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的曾先生不久前到某醫院體檢,發現患有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為求方便和省錢,他參照某醫學科普雜志刊登的方法,自行口服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卡托普利)和β-受體拮抗劑(普奈洛爾)。幾天后,他出現干咳、心動過緩、支氣管哮喘等不良反應,且自測血壓未見明顯下降,于是到另一家醫院就診。醫生檢查后認為他上次去的醫院診斷正確,但曾先生用藥有誤,故開給他硝苯地平緩釋片口服。經口服硝苯地平緩釋片1天后,曾先生血壓平穩下降,3天后血壓恢復正常,上述不良反應未再出現,現正在鞏固治療中。
高血壓合并冠心病,說明病情已經進入高危(即Ⅲ級高血壓,收縮壓≥18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110毫米汞柱,無其他危險因素)或很高危(等級和血壓值同上,且伴有1~2個危險因素如吸咽、肥胖和血脂異常等)的高血壓危險等級,因此控制血壓十分重要。而選好降壓藥又是控制血壓的前提,同時對防止冠心病的進展有重要作用。
對于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傳統的治療方法是選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如卡托普利等)和β-受體拮抗劑(如普奈洛爾等)治療。但近年來有臨床研究發現,高血壓合并冠心病選用長效鈣離子拮抗劑(如硝苯地平緩釋片等)更有效,且能明顯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研究證實,鈣離子拮抗劑不僅能強有力地降低血壓,且可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缺血狀態。其中長效鈣離子拮抗劑(也就是緩釋劑)不僅降壓作用強大持久,而且平穩,不會導致血壓大起大落,故能使更多的頑固性高血壓患者達到降壓目標(收縮壓≤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90毫米汞柱),有效減少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中風等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其實,鈣離子拮抗劑也是六大類降壓藥(利尿劑、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中樞和周圍交感神經抑制劑、鈣離子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中唯一沒有絕對禁忌證的一類藥,它對患者的血脂、血糖、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等指標沒有不良影響,且如果選用長效制劑,一天只需服一次,患者服用方便,順從性高,故更能發揮療效。
鈣離子拮抗劑的作用原理為:抑制鈣通過細胞膜的鈣通道進入周圍動脈平滑肌細胞,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使血壓下降。常用的長效鈣離子拮抗劑和它們的使用方法如下——二氫吡啶類:硝苯地平緩釋片(或膠囊),每次30~60毫克,每天1次;氨氯地平緩釋片,每次2.5~10毫克口服,每天1次;非洛地平緩釋片,每次2.5~10毫克口服,每天1次;尼卡地平緩釋片,每次40毫克,每天1次。非二氫吡啶類:地爾硫卓緩釋片,每次90~180毫克,每天1次;維拉帕米緩釋片,每次120~240毫克,每天1次。目前非二氫吡啶類主要用作二三線抗高血壓藥或用于血壓增高顯著、伴有腎功能衰竭的患者。
長效鈣離子拮抗劑的相對禁忌證有:心動過速、冠心病發作期、夾層主動脈瘤和新近發生的腦出血者慎用。主要副作用有水鈉潴留、毛發增多、惡心欲嘔、心動過速和偶可誘發心絞痛。藥物相互作用為:如無禁忌證,與β-受體阻滯劑(或中樞交感神經抑制劑)以及利尿劑(如呋塞米)合用可防止心動過速和雙足水腫的發生。
【關鍵詞】 老年肺心病 冠心病
1994年8月—2006年1月,我院共收治肺源性心臟病(肺心病)病人336例,其中并發冠心病者70例(21%),現分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肺心病并發冠心病病人70例,均符合1980年全國第三次肺心病專業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齡50~59歲14例,其中60~69歲29例,70~79歲19例,80歲以上8例;病史5~45年;伴有糖尿病者5例,高血壓者7例。
1.2 實驗室及輔助檢查
血膽固醇及三酰甘油增高者19例(27.1%)。X線檢查:心臟外形正常者36例(51.0%),呈主動脈型20例(29.0%),普大型11例(15.7%)。心電圖檢查:電軸正常者34例(49.0%),左心室肥厚者25例(36.0%),電軸右偏者13例(18.5%),雙心室肥厚者17例(24.0%),電軸左偏者25例(36.0%),左束支傳導阻滯者12例(17.0%),肺性P波者48例(68.0%),左前束支傳導阻滯者9例(12.8%),右心室肥厚者11例(15.7%),多元性室性期前收縮者16例(23.0%),右束支傳導阻滯者9例(12.0%),ST段水平壓低者25例(35.7%),房顫者22例(31.4%)。
2 討論
肺心病并發冠心病的病人因二者癥狀互相掩蓋,病情復雜,易誤診、漏診,臨床上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引起重視。①肺心病時,通氣及血流比例失衡,低氧嚴重,發紺,喜俯臥位;而冠心病急性左心室心力衰竭肺水腫時多于夜間睡眠中發生憋喘,端坐減輕,肺底部可聞及濕啰音,肺心病緩解期,出現急性左心室心力衰竭更有利于肺心病的診斷。②STT改變:肺心病時由于全身低氧可出現STT改變,可隨病情改善而消失,STT改變出現于左心導聯,且ST段水平壓低超過0.05 mV時應考慮并發冠心病。③肺心病病人心電圖 V1~V2導聯呈QS圖形時,應與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鑒別,aVF呈QR宜與下壁心肌梗死鑒別,并及時查血清酶,動態觀察心電圖的演變,以免漏診急性心肌梗死。④肺心病病人血脂增高,伴高血壓、糖尿病、不典型心絞痛、眼底動脈硬化,X線檢查示主動脈增寬、延長或扭曲、呈主動脈型心臟均應考慮并發冠心病[1]。
肺心病并發冠心病的治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強心劑的應用:肺心病病人心肌低氧,極易發生電解質紊亂,宜快速給予小劑量洋地黃制劑,可在數日內控制心力衰竭及肺動脈高壓。但并發冠心病時易發生左心室心力衰竭、肺淤血,需反復多次給予洋地黃制劑,以毒毛旋花子甙K為好,因西地蘭有輕度收縮冠狀動脈作用,而不宜選用。②利尿劑的應用:肺心病病人利尿劑的應用原則是從小劑量開始、聯合間歇給藥。而并發冠心病或有左心室心力衰竭肺水腫時,宜短期、快速給強利尿劑,同時注意補充電解質。③血管擴張劑的應用:肺心病并發冠心病時,心力衰竭不易控制,單用強心利尿劑效果不滿意,并用血管擴張劑可以減輕心臟負荷,某些血管擴張劑尚有一定的強心作用。根據病情可選用硝酸甘油、鈣拮抗劑,可降低肺動脈壓,降低氣道阻力和肺泡壓,減輕左右心負荷,減少氧耗。④鎮靜劑的應用:肺心病不主張應用鎮靜劑,以免抑制呼吸,同時禁用哌替啶和嗎啡,而冠心病可選用哌替啶和嗎啡;肺心病并發冠心病時可選用地西泮或100 g/L的水合氯醛等對呼吸抑制小的藥物。
【參考文獻】
[1]袁振祥,楊文東,李群年,等. 肺心病病人血漿D二聚體檢測及其臨床意義[J]. 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 2002,38(2):177.
【摘要】 目的 觀察葛根素合參麥注射液靜脈滴注治療冠心病療效。方法 將88例冠心病患者分成兩組,治療組46例,葛根素0.4g,參麥注射液50ml分別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或生理鹽水中,靜脈點滴(糖尿病用生理鹽水,以下同),1次/d,連用10~15天為1個療程,未愈者隔15天再進行第2個療程。對照組42例,丹參20ml,參麥注射液50ml分別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或生理鹽水中,靜脈點滴,1次/d,連用10~15天為1個療程,未愈者隔15天再進行第2個療程。兩組病例中血壓高者配合降壓藥,血糖高者配合降糖藥,血脂增高配合降脂藥,有頻發早搏者配合使用心律失常藥。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比對照組見效快,療效好。結論 葛根素、參麥注射液聯用無不良反應,作用協同,具有擴張冠脈,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等作用,能改善臨床癥狀,是治療冠心病的有效藥物。
【關鍵詞】 葛根素; 參麥注射液;活血通脈; 冠心病
筆者2005—2008年應用葛根素合參麥注射液靜脈滴注治療冠心病46例,獲得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所有病例均為門診及住院患者。診斷標準參照1979年全國中西醫結合防治冠心病心絞痛座談會修訂的診斷參考標準均確診為冠心病[1]。治療組46例,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42~78歲,平均58歲;病程最長12年,最短2個月;合并高脂血癥20例,糖尿病16例,伴有早搏14例,心絞痛2例,高血壓14例。對照組42例,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齡45~72歲,平均55歲;病程最長11年,最短1個月;合并高脂血癥18例,糖尿病14例,伴有早搏12例,心絞痛18例,高血壓12例。所有病例均排除嚴重的肝腎疾病。主要癥狀為胸悶胸痛、心悸、氣短。
2 治療方法
治療組:葛根素0.4g,參麥注射液50ml分別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或生理鹽水中,靜脈點滴(糖尿病用生理鹽下同),1次/d,連用10~15天為1個療程,未愈者隔15天再進行第2個療程。
對照組:丹參20ml,參麥注射液50ml分別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或生理鹽水中,靜脈點滴,1次/d,連用10~15天為1個療程,未愈者隔15天再進行第2個療程。兩組病例中血壓高者配合降糖藥,血糖高者配合降糖藥,血脂增高配合降脂藥,有頻發早搏者配合使用心律失常藥。
3 療效標準
參考1979年全國中西醫結合防治冠心病心絞痛研究座談會修訂冠心病心絞痛療效評定標準進行評定。顯效:臨床癥狀消失,心電圖檢查恢復正常;好轉:癥狀減輕,心電圖檢查部分恢復正常;無效:癥狀及檢查結果無改變。
4 結果
見表1。表1 兩組治療結果比較
5 討論
冠心病心絞痛屬祖國醫學“胸痹”、“心痛”范疇,其病機為氣血兩虛,胸陽不振,痰瘀阻絡,屬本虛標實證。葛根辛甘,有活氣血、通脈絡、養筋脈、治諸痹的作用,葛根素注射液是由中藥葛根有效成分異黃酮化合物提取后制成的純中藥制劑,具有擴張血管,通過受體阻滯作用減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兒茶酚胺含量,明顯改善心腦血管供氧及微循環。臨床研究發現,該藥具有擴張冠狀動脈,緩解血管痙攣,增加冠脈血流量,明顯改善缺血區血液供應,并可降低血漿和兒茶酚胺濃度使血漿內皮素水平下降。參麥注射液中有效成分為人參皂苷、麥冬皂苷等,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該藥具有增強心肌收縮力,減慢心率及減少心肌耗氧量,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心肌血供,對抗心肌缺血和心肌收縮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血管供血供氧及微循環。本臨床觀察表明,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該方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療效確切,方法簡單,無毒無副作用,適宜基層醫院應用。
【參考文獻】
1 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會及世界衛生組織臨床標準化聯合專題組.缺血性心臟病命名及診斷標準.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81,9(1):71.
2 衛生部.中華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993,41-45.
【摘要】 目的 觀察中藥制劑心寧膠囊對冠心病心絞痛的療效和心電圖客觀指標的改善作用。方法 將明確診斷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145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單純使用心寧膠囊口服,對照組單純使用復方丹參片口服,療程均為21天,必要時可臨床含化硝酸甘油片,分別觀察其癥狀及心電圖指標改善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后心絞痛均不同程度緩解,客觀指標改善,但治療組癥狀療效和心電圖療效等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或P<0.01)。結論 心寧膠囊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療效確切,無明顯毒副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Xinning capsule 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ECG effects of objective indicators of improvement.Methods The diagnosis of 14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ngina pector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reatment group were using the Xinning capsule orally, the control group were using the compound Danshen tablet, treatment time were 21 days, if necessary patients can use nitroglycerin tablets, the symptoms and ECG were observed in indicators improving the situation. Results Two groups patients with varying degrees after treatment had alleviated angina, objective indicators of improvement in symptoms,but in the treatment group,effects and efficacy of ECG was clearly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P<0.05 or P<0.01). Conclusions Xinning capsule has curative effect, without obvious side effects.
[Key words] angina; coronary heart disease;Xinning capsule;Danshen tablets
中藥心寧膠囊是我院省級重點中醫專科心腦血管病科用于治療冠心病的專科制劑。2007年2月—2009年2月,我們應用具有益氣活血、化瘀止痛、行氣寬胸作用的心寧膠囊治療冠心病心絞痛80例,與用復方丹參片治療的65例對照觀察,取得良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本院心腦血管病科住院和長期定期門診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共145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80例,其中男58例,女22例;年齡56~84歲,平均62±3.8歲;病程1個月~17年,平均6.5±1.2歲。心絞痛分類:勞累性心絞痛46例,自發性心絞痛21例,混合性心絞痛13例。對照組65例,其中男45例,女20例;年齡54~83歲,平均61±2.7歲,病程1個月~15年,平均6.0±1.2年。心絞痛分類:勞累性心絞痛38例,自發性心絞痛16例,混合性心絞痛11例。兩組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冠心病心絞痛西醫診斷依據采用1979年AHA標準及WHO臨床命名標準化聯合專題組提出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中醫辨證采用1980年全國CHD辨證座談會制訂的“冠心病中醫辨證現行標準”。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心寧膠囊(本院制劑室按市藥監局批準流程生產)口服,每日3次,每次4粒(0.3g/粒),該藥由丁香、三七、延胡索等按一定比例組成。對照組給予口服復方丹參片,每次3片,每日3次。兩組均停用其他心絞痛中西藥物。治療中如心絞痛嚴重發作者,可臨時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療程兩組均為21天。
1.4 觀察方法 觀察記錄患者治療前心絞痛發作情況(誘因、頻率、程度、持續時間等)及硝酸甘油服用情況;每周描記兩次常規十二導聯心電圖,心絞痛發作時加作一次心電圖;治療前后分別檢測全血圖、肝、腎功能用以評價藥物毒副作用。
1.5 療效標準 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判定參照相關文獻標準進行。臨床主要癥狀依據發作程度的輕重采用1~4分半定量積分法。總療效判定依據心絞痛癥狀,心電圖改善的結果綜合評定,分為顯效、改善、無效三項。
1.6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用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心絞痛療效比較 見表1,經χ2檢驗,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2.2 兩組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情況比較 見表2,治療組亦顯著優于對照組(P<0.01)。心絞痛發作時藥物的止痛時間,治療組為12±1.5min;對照組為38±7.5min,兩組比較差異有極顯著性(P<0.0001)。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絞痛癥狀比較注:兩組比較, **P<0.01,*P<0.05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情況比較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1
2.3 兩組治療前后心電圖療效比較 見表3。經χ2檢驗,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表3 兩組治療前后心電圖療效比較注:兩組比較,*P<0.05
2.4 毒副作用 心寧膠囊治療期間,有3例對藥物氣味出現不適,2例咬破膠囊后服用有口腔及食道灼熱感,可能是因為組方中丁香氣味濃烈,對局部黏膜有輕度刺激所致。復方丹參片未見任何不適。全部病例經全血圖、肝、腎功能檢查未發現異常改變。
3 討論
冠心病心絞痛屬中醫胸痹、心痛范疇。多因胸陽不足,陰寒、瘀濁留踞胸廓,或心氣不足,鼓動乏力,使氣血痹阻,心失所養而致。其基本病機為氣虛血瘀,證屬本虛標實,氣陽虛為本,血瘀滯為標。治宜標準兼顧,臨床以溫陽益氣、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為基本治法,尤重行氣活血、化瘀止痛,“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血瘀則痛甚,瘀去則新生”,以通為補,古今多有運用。心寧膠囊組方以三七、丁香、延胡索等組成行氣、活血、溫通之劑,體現了以通為補,祛瘀生新之義。本方以三七為君藥,功能活血、化瘀、止痛,能顯著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運動狀態下心肌細胞耗氧所致的內皮系統損害,降低血小板粘度,改善微循環,并具有不同程度促進紅細胞新生的補血樣作用[1];丁香為臣藥,溫陽降逆止痛,能溫散凝寒,鼓動血脈,現代研究表明其所含多種揮發油具有擴張小動脈和毛細血管床,增加冠脈流量和促進側支循環建立,麻痹末梢感覺神經元,總體具有增加血流量和止痛作用[2];延胡索為佐藥,既助丁香理氣止痛,又助三七活血化瘀,《雷公炮炙論》言:“心痛欲死,速覓延胡”,延胡索能增加冠脈血流量,提高心肌對缺血缺氧的耐受力,其所含的延胡索乙素為主要的鎮痛、鎮靜成分,少量的原鴉片堿和d-海罌粟堿同時還有較強的擴張小血管、增加血流量的作用[3];三藥合用,突出強調其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通而不傷正,兼養氣血;溫而不耗液,兼行其氣;意在治標以護本。該方用藥簡潔,效力精專,制劑容易,服用方便,長期服用對心絞痛癥狀及心電圖指標改善明顯。其他以氣滯血瘀為主癥的疾病如胃痛、脅痛等服用該制劑,也可獲得良好的療效。
【參考文獻】
1 李儀奎,姜名瑛.中藥藥理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2,109;126-129.
2 李家實.中藥鑒定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346-348.
3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3.
【關鍵詞】 通補兼施;冠心病
筆者通過近三年來運用通補兼施法治療50例氣虛血瘀性冠心病,進行臨床分析總結,認為冠心病主要病機多為氣虛。“氣為血帥”,帥血貫脈而周行于心。氣虛則血滯,易致氣滯血瘀,心脈痹阻,而發心悸,氣短,胸悶,胸痛等。對此采用益氣化瘀,通補兼施法辨證施治,每獲良效。舉例如下,以供佐證。
例1,患者男,58歲,農民。2年前,無明原因感頭昏眼花,發現高血壓,血壓波動在170~190/110~130 mm Hg,伴心悸,氣短,胸悶肢麻,乏力。1年前患者在當地某醫院檢查,診斷冠心病,高血壓病,口服西藥并靜點“液體”(具體用藥不詳)后好轉。近6個月來,諸癥加重,經當地診所口服西藥,靜點“液體”(用藥不詳),療效欠佳,前來求治,癥見:神清,精神差,唇紺,舌暗,苔薄白,脈沉澀。查血壓180/130 mm Hg,心率76次/min,律齊,心音低鈍,A2>P2。攝X線片示:主動脈段增寬,伸長,迂曲。心電圖示:ST段改變,心肌勞損,左室高電壓。眼底動脈硬化1~2度。西醫診斷:(1)高血壓病3期,極高危組;(2)高血壓心臟病,心功能3級;(3)冠心病,心功能3級。中醫診斷:胸痹、眩暈。認為氣虛血瘀,肝陽偏盛所致,治宜補氣化瘀,平肝潛陽。處方:黨參18 g,云苓18 g,枳殼6 g,桃仁10 g,紅花10 g,赤芍15 g,牛膝15 g,代赭石30 g,草決明30 g,黃芩30 g,杜仲15 g,益母草15 g,天麻10 g,上方三劑,水煎服,每日一劑,每日三次。藥盡,頭昏眼花,心悸氣短等癥減輕,胸悶消失。繼服前方三劑后,諸癥盡消,全身無特殊不適
例2,患者男,47歲,農民。心悸怔忡間歇發作2年。常感胸悶,氣短,心前區偶有疼痛,痛徹肩背,易出汗,面紅,夜眠不寧,納差,便干,兩日一解。曾在當地醫院診斷“冠心病,心律不齊”。服西藥治
療,效果不佳。現癥見:唇暗紅,舌質暗,苔微黃,脈弦澀。心電圖示:心房纖顫。西醫診斷:冠心病,心律失常。中醫診斷:胸痹。心氣陰兩虛,胸陽不宣,心血瘀阻。治宜益氣養陰,活血化瘀。處方:黨參15 g,麥冬9 g,五味子6 g,琥珀10 g,天花粉12 g,丹參15 g,赤芍10 g,桃仁10 g。紅花10 g,益母草15 g,茯苓15 g,遠志10 g,炙甘草6 g,上方三劑,水煎服,每日三劑,每日三次,同時口服麝香保心丸2粒,每日三次,復診述諸癥明顯好轉,未再發胸痛。效不更方,繼服上方3劑后,周身無特殊不適,復查心電圖大致正常。
例3,患者女,46歲,教師。心悸,胸悶,乏力2年。先后在當地多家醫院檢查,診斷冠心病,高脂血癥,經西醫對癥治療,時輕時重,療效不滿意,近1個月來,工作繁忙,諸癥再發,靜點復方丹參注射液,參麥注射液,口服復方丹參滴丸、辛伐他汀等藥物,病情無明顯好轉,前來求治,癥見:形體偏胖,精神緊張,表情痛苦,口唇略紺,舌暗,苔薄黃,脈沉澀。查血壓130/84 mm Hg,心率76次/min,律齊,心音未聞及異常,雜音不著,雙下肢無浮腫,心電圖示:ST段改變,血脂:TCH 6.5 mmol/L,TG 2.9 mmol/L。西醫診斷:冠心病,高脂血癥。中醫診斷:心悸。辨證:氣虛無力行血,心血瘀阻,心失所養。治則:通補兼施,益氣活血。處方:炙黃芪30 g,黨參15 g,白術10 g,桃仁10 g,紅花10 g,丹參15 g,琥珀10 g,赤芍10 g,茯神15 g,棗仁10 g,遠志10 g,益母草15 g,炙甘草6 g,上方三劑,水煎服,每日一劑,每日三次。藥盡,心悸乏力明顯好轉,述活動后胸悶略著。繼服前方三劑,去炙黃芪,加枳殼12 g,瓜蔞15 g以增寬胸理氣之功。三診見精神好,面帶喜色,全身無特殊不適。
冠心病多屬中醫胸痹,心悸,怔忡,不寐等范疇,張仲景《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一條就開宗明義指出:“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甚極虛也。”一語道破了胸痹病之根本乃氣虛。多因氣虛為先,血瘀隨生,氣滯血瘀,心脈痹阻,心失所養。對此治療當益氣化瘀,補通兼施,標本兼治,每獲良效。另有陰虛火旺、心虛膽怯、陰寒凝滯、水飲凌心、心陽不振等癥者,當四診合參,辨證論治,另謀他途。