床可見:氣短懶言,神疲乏力,動輒尤甚,自汗、盜汗,潮熱顴紅,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等。若氣陰兩虛由久咳傷肺而致,臨床上還可見干咳少痰,動輒喘促。心之氣陰兩虛者,除一般見癥外,還會有心悸怔忡,失眠多夢,胸悶,健忘,脈結代等表現。另外,在熱病過程中,由于汗出過多,氣隨津脫,還可出現冷汗淋漓,呼吸微弱,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微欲絕之虛脫表現。

  生脈散組方之初,本不以治心為其立方之意,但費伯雄在《醫方論·卷三·清暑之劑》中云:“肺主氣,心主血,生脈散養心肺之陰,使氣血得以榮養一身”。指出生脈散具有益氣養陰,生津斂汗之功,進而說明是治療心系疾病氣陰兩虛證的代表方劑。方用人參甘溫補肺,益氣生津,大補元氣為君藥。麥冬甘寒,養陰生津,清熱潤肺除煩,為臣藥。兩藥合用則益氣養陰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溫,收斂止汗,生津止渴,為佐藥,即《素問·藏氣法時論》中:“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之意。三藥相伍,一補一清一斂,補肺、養心、滋陰,共奏益氣養陰,生津止渴,斂陰止汗之效,使氣復津生,汗止陰存,脈氣得充,則可復生。《醫方集解·生脈散保肺復脈見暑門》說:“人有將死脈絕者,服此能復生之,其功甚大。”李東垣以本方加黃芪、甘草,名“生脈保元湯”,補氣之力更佳;再加當歸、白芍,名“人參飲子”,治氣虛喘咳,吐血衄血。

  生脈散的臨床應用要注意把握氣陰兩虛這個基本證候,并在此基礎上,靈活辨證。如出現心悸氣短,神疲自汗等心肺氣虛證較重者,可加黃芪、茯苓、白術、天冬等以健脾益氣。若肺陰虛較甚,見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咳喘無力,動則益甚者,可去人參,加北沙參、天花粉、桑葉、川貝母、地骨皮、百合、黃芩等以滋陰潤肺,化痰止咳。對心陰不足較甚,見心煩心悸,少寐多夢,潮熱盜汗者,可加生地、玄參、柏子仁、酸棗仁、丹皮等以滋陰清熱,養心安神。若出現亡陽證,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蒼白,脈微欲絕者,可重用紅參至50g,并加用附子、肉桂、龍骨、牡蠣、大劑量山萸肉等以回陽救逆固脫。由此可見,生脈散不僅用于多種慢性疾病,也常用于急病重證,屬補虛之劑,對氣陰兩虛證,有益氣養陰,生津斂汗之功,但對實證不可妄投,以免閉門留寇,加重病情。

  現代臨床應用生脈散主要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肺心病等心血管疾病。除治療各種心臟疾患外,也常用于肺結核、矽肺、慢性支氣管炎、低血壓、神經衰弱、心衰、休克、婦科功能性子宮內膜出血等多種疾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脈飲的最新功效大全!它的來歷令人唏噓
當代中醫應用五味子治療心臟病的經驗與對藥
生脈飲紅參方的功效與作用(同仁堂生脈飲紅參方)
生脈飲黨參方和生脈飲人參方的區別是什么?哪個更適合自己?
生脈飲配方解析
自制“生脈飲”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闻县| 玉门市| 镇远县| 固始县| 江口县| 汕头市| 涟源市| 龙胜| 错那县| 宁陕县| 乌拉特前旗| 专栏| 宁津县| 汉寿县| 长春市| 波密县| 南部县| 巍山| 临邑县| 深圳市| 剑河县| 突泉县| 兰考县| 丁青县| 阿克| 塘沽区| 福安市| 永春县| 定安县| 青铜峡市| 绥化市| 义马市| 丰都县| 静宁县| 科技| 海门市| 常宁市| 甘孜县| 柞水县| 资源县| 田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